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部超声与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分析
2022-11-05庞志英罗美容欧燕媚张淑红罗月清
庞志英,罗美容,欧燕媚,张淑红,罗月清
(1.佛冈县人民医院超声科;2.佛冈县人民医院妇科,广东 清远 511600)
子宫内膜息肉病变是妇科常见病,患者普遍存在下腹部疼痛、不规则阴道排液、阴道流血、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等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及早对子宫内膜息肉病变患者的病情作出准确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改善患者预后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通常将宫腔镜检查作为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可明确了解到宫腔内是否存在息肉,但其属于有创操作,会增加患者的痛苦[1]。超声是当前临床诊断妇科疾病的常用技术,包括经腹部超声、经阴道超声。经腹部超声需患者憋尿,可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组织情况,但探头频率相对较低,检出率较低;经阴道超声不需要患者憋尿,探头直接贴近病变部位,探头频率较高,可更加清晰地显示出病灶和邻近组织的情况,对子宫病变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对疑似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佛冈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5例疑似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2~58岁,平均(45.62±6.17)岁;病程2~7个月,平均(4.52±0.94)个月;体质量48~90 kg,平均(69.62±9.34) kg。纳入标准: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者;年龄≥ 18周岁,均为已婚女性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流液、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腹痛、白带增多等症状者;均满足外科手术指征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内分泌、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者;阴道畸形者;研究前6个月存在阴道手术史者;子宫糜烂Ⅲ度以上者等。本研究经佛冈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A70)对子宫内膜息肉情况进行诊断。经腹部超声检查:检查前1 h告知患者饮用温开水1 L左右,确保膀胱处于充盈状态,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探头频率设置为2~8 MHz,将下腹部露出,在探头上涂抹耦合剂,置于下腹部,对腹部进行多方位检查,纵切面、横切面扫描,仔细观察、记录子宫内膜形态、积液情况、边缘状态、宫腔大小、内膜厚度等。经阴道超声检查:告知患者将膀胱排空,协助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选择RIC5-9-D探头,频率为2~5 MHz。将患者臀部垫高,完全暴露外阴,佩戴无菌手套,将一次性避孕套套在探头上,涂抹耦合剂,将探头缓慢置入到阴道内部,直至穹隆部位,以推拉、倾斜、旋转的方式检查,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探头柄扫描方向,观察子宫内膜情况,详细记录子宫形态、厚度等。首先在二维超声模式下观察子宫内膜回声,测量子宫内膜病变回声厚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病灶血供情况;频谱多普勒超声测量血流阻力指数(RI),RI<0.5为低阻力,RI≥ 0.5位高阻力。两种检查均由两名资深、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超声医师完成,并给出诊断,对于诊断存在异议的地方,应介入上级医师讨论,确定最终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①声像图特点。子宫内膜息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分级[4]:未探测到血流信号为0级;病灶内部探测到细条状、点状彩色血流信号1~2处为Ⅰ级;病灶内部探测到线状、点状彩色血流信号3~4处,或较粗的血管1条,长度与病灶半径接近或超过为Ⅱ级;血流信号丰富,病灶内部存在树杈状、条状、片状血流信号为Ⅲ级。②一致性分析。比较经腹部超声、经阴道超声的检查结果与宫腔镜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 0.75,表示一致性较好;0.4 ≤Kappa值<0.75表示一致性一般;Kappa值 <0.4表示一致性较差。③诊断效能。以宫腔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效能并进行对比,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假阳性+真阴性)例数×100.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应用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分析。以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超声检查方式的声像图特点比较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经阴道超声CDFI分级0级、Ⅰ级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经腹部超声,Ⅱ级患者占比显著高于经腹部超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阴道超声Ⅲ级患者占比与经腹部超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种超声检查方式的声像图特点比较[ 例(%)]
2.2 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与宫腔镜检查的一致性分析85例疑似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经宫腔镜检查结果显示,阳性82例,阴性3例;经腹部超声检查阳性71例,阴性14例;经阴道超声检查阳性80例,阴性5例。经阴道超声检查的阳性率(94.12%)显著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83.53%),经阴道超声检查与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515),经腹部超声与宫腔镜检查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7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3。
表2 经腹部超声检查的检测结果分析(例)
表3 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检测结果分析(例)
2.3 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效能比较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灵敏度、准确度均显著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4。
表4 经腹部超声与经阴道超声的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妇科炎症刺激、内分泌雌激素异常增高、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等有关,且发病人群有低龄化、年轻化趋势[5]。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同房出血、不孕、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紊乱、月经过多等为主,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工作及心理健康[6]。故及早对疑似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病情作出准确的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
超声是一种价格低廉、非侵入性、操作方便的检查方法,是妇科疾病常用的诊断技术,其中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为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7]。本研究结果显示:经阴道超声CDFI分级0级、Ⅰ级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经腹部超声,Ⅱ级患者占比显著高于经腹部超声;而经阴道超声Ⅲ级患者占比与经腹部超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中CDFI分级Ⅱ级检出率较高,但Ⅲ级的检出情况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分析原因在于,CDFI在子宫内膜外围与内部均能显示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较小的息肉CDFI仅在内膜基底层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甚至无明显血流信号,而明显带蒂的息肉或较大的息肉,CDFI可在蒂的两侧显示出较丰富血流信号或条状血流信号,同时可检查到RI值[8]。经腹部超声虽操作简单、灵活度高、超声穿透性强,但检查时要求患者憋尿,保持膀胱充分充盈,且子宫位置、双附件形态和结构等影响,容易导致漏诊、误诊现象发生;而经阴道超声不需要患者憋尿,探头频率较高,可以直接与病灶接触,有效提高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同时提供病灶累及的深度和范围,以便患者及早接受针对性治疗,避免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同时,阴道超声检查还可计算RI值,对于子宫内膜增生与内膜癌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9-10]。子宫内膜增生超声检查下探测不到血流信号,但阴道超声可探测到部分患者点状血流信号,还可以探测到在病灶内部存在线状、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因此CDFI分级Ⅱ级率相对较高[11]。
宫腔镜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但存在费用昂贵、不可重复检查、操作复杂、具有创伤性等不足,临床应用受限[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经阴道超声检查与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一致性较好,经阴道超声灵敏度、准确度均显著高于经腹部超声,表明经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分析原因在于,经腹部超声利用探头全方位的扫描患者腹部,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子宫内膜具体形态、厚度、大小、边缘等,但容易受到肥胖、肠腔积气、探查广度、探查深度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漏诊、误诊,现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13]。经阴道超声检查与经腹部超声比较,不需要患者充盈膀胱,不会受到肠腔内积气、肥胖等因素的影响,由于经阴道超声检查时探头可以更加贴近患者的宫颈部,且探头频率较高,让盆腔脏器处于声束的近场区,脏器对声束的吸收相对较小,医生可以近距离地观察病灶,了解病灶内部结构、大小及周边血流信号,更加细微地观察子宫内膜的微小病变组织,极大地降低了漏诊率、误诊率,与宫腔镜检查诊断结果较为相近,一致性较高[14-15]。经阴道超声检查过程中,不需要患者憋尿充盈膀胱,让检查更加方便,减轻了患者痛苦,也缩短了检查时间,与王亚萍等[16]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疑似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纳经阴道超声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同时可获得更准确的声像图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