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乐器制作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路径
——以提琴制作专业为例

2022-11-05赵世全

乐府新声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学研乐器办学

赵世全

[内容提要]提琴制作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它不仅是生产行为,更是艺术创作,这也是该专业的魅力所在。本文对我国音乐艺术院校提琴制作专业的状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与讨论,并对我国音乐艺术院校的提琴制作及其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所裨益。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提琴制作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近年来,我国的提琴制作艺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笔者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先后师从于中国制琴大师郑荃教授、美国制琴大师戴维·盖赛特(David Gusset)先生,在享誉百年的莫瑞斯音乐公司(MOREY’S MUSIC STORE INC)任技术总监二十九年至今。由于长期从事提琴家族乐器的学习、研究、教学、制作与监制,所以笔者在文中对我国音乐艺术院校提琴制作专业的状况进行了思考与梳理,现试论如下,虽是一得之见,希望能够以管窥豹、以蠡测海,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与讨论,并对我国音乐艺术院校的提琴制作及其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所裨益。

一、提琴制作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提琴制作艺术始于欧洲,尤其是意大利的克雷蒙纳等地区,至今已有500 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制琴文化。目前,世界提琴制作的前沿领域仍然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城市。提琴制作产业多以培训、制造、修复、维护、销售、交易和拍卖为主要内容。个人作坊制作专业演奏家使用的高档提琴较多,工厂批量生产很少。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悠久的提琴演奏历史,重视音乐教育,中小学校皆开设音乐课并多有校属乐队,长期以来需要乐器进口;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情况与此类似。因此,提琴制作与生产的社会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可以说市场潜力巨大。

20 世纪初,提琴制作技术传入中国。1915 年,船舶工程师司徒梦岩先生回国,带了许多制造提琴的工具和材料;1935 年9 月,提琴制作师王枚先生终于成功制作出中国第一把小提琴;原延安鲁艺学员王卓先生曾长期保留着一把延安鲁艺1943 年制造的小提琴;1951 年,在贺绿汀院长的倡议下,谭抒真教授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制作室,并派人到东北地区采购木材,开创了用国产木材制作小提琴的先例。1956 年,谭抒真先生在上海开办了全国提琴制作训练班,这些人后来都是中国最具声望的提琴制作家,包括郑荃的老师——戴洪祥大师。笔者的启蒙老师,原天津提琴厂副厂长张英贵技师也是这个训练班的学员,还有当时亚洲最大的营口东北乐器厂也派人参加了培训。

中国提琴制作的现状是乐器生产的高度产业化。截至2020 年,我国的乐器出口已高达世界乐器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大乐器出口国地位,拥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许多生产基地、专业人才与技术工人。1988 年,郑荃老师把意大利克雷蒙纳市的提琴制作体系引入中国后,结合国情初步制定了科学的教育体系,并将提琴制作带入大学课堂,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提琴制作专业人才,使中国提琴制作师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的获奖人数逐年增加。

毋庸讳言,我们的短板也是明显的。譬如我国内销和出口的乐器大多是普及型初级产品,产量虽高却有量无价,高中档提琴制品却少之又少,这也是提琴制作专业长期面临的一大压力;再如,我国的提琴制作需要进口大量的附件和配件,否则不但无法生产高品质的提琴,也无法涉足附加值极高的附件领域;更重要的是,音乐艺术院校提琴制作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领域还有许多亟待改善之处,直接影响我国高、中档提琴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以提琴制作专业为例看乐器制作教学之问题

