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生涯应变力的现状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基于学校生涯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应用研究
2022-11-05李国兴
李国兴
上海市莘庄中学
一、 研究背景
2018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区、各校要按照各学段生涯教育的实施重点,通过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或结合相关学科内容,有效推进生涯教育的相关工作。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为高中阶段及未来发展作好准备,上海市莘庄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很早就开设了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并建立了学校统一的生涯教育信息化平台,为每位教师和学生开设账号,引导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生涯教育理念落实到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进行从高一到高三的有针对性的生涯探索,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的教育格局。
其中,生涯应变力是学校生涯教育信息化平台中一个重要的测评维度,是指个体应对生涯发展中可预测的任务,以及生涯情境中不可预测的变化的准备状态,是非常重要的生涯发展能力[1]。它包含的 4 个维度分别为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每一维度都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需要个体作出回答,即“我有未来吗?”“谁拥有我的未来?”“未来我想要做什么?”和“我能做到吗?”[2]
具体来说,生涯关注指个体能够为未来生涯任务作好准备。缺乏生涯关注的学生会缺少对未来的计划和准备,通常会表现为对各种学习任务和未来发展的“不关心”,甚至消极悲观。
生涯控制是指个体相信他们自己的生涯是可以自我决定和自我负责的。缺乏生涯控制的个体会寄希望于让他人帮自己作决定,或者在面对重要选择时犹豫不决,难以决策。
生涯好奇是指个体能够对未来可能的自我和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缺乏生涯好奇的学生会对自己的未来生涯和可能的自我有很多不真实的想象。
生涯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涯问题解决能力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它掌管和监控着个体的生涯认知与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3]。缺乏生涯自信会阻碍学生的生涯实践行为,影响生涯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生涯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每一学年,学校均会对学生的生涯应变力的现状进行测评,将其作为衡量学生“生涯准备”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4],帮助学校快速地了解学生生涯发展的现实状况,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化学校的信息化生涯教育实践。
二、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研对象是我校高一、高二年级的全体学生,施测人数共924名。其中,排除未完成或信息不全面的学生后,有效学生数为804名,有效率为87.01%。其中,男生402人,女生402人;高一年级学生482人,高二年级学生322人。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由Savickes(2012)编制,侯志瑾、梁湘明等人(2012)翻译完成的生涯应变力量表(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hina Form)[5],包含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4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置6个问题,共24道题目。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3。
先采用学校的生涯教育信息平台进行统一测评,后采用 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生涯应变力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显著。
三、 数据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结果
学生生涯应变力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生涯应变力得分情况
研究发现,学生在满分为5分的表格中,在“生涯好奇”维度的总分均值为4.05±0.58;“生涯自信”维度的总分均值为4.00±0.61;“生涯关注”维度的总分均值为4.12±0.61;“生涯控制”维度的总分均值为4.17±0.56,均处于较高水平。学生在4个维度的得分情况由高到低依次是生涯控制、生涯关注、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由此可见,学生普遍有为自己的生涯负责并作好准备的意识,但解决生涯问题的信心相对不足,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探索行为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二) 差异性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分析学生的生涯应变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以学生的年级为自变量,生涯应变力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生涯应变力在年级上的t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对比不同年级的学生,高一与高二年级学生在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关注、生涯控制上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可见在本研究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生涯应变力发展水平相当。
以学生的性别为自变量,生涯应变力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学生生涯应变力在性别上的t检验结果
表3显示,对比男生群体与女生群体,女生在生涯关注上的得分显著优于男生,而在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控制上,男女学生的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可见,相比女生,男生对自身生涯发展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四、 分析结论
(一) 学生的生涯应变力处于较高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与朱倩雨、张烨桐、王子妃、樊瑞婷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我国高中生的生涯应变力整体水平较高,并且生源地为城镇、经过生涯教育课程干预、有过实践经验的学生的生涯应变力会显著性提高[6]。
这说明,我校的生涯教育实践成效明显,但学生的生涯应变力仍有一定的提升余地。在后续的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专题性的生涯教育课程、实践活动等方式,继续强化学生的生涯应变力,特别是目前学生得分相对较低的生涯自信力和生涯好奇力。
(二) 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生涯应变力水平相当
本研究发现,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生涯应变力水平相当,目前暂无显著差异。关于这一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例如,Brotheridge、Hirschi等的研究发现,年级并不影响生涯适应力的发展;Rottinghaus、邓碧会的研究认为,年级高的学生生涯适应力水平也偏高[7];张烨桐、王子妃等的研究证明,生涯应变力随着年级增长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可见,年级对生涯应变力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这说明,生涯应变力的提升速度可能会比较缓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生涯教育,以期实现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生涯应变力的目的。
(三) 女生的生涯关注力水平显著优于男生
