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秦腔打击乐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
——以榆中县为例

2022-11-05雷玉贵榆中县文化馆

艺术评鉴 2022年13期
关键词:打击乐秦腔文化馆

雷玉贵 榆中县文化馆

秦腔作为古老的“梆子戏”鼻祖,在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等地广为流传,尤以陕西和甘肃为重。在秦腔排练与表演过程中,打击乐必不可少,其传承与发展多依附于秦腔剧目表演,流传的秦腔打击乐独奏相对较少,这也在一定意义上造成秦腔打击乐的传承与发展境地十分窘迫,对此,笔者以榆中县秦腔打击乐为例,探讨基层秦腔打击乐传承现状调查情况与思考。

一、秦腔打击乐在榆中县域内的传承情况

(一)榆中秦腔打击乐溯源

1.从事秦腔打击乐的人员数量情况

秦腔在榆中的传入,目前能追溯的源头大约在清德宗光绪(1875 年)年间,当时,陕西烟商来榆中收购烟叶时,将秦腔艺术带入榆中境内,至今已有140 余年历史。而其真正在榆中的发展,是从1949 年秦艺社成立到榆中县秦剧团的60 余年。60 余年中,榆中秦腔演出剧目多达300 余本,随着这些剧目的演出,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秦腔打击乐演奏员。在 “文革”时期,因老戏禁演,演出团体解散合并,造成了大量秦腔剧目的流失,此时的秦腔打击乐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一些传统秦腔打击乐谱随之遗失,在民间以老艺人口传的形式寄身。到了20 世纪80 年代,秦腔重新迎来了辉煌的时代,此时,榆中秦腔打击乐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当时,全县有秦腔专业演出团体1 个,演员及演奏员80 余人,其中,打击乐演奏人员约15 人,约占整个演职人员的18.7%,业余秦腔文艺团体约40 个,业余演员达800 余人,能胜任秦腔打击乐的演奏员约100 人,约占12.5%,其中,大部分人员既是演员,又是演奏员。

2.从事打击乐的人员素质情况

司鼓者是秦腔乐队的指挥,也是整个舞台节奏的控制者和主宰者,在整台秦腔打击乐演奏或伴奏中,司鼓可谓中枢机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就对司鼓者的整体艺术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秦腔发展鼎盛时,榆中的司鼓者并不多,能上台表演的约有20 人,水平也从专业到业余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此期间,除专业院团外,镲、锣、钹等的演奏者多为演员兼职,能配合专业秦腔演员进行临场创作者约占30%,其余人员只能进行程式化演奏。此外,从学历结构看,约有2%的人员具有秦腔艺术专业中专学历,其余人员多为师徒口传心授。

(二)榆中秦腔打击乐现状

随着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各种艺术形式竞争激烈,人们的欣赏趣味也不断变化,传统戏曲的艺术影响力在这种形势下每况愈下。21 世纪,锐不可当的网络自媒体为人民生活注入了新的文化和娱乐元素,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极大困惑,剧目流失、观众老化和演员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等问题日渐显现。

目前,榆中地域内的专业秦腔演出团体已随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撤销,秦腔演出任务也相应转向民营演出团体,然而,因民营演出团体大多无固定演职人员,因此无法担任演员和演奏员的内部传承培训,从事打击乐的人员也相继纷纷改行,将原本的职业作为业余爱好。截止2021 年,榆中地域内专业从事秦腔打击乐的人员仅剩3 人(均为文化馆工作人员),在民营演出团体的演出中,秦腔打击乐人员分外匮乏,往往存在出高薪也难聘请到合适人员的现象。

