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剧演唱方法的多样性研究

2022-11-06高虹

艺术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多样性音乐剧

摘要:一直以来,音乐剧的演唱因其风格和发声方式的多样化而使这一艺术形式的舞台呈现更加丰富多彩,但同时其唱法的多样化也使音乐剧演唱变得更加复杂。在学习音乐艺术时,很多时候教师会特别强调学生的悟性,而忽略了科学讲解专业知识。文章借鉴艾斯蒂尔教学法,将人体嗓音结构的理论知识与音乐剧演唱实践相结合,针对音乐剧演唱中最常用的六种唱法,从其定义、音色特点、技术要求、具体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使音乐剧演唱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让学生明确知道不同的演唱技巧或方法所涉及的声学生理状态会产生哪些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身体感知,掌握正确科学的演唱技巧。

关键词:音乐剧;演唱方法;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03

在艾斯蒂尔(语音研究和语音训练领域的世界先驱人物)的语音训练体系中,根据语音质量的生理、声学和知觉特征,她把声音分为六种——说话音质、歌剧音质、假声音质、呐喊音质、鼻音音质和呜咽音质。把这几种音质运用到音乐剧演唱中,也衍生出了六种演唱方法——混声唱法、古典式唱法、假声唱法、呐喊唱法、鼻音唱法和呜咽唱法。

1 混声唱法(Mix)

所谓“混声”,是指从低音区到高音区都能按照一定比例将头声和胸声结合起来而发出的声音。通常情况下,“混声”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真声”和“假声”而言的,发混声的前提是要会发真声和假声,然后用假声的状态把真声往里面套,最后发出来的就是混声。混声包括强混、弱混、平衡混,而这些不同类型的混声则是由真假声不同的比例关系衍生出来的。强混是真声比例大,假声比例小;弱混是假声比例大,真声比例小;平衡混则是真假声比例参半。

混声因为中和了明亮和暗淡两种声音色彩,所以混声最大的音色特点是柔和、适中,让人听起来有一种不费力的感觉。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种唱法并不代表一种固定的音色,因为同一种唱法运用到不同歌曲、不同人物中都会有相应的细节调整,即使同为混声,强混、弱混和平衡混所呈现出来的音色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本文提到的不同唱法的音色特点是指整体和概括性的特点,而非绝对和不变的特点。

根据艾斯蒂尔声音训练体系的理论,发声时声带闭合有以下几种方式:厚闭合、半厚闭合、薄闭合、不完全闭合以及气泡音闭合。而这几种闭合方式都是基于发声时两片声带振动时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的不同而进行分类的。混声是在甲杓肌和环甲肌协调作用的情况下发出的,当发强混声时,甲杓肌为主导,声带较发真声时仍然处于收缩(缩短)状态,但边缘会拉长变薄,声带振动时的接触面积也比发真声时要小,也就是半厚闭合;当发弱混声时,环甲肌为主导,声带为拉伸(拉长)状态,声带振动时的接触面积会进一步缩小,转为边缘接触,即薄闭合。

在音乐剧演唱中,混声唱法的运用较为广泛,迪士尼风格的演唱可以作为混声运用的典型代表。例如,音乐剧《小美人鱼》中的唱段《你世界的一部分》,音乐剧《魔发奇缘》中的唱段《我看见光》等。此外,在一些讲述感和叙述性较强的歌曲中也常会运用混声唱法,如音乐剧《忠诚》中的《更高》,音乐剧《长腿叔叔》中的《我认识的人少之又少》和音乐剧《致埃文·汉森》中的《永远》等。

2 古典式唱法(Legit)

音乐剧中的古典式唱法,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Legit唱法”,“Legit”是单词“Legitimate”的缩写,其字面意思是“正统(戏)剧”。在音乐剧演唱中指的是一种深受古典声乐训练和声乐风格影响的音乐剧演唱流派。

古典式唱法相比其他更加现代化的音乐剧演唱方法,更加强调饱满的元音、良好的共鸣以及顺畅的声区转换,所以,这种唱法整体音色具有很强的空间感和共鸣感,同时有一定的厚重感。

从技术特点上来讲,古典式唱法和艾斯蒂尔声音训练体系中的歌剧音质是相吻合的。这样的古典音质是建立在声带薄闭合的基础上所发出的,喉位相对较低,但舌位相对较高,甲状软骨会发生前倾,同时要保持头颈和躯干的支撑。

追溯起源,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是由19世纪的轻歌剧演变发展而来的,所以在早期很多的音乐剧作品中,演员的演唱仍采用类似于轻歌剧式的唱腔,特别是黄金时期(1940—1960年)的音乐剧,如《旋转木马》《南太平洋》《俄克拉荷马》等。这些剧里的演员大多采用了这种唱法,其中的歌曲《假如我爱你》《迷人的夜晚》《走出梦境》都是古典式唱法的典型代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音乐剧中加入了电声设备,传统的古典式唱法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今天百老汇舞台上的古典式唱法与60年前的截然不同,演员的唱腔变得更加现代化。因為有了麦克风的辅助,演员不再需要如同唱歌剧一般那么大的腔体共鸣,所以观众听起来也会更加轻松。我们也可称其为现代的古典式唱法,或者是现代与古典相结合的唱法,如音乐剧《真爱不死》中的《直到我听见你歌唱》,音乐剧《晴光翡冷翠》中的同名曲《晴光翡冷翠》。从卡司录音可以听出,相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古典式唱法,当代演员的唱法明显发生了变化。

