APP下载

百年来洪洞方志编纂概略(连载)

2022-11-07林中园

文史月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洪洞县志大槐树

◇ 林中园

我国的地方志,主要记载一定区域内和一定阶段自然发展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自然与社会的变迁愈剧烈愈复杂,赋予地方志的内容就愈庞杂丰富,它记载的内容就愈丰富多彩。

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百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社会。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在这百年中,洪洞县社会和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中地方志的编纂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百年中两个不同的时代,随着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地方志编纂高潮。20世纪初,洪赵两县出版了5部志书。21世纪前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编纂高潮,出版了新编洪洞县志和一批寺庙、村镇以及不同行业的方志。本文试图对百年中方志编纂作一历史性的回顾,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延续历史传统弘扬洪洞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优良的文化传统,其典籍有史、书、志、记、录、传、图、经等各种不同的体裁。据《周礼》记载,周时已有掌管《邦国之志》的小史,又有掌管《四方之志》的外史,为此中国文化发展最早的就是史志。到了隋朝史志有了较大的发展。宋朝方志最为盛行。元明时期方志的发展无论品类和形式都比较齐全,从理论上也有了定型。我国的方志大多编于明朝,到了清代方志发展到鼎盛时期,现存数量最多的就是清代的方志。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国家不太安宁,虽然也编有少量的方志,但只不过是清代编志的余绪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和1960年曾有人提出修志,因政治因素之故终未开展起来。直到1980年初国家政治改革,人们思想解放,经济繁荣发展,党中央提出盛世修志,一场规模最大的中国历史上修志高潮得以掀起。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各省、市、县基本上都编出了社会主义的新方志。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是少有的。

中国自有史以来历代都有修志的传统,大体是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以保持中国历史记载的延续,使中国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地方史志在这种文化中就占很大的比重。全国现存的地方志达7453种,有10万多卷,其中宋代28种,元代11种,明代860种,清代6514种,民国时期40种。以山西而论,历代编纂地方志592种,亡佚的有145种,传世的447种,其中清代编志335种,占到全省方志的75%。

明万历版《洪洞县志序》

洪、赵二县历史上编县志14种。《洪洞县志》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创修,到民国5年(1916年)共计8个版本,其中明朝创修本已经亡佚,国内外均不存,其他版本国内尚有留存。

《赵城县志》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创修至道光七年(1827年),共有6个版本。明嘉靖创修本与清顺治二年本已亡佚不存,无法查考。日军侵华时,日伪赵城县长李慎言1943年有个翻印道光七年石印本,这个版本每页行数字数与旧道光版本相同,只是增加了3篇文稿,即:《杨昭节公墓碑》《新民小学史碑》《修理汾河碑》。除洪、赵两县14种县志外,民国时洪洞编了《洪洞县水利志补》2册,《古大槐树志》2册,赵城编了《霍山志》2册。

以上从明朝创修县志到民国22年(1933年),洪、赵两县共编县志14种,其他志3种,共17种。亡佚3种,现存14种。

现就清末民初到现在百年来洪洞、赵城两县编志情况分述如下:

二、民国时期洪洞修志成就卓著

中国史志文化的传统,历来都是当朝人编纂前朝史,当代编纂当代志,这似乎成了各朝应有的历史责任,否则就好像是一种不应有的严重过失。

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社会并不太安宁。民国政府1919年和1928年都曾提倡编修新的地方志,全国各地也编出了一部分县志,山西在抗战前的26年中,曾编出新志书40余种,值得一提的是洪洞在此时编了志书4种,可谓编志成果卓著,现分述如下:

《重修洪洞县志》民国4年(1915年),河北玉田人孙奂仑任洪洞县知事,孙虽是一名拔贡,当时却颇有文名,孙在序言中说他“乙卯岁权斯洪洞”。孙下车伊始即想修县志之事,当年开始修订县志,第二年编完,第三年(1917年)编成印刷。同时又编印了《洪洞县水利志补》二卷,编志不可谓之不速,成就不可谓之不丰。

