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逢是首歌

2022-11-07朱卫东湖南郴州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2期
关键词:桂阳李老宗祠

◆ 朱卫东(湖南 郴州)

百岁不稀奇,沥水磨腔,笛韵新沾杨柳绿;

千山多妩媚,青春还我,领巾犹带少年红。

——百岁老人 李沥青撰

三十九年前的那个壬戌年春天,风华正茂的陈秉安即将从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开启他人生厚积薄发的崭新时代。

自幼颇受国学家传熏陶和浸淫的陈秉安历来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俗流。面临毕业,他独具匠心的创作了毕业论文《昆曲在桂阳的演变与繁荣》,戏曲题材的论文,在那个年代是非常超凡脱俗的。他的初心就是挖掘和推广家乡本土特色的戏曲文化——“桂阳昆曲”,他深刻地意识到昆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桂阳昆曲”源于南昆(“苏昆”),是“湘昆”的前身和摇篮,是昆曲中有别于北昆和南昆的另一极具地方代表性的支派。他富有前瞻性地洞悉和预见到“桂阳昆曲”所富含的文化价值。同时,他也寄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成果能唤起全社会对昆曲这门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的关注和重视。

从1981年开始,陈秉安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考察和调研“桂阳昆曲”的流传散布历史,深入桂阳山乡古村,搜集到了“桂阳昆曲”传承历史中影响至今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和全新佐证。如原桂阳清和乡隔水村李氏宗祠于清嘉庆三年(1798)立的“宗祠碑记”上镌刻有该宗祠古戏台“荆艳楚舞、吴歈越吟”的历史记载;桂阳桥市乡天堂村程氏宗祠古戏台上“桂阳昆曲”戏班“文秀班”留下“光绪元年文秀班上春五天”的题壁等等,他的这些考证成果至今为昆曲专业学术权威和研究机构认可和引用,李沥青老先生的《湘昆往事》一文中就收录采用了陈秉安的调研成果。可以说,陈秉安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和贡献,成就斐然。

陈秉安对李沥青老师仰慕已久,他以一个“大海拾贝的小学生”的虔诚之心,登门拜访了李老。“英雄所见略同”,爱才惜才的李老非常赏识陈秉安的才华、认知和见地,由此,二人情投意合,惺惺相惜。在李沥青老前辈的悉心指导和点拨下,陈秉安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之后,陈秉安如期毕业,并因这篇论文的发表赢得了省级专家的青睐而留在了省城长沙工作。1985年,秉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精神的陈秉安南下深圳,做了一名勇立潮头的弄潮儿,闯出了一片天地 。从此,俩人天南地北,天各一方,在各自的平台上建功立业,两位灵犀相通的学者虽说心心相系,期间也曾有过鸿雁传书,但因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工作岗位的变化,一直没有机会再度相见,师生分别已近四十载……

在与我们桂阳昆曲研习社的交往中,向来重情重义、不忘一字之恩的陈秉安闻悉李沥青老前辈仍健在于世,欣喜之情自是溢于言表,多次嘱托我们,一定要我们引路,带他登门拜访李老。我们感念此情,觉得须尽早对接落实,竭诚促成两位长者的心愿。2021年6月11日下午,桂阳昆曲研习社在与双方对接联系妥当之后,一行人驱车来到满目苍翠、“郴江幸自绕郴山”的苏仙岭下,两位忘年之交的双手在时隔三十九年后再一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师生二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久藏心中的千言万语此时已无声胜有声,任凭泪水潮湿了眼眶!那位当年敦厚谦和的长者,至今已是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期颐人瑞;那位当年青春朝气的莘莘学子,如今已是温文儒雅、稳健持重的学术大家。时光如梭,如白驹过隙;岁月沧桑,有万千变化。久别重逢的师生二人如今已是鬓发尽染白霜、皱纹刻上脸庞的长者。不饶人的岁月和个中的风雨故事,令在场人唏嘘感慨,为之动容。感怀万千的我们,有意写下此篇因昆曲而结缘、延续一世情义的记叙之文,以示对这段别离三十九年的师生之谊的记和念!

猜你喜欢

桂阳李老宗祠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探访抗美援朝老战士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慷慨宗祠祭先贤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历史桂阳考述
珍品方足布“”入藏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