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城高度融合枢纽规划探索
——以深圳光明城枢纽为例

2022-11-07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许凡深圳市综合交通与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居梦颖

人民交通 2022年20期
关键词:换乘枢纽客流

文 / 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许凡 深圳市综合交通与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居梦颖

站城融合成为未来铁路客运枢纽发展方向,深圳光明城枢纽做了积极探索,将铁路站房、轨道站点及城市开发集合于同一地块,坚持以人为本、集约布局的规划理念,采用立体分层、多样空间的设计手法,解决了站城高度融合带来的挑战。总结了我国铁路枢纽站城融合发展阶段,阐述了深圳光明城枢纽的规划策略,介绍了深圳光明城枢纽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其他站城融合枢纽提供借鉴经验。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铁路客站经过三代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近年来,以“交通综合、站城融合”为特征的第四代铁路枢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城市依托高速和城际铁路建设,积极探索站城一体化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目前铁路站城开发仍以“铁路站点为核心,带动周边区域开发”为主,以日本、香港等为代表的“铁路紧邻上盖、站城高度融合”的模式在内地则少有实践。除体制和协调因素外,还存在站城高度融合带来的设施布局、交通组织、空间关系等技术难度等原因。在此背景下,深入回顾深圳光明城枢纽规划过程中的教训、总结技术经验,对促进枢纽站城高度融合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深圳光明城枢纽概况

枢纽背景

光明城枢纽位于深圳西北部,距离福田-罗湖、前海-南山中心均为25km。作为光明科学城的主要门户,枢纽汇聚2条高铁线路、1条城际线路和3条地铁线路以及公交、出租、社会车等多种接驳交通方式于一体,其中广深港高铁、赣深高铁已开通运营,地铁6号线支线和13号线在建,深莞城际和地铁18号线为规划线路。

项目特点

1.铁路客流小

光明城站于2011年开通运营,场站规模仅2台4线、站房规模仅6000m,发送能力和服务水平均较低。2021年底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光明城站规模扩大一倍,但其定位仍是铁路中间站。

2.用地较局促

枢纽站城开发被限制在四条次、支路围合的300m×500m地块,铁路站房位于地块中央,东、西广场占地较小,站城一体开发条件局促。

3.开发潜力大

片区周边现状以空地和山体绿地为主,大部分用地尚未开发建设,空地多为国有储备用地。就土地资源而言,枢纽周边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面临的挑战

尽管光明城枢纽具备良好的区位和开发条件,但在规划阶段,光明城枢纽仍面临以下三大挑战:

图1 光明城枢纽引入轨道交通线路示意图

1.站城功能定位不匹配

铁路定位为中间站,过路车多、停靠车少;城市定位为深圳重点发展的光明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定位差异较大,仅靠铁路难以支撑带动片区的发展。

2.站城交通需求复杂多样

枢纽聚集大量客流需在短时间内通过多种交通方式疏散,产生接驳交通规模需求;高品质的城市开发对客、货运交通组织提出高要求。需要在紧凑的地块和狭小的路网条件下既满足规模需求、又良好组织交通。

3.站城开发受象限城市阻碍

南北向的两条高铁均为高架线路,东西向的麒麟山横亘中央,使片区一分为四,形成象限城市。周边城市开发各向联系存在较大阻碍,片区活力受到影响。

应对策略

站城高度融合下的光明城枢纽应充分发挥枢纽优势、着力破解不利条件。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各阶段落实以下理念: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要充分认识到站城一体化的复杂性,准确把握站、城发展各自规律特征,按照一体化的思路整体规划。建设部门和各主体应充分考虑枢纽建设周期和开发时序,科学制定枢纽综合体的分步实施方案,在动态发展中不断促进站城融合。

需求为先、有序布局

以需求为导向确定枢纽布局。首先基于各线路客流预测,按量大距近的原则确定轨道交通总体和换乘布局;其次基于枢纽接驳量、方向和特征,确定各接驳场站及上、落客区的规模和选址;最后结合站城融合需要,优化内部人行组织,稳定枢纽布局。