(三)榆中秦腔打击乐传承情况

据可考资料显示,榆中秦腔打击乐传承可追溯到1949 年创办的秦艺社,时任司鼓称 “罗打鼓”,1950 年改建“农艺社”,同时成立了秦腔打击乐队,苏光先司鼓,裴麻子、罗德华分别司锣钹,后又改建兴隆社、栖云剧社,打击乐队在苏光先的带领下逐渐壮大,从栖云秦剧团、文艺宣传队发展至80 年代初期的文工团时,榆中秦腔打击乐已相当成熟,以魏新民为代表的一支打击乐队尤为突出,期间有赵启廉、王培泰、高立荣、文守训、李家斌以及马江生等,一直活跃在秦腔舞台,直至新世纪来临。1986 年,兴隆艺术学校成立,主要吸收秦剧学员,在三年时间里,陆承祖等老师又培养出赵祥斌、周建民、赵龙贤、赵喜堂、米永良、米红强、岳立兵以及岳军强等众多秦腔打击乐演奏员,至兴隆艺术学校与文工团合并后,榆中秦腔打击乐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期间又有李卫兵、王景波、张德江和张伟伟等青年演奏员加入,逐渐形成了以原文工团、秦剧团为代表的专业院团派,以及以兴隆艺术学校为代表的艺术学校派两大分支。与此同时,民间秦腔打击乐依然茁壮成长。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榆中秦腔打击乐的传承大致可分为三个分支或流派:一是专业演出院团派;二是艺术学校派;三是民间艺人派。无论何种传承方式,其均有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

21 世纪以来,随着娱乐形式的多元化,秦腔演出市场逐渐低迷,秦腔打击乐随之衰落,以文工团和秦剧团为代表的专业院团派人员逐渐老化,相继退出秦腔舞台,以兴隆艺术学校为代表的艺术学校派也大多改行,造成目前从事秦腔打击乐工作的人员所剩无几。

二、秦腔打击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秦腔打击乐面临的困境

秦腔打击乐是一种感染力非常强的艺术形式,秦腔本身的粗犷豪放造就了秦腔打击乐相应的艺术张力。在秦腔的传承与发展中,秦腔打击乐凭借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用非常自由、坚定的艺术效果感染着广大秦音爱好者,在具体的表演和演奏中,秦腔打击乐以开场、板头与武打锣鼓等形式,为秦腔的演出服务,一场秦腔演出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秦腔打击乐的艺术水准,很多戏迷之所以喜欢秦腔,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秦腔打击乐的魅力。在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秦腔打击乐以伴奏和独奏两种形式存在,并已逐渐在广大爱好者中形成固定的艺术欣常思维模式,如同一粒种子,深深地种在每一个秦腔爱好着的内心深处。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有力冲击,以及各类娱乐形式的纷至沓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公众的艺术欣赏需求明显朝着多层次与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各艺术门类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也有了很大变化,而秦腔打击乐作为一种现场感十足的艺术门类,更难迅速适应千变万化的传播方式。目前,秦腔打击乐和众多传统艺术门类一样,也面临着观众越来越少、从业人员越来越匮乏的窘境,因此,如何自动适应新媒体的要求和发展规律,使秦腔打击乐重整旗鼓,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主动适应当前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的追求,成为秦腔打击乐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秦腔打击乐

1.秦腔打击乐作品的创作

任何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其源头都基于作品创作,秦腔打击乐越来越不受更多人的欢迎,很大程度上在于可演奏的新作品十分匮乏,而传统的《湖广锣》《暴落锤》等作品,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这就造成了这种艺术形式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必须鼓励和发现更多艺术创作人才,支持他们投身到秦腔打击乐作品的创作中,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秦腔打击乐作品。同时,还应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为我所用,不能将秦腔打击乐局限于秦剧演出的舞台上,要逐步形成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其激情与张力,不使其仅依附于秦剧本身。

2.秦腔打击乐人才的培养

一是学院传承。各音乐、戏曲院校,应进一步重视秦腔打击乐的教育教学,通过专业的教学方式与科学的训练,培养更多的秦腔打击乐人才,同时培养一批创作人才。在秦腔打击乐教育方面,必须设置相关专业,配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特别是在师资队伍配备方面,相对于其他音乐专业人才而言,目前此专业能从事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相对贫乏,笔者建议联合西安易俗社以及各省级秦腔院团专业秦腔打击乐演奏人员,以开放式教学模式,渗透到高等教育中。与此同时,待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后,还可以使其尽早进入秦腔专业院团进行现场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实战性。在创作人才的培养方面,在注重音乐理论、艺术欣赏等基础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深入到秦腔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对于一些民间流传的传统秦腔打击乐作品和一些濒临灭绝的民间曲谱进行抢救与挖掘,让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结合自身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树传统的基础上,使秦腔打击乐艺术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