3 假声唱法(Falsetto)

假声,是指发出比正常音域高的声音,并且和正常音域重叠大概一个八度。假声不仅会出现在日常交谈中,且常被视作一种重要的歌唱技巧。意大利语的原词“Falsetto”,常用来形容令歌手能够唱出超越自己正常音域上限的高音的技术。当今,许多流行歌手在演唱中喜欢使用假声,通过扩展音域来实现更大的表达范围。一个专业歌手如果拥有丰富的声音色彩、表现力元素和宽广的音域,就可以创造出具有更高的音高和更宽的力度范围的细腻的情感表演。

假声的音色特点通常被认为是空灵的、轻柔的。假声通常带有气声,但当女高音唱到较高音域时,如G5以上,假声的特点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有明显的气声,而是听起来像笛子或者口哨的声音。美国声乐教育学家威廉·文纳德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虽然大多数未经训练的人在使用假声时可能听起来会比较虚或带有气声,但在少数情况下,有些人会开发出更强大的假声,具有更多的“响声”[1]。

假声和正常的声音最大的差别在于声带振动的方式不同。正常发声的时候,声门会从下至上开启,带动整个声带一起振动。在发假声的时候,只有声带边缘的韧带会振动,声带本身的肌肉是放松的,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声带处于不完全闭合的状态。威廉·文纳德对假声的发声原理是这样描述的:随着声带肌肉的放松,环甲肌可能对声带边缘的韧带施加很大的纵向张力[1]。这种张力可以让发声者在声带拉到极限之后进一步提高音高。此时,声带变得很薄,而声带肌会落到喉部的两侧,使振动几乎完全发生在韧带上。

在音乐剧的演唱中,演员不仅会在高音区使用假声,也会在中低音区使用假声,或者说气声,来传达某种特定的情感,使歌曲的整体色彩更加丰富。例如,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唱段《带他回家》就是一首男性假声歌曲的典型代表,演员通过空灵的假声完美地传递了向上帝的祈祷。此外,假声技巧也会被运用到一些融入了流行風格的现当代音乐剧中,如音乐剧《曾经》中的《如果你想要我》,音乐剧《女招待》中的《她曾经是我的》。

4 呐喊唱法(Belting)

呐喊唱法,又名“实唱唱法”。呐喊唱法是一种特殊的演唱技巧,以胸腔共鸣为主,歌手在换声点以上的音域还能够做到以胸声为主的演唱。所以,也有人说呐喊唱法是一种高喉位的高音胸声技术。这种演唱技术虽然通常与音乐剧联系在一起,但它几乎可以在所有当代类型和风格的演唱中找到,包括爵士、民谣、流行和摇滚。

以胸腔共鸣为主的演唱,一定是有力量感的演唱,所以呐喊唱法通常具有力度强、音量大的特点,同时音色也比较明亮,有人认为呐喊唱法的音色特点和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如出一辙。

呐喊唱法是一种有争议的演唱技术,一些古典声乐教育者和演唱者认为它是一种会伤害声带的危险的演唱技术,但是艾斯蒂尔用她系统缜密的声学研究力证了呐喊唱法的合理性。所以,抛开这一争议,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呐喊唱法一定要建立在正确的技术训练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保证声带不受伤害,继而拥有健康、长久的演唱生涯。艾斯蒂尔女士在研究呐喊唱法观察歌手的声道和躯干时进行了如下描述:最小的气流;躯干肌肉最大限度地参与(在艾斯蒂尔声音训练体系中被称为“躯干锚定”);环状软骨向下倾斜;高喉位;最大的喉外肌肌肉力量,最小的真声带力量;杓会厌括约肌变窄[2]。艾斯蒂尔认为呐喊唱法是一种极其需要身体肌肉参与的唱歌方式,除了“躯干锚定”,“头颈锚定”也是必要的,即依靠头部和颈部的肌肉来稳定喉头。而大多数声乐教师认为,在唱歌时出现任何形式的肌肉紧张都是技术不好的标志,躯干的任何肌肉保持僵硬状态,其呼吸管理都可能受到影响,所以这意味着歌手在使用头颈和躯干锚定时,必须确保身体的肌肉被平衡地使用。

