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2-11-06张光帅李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艺术设计

张光帅 李娜

本文围绕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首先分析了其进行思政融合的必要性与天然优势,其次剖析了其在当前阶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游戏艺术设计专业探索的具体举措,以点带面,从重构思政课程体系。在探索"隐性教育"方法、打造协同育人模式、完善常态化考核体制等方面提出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合思政的策略和路径,以期为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课程思政;艺术设计;融合思政;协同育人;隐性教育

1.引言

“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内容之一。早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这一背景下,全国高校开始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课在大学课程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课教学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领悟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丰富学科教育的内容,更能让学科教育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

艺术设计伴随人类社会生活而产生,与人类休戚与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再现与艺术思想表现的统一。其特殊性就在于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时代背景和各种社会因素会浸染艺术设计审美,进而影响设计作品产出,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又依托技术的现实表现,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倾向,对时代产生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动力。因而,开展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优秀文化的传播、社会价值的引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艺术设计专业的育人模式必然会受到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刻影响。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就是在艺术设计理论课堂与创作实践中引导学生关注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将思想政治工作和艺术设计教育自然融合,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与其他学科相比,艺术设计与时代、社会要素具有天然的紧密关联,无论是在理论讲授还是创作实践环节,都有大量思政元素可供发掘,依托其专业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受限于师生的教育成长经历,缺乏统筹协同、激励考核机制,思政融合不深不实等原因,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也面临较大挑战。在这一形势下,作为一所以“为人民而设计”为使命,以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为目标的独立艺术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自身优势,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重构教学体系、创新融合方法、试点工作室协同、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为推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改革,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

2.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 顶层设计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普遍都有课程思政的意识,能够有意识地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但仍存在认识不够深入,仅靠简单增加几章内容、或根据自己理解自由发挥的现象,导致课程思政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整体来说就是缺乏针对课程目标的顶层设计,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计划、组织形式等环节没有系统、完善的规划。

2.2 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思政融合不深不实

“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较少。多数教师仍然缺乏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存在牵强附会或生搬硬套思政案例等情况。思政融合不深不实、流于形式,非但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画蛇添足”,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引起反感。

2.3 缺少协同机制,难以调动资源形成合力

课程思政强调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这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然而,目前多数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专业课教师个体为主导,部分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由于自身教育经历所限,长期以来,重专业技能而轻理论学习,思想认识、素质能力与思政的使命担当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统筹校内外思政资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从实践来看,课程教学组织上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或其他专业课教师沟通不畅、资源难以融合共享,无法形成育人合力的状况。

2.4 考核奖惩体系不健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不足

教育是个良心活,一句话透露了教师这份职业的考核评价之难,专业课程思政融合的落实更是如此。仅凭专业课教师的自觉难以形成长效机制。但目前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奖惩机制不健全的情况普遍存在:一方面,考核内容相对单一化,在构建相应考评体系上缺乏有效措施,既不能有效反映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也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情;另一方面,通常采用终结式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形成时间的“长期性”和形成方式的“浸润性”,助长学生上课敷衍,考前突击的学习模式,导致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目标不明确、指标建立不完善、考核重点不清楚、考核形式不规范导致考核结果缺乏参考价值。长此以往,将挫伤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3.艺术设计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势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目前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而艺术设计专业凭借其自身学科特点,使得依托其课程开展思政融合教学改革呈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具有课程关联度高、课时量大、教学周期长的特点。通常采用小班制教学形式,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容易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具有长期不间断持续性进行思想渗透的优势,有利于思政元素的多课程衔接、多层次挖掘与多维度融合。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时代因素紧密关联的特性,因而诸如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诚实守信、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蕴含丰富,易于挖掘。艺术设计强调应用性,课程通常是理论讲授与创作实践相结合,除了可以在理论讲授部分中有机融合各种思政元素,更可以在创作实践部分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的探究与认知,并将其融入创作,形成思政教育的新动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直接对接社会、产业需求,近年来,在产教融合、新工科、成果导向教育等思想影响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应用。依托工作室更容易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多元师资的引入以及不同课程的顺畅衔接,相对固定的教学关系也有助于形成性考核评价的落地,有利于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凝心聚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构建形成性评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评价,围绕课程讲授和创作实践,能够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衡量课程思政改革成效,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艺术设计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艺术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人才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任,课程思政是确保完成这一重任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改革为突破口,针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特点和优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游戏艺术设计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游戏中视觉效果设计和创造,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典型的艺术设计专业,因而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本文以游戏艺术设计专业为范例,介绍其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构建全过程思政融合教学体系,探究思政融入新方法,打造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完善思政融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以期为推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助力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提供借鉴和参考。

