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穴位,行气暖身
2022-11-06◎萱同
◎ 萱 同
时至11 月,寒冷已经成为天地之间的主要特性,很多人都会感到四肢不温。在普遍的看法中,四肢不温多半是寒冷的缘故,多吃些辛热之品,注意保温方可缓解。
其实,温补阳气只是温暖四肢的一个方面,另一重要方面则是行气。如果将人体中的阳气想象成北方集中供应的暖气,四肢则是比较偏远的住宅楼,那不难理解想要四肢暖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足够的暖气、畅通的管道。温补阳气其实是帮助人体获得足够的暖气,而想要温暖四肢,必须输暖管道畅通,阳气才能顺利送达。很多人即使反复进补,四肢仍然不温,便是经络不通的缘故。这种情况中医称之为“阳郁”,而单纯阳气不足,则是“阳虚”。
阳虚多因脾、胃、肾等脏腑阳气虚衰所致,如脾阳虚、肾阳虚等;而阳郁多与肝、肺两脏相关,肺主一身之气、肝主疏泄,气机运动与这两个脏腑关系密切。我们可以巧用穴位,部分改善这两个问题。
▎上下兼管——大椎、上下气海
大椎穴位于督脉上,又称为三阳、督脉之会,手足三阳经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并与督脉的阳气一起上行至头颈,故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又像是一个十字路口,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医阴阳理论中,大椎穴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地方,它的主要作用是温补、振奋阳气。通过适当方法刺激大椎穴,可以起到非常不错的益气壮阳之效。
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时正坐低头,另一人找到您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处的椎体,其下缘的凹陷处即是大椎穴的位置。
如果椎体凸起不明显,可以活动头部,由协助者确定您转动头部时不会移动的椎体(从上往下数第一节这样的椎体),即为第1 胸椎(大致与肩平齐)。向上数1 节椎体即为第7 颈椎,找到最高点(棘突)下方凹陷即为大椎穴。
取坐位,使用一手食指指尖垂直按压在大椎穴上,逐渐用力深按,按而留之,每次按压30 秒,多次按压。日常保健按揉即可,但调补、畅通上下阳气最推荐的方法还是艾灸,艾灸既有药物刺激,又有温热的物理刺激作用。可以在睡前艾灸大椎穴10—15 分钟,除了温补阳气,亦有助眠之效。平日洗澡时,也可以站在莲蓬头下,用热水冲刷大椎穴5 分钟左右,可以起到一定的艾灸作用。
《黄帝内经·灵枢》 海论篇中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经络之气运行就像河流奔流不息,而气海则是经络之气流注、汇聚之处,如湖海一般宽广。
人体有两个“气海穴”,上者为膻中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记载:“膻中者,为气之海”。而另一穴则是任脉上的气海穴。膻中位于胸部,位置在上被称作“上气海”,气海穴位于下腹部,被称为“下气海”。二者可以联用按摩,调补胸腹上下之气。国医大师吕景山就曾以这两个穴位组成对穴,用于治疗气机郁滞、上逆所致的呃逆,气滞不行所致的腹胀、矢气(放屁多),以及心系病证等。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取穴时男性找到两乳头连线中点即可,女性两乳头下垂,则需要由锁骨向下摸4 根肋骨找到第4 肋间,正中线处的胸骨柄中央即为此穴。
以掌根压住膻中穴,随后以中等力度顺时针转圈揉搓;亦可艾灸,艾炷灸5—7 壮,或艾条灸10—15 分钟。。
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 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接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 的位置,即为此穴。或是以四横指量取脐中直下3 寸,再取其二分之一处即为此穴。
可以拇指腹中等力度点按并顺时针揉按,也可以使用艾灸的方法,艾炷灸5—7 壮,或艾条灸10—20 分钟;亦可搓热手掌后,双手重叠按住气海穴,随后顺时针揉腹。
▎上肢寒冷——阳池
阳池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首要穴位,除了直接调节上肢气血、温通阳气外,亦有疏调三焦、舒筋通络之功效。
位于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取穴时俯掌,于第3、4 指掌骨间直上与腕横纹交点处的凹陷中取穴。
以另一手拇指、中指掐按住大小鱼际,食指自第3、4 指掌骨上推至腕横纹找到穴位后,以中等力度点住阳池,然后转圈揉按3—5 分钟。四肢不温时可艾灸,艾炷灸3—5 壮,或艾条灸5—10 分钟。
▎下肢寒冷——涌泉
此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刺激此穴可以调节气血,以揉搓、艾灸等方法对其施加温热刺激可以直接引动足部下肢气血,
位于足底,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 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 与后2/3 交点上。取穴时正坐,翘一足于另一膝上,足掌朝上,用另一手轻握,四指置于足背,弯曲大拇指按压处即是。
双脚自然向上分开,或取盘腿坐位;然后用双拇指从足跟向足尖方向涌泉穴处,做前后反复的推搓;或用双手掌自然轻缓地拍打涌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热感为适宜。艾灸则可以艾炷灸3—5 壮,或艾条灸5—10 分钟,亦推荐泡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