20世纪初,像麦克风这样的扩音设备还没有出现,当时的音乐剧演员都是和现场乐队配合,为了让观众听清楚唱词,演员会在一首歌中较多地运用这种实唱技术,甚至会贯穿整首歌曲。伊索·摩曼几乎成了那个时代呐喊唱法的代名词,她的作品《疯狂佳人》《万事皆空》《飞燕金枪》等都能让观众领略到她如洪钟般的歌喉。但是现在由于电声设备的加入,演员不再沿用这种过度呼喊的演唱方式,不会再用实唱技术贯穿整首歌曲,而是在需要力度和音量表现情感和戏剧张力的时候才会用到这种技术,如音乐剧《冰雪奇缘》中的《随它吧》和音乐剧《伙伴》中的《活着》。

5 鼻音唱法(Twang)

“鼻音”一词在音乐中经常被用于描述声乐风格,主要是在一些当代音乐中使用,如流行音乐、摇滚、乡村音乐和音乐剧。它通常与大声和高音调的歌唱联系在一起,用来创造一种充满活力和表现力的音乐形象。鼻音也被用作一种特定的声乐技巧术语。

鼻音唱法具有尖锐、明亮的音质特点,如动画片中女巫的笑声、鸭子的叫声,还有小孩子的尖叫声都有鼻音的特点,虽然它们或多或少有所不同,但这些声音都具有集中的,像铃铛一样的音色共性。

艾斯蒂尔利用纤维镜成像分析了歌手在发出鼻音时的喉部生理特征,她发现会厌括约肌的收缩或变窄是鼻音唱法最明显的特点[3]。声带的上方有一个漏斗状的部位,被称为“会厌漏斗”,在发出这种特殊的鼻音时,杓状软骨会靠近会厌下部,使会厌漏斗的开口变小,而开口越小,声音则会变得越尖锐,越有穿透力。当然,会厌括约肌的收缩并不是鼻音唱法唯一的生理特征,假声带的扩张,甲状软骨的前倾,还有高喉位、高舌位这些都是其伴随的喉部状态。

在刻板的美国说话方式(南方口音)和乡村音乐中经常使用这种独特的鼻音。所以,音乐剧中的鼻音唱法在很大程度上跟美国人的说话习惯相关联。另外,声音中加入鼻音的元素,会使声音的共鸣变大,而且鼻音有助于平衡声音的低音和高音,使音域的变化不那么明显,加之许多歌手发现在声音中加入鼻音更容易唱出高音,这些好处都是这一演唱技巧受音乐剧演员青睐的原因。例如,音乐剧《猫鼠游戏》中的唱段《远走高飞》,乡村风格的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中的唱段《我不能拒绝》等,演员都采用了鼻音唱法。

6 呜咽唱法(Sob)

“Sob”一词翻译过来是“呜咽,哭泣”的意思,在歌唱中,呜咽声也是一种特殊的演唱技巧。呜咽唱法所产生的声音是柔和和低沉的,类似于成年人哀悼时的抽泣声。在演唱中,这一技巧常用来传达悲伤、渴望等内心情感,也能很好地引起听众的共鸣。在很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中都能听到呜咽唱法,如蓝调、爵士、音乐剧和歌剧。

呜咽唱法的技术关键是降低喉头和拉薄真声带,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到假声带的收缩和甲状软骨的前倾,头颈的支撑和高度控制的气流也是发出呜咽音质的必要条件。与呐喊唱法不同,呜咽这一演唱技巧被很多声学研究者认为是最安全的技术,因为在呜咽唱法中用到的开阔的口腔空间和头颈躯干的支撑会使声带的运动畅通无阻。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演唱者为了增加歌曲的色彩,只有在个别乐句才会用到呜咽技巧,并不会在整首歌曲中都以呜咽哭泣的状态去演唱,只是把它作为一个装饰性的技巧来运用。例如,在音乐剧《油脂》中的歌曲《你就是我想要的那个人》和情景音乐喜剧《欢乐合唱团》中的歌曲《修正它》《忠实地》中都能听出歌手演唱中的呜咽技巧。此外,加拿大著名游吟诗人、民谣歌手莱昂纳德·科恩在1985年创作的歌曲《哈利路亚》,可以说是被无数人翻唱的传奇歌曲,因曲调缓慢忧伤,所以很多歌手在演绎这首歌时都运用了呜咽技巧。

7 结语

欧美国家的音乐剧演唱无论是在风格上还是在技术上,虽不能说包罗万象,但也称得上是多姿多彩了。我国本土音乐剧尚在发展阶段,需要积极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来壮大自己。对于音乐剧的演唱,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来讲,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威廉·文纳德.唱歌:机制和技术[M].美国:卡尔·费舍尔音乐出版社,1967:89.

[2] 乔·艾斯蒂尔.呐喊和古典音质:一些生理差异[J].表演艺术家的医疗问题,1988(3):37-43.

[3] 隆巴德·洛里,金伯利·斯坦豪尔.一种治疗低音嗓音的新方法:鼻音疗法[J].声音杂志,2005,21(3):294–299.

作者简介:高虹(1983—),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剧演唱。

猜你喜欢

多样性音乐剧
利用网络教学多样性 开展有效教学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机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