《重修洪洞县志》是在光绪初年李享山等人草稿的基础上增修而成的。韩坰在序言中说:“光绪壬午(光绪八年即1882年)诏各行省修辑通志,檄下州县採取风土利病,即先贤名迹、耆旧轶闻,于是吾邑有重修县志之举。时主笔为李享山、申实庵两先生,文章渊懿,学有本源,体制较前完密,书成就正乡先辈王顾斋先生,时先生方修正通志,未及笔削,遽归道山,文孙祖侗出示志稿,付曰:此先祖未尽之绪也……”民国4年,孙奂仑到洪洞任知事,询及县志事,韩坰拿出这个草稿,孙奂仑当即组织李琴声、柴汝桢等人,分门编辑。由于草稿已过30余年,到了民国4年,辛亥以后民国成立,屡有革新,如增加了学校、邮政等不少新的内容,约数月后完成编辑即排版付印。所以此书很快出版,这就是重修洪洞县志的编纂经过。

洪洞县志,篇幅浩繁,体例完备,内容新颖,文字简练,甲于历代各种版本。此书一出,受到当时北方政府的嘉许,北洋政府内务府赞其“考据尚属精详,体例亦称完善足详”。上世纪80年代编纂的《中国地方志辞典》刊登洪洞县志条目,可谓名县编名志称于世。此志1979年曾与《水利志补》同时影印出版。

孙奂仑编纂《洪洞水利志补》

《重修洪洞县志》共18卷,全书以图、表、志、录为纲,卷首图表,卷末为叙录,卷一星度表,卷二沿革表,卷三职官表,卷四卷五选举表。上五卷为表。卷六宦绩志,卷七輿地志,卷八建置志,卷九田赋志,卷十学校志,卷十一武备志,卷十二、十三人物志,卷十四烈女志,卷十五、十六、十七艺文志,卷十八杂记志。全书图、表、志、录、记俱全。

古人编志慎重严肃,既是政府要责,又是各方权威人士编纂,是政府行为,又有权威性。过去人说,县长3件事:要银两、断官司、编县志。洪洞县志的编纂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县长任总裁,有副总裁1人,总纂1人,分纂4人,提调5人,校阅4人,绘图3人,采访14人,参订14人,编修人员达47人,其中举人7人,拔贡下10余人,这些人都参加实际工作,非虚设人员。可见古人编县志十分严肃认真。

《洪洞县水利志补》民国5年(1916年),孙奂仑编完《重修洪洞县志》后,立即编辑《洪洞县水利志补》,因县志时已印刷,故水利志编完后,另印制2册,以补充县志水利篇的内容,故称“洪洞县水利志补”。此书第二年编完,民国6年(1917年)印出。

本书共分上下两卷,不分章,以每个渠道为一节。卷首有41个渠道综合表,各渠都附有渠道灌溉面积地图,甚为详尽。由孙奂仑作编纂叙,赵城知事陈膺虞受孙嘱托亦作序(因水利事业关系两县),韩坰作序,李琴声作跋,贺春寿、李登云、马汝麒等参订。

洪赵是水利资源丰富的县份,因为水利是人们生活的命脉,特别是农业生产一遇天旱,各地因使水不均,上下村落经常打架斗殴,甚至毙致人命。孙来洪洞第一年大旱,第二年更旱,孙来洪洞已积水案数百起,时仍每日发案数起,水册水规就是断案的依据。孙就任知事后,对各渠道水册水规收集整理,并到乡下勘察划图,渠册不完整者补充修正,从而集多成册,编成了这部《洪洞县水利志补》。此书以水渠带村述史,记载了洪洞41个渠道的历史沿革、灌溉村庄、浇地亩数、轮浇日期,兴工夫数以及历史上的诉状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唐、宋、元、明、清渠册、碑文,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历史资料,有重大的地方文献价值,甚至有过于县志者。此书编成后成了各村村民遵守水利制度的准则,也是孙奂仑断案的依据。正如跋文所说:“乙卯春玉田孙公来尹吾邑,值夏秋多旱,宿麦播种维艰,明年再旱……争水构讼者日数起,公亲履勘察,验得其要领,片言立决……此志一出,健讼骶法者无能逃其鉴。盖千百年无此专书也。”