(一)优势专业无优势

在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中,沈阳音乐学院最早建立了乐器修造专业(曾更名为“乐器工艺系”,后改为“音乐科技系”),该专业取得的成绩曾一度引起全国同类专业注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器乐需求尤其如此。有资料表明,占世界乐器贸易总量一半以上的普及性乐器皆由中国制造,这就为我国成为乐器制造强国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背景下,乐器制造业已经成为新型的朝阳产业。因此,乐器修造专业完全可能成为音乐艺术院校中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并为学生提供广阔就业前景的优势专业,而非拖后腿的“鸡肋”。对此,我们首先应该有更充分的认识,否则便不能发挥其优势,在招生竞争中处于劣势。当前,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已经相继建立了相关的专业或科系,许多普通高校也群起效尤。以东北地区为例,如东北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内蒙古大学等。这充分说明该专业至少在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

(二)课程设置失衡

合理的课程安排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科学全面又不失要点。课程设置要经得住教学效果的检验。迄今为止,本专业仍没有开设《提琴结构理论课》,因此不便于学生了解提琴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优质提琴构成的奥秘;已经开设的某些课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如《提琴几何制图》、《提琴油漆》、《提琴修理修复》等课程;还有些已在开设的课程无法保证学生真正掌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比如《提琴制作工艺》。以上课程开设与否,以及是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不但关乎整体的教学质量,也关乎学生的就业前景。例如:学生毕业竟不能独立完成一把提琴的制作,即使在老师帮助下完成了白胚提琴,也不能完成油漆工艺,更别谈装配供演奏用的成品琴,致使学生毕业后无法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因此,除了努力提高已开设课程的教学质量之外,还应该尽快增加缺项的课程。

(三)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是教学体系的外化,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托。科学、合理、系统、实用的教材体系建设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属于经验型、探索型,而非科学归纳总结型,有较大的教学随意性,尤其缺少系统性的《提琴制作工艺学》、《提琴木材学》、《提琴油漆》、《提琴修复》、《提琴声学》、《提琴制图》、《弦乐器史》七门基础理论必修课。乐器制作是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结晶。教材的编写必须考量包括提琴制作专业在内的所有其它乐器制作涉及的三大学科体系,即文科、理科以及工艺学科,尤其是其中的乐器发展史、音乐美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声学、材料学以及产品设计、工艺生产、机械加工等。因此,应该尽快建立一套成熟实用、体系完备的相关教材,并与各类各级科研项目联系起来。

(四)师资配备失序

“名师出高徒”这一俗语高度概括了优秀师资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本专业现存的问题首先是师生比例失衡、师资缺乏梯队规划;其次,有些毕业于本专业而又资质较好的教师,或者并未从事本专业教学,或者是在教授自己不熟悉甚至没学习研究过的课程;再次,一些教师缺少必要的教学资质,又没有学习提高的愿望,也没有参加过正在教授的专业课程的在职培训,这样的师资状况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最后,缺少既有较好的理论修养,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科研型教师,难于实现专业师资从经验型到科研型的升华。因此,除了应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之外,还应继续引进高资质顶尖人才,正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总之,优化的师资队伍是打造同类专业领先全国的关键因素。

(五)学制设计偏短

学制与专业的授课内容含量和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目前附中阶段缺少该专业的学制,致使本科学生没有经过预科训练,使其在校期间的教学只能从简单的刀、铲、锯、刨开始,无法完成本科教学。所以,让学生学会掌握仅仅完成学业的基本技能,学时也是不够的。早在2006 年,中央音乐学院就采纳郑荃大师的建议,在附中招收乐器制作专业的学生,这样的学制即三年附中、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的十年制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顺利就业,也增添了在校学生参加国内国际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可能性。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认为,应该“把专业教育前移,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便于发现并培养偏科偏才的学生。”这个意见非常符合提琴制作及相关专业的实际。

(六)专业课时偏少

与学制一样,课时的设定也应以专业的授课内容含量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每学年课时不足,加之本来就少的课时又常常被其它课程、活动或节假日挤占。因此,在当前落后的工具设备条件下,不但无法完成本专业理论课程的必要内容,尤其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提琴制作必需的工艺技巧。目前,设有该专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同类院校都实行双课制,即每周不少于两次专业课,每次两课时,每学年达72 课时。不但如此,还增加了学生迫切需要的实践性工艺课时,并辅设相应的工艺场所,如同全天候开放的琴房一样,同时安排教师现场指导管理。由于采取了这些有力措施,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手工操作能力,而制琴业发达的美、意、德、法等国,尤其重视这些后续课程的工艺性训练,这也是本专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照此办理并同时向社会开放,还能兼达以产养学的目的。

