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族民间舞的当代编创
——以作品《心中的歌谣》为例

2022-11-05张川星海音乐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4期
关键词:民间舞瑶族编导

张川 星海音乐学院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当代创作

根据中国古代著名诗歌理论《毛诗序》中对舞蹈的论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舞蹈是人类情感需求达到极致时的一种表现。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文化的发展演变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民族民间舞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舞蹈,它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离开了老百姓,民族民间舞便失去了它应该有的味道和价值。根据历代舞蹈艺术工作者的研究总结,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生源头,基本都跟祭祀祈福、历史传统、恋爱求偶、娱乐健身有关,各个民族之间舞蹈风格的异同,又跟各民族所处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图腾崇拜、人文情怀等有密切的关系,在对民间舞不断地学习、采风、教学、创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如今的民间舞较之曾经的民间舞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生形态的民间舞也在时代前进的步伐里悄然改变,特别是民间舞蹈创作,各舞蹈艺术工作者学习经历、生活环境、创作理念的各不相同,让民间舞的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是由当地老百姓自己创造,它是各民族人民对生活和世界认知的外化形式。

随着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底蕴层次不断加强,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交融,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深化,老百姓的审美水平和审美高度也在不断地向更高层次的需求上迈进。原生形态的民间舞生在民间,长在民间,表现着老百姓最真实、最质朴的精神追求。“乡土气息”是原生形态民间舞的特有属性,作为当代舞蹈创作者,在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编创工作时,需要准确的把握和拿捏住这一股“乡土气息”,提炼出其最有价值的内核,在尊重和保持传统民族民间舞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大胆的创造和创新,创作出符合现当代老百姓审美意识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在回顾、传承、批判和反思中前进。我们一直提倡两条腿走路,分进合击,一边是传统的,一边是职业的。本文仅以原创作品《心中的歌谣》为例进行分析,试图探索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当代编创模式。

二、传统民间舞与当代民间舞的关系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常驻人口将近14 万,全县88%为瑶族,据当地瑶族村民自述,广东连南瑶族基本都是从湖南迁徙过来,而后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同时在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均有瑶族支系。笔者曾多次前往连南瑶寨进行采风学习工作。整个连南瑶寨,总共分为8 个排,其中最大的排叫做油岭排,每个排都跳长鼓舞,风格各不相同。当地百姓把长鼓叫作“汪嘟”。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唐乔辛二公介绍,他们认为长鼓的一个面连接着天,另一个面连接着地,长鼓是老百姓与天地对话的媒介,所以每到节庆时节,或者是祭祀典礼上,跳长鼓舞是当地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过跟其他地区瑶族聚集地的舞蹈风格进行比对,发现各瑶族支系之间的舞蹈风格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连南地区瑶族的舞蹈,基本都是身背长鼓,双手敲击,多人配合的舞蹈方式,且各排各寨均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舞蹈风格。其他地区的瑶族舞蹈风格,则跟连南瑶族的舞蹈风格有着巨大的差异,比如湖南隆回地区的花瑶支系,主要以歌为主,服饰是他们的最具特点的艺术品,当地的婚俗是他们比较有特点的风俗,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习俗有两个,一个叫“蹲屁股”,另一个叫“打泥巴”,这两个习俗都是在婚礼进行时,伴郎和伴娘之间的庆祝、娱乐方式,基本没有舞蹈。湖南江华地区瑶族支系,使用的是小长鼓拿在手上舞蹈,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的内容,或者是模仿动物,舞蹈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动作粗犷、奔放、洒脱,节奏明快、敏捷。这与连南地区拿大长鼓背在身上跳,在形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采访长年生活在瑶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对瑶族历史和瑶族长鼓舞的认知,让我们不仅仅将视线局限在舞蹈本体,而是透过舞蹈的动态特征,看到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内涵,以此刺激舞蹈创作,让舞蹈站在文化的高度上进行创作,使其同时具备观赏性和学术价值,这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一个方向。

民间舞蹈是在民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不断地加工改造,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大致发展方向是:民间—课堂—舞台。这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从采风学习、搜集、整理、加工到创作的必经之路,中国民族民间舞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存于民间,并在民间发展,是由老百姓自己创造的舞蹈,最能真实的反映老百姓的生存状态、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正因为民间舞的这种产生和发展形式,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特殊性,当要进行一项舞蹈的创作工作时,深入到民间采风是绕不开的一个环节,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学习老百姓最质朴的舞蹈形态,通过关注当地老百姓的行为举止,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情感,走进这个民族的情感内核,并能够以艺术家尖锐的视角抓住其中最有价值的内容,通过整理、解够、重组、创造,从舞台艺术的审美高度进行反复的打磨,最终形成舞台艺术作品。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其原始的韵味和文化内涵属性,使得田间地头的民间舞能够以不一样的方式在舞台上发光发彩,带着泥土芬芳的跳出精彩。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当代创作探究