《古大槐树志》与《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民国3年(1914年),洪洞贾村人景大启等,因前朝宦游山东河南等地,北方各省之民,均言为洪洞古大槐树下迁民,很多人思念故乡心切,不忘迁民历史,景大启目光远大,塾堡村人贺柏寿在河南也有同感。二人与刘子林等相约筹资建成了古大槐树处古迹。到了民国6年,景大启开始收集资料,到民国10年(1921年)编成《古大槐树志》一册,此书由景大启汇集,赵戴文、韩坰、马汝麒3人各作序,韩坰审订,景钟麟、郭逊校对,孙森缮书,于民国10年十一月石印,初版发行。到了民国20年(1931年),景大启已作古三年,由于又收集到一些新的资料,柴汝桢等人又汇集成册,分上下两集出版,名曰《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此书由当时洪洞县长柳蓉作序,柴汝桢汇集。柳蓉与前县长曾广钦以及温寿泉、李冠军、柴汝桢、刘大升、杨茂斋、郭象蒙、陈玉堂等人也分别作序。由刘大升、景宝敬、李培棠等9人参订,景钟麟校对,孙燕翼缮书,民国20年十一月由洪洞积祥斋石印局代印。

本书分碑类、记类、歌类、行类、赋类、五古类、五言类、七言类、七古类、五律类、七律类、词等16类,分上下两卷(两册),由洪洞各商号与各士绅捐资出版,共印200册,该志记述了修复古大槐树古迹的经过,简略记载了明朝迁民的事迹,多为序言及怀念故土诗词之作,资料价值甚微,这是我国历史第一本以树为志的方志书,甚有纪念意义。

《霍山志》霍山一名太岳山,在洪赵境东部,长约17千米,宽5-10千米,其主峰在县境东北部,古称冀州镇,为全国四大镇之一。霍山峰高而秀毓,气清而势雄,山清而秀,峰高而翠,蜿蜒磅礴,宝塔冲天,殿宇巍巍,碑碣林立。霍山区域内,古迹甚多,有兴唐寺、慈云寺、广胜寺、红崖寺、喝石庵、真武庙等。1927年7月,力空和尚进住兴唐寺受戒,成了妙舫法师门下弟子,1933年冬,力空编纂了《霍山志》2册,约11万字。此志系遵妙舫和尚意愿而作,力空在自序中谈了编纂《霍山志》的经过。自序中力空叙恩师语曰:“兴唐开寺于霍山之麓者,越千三百年矣,霍山为华夏之太岳,雄标晋南,名列中镇,古天子敕建,唐崇祀典,且山境内寺宇林立,名胜古迹不可无乘以载之,吾子盍辑一志,以备观乎。”力空根据法师的意愿,询长老,搜罗石刻,于1933年编成《霍山志》,在太原印行,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长三宝第子赵戴文与郭象升、历弘、马甲鼎四人分别作序。全志分上下两册,分地舆志、圣迹志、师范志、名胜志、艺文志、杂记志,并附有霍山全景、飞虹塔、佛像等图表。这本志书保存了霍山文物古迹、佛教等宝贵资料,是民国期间赵城编成的第一部志书。

上述民国时期,洪洞县编志4部,即《重修洪洞县志》《洪洞县水利志补》《古大槐树志》《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赵城编《霍山志》《广胜寺志》2部。民国时期,洪赵二县共编6部,原洪洞县编志成就卓著。