二是社会传承。相关专业秦腔演出团体、文化馆、群众艺术馆,要将秦腔打击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上议事日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秦腔打击乐人才,同时,重视现有的秦腔打击乐人才,为他们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提供发展空间,这样才能激励更多人投入到秦腔打击乐这一艺术事业中。就笔者所在的榆中县而言,目前,全县3 名专业秦腔演奏员均集中于榆中县文化馆,这为业余秦腔打击乐培训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近年来的群众文化活动中,秦腔打击乐培训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近三年来,在榆中县文化馆与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戏曲进乡村培训活动中,秦腔打击乐培训被列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其培训形式主要是现场培训,由文化馆和戏剧家协会选派专业秦腔演员和演奏员,深入到各乡镇、村社进行秦腔培训,相对而言,在选派的8 名工作人员中,秦腔演奏员有3 名,鼓、钹、锣俱全,基本能够很好地完成培训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群众有秦腔演员、无秦腔乐队的困境。近年来,榆中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数据显示,榆中县18 个乡镇的秦腔打击乐队迅速增加,已从原有的8 个增加36 个。同时,甘肃省文化厅为基层文化站和文化馆分馆配备的各类器乐中,也包含了秦腔打击乐器,从硬件方面解决了基层秦腔爱好者的需求。当然,文化馆和戏剧家协会的培训,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培训时间短,每个点位年度培训时间均在1—2 天,广大群众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套路,无法进行系统性学习,特别是在秦腔打击乐理论知识和综合乐理方面,更无法确保培训的深度。因此,只能通过印发相关学习资料,让群众自学。鉴于此,榆中县文化馆正在尝试探索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弥补这一缺陷,例如,2021 年由中共榆中县委宣传部、榆中县文旅局主办,榆中县文化馆承办的“品质榆中 文艺传薪”榆中县戏曲培训活动,组织全县各乡镇业余秦腔骨干80 余人参加了为期5 天的培训,其中,有20 名秦腔打击乐学员参加了专项培训,在这5天的培训中,涉及秦腔理论知识、乐理知识以及打击乐套路等专业知识,也涉及作品创作,培训结束后,还进行了“品质榆中 文艺传薪”榆中县戏曲培训专场演出比赛活动,在省市名家的指导下,打击乐学员创作并演奏的《榆邑秦声》《莺歌燕舞》《春雷阵阵》等作品,赢得了现场观众和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由此可见,秦腔打击乐作为一项广大农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必须要走一条内容更加丰富、目的更加精准、范围更加广阔的社会传承之路,才能吸引更多人广泛参与,真正打造广大老百姓喜欢的作品。

三是基础教育传承。相关专业部门,应通过艺术进校园等活动,逐渐将秦腔打击乐引入基础教育的第二课堂、兴趣班以及延时服务等学生课余生活,从小培养一批热爱秦腔打击乐的学生,使秦腔打击乐后继有人。秦腔打击乐作为一项古老的艺术形式,由于其缺乏一定的现代性和表演形式的局限性,不被更多年轻人喜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承主体的断代和观众群体的大量流失,因此,从小培养一批了解秦腔打击乐、热爱秦腔打击乐的后继者是保证秦腔打击乐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从2019 年开始,榆中县文化馆尝试与博雅小学联合举办秦腔打击乐进校园活动,博雅小学组织成立40 余人的秦腔打击乐兴趣班,县文化馆委派专业秦腔打击乐老师进校园,每周二和周四大课间上课。至2021 年,国家推行课后延时服务,该兴趣班又从原来每节课1 小时转为2 小时,每周学习时间增加为4 小时,通过三年时间的秦腔打击乐进校园活动,博雅小学秦腔打击乐兴趣班的孩子们已基本掌握了大多数秦腔打击乐套路,与此同时,由文化馆专业老师创作的《秦声小将》作品,参加了榆中县教育局组织的2022 年全县学校艺术节,荣获一等奖,该节目还参加了2022 年榆中县春节联欢晚会表演。

秦腔打击乐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孩子了解该项艺术的内涵,并具备了一定的表演能力,与此同时,学校部分老师和兴趣班学生的家长也成秦腔打击乐忠实的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当然,面对于榆中县全县约54 万人口、5 万余中小学生而言,仅一所学校40 人的培训班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如何将这种培训形式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探索。

3.新媒体的运用

新媒体技术已成为一项十分成熟的艺术传播手段,也符合大多数现代人欣赏习惯,各艺术门类的传承发扬,无不依靠新媒体手段。因此,应更好地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手段,充分掌握新媒体规律,合理编排经典秦腔打击乐,用网络形式让更多人去了解和学习,进一步扩大秦腔打击乐的宣传范围,使其从舞台走向更加广阔的网络空间。