(七)设备落后,材料匮乏

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基本的教学材料为本专业教学所必须,因此需要适当的投入。要有专业需要的工具与设备,工艺课所需的木料、砂纸等材料。由学校出资购买学生制作提琴的各种材料(中央音乐学院甚至从国外进口木材供学生使用),但是学生的毕业作品归学校所有。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民间乐器作坊都已装备了齐全的专业制造工具及设备,其中包括价格低廉、技术先进的国产编程数控机床,其铣刀转速之快不但能避免在手工操作时经常发生的音板震裂,也可以加快教学进度,提高工作效率,使由原来完成一把成品琴所需要的200 至300 个工时缩短为100 个工时以内,还可以让学生完成除理论课程之外的所有工序。

(八)学生的考评低效

考核与评价是依据教育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状况进行测评的过程,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并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方法。提琴制作专业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有以下四种特殊的要求:要拥有必要的理工科知识;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至少要会演奏一种弦乐器,并对音质有特殊的敏感性;要有很好的造型美感等。这既是对该专业学苗入学资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考评的要点。但是迄今为止,专业的考评仍然有要求不高、徒有形式、考评缺乏实效性等不良倾向,其结果是接受了四年制本科训练的学生仍不能独立完成一把提琴的制作。因此,应该从方式、内容、步骤等方面深入研究学生每个学期、学年的考评机制,使每个本科学生也能够达到考评的最低标准——独立完成一整套弦乐四重奏需要的四把提琴制品,即小提琴2+中提琴1+大提琴1 的组合,并用于毕业音乐会,以便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此外,还应该为研究生制定更高的考评标准,确保其具有制作高、中档提琴制品并参加国内国际各类比赛竞争的能力。

(九)教学方法陈旧

与其它教学方法相比,提琴制作专业的教学方法同中有异。“同”是指其需要遵循一般教学方法的共性特征,主要应用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异”是指该专业的教学方法有其特殊性,主要应用于工艺课程的教学。这些课程的教学既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文化理论素养,对理论知识的阐述概念准确,逻辑清晰,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规范有效;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工艺示范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教师工艺示范的模仿,掌握不同工艺内容及其工具应用的正确操作方法。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仍有许多差强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理论课的阐述仍然沿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性填鸭式教学,且很少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而由于受材料、工具、课时、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工艺课程的教学方法有较大的随意性且示范少;另外,很少使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品模型及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方法应该倡导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展演式,辅以模型法和现代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独立思考,为最终完成提琴制品及学术论文奠定坚实基础。

(十)破解就业难题

众所周知,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也是生源逐年下降、影响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优势专业,从而实现招生与就业良性循环的办学目标是所有高校目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涉及两个因素:一是学生的主观因素,即入学时的资质优劣及入学后的努力程度如何;二是客观因素,即与教学管理有关的上述各种主要问题解决的如何。有些在校学生的资质较差而又努力不够,即使接受了较好的理论与课程的全面训练,也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因此,应首先着力解决影响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教学问题。实际上,提琴制作专业人才的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巨大,各个发达国家的琴行都需要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提琴制作人才。国内外许多公司、工厂、学校、琴行都曾经请笔者推荐学生。就东北地区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中庞大的提琴使用群体而言,乐器维护、修理的需求量就相当可观。因此,如果操作得当,即认真解决教学中的不利因素,不但可以使所有毕业生顺利就业,还可以创造可观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三、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