《广胜寺志》

民国版《洪洞县志》

三、民国时期赵城修志留有遗憾

赵城县志自道光七年杨延亮编纂以后,一直是一个空白,很多历史资料丧失殆尽,无法弥补,留下了170余年的空白,实在是一大不可弥补的历史遗憾。

到了民国时期,赵城县只有力空编纂了一部《霍山志》。1943年日伪赵城县长李慎言将杨延亮志石印本以翻印,每页行数字数均不变。不过李慎言作了一个短序,还加了3篇文稿,即:①《杨昭节公墓碑》,由乔海峰撰文,张瑞玑书丹。②《新民小学碑》。③《修理汾河碑》,这个版本就是社会上流传的石印翻印本。据说李慎言还将东街一个木牌坊挖补刻了自己的名字,这就是日伪县长所做的荒唐事。

道光十五年(1835年),赵城曹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杀死了杨延亮一家八口,以后再没人编纂赵城县志。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参与编纂《山西通志》的赵城籍举人张于铸病死任上,也未曾顾及编纂新的赵城县志。特别是辛亥革命到民国初年,赵城文人如林,光绪年间3位进士都活到1927年左右,还有14位举人活到抗战时期,他们之中竟没有一人关注赵城县志,也没有一点赵城地区的文献资料。甲午进士李阴垣,民国初还任朔县知事死于任上。甲辰进士乔海峰穷困潦倒,不善官场,又性格孤僻,不尚世故,没有留下文献资料。癸卯进士张瑞玑虽为良吏,但忙于国事,宦游之余,赋诗作画,饮酒消愁,其文其诗其画,为国人赞扬,其好友吴庚于民国6年编了《乡宁县志》,再一个好友孙奂仑民国5年编了《重修洪洞县志》,张瑞玑除多为书序墓碑铭等应酬之作外,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资料。14位举人在民国后他们做官的做官,传教的传教,都没有为赵城地方文献留下片言只语,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完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正是编纂新县志的大好时机,所以不能不说是赵城方志编纂的一大历史遗憾!

四、新中国第一次修志高潮与洪洞编志概述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生产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1954年洪赵合并为一县。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曾有人提出修志,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也号召修志,那时修志确实是一个大好有利时机,参加辛亥革命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些历史当事人还健在,也是一个旧的历史阶段完结和新的阶段的开始,但由于各种因素,终未完成这一修志大业。直到1980年左右,由于国家政治改革,人们思想解放,党中央又提出新时期修志任务,从中央到省、市、县先后成立了各级修志机构,组织大批的人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修志高潮。1980年5月,山西成立了修志委员会;1981年中央在太原开会,成立了全国地方志筹备小组;1981年11月,洪洞县成立了县志编纂委员会,并成立了洪洞县志办公室,开始了编纂新县志工作。新中国的修志与旧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大不相同,中国的封建社会,无论政权机构、经济文化等非常单一,以农业而论,千百年并无很大变化,记载显而易见,并不复杂。工业商业都很简略,变化缓慢。到了民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1世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急剧变化,比过去两三千年还庞杂得多,这无疑给新修县志增加了千百倍的内容和困难。以洪洞而论,同一个时期曾有4个不同的政权存在,加之又是两县合一,既是同一个政权有时又是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这只是就政权机构而论,其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就更加复杂。所以修志工程浩大,任务艰巨。再加上要以新的观点、新的思想编写新一代方志,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修志工作进展缓慢,各地工作进展很不平衡,大体是领导重视者工作进展快,重视不够者进展慢。笔者1980年11月主持县志工作,到1990年初退休,10年间主持县志工作和地名办工作。洪洞的修志工作,开始时三四人,每年两千元经费,进入漫长的修志过程,开始提出五年完成任务,随后提出“八年全面抗战”打持久战。到2005年《洪洞县志》完成初稿。

上世纪80年代,洪洞县志编纂工作在人员少、经费少的情况下,甚至某一阶段县里领导没人分工管理的情况下,凭着全体人员的历史责任感,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取得很大成果,做了几件在洪洞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工作,现分述如下:

