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观察

2022-11-07杨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血管性精神状态脑梗死

杨芳

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作为临床中比较多见的一类脑组织损伤,患者通常丧失自理能力,严重影响到其生活质量。以往临床上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普遍开展西医治疗,西医学认为,引发血管性痴呆的因素主要是血流障碍造成人体局部脑细胞损伤,因此治疗原则为改善患者血流状况使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下降[1]。中医学认为,血管性痴呆通常发生在脑梗死之后,病变部位主要在脑局部,但是血管性痴呆的出现与其他脏器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包含心、肝、肾等脏器,因此,中医学在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疾病时,将通经脉、补气活血以及补肾益肾作为主要原则。本文旨在研究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接诊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记忆力减退表现;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及CT 检查获得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55~79 岁,平均年龄(61.4±7.9)岁;平均病程(7.4±2.9)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4~78 岁,平均年龄(62.0±8.3)岁;平均病程(7.1±2.5)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西医方案进行治疗:指导患者口服阿司匹林以及尼莫地平,选择相应药物控制患者的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原发性疾病,接受为期2 个月的治疗。

研究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其中西医治疗方案与对照组一致。中药治疗组方包含丹参30 g、生黄芪30 g、山药20 g、制首乌20 g、熟地20 g、茯苓20 g、石菖蒲15 g、赤芍15 g、肉苁蓉15 g、益智仁15 g、刺五加15 g、川芎10 g、桃仁10 g、紫河车9 g、银杏5 g,上述中药材1 剂/d,用清水进行煎煮,指导患者分2 次口服。接受为期2 个月的治疗,评价临床疗效[2]。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精神状态评分。

1.3.1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2 个月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患者的行为能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精神状态良好,生活能力自理;有效:治疗2 个月后,患者的病情获得好转,部分临床症状消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精神状态慢慢恢复;无效:治疗2 个月后,患者的生活依旧无法自理,存在明显精神障碍表现,病情没有明显改善或是出现加重[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精神状态评分 选择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状态进行判定,包含语言能力、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记忆力、回忆能力5 个方面,0~9 分表示重度认知功能障碍,10~20 分表示中度认知功能障碍,21~26 分表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7~30 分表示正常[4]。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选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包含上下楼梯、进餐、穿衣以及洗澡等项目,100 分表示完全独立,75~99 分表示轻度依赖,46~74 分表示中度依赖,21~45 分表示重度依赖,≤20 分表示完全依赖[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精神状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精神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精神状态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精神状态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精神状态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作为临床神经内科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缺血性脑卒中以及脑缺血缺氧等,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不断加重,十分容易发展成为血管性痴呆。因为供血量不足,导致人体认知功能以及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皮质长时间受到缺血性低灌注影响,慢慢坏死,造成明显的语言功能以及认知功能障碍[6,7]。目前临床西医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主要选择尼莫地平治疗,使患者的认知功能获得改善,同时应用抗精神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在上述治疗前提下选择抗凝药物对患者的原发疾病加以治疗,防止再次产生脑卒中[8]。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学中的神呆以及愚痴范畴,发病主要部位在脑部,与人体肝、肾功能密切相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精血亏损和元气亏虚,从而阴阳不调,产生痴呆表现[9]。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的疗效不佳,中医药可以帮助改善患者微循环,本文所应用组方中的黄芪有补益元气作用,芍药以及茯苓能够发挥健脾补气作用,熟地、制首乌以及肉苁蓉具有补肝益肾作用,紫河车有补肾填精作用,川芎、赤芍以及桃仁能够发挥祛瘀活血作用,石菖蒲具有醒脑开窍作用,上述药物联合使用,共奏行气活血以及补肾益气效果,可以帮助患者摆脱脑部缺氧与缺血状态,加快身体恢复速度[10-12]。本文对比研究可见,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精神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84.1±8.6)分以及精神状态评分(24.7±4.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7±7.4)、(19.0±3.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血管性精神状态脑梗死
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术后患者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怎样治疗
血管性痴呆 早发现、重预防
还不都一样
血糖和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分析
体育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重要性
血管性痴呆,预防胜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