以人为本、站城一体

站城一体的核心是用户体验的一体,站城融合的核心是建筑生活的融合。枢纽建筑布局方案应以人的出行、体验为核心,力求节约旅客出行时间、提升乘客出行品质、完善使用者出行服务,实现站城一体的开发。

解决方案

以开发时序定功能定位

近期,从交通角度考虑,即已投入运营两条高速铁路、在建两条城市轨道,结合相应的交通接驳配套,初步形成综合交通枢纽。中期,结合光明科学城、凤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在轨道交通的带动下,枢纽及周边地块将形成科创经济高地。远期,随着站城融合的光明城枢纽将全面建成,轨道交通进一步为枢纽汇聚人气,商业开发也将为枢纽带来活力,枢纽将成为城市活力中心。

以需求特征定布局方案

1.轨道交通布局灵活考虑

根据客流预测,轨道交通占铁路接驳客流的60%,且内部换乘量最大,因此城市轨道应贴近铁路布局。同时三条城市轨道中,6号线支线与13号线换乘量超6.7万人次/日,换乘量最大,且同向换乘量占比约86%,考虑换乘便捷,将6号线支线与13号线设置为同向同台换乘。

作为远期规划线路,深莞城际建设时序未定,制式与技术标准存在不确定性,且与同方向的高铁、城市轨道换乘量较低。考虑城际与高铁换乘量小和预留远期实施弹性,将深莞城际布局在远离枢纽核心的科林路下方。

2.接驳设施布局东西分明

枢纽西广场为面向城市的主要界面,轨道交通条件较好;东广场为次要界面,面向森林公园和少量城市建筑,路网条件较好。结合客流特征,提出在西广场布局公交接驳场站,便利高铁、轨道和公交等公共客流换乘;在东广场布局小汽车落客区和出租车、网约车上客区,与公共交通客流分离。

3.车行交通管道化组织

结合龙大高速、外环快速等外围道路改造,通过增加枢纽专用地下匝道方式,实现本地交通与枢纽交通组织分离:本地交通使用侨凯路、凤兴路、科林路、凤恩路等地面道路组织;枢纽交通使用部分地下专用道路管道化组织,直接连接场站和外围道路。

以慢行体系定开发方案

片区开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着重考虑城市功能的融合和慢行系统的联通。并以慢行体系的打造确定站城融合建筑开发方案。

1.慢行系统:东西联通、南北成环

东西向慢行联系需穿越高铁,设计提出高架、地面、地下等多条穿越高铁的人行通道,其中两条地下通道已与赣深高铁建设同步施工完成,地面穿越通道需将铁路站房一分为二,仍在积极协调。南北向慢行联系主要考虑与麒麟山南侧联系,设计提出集步行、骑行等于一体的综合慢行廊道串联各区域。

2.站厅布局:轨道北移,南北双厅

建筑布局将轨道6号线支线、13号线北移30米以服务枢纽北侧地块,负一层的站厅也相应北移。考虑慢行轴线营造和公共空间联通,将地铁站厅付费区一分为二:其中南侧为主站厅,主要服务三条轨道进出站和换乘客流;北侧站厅面积较小,主要服务北侧片区和公交换乘客流。

3.建筑布局:围合城市、森林门户

为减少传统高铁站人流转换对城市开发的影响,营造枢纽开发客流聚集目的地,建筑方案提出围合城市的布局方案,打造层层退台营造光明城枢纽的森林门户形象,通过慢行系统与光明丰富绿色资源形成串联。

结语

站城一体化开发成为我国铁路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但站城高度融合也给枢纽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带来挑战,对决策部门的思想理念和参与单位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光明城枢纽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提出各阶段功能定位、稳定枢纽设施总体布局、明确城市开发建筑方案,对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做出积极探索,可为深圳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站城高度融合枢纽提供参考。

图2 光明城枢纽接驳设施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3 光明城枢纽站城综合体概念方案效果图

猜你喜欢

换乘枢纽客流
客流增多
枢纽的力量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天津地铁红旗南路站不同时期换乘客流组织方案研究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
人工免疫算法在电梯客流时段划分的应用
重庆轨道交通换乘站大客流组织探索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客流数据分析缺陷及应对
北京地铁最复杂换乘点——军博站启用
上海轨道交通宜山路站实现三线站内换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