本研究表明,在生涯关注维度,女生的得分显著优于男生;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国外研究通常认为性别并不影响生涯应变力的发展;而国内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男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明显高于女生(李亚真,2005;吴淑琬,2008;马逸伦,2012;樊瑞婷,2021)[8];王子妃的研究结果则和本研究的结论完全一致。这也说明高中生生涯应变力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这说明,需要尊重与关注学生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其提供一定的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感知到来自学校的支持越多,他们的生涯应变力水平就越高[9]。
同时,生涯应变力还具有三个典型特点:第一,它是可以培养的能力,通过生涯困境或危机来彰显;第二,它是一种能够帮助个体“前进”的能力;第三,它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10]。
由此,启示我们在后续的教育教学中作出以下调整。
(一) 聚焦“生涯自信”力,开展专项指导活动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生涯自信力属于生涯应变力4个维度中最弱的一项。
而由专职的生涯教师开设的生涯课程是落实生涯教育的基本保障[11],也是直接提升学生生涯应变力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在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中,聚焦“生涯自信”力,增加一些专项指导活动,帮助学生通过精确的自我分析、积极的自我评价等,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在针对全体学生的生涯教育课程中,专门设计一节自信心主题的课程,引导学生以成长型思维积极看待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提升自我效能感;或者在生涯教育信息平台上,设置一节测评报告解读课,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自己当前的优势能力和弱势能力,并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二) 借助生涯探索信息,激发学生的“生涯好奇”力
与生涯自信力的整体得分接近,生涯好奇力也是学生急需提升的一项能力。
因为高中生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方法,生涯认知会比较零散,且大多属于预想状态,他们很容易出现将理想与现实混淆的情况[12],所以普遍会存在由于生涯探索不充分而导致的生涯好奇力较弱的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在班级管理中,为学生推送相关的生涯资讯或资源,并鼓励学生基于当下的学习任务,自主使用学校生涯教育信息平台上的探索类信息。
例如,可以引导高一学生在选科之前,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包括相关的专业、职业、能力要求等;引导高二学生提前了解不同的升学路径、高考政策,关注新兴职业,进行职业体验等,不断厘清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确立初步的职业意向,为高三的志愿填报作好准备。
(三) 根据性别差异,重点提升男生的“生涯关注”力
调研结果中男生的“生涯关注”力显著低于女生的这一情况,启示我们要在普遍关注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突出对男生生涯关注力的辅导。
由于高中生处于埃里克森(E.H.Erikson)人格发展八阶段中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以及舒伯(D. E. Super)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初期,因此,容易存在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规划被动、盲目、从众等特点[13]。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班会、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等活动中,适当多关注男生的表现,引导他们通过畅想未来、寻找偶像或榜样等方式,找到自己独特的目标,激发起内在动力。同时,指导学生在生涯教育信息平台上多做记录和总结,形成规划和管理生涯的习惯,为实现目标作好准备。
(四) 基于“生涯控制”力,锻炼学生的生涯决策水平
整体上来看,我校学生的生涯控制能力比较良好,属于生涯应变力中的优势能力。
虽然从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为自己负责的意识和态度,但是当前的新高考政策与多变的外部世界都对学生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帮助学生持续锻炼他们的生涯决策能力,让他们在应对自我、学业、未来、关系等一系列的决策问题时,能够更加自信和自如。
例如,我们可以在选科前,引导学生对选科的风险作出全面的分析,多方面地了解不同的选科组合的可能结果,积极面对多种选择,学会理性决策。选科后,帮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根据新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状态,并努力将自己的选择结果变成最优结果。或者让学生提前在生涯信息平台上通过模拟选科、志愿填报等,不断练习,强化自我的决策能力。
(五) 立足学科融合课程,全方位地塑造学生的生涯应变力
除了在专门的生涯课程、班级管理、团体辅导、个体辅导中帮助学生提升生涯应变力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对学生生涯应变力的培养融入日常的学科教学中。
生涯应变力的培养需要将社会需求和个人选择有机结合,是青少年基于对自我各方面与环境各要素的认识,在做出行动的过程中而形成的[14]。而很多高中生并没有建立起当下的学习和未来发展之间的关联,只是模糊地知道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就是在为未来作准备,这种做法很难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而学科教学恰好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这种认知和内在动力的最佳场景。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学科教材中自带的各种生涯教育素材和信息平台上的相关信息,如各种人物或主角的生涯故事、前沿的科技知识、知识的职业应用场景等,自然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当前的学科学习和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简单的知识拓展和问题追问,引导学生基于教学内容自主进行一些深度探索;还可以将一些优质的生涯融合课程或案例上传至生涯教育信息平台,逐渐积累,形成学校系统化的线上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科教学中融合生涯教育,“润物细无声”,不但能提升学生的生涯应变力,还能使学科教育真正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作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与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是非常契合的,是我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六) 与家长协同,为学生的生涯探索和实践提供积极支持
最后,除了学校的教师之外,我们还需要依靠家长的力量,共同助力学生生涯应变力的提升。
有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生涯发展采取支持的做法,会促进孩子进行职业探索,提升其生涯应变力;若父母过多地干预,则会对孩子的生涯发展产生负面影响[15]。因此,我们也需要培养家长的生涯教育意识。例如,可以在家长课堂上,向家长分享学生生涯应变力的测评现状,提示家长要特别保护孩子的生涯自信和生涯好奇,如不要刻意打压孩子的自信,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支持孩子进行生涯探索,结合自己的资源为孩子提供职业体验的机会等。在与家长进行单独沟通时,可以基于孩子的个人测评报告,引导家长为生涯关注力或生涯控制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多提供一些自主安排时间、自主选择及参与家庭生活决策的机会,家校合力提升学生的计划能力和决策能力。
综上,生涯应变力的培养并不是一项短期或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生涯教育实践更是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层层渗透,将生涯教育的理念和信息化的方法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借助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力量,才能达到期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