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军地共教共育新格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效发力

2022-11-06张俊刚路玉瑾

政工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驻地亲属官兵

张俊刚 路玉瑾

教育如同唤醒,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做人的工作,是通往人心的工作。官兵身上天然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社会烙印,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变革的深刻影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开阔思维视野、对接社会发展,以真诚真实真情真功,积极构建国情乡情亲情助教体系,推动军地共教共育新格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效发力。

一、念好“联”字诀,盘活社会教育资源

人的思想不能封闭,教育同样不能封闭。军营不是真空,人在哪儿教育就应该在哪儿。随着社会日趋多元开放,军营与社会联系更为密切,官兵接受信息途径更加丰富,如果不能适应新形势,不积极挖掘周边教育资源,关起门来搞教育,教育就会失语,难以与官兵产生共鸣。必须坚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借力借势、为我所用,充分调动驻地社会教育资源,让教育充满时代感、人情味。

一是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在现地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资源中蕴藏着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血脉、永远前进的不竭动力。要深入挖掘驻地红色教育资源,建立与驻地周边红色遗址和军史场馆的联系,积极签订联建共育协议,组织官兵到驻地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和党史军史场馆参观见学,开展“党史馆里讲党课、军史馆里话军魂”活动,带领官兵面向先烈先辈重温入党誓词、组织演讲比赛,让官兵在身临其境中触摸历史厚度、体会文化温度、感受红色热度,坚定信仰信念。要以战养志、以史励气,组织官兵到战场遗址开展现地教学,帮助官兵理清驻地在党史军史上的特殊地位作用,开展“战史告诉我们什么”群众性讨论,组织讲战斗故事、学战例战将、评战斗英雄系列活动,引导官兵永葆红色基因不变、革命气节不移、英雄豪气不减、精武强能不懈。

二是走进党政企业机关,在走访参观中体会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非亲身体验不能认识。要安排官兵到驻地脱贫攻坚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和优秀企事业单位参观见学,开展“谈驻地变化、话时代发展、论制度优势、赞伟大成就”系列讨论活动,引导官兵通过感受驻地经济社会发展感悟时代美好、感恩组织培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

三是走进社区乡村学校,在热心助民中升华为民情怀。人民军队永葆性质宗旨本色,就要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积极带领官兵走进驻地社区、乡村、学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热心参与地方政府抗洪抢险救援等行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在为民服务、与民互动中强化人民子弟兵的身份认同,厚植为民情怀。结合全民国防教育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时机走进校园传播国防知识,在与青年学子互动交流中强化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当好人民军队的“宣传队”“播种机”。协调驻地政府利用地标建筑、重要广告平台,在建军节等时机播放展示新时代人民军队好样子的新媒体作品,助力全社会形成拥军优属浓厚氛围,在军民融合共育中坚定官兵铁心向党、奋斗强军的信心决心。

二、念好“真”字诀,厚重亲情教育承载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只有对官兵充满真情,教育才能触动官兵心灵。官兵都愿意相信真的东西,如果掺入假的东西,积累起来的教育效果就会迅速瓦解。家庭教育对官兵影响深远,就源于这个“真”字。敲准官兵情感鼓点,协同军人亲属这个“编外教员”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就能最大限度让亲情友情乡情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

一是鸿雁传书联动军地讯息。家书家信是亲情的浓缩、真情的流露,也是信息时代稀缺但珍贵的情感载体。发挥亲情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家书家信是一个重要手段。可以结合立功受奖、比武考核、重大节日等时机,以单位名义给官兵亲属寄去慰问信,感谢亲属对国防事业的支持,把亲属在后方的默默支持展示到前台,争取亲属对官兵“舍小家为大家”的理解认同。同时鼓励官兵亲属通过信件的形式为官兵扎根军营、建功立业加油鼓劲。官兵可以通过“一张荣誉喜报”“一张感人照片”“一段亲情寄语”撰写家书家信,拍摄部队战备训练、日常生活、重要仪式和大项任务视频照片制作电子家书,经严格审定后寄送给亲属,引导官兵在使命感召、亲友嘱托、社会期盼中汲取力量、互促共进。