1.开展了历史性的迁民大调查,搞清了洪洞大槐树迁民的历史背景、迁民原因、迁民规模、迁民历史记载,以及迁民的范围和迁民的历史作用,以丰富的历史调查资料,解决了600年未彻底解决的全国性的历史问题,出版了《洪洞古大槐树志》,受到了专家学者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填补了中国历史上迁民问题的空白。

林中园、张青编纂《洪洞古大槐树志》

《洪洞古大槐树志》由林中园、张青编纂,1986年县内出版,1988年由张玉吉、林中园、张青编纂,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共13万字,由学术权威专家傅振伦作序,共计七章。第一章,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纪略,对大槐树处和迁民历史作出调查考证。第二章,大槐树处碑、志、记、楹联。第三章,谱谍中迁民资料。第四章,碑文中迁民资料。第五章,综合调查迁民资料。第六章,迁民的传说。第七章,迁民诗词。正如傅振伦在序中说:“这本书就国人传颂的洪洞迁民资料,博采史籍、方志、碑刻、谱谍、传说,辑为《洪洞古大槐树志》,记载了21个省市400余县的迁民资料,其中资料具有人民性、科学性,是非常珍贵的。”书出版后曾发行数万册,也收到大量的群众来信,都说这本书为全国大槐树迁民办了一件好事,对祖国历史是一大贡献。现摘录几封信如下:

我国著名的方志专家傅振伦,1985年12月27日来信说:“编印古大槐树志有功学术。”

河南焦作市刘观臣来信说:“你们为全国古槐后裔办了一件大好事,应该功垂史册。”

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广祥来信说:“你们辛辛苦苦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家感谢你们。”

山东菏泽王文亭来信说:“你们努力的方向是对的,成绩是巨大的。”

河北省人民出版社宋孟寅1986年4月1日来信说:“这不仅是国内有价值的书,而且是国际有影响的书,这种书在我国是第一本。”

山东滕县徐高潮1987年7月23日来信说:“大槐树所有的子孙都会感谢你们,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槐树志写得相当成功。”这些信件很多,这里只不过摘了几封。

2.进行了洪洞历史上第一次地名大普查,编纂了《洪洞县地名录》。1980年左右,全国各地开展了地名普查工作,同时在文化上还有诗歌、故事、传说等“三集成”的调查工作,以及县志、党史工作的大力开展。这是中国历史上征集地方文献资料规模最大的一次。《洪洞县地名录》1988年以县政府名义印行,由林中园主编,芦奇英、赵桂玲编辑。这本书是洪洞县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地名来历、沿革、现状等情况的书,共收各类地名1500余条,计15万字,以行政区划、居民地、自然地理实体、名胜古迹和有历史意义的地名为主,兼收人工建筑物和企事业单位名称,对研究洪洞历史发展和现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一部洪洞县的简志。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洪洞县概况。第二章,行政区划与自然村。第三章,台、站、厂、场地名录。第四章,山、河、渠、水泉地名录。第五章,公路、桥梁、河坝地名录。第六章,学校、医院、影剧院地名录。第七章,名胜古迹地名录。这本书的编纂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地名的标准化和地名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历史资料。

3.开展了洪洞历史上第一次方言土语大调查,配合山西省语言学会由山西大学讲师乔全生编纂了《洪洞方言志》。

1983年元月,山西省语言学会派乔全生到洪洞调查方言土语,县志办派副主任苏亮积极配合,在全县分4片调查了一个多月,1984年编纂了《洪洞方言志》一书,由省出版印刷,全书收录2000余条方言土语和部分科学谚语,共15万字。《洪洞方言志》的出版,对古文字音韵的发展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4.《洪洞县志资料》,为不定期刊物,1982年创刊,1984年10月停刊,总办12期,共刊出史志资料120篇,由主任林中园主编,芦奇英、赵桂玲等编纂。曾刊登过道光时期赵城曹顺起义、辛亥革命等资料,以及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各种资料,共约60万字。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在征集资料阶段为了搜集整理保存方志资料,也是为了征求意见达到资料的完整和准确,为编写阶段作准备。这个刊物曾受到一些文史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也刊发了各地读者编写的其他资料,为编志起了很好的作用。