(一)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要义

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对于高校来说,就是在现有的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与生产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为高等教育开辟了新的办学之路,使高等教育模式从单纯专业教育,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再到产学研一体化。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行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文化创新和服务社会四大职能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采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大体有两种:一是依靠自身的条件优势,独立自主地办学;二是与相关单位,如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办学。目前,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高校多属于后者,并已呈现出普遍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综合优势。

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是从合作办学开始的。1906 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始推行合作教育计划;1983 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成立,这标志着合作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此后,麻省理工学院实施了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和任务,而德国所谓的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

(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范例

东北大学(以下简称“东大”)是我国最早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综合性大学。1923 年10月24 日,东大正式开学,学校仿照德国柏林大学设计,王永江校长亲题了“知行合一”的校训。刚刚诞生的东大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荀、刘仙洲、黄侃、刘半农、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并开始运用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术文化,各系毕业成绩优异的学生还被选送英、美、德等国留学深造。与此同时,学校在附近开设了工厂,占地200 亩,供学生实习、生产使用,聘留学德国归来的杨毓桢博士任厂长。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东大全面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由此可知,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不但可以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也可以创造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在也有人认为,艺术院校搞不了产学研一体化,这是一种误解。美国盐湖城提琴制作学校、芝加哥提琴制作学校、加拿大魁北克提琴制作学校、德国米腾瓦尔德提琴制作学校和法国密尔库提琴制作学校等等无一例外都是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办学的。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是我国最早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艺术院校。1940年冬,时任重庆中华交响乐队首席的大提琴家张贞黻经周恩来介绍到延安鲁艺教授提琴。张贞黻来延安时,就带了一套完整的小提琴的制作工具,由于当时西洋乐器稀缺,他就致信党中央建议自制乐器。毛泽东主席特地请他吃饭,并表示赞同。就这样,延安鲁艺乐器厂就诞生在了延安桥儿沟的窑洞里,张贞黻任厂长,成员大多为鲁艺学员。想要在延安找到适合的材料不容易,张贞黻就尝试用本地核桃木做背板,用红松木做面板,其它材料也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琴弦有三根是用羊肠拧成的,一根是从破旧的电话线抽出来的,弓毛是从马尾薅下来的。1941 年的冬天,鲁艺终于制作出了延安的第一把小提琴。此后的几年内,第二把、第三把小提琴也陆续诞生。从此,延安鲁艺乐器厂翻开了乐器制造新的历史篇章,也培养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乐器制造人才。

西安音乐学院是我国艺术院校中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又一成功范例,1958 年就建立了院属乐器厂,主要生产“朱雀牌”古筝、琵琶、秦胡等民族乐器。其跨越式发展主要出现在翟志荣任乐器厂厂长时期。1985 年,翟志荣任西安音乐学院乐器厂厂长,1996 年7 月任院长兼乐器厂厂长。在他的领导下,乐器厂研制、生产的“朱雀牌”秦筝、秦胡震动了国内音乐界。从2000 年起,他就思考和探索民族乐队的弦乐改革问题,经过五年千余次的反复试验和调试,第七代系列秦胡研制最终定型,并以此为弦乐主体在西安音乐学院组建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2003 年,系列秦胡通过了专家鉴定,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收获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反过来又全面而有力地支援了本院的教学、科研和校园建设。

中央音乐学院也非常重视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2021 年9 月10 日,俞峰院长和赵旻书记等全体院领导专程来到了本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祝贺教师节并对其今后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宏伟规划和具体要求,“要让中国省级以上的乐团,至少一半的乐手们都用上我们制作的提琴,要让我们中国的提琴演奏家们能够手持国产提琴在国际音乐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获得大奖,要让中国的制琴业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央。”“要做出举世公认的精品提琴,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结语

如何促进提琴制作及相关专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聚精会神地办教育,全面总结提琴制作及其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和教训,并且积极借鉴国内外音乐艺术院校的成功经验,锐意进取,努力开创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产学研乐器办学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学乐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乐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