二是网络互动丰厚精神滋养。网生代、拇指族是青年官兵的原生符号,必须以开放而不保守、自信而不犹疑、积极而不回避的态度,变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为教育最大增量,在保密范围内以班排为单位与官兵家庭建立点对点联系,通过微信、QQ视频连线方式,与官兵亲属集体互动,积极反映官兵牢记党的教育、深怀父母恩情、践行忠孝大义的现实表现,与官兵亲属共享军营荣光,激发官兵投身强军实践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结合元旦春节、总结表彰等时机录制祝福慰问、颁奖仪式等视频,向亲属推送部队官方主流媒体文章和短视频,通过军营与家庭云端互动,进一步强化亲属对军人职责使命的认同,不断增强官兵献身强军事业的蓬勃热情。

三是驻地团圆坚定强军意志。家属来队是官兵情感上受触动、思想上受启发、精神上受洗礼最特殊的一段日子,对增进相互理解、和谐家庭关系、支持强军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握好家属来队时机,邀请官兵家属积极参加部队文艺晚会、节日活动、集体生日等,共同观看部队宣传片和爱人扎根驻地、站岗执勤的视频剪影,共享爱人的军营生活、所获荣誉、成长喜悦,让官兵家属更直接感受到军营的幸福、军人的可爱、军旅的光荣。邀请家属结合任职企事业单位、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工程等经历登台作报告、谈体会,利用一技之长给官兵传授心理、卫生、宣传等知识,提升亲属对部队的归属感,强化官兵的奉献意识和使命意识。

三、念好“融”字诀,激活内外教育潜能

教育形式方法的创新,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摆脱传统教育的刻板面孔,以新形象焕发新效能。军地之间、军兵种之间、部队与院校之间的信息差,是拓宽思维视野、补齐认知短板、激发教育活力的潜在空间,是变政工干部“单打独斗”为“众人拾柴”,燃旺教育炉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共教共育格局的重要一步。下活共教共育这盘大棋,就要把军队和社会、部队和院校、网上和网下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广泛联动、内外合力,在科学融合、优势互补中拓宽教育路径。

一是请专家学者讲强国复兴,在深学理论中坚定理想信念。地方高校、党政机关、政策研究室等单位都有一批深钻细研党的创新理论的专家学者,他们因资源差异、视角不同,在讲授党的创新理论及实践成果时对官兵有着特殊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要按照审批权限积极邀请地方专家学者进军营传经送宝,结合驻地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典型人物,以鲜活生动、可触可感的身边变化,讲清党中央、习主席引领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伟大征程,帮助官兵在联系军地观察、贯通今昔对比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官兵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信心,坚决做到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

二是请友邻部队讲战斗故事,在感悟战场中强化使命忧患。单一军兵种不可避免地带有认识的盲区,难以形成对现代战争面貌的整体认识,容易陷入“自说自话”“闭门造车”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指挥员联合作战素养的提高。要积极联络驻地周边友邻部队,构建跨军兵种教育协作机制,邀请友邻单位一线战斗员来营授课,讲授军兵种基础知识和联合作战基本样式,介绍参与执行国际比武、维和护航、中外联演联训等重大军事行动,引导官兵全面理解认识现代战争的形态样式,了解我国严峻复杂的周边安全形势,在聆听一线战斗员直面强敌、英勇战斗的事迹中强化使命忧患,自觉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苦练胜战本领,强化战斗准备。

三是请任务官兵讲学习收获,在同频共振中催动履职尽责。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院校学习、专业培训与部队实践之间的学用转化,是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深化理解、辐射带动的重要路径。可以组织每名参加学习培训、演习演练、在外驻训的归队官兵总结提炼个人所见所学、所思所感,认真撰写述学报告、任务心得和战场日记,邀请归队官兵为部队作报告,以个人的真实经历、真切感受、真挚情感启发人、激励人、感染人,带动官兵从思想上进入军兵种作战前沿、联合作战一线和军事博弈战场,锻造刀山敢上、火海敢闯、险滩敢涉、强敌敢拼、重担敢扛的精神气质,在对比学思践悟、加力比学赶超中自觉提升军事素养,练硬打赢真功。

猜你喜欢

驻地亲属官兵
警惕微信“亲属卡”的诈骗
驻地项目如何做:谈无题空间的困境与可能
日防相视察自卫队宫古岛驻地遭抗议
狗也怕醉汉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