5.《洪洞县教育志》,郭星明主编,教育局长兰德华作序,1991年9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共分15章,前为概述,后有大事记和附录。第一章,儒学、书院、义学、私塾。其他章次先后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省地驻洪学校、成人教育、德育、教学研究、体育卫生、勤工俭学、教师、经费管理、人物。其附录内容为:玉峰书院改高等小学堂记,普润中学的学生运动,普润中学学潮始末,太岳中学在洪赵对学生参加体力劳动一些问题的建议,洪洞赵城进士举人统计表,洪洞历代进士名录,赵城历代进士名录,留学生目录,1950年—1985年大学生名录。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保存了清末、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教育资料,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6.《洪洞县水利志》,郑东风主编,乔宝琳、成洪才作序一,王廷槐作序二。1993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共分6编,21章。第一编水利条件,有4章,即:地形与水文,河流与泉水,水资源、水旱灾害与水土流失。第二编灌溉工程,共5章,即:引水工程、蓄水工程、提水工程、排退水工程、停建缓建报废工程。第三编水能利用与供水工程,共3章,即:水能利用、城乡生活用水、工矿用水。第四编,水土保持、河道治理与防洪,共3章,即: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抗洪救灾。第五编水利管理,共4章,即: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经费管理、水利纠纷。第六编水利科技与水利人物,共2章,水利科技、水利人物,大事记。书末有附录:民国6年水利志补、历代水利碑文、历代渠规渠册、水利诗歌与民谣、水利传说、水利名胜等。

洪洞是一个水利资源较丰富的县份,且历史悠久,历代水利管理渠规渠册、水利碑刻等地方文献非常丰富。这些重要的资料对研究水利与地方文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7.《洪洞广胜寺志》,洪洞宗教科扈石祥编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由县委书记王兆善等作序。中央民族学院童玮教授校订。该志不分章,分为几个部分叙述:①广胜寺纪略。②赵城金藏始末。③广胜寺名僧传略。④广胜寺文献、诗词、楹联辑录。⑤霍泉水神庙概述,文献、诗词、楹联辑录。后记。共8万余字,该志体例欠善,资料也不太完满。

8.《洪洞宗教志》,由扈石祥、张宗武编辑,共9册,约15万字。1985年编,为刘文达、常茂仁毛笔书写复印本,附各时期照片甚多,详细记载了洪洞各宗教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以及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难得,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并呈送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作为科研和教学资料。

9.《洪洞电力志》,由电业局编委会陈甲凯主编,编辑郑福安。1992年县内部出版,全书分10章。①大事记。②历史沿革。③机构。④生产设备。⑤用电管理及优质服务。⑥行政管理。⑦财务管理。⑧多种经营。⑨荣誉章。⑩小火电小水电。本志记事到1990年。

10.《洪洞万圣寺》,扈石祥编著,3万余字,洪洞县人民政府民族宗教科编印,1992年3月县内印刷。由本书作者自序,全书分4个部分。①万圣寺纪略。②万圣寺名僧传略。③万圣寺文献辑录。④万圣寺故事与传说。

万圣寺古称小五台,是洪洞河西未开发的古迹名胜。1985年定为洪洞县文物保护单位。全寺有石碑30余通,本书录了6通,传说故事约10余篇,本书录了6篇。此书收录了万圣寺的一些重要文献,资料丰富,体例尚好,因近乎志体,笔者以志收录。(上)

猜你喜欢

洪洞县志大槐树
张小燕:代言“洪洞三保” 提升劳务品牌
洪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引领农民科技致富
洪洞:立即防除麦田杂草
大槐树寻根
大槐树
县志里的乡贤
门前的大槐树
洪洞祭祖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