4.1 重视教学设计,重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顶层设计出发尝试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构。在学科专业教育基础上针对课程思政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反向规划和设计,对教学中相互影响、相互依靠的相关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不同特点的专业课程群。同时,在课程群中统筹规划“思政元素”的融入,将思政目标划分到各个课程,多门课程同向同行,配合精细化的教学改革管理,共同推进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专业课程间的横向统整合思政元素的纵向融合,有效克服思政元素融入不均、不全、断裂等问题。依托不同类型课程群的建设,在落实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同时,针对每一门专业课程,基于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理论+实践”的课程特点,使思政元素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中无缝链接,从而实现在教学、创作、实践、展赛等各个环节对学生的全过程思政教育。例如在《数字雕刻》课程的理论讲授中,采用了“班组分析+知识讲述+教师评析”的授课模式。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分班组进行案例分析,在案例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其次教师在讲述核心知识点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思政元素的融入;最后在教师评析的教学环节,紧扣课程思政目标,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艺术观和创作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由“表”及“里”原则进行思政元素渗透及挖掘。“表”是专业内容本身,“及”指评论、阐释、提问和思辨,“里”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等文化核心。渗透中教师着重关注思政主题与教学内容的相辅相成,通过对课程知识点的拓展与升华,实现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

在创作实践环节,将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延伸,使思政元素由学生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输出。首先,依托学校主办的“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创作活动,在任务主题中设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庆祝建党100周年等思政主题元素,实现价值引领;其次,在创作过程中,以小组为创作单位,使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潜移默化提升艺术观、创作观,同时,在这一环节也尝试将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等教育内容纳入思政教学体系。基于专业课程思政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创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系列作品《三句半——中国梦圆》《身份》《圆梦》《筑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新二十四孝连环画》,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的VR虚拟现实项目《破晓》以及交互装置作品《丰碑》等。一方面实现思政教育的内化,另一方面也进行了思政教育的再传递,广获好评。

4.2 探索隐性教育法,推动沉浸式融合

“隐性思政教育”理念来源于“潜在课程”“隐蔽性课程”等概念, 意在用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课思政融合是在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上实现有机统一,因而需要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和评级标准等各个环节运用隐形思政育人方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针对目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思政融入方法上的弊端,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基于隐形教育方法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对学生进行非计划性的、无意识的、非预期性的价值观念与知识能力教育。例如在进行《数字绘画》《数字雕刻》课程设计时,首先,组织教师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串联教学环节,对教学过程和创作思路进行设计。在理论讲授环节,采用互动、合作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提升课堂参与感,通过教学环境的建立与优化,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理论课堂中。在创作环节,结合时政热点设定创作形象为全民防疫中的人民群众,要求以各种人物形象和场景设计来传达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其次,分列学习阶段,细分创作步骤,从中挖掘出了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社会责任等思政因素。再次,将历史人物、辉煌成就、历史典故与数字绘画、雕刻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思政元素沉浸式渗透,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上述思政元素的隐性浸润,减少了学生纯理论学习时的枯燥乏味,使思政教育化被动为主动,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

4.3 依托工作室整合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工作室制是推动产教融合、实现各种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尤其适合面向应用、与社会紧密接轨的艺术设计专业。游戏艺术设计专业依托以教师为主体组建的专业工作室,定期开展理论学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课程思政经验分享等活动,畅通沟通渠道,促进教学交流,提高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与育德意识。与此同时,基于工作室相对自主、灵活的教学组织,将思政老师纳入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打通学科知识,挖掘思政元素,研讨融入方式,解决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理解不全面,思政元素难融入专业课的问题,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频同振。

同时,加强与辅导员、班主任的沟通协调,将专业课的创作环节、社会实践同德育教育相联系,不断探索典型性、可操作性,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创作实践教学新模式。整合专业课创作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分类管理的创作实践育人体系。组织师生参与疫情防控等主题创作活动,引导师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参与农村文化礼堂、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支教辅导等工作,让师生在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4.4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将思政育人纳入常态考核

将思政育人纳入教学各环节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形成长效机制的有效保障。2021年4月1日起,全新国内游戏版号审批评分制度在国内正式运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将“观念导向”“文化内涵”列为评分标准。游戏主题、角色、玩法是否具备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决定一款游戏能否上市的重要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率先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考核机制,构建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体系,将课内与课外进行有效衔接,采取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集体互评相结合、课堂表现与日常行为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考核机制并与工作室绩效考核、评优推优挂钩。同时,每月组织一次“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活动,建立考核指标,明确考核要求,设立奖惩机制,通过监督考核,发现不足,促使老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改进与完善。

5.小结

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艺术设计专业的育人模式必然会受到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刻影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上,厘清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搭建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创新隐形融合教学方式,形成多方协同育人合力,建立评估与驱动联合保障机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三全育人”。

注释: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2]龚明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16期,第97页。

[3]陈意等:《合成革方向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皮革科学与工程》2020年第5期,第85-88页。

[4]宾培英:《艺术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实施路径》,《大学教育》2021年第5期,第145-147页。

[5]马阿婷:《以文“化”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研究》,《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第138-140页。

[6]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第114-119页。

[7]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4月28日。

[8]代正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探索》,《上海翻译》2020年6月,第61-65页。

[9]王亭等:《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协同机制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38-41页。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艺术设计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