从目前国内一些秦腔打击乐小视频看,一些敏感于新媒体的秦腔打击乐艺人已在各大平台开设了自己的视频号,有以表演为主的,也有以视频教学为主的,但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而言,无论其关注量还是点赞量,均不容乐观,大多数秦腔打击乐视频号的粉丝还局限于秦腔爱好者。据笔者对大量秦腔打击乐视频号的研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多秦腔打击乐老艺人由于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难以在短时间内渗透其中,因此,能开设视频号的艺人多局限于青年人,这就大大减少了秦腔打击乐视频号的数量。二是已开设秦腔打击乐视频号的艺人,其演奏水平良莠不齐,约有95%以上艺人的演奏水平仍属于初级阶段。三是视频内容缺乏新意,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简单的套路演奏,真正表演作品、有一定创新意识的甚少。四是视频直播无规划,很多视频号在直播时的演奏没有提前进行相应的谋划,大多随意性极强,加以录音设备不专业,造成现场噪杂纷乱,大大降低了艺术质量。鉴于此,秦腔打击乐在新媒体运用方面,要从技术支持、内容选择、作品质量、演奏水品等各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4.多角色的培养

秦腔打击乐属于多角色表演形式,需要多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演奏,单独的鼓、锣、钹或镲等都无法正常作为秦腔打击乐出现,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整个乐队的培养,在演奏过程中多磨合,使其逐渐形成默契。同时,这也为秦腔打击乐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从小锣、大锣、铙钹到司鼓,循序渐进,同时注重乐队角色分配。2021 年,在榆中县组织的“品质榆中 文艺传薪”戏曲培训中,县文化馆将20 余名参训学员分成5 组,每组4—5 人,分别为司鼓、锣、钹、镲,在学习过程中,也讲究综合性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这种培训方式能让学员在短时间内深入掌握技巧,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也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作品的能力。因此,秦腔打击乐的多角色培养,一定要有目的性和指向性,从而培养能更好演绎作品的乐队。

5.将秦腔打击乐提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程

鉴于秦腔打击乐传承发展越来越不容乐观的形势,将秦腔打击乐列为各级非遗保护名录确实为明智之举。随着秦腔兴盛时期成长起来的艺人大多老去或离世,加以秦腔打击乐教学多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一些较为少见的秦腔打击乐乐谱也随之遗失,部分流传于民间的珍贵秦腔打击乐作品的消亡则更为严重,《南瓜蔓》《十样景》《暴落锤》《湖广锣》 等开场秦腔打击乐表演,已大多在现代秦腔演出中省略,被简短轻快的《列锤》开场取代,另外,部分唢呐套曲《许田射鹿》《关公斩狐》《玛瑙灌》《藩王令》《耍孩儿》等的流传越来越少。因此,应尽快组织相关学术团队,对这些濒临失传的秦腔打击乐曲目进行抢救与挖掘,整理曲谱和文字性演奏技法,组织乐队录制表演音视频资料,以便于保存与流传。对于极少数在民间艺人中流传、在平时各种表演中鲜见的曲目,则更应从传承人、表演技法等方面进行抢救性保护。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秦腔打击乐器、演奏套路等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的保护性收集,必要时可分项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建立传承谱系、档案资料,同时积极响应文旅融合的相关政策,在相关景区进行开发与利用,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三、结语

秦腔打击乐是一项风格鲜明、表演形式相对成熟的艺术门类,笔者在对榆中县范围内秦腔打击乐进行追溯研究过程中,也参考了其他相关县区的现状,结论都不容乐观,这其中有经济发展迅猛、网络媒体日趋发达的客观因素,也有秦腔打击乐从业者自身的问题,我们在面对新事物的过程中,总是裹足不前,思维的开放度不够,造成了秦腔打击乐的传承和发展与时代进步严重脱节,因此,要想真正改变现状,就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秦腔从业人员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秦腔打击乐这项传统艺术瑰宝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猜你喜欢

打击乐秦腔文化馆
打击乐“打”出一片新天地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陈少伦 中国打击乐擎旗者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浅谈贵州花灯打击乐人才的现状与培养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