《心中的歌谣》是笔者在深入连南瑶寨采风后,创作的一支舞蹈艺术作品,作品的动作素材取自广东连南瑶族长鼓舞。整个作品的主题大意是:歌是连南瑶山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唱千年的歌谣,让老百姓能够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彷徨不知,乐观的面对挫折,顽强的经受历练。这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让连南瑶族同胞明白了“不忘初心的坚守,活在当下的坦荡”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像那口口相传的歌谣,早已融化在一代代连南瑶族人民的心中。在《心中的歌谣》诞生之前,广东地区已经有大量的以瑶族长鼓舞为素材的舞蹈艺术作品,创作之初,编导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长鼓舞取得突破的问题,通过跟民间艺人的沟通学习,发现在跳长鼓舞的时候,下肢的动作相对简单,上肢的动态非常丰富,主要以拧动、八字绕圆、双人对舞为主,在这样的舞蹈形态特征下,编导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否可以不拿长鼓,只运用跳长鼓舞时的身体动态,以连南瑶族千年的历史积淀为创作基点,结合现代人回望历史时的尊重和虔诚进行舞蹈的创作,会不会形成区别于之前以瑶族长鼓舞为素材的舞蹈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原生形态的连南瑶族长鼓舞,舞蹈动作全都是配合手上敲击长鼓进行,同时还以两人为组进行配合展开,这样的舞蹈方式,风格性很强,但是束缚感很大,拿掉了道具——长鼓,是否能够更好的解放身体,让身体挣脱道具的束缚,使舞蹈的本体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通过编导的创作实验,得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舞者们的肢体能够很好的在舞台的整个空间里释放,情感的输出也能够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这个基础上,编导一直遵循着连南瑶族长鼓舞整体的舞蹈风格特点进行创作,对上肢的舞蹈动态进行了较为大胆的创新,因此虽然拿掉了长鼓,但是整个舞蹈并没有缺失广东连南瑶族舞蹈的整体风格特点。大胆的对舞蹈动态进行再创造,使整个作品在动作层面焕发出了新的光辉。

职业化的舞蹈作品离不开舞台呈现,它是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依据不同的需求整理、加工、凝练、升华,形成的一种既不失风格又有科学规范的舞蹈体系,以及编导自觉创作的剧场艺术。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要求编导对整个舞台空间都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创作《心中的歌谣》的时候,编导试图打破传统舞台作品以观众席为主要表演方向的概念,而是把整个舞台想象成一个圆形的空间,观众跟演员的关系也不仅仅是观众席与舞台的关系,在这个圆形的空间下,想象四面八方都有观众,演员们是在一个环绕360 度的表演环境里进行表演。创作一个舞蹈艺术作品,打破固有的观念和模式,首先从编导的构思层面开始进行新得突破和尝试,是一个舞蹈作品可能出现惊喜的第一个要素。在这样的想象下,编导首先是希望能够使舞台的表演空间能够得到拓展,让身处观众席的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舞蹈所能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不局限在观众席为主要表演对象的概念,让舞台的空间得到释放,演员的表演呈现多元的状态,从而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样的创作方式,同样也会注重整个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需要浓墨重彩渲染情感的舞段,表演对象是保持传统模式的。合理且巧妙的利用好舞台的可用空间进行舞蹈的创作,让创造出来的舞蹈语言准确的反映作品想要表达的意思,在创作的整个环节里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例,舞蹈的创作,正是合理的运用空间,进行舞蹈动态的合理摆放,作品是否饱满,需要在舞台空间里的呈现得以验证。

《心理学大辞典》里说到:“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工作时,情感表达往往是编导们最重视的关键因素。前文多次提到,中国民族民间舞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存于民间,是由老百姓自己创造的舞蹈,最能真实的反映老百姓的生存状态,思想情感,意识形态。其实,情感本身是一场私密的“喃喃自语”,是个人对于物质或精神世界的内在体验和反应。在创作《心中的歌谣》时,情感的输出方式,是编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千年的瑶寨,千年的历史积淀,这个民族经历了兴衰,经历的大迁徙,在连南瑶寨中,歌是当地非常重要的娱乐方式,在采风中得知,当地人喜欢把他们本民族对世界认知,对晚辈的期望,对美好的向往编进歌里,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舞蹈当中,跳至兴奋时,舞者们经常在舞蹈动作中相互呐喊,以此助兴,情感的输出方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符号。没有抓住这个民族最核心的民族情感,就算动作再具民族典型性也看似不像,因为它失去了民族风格。一个没有属性的动作,如融入既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演绎这个民族民众的真实生活,也可被认定是这个民族的“语言”。《心中的歌谣》 是运用广东连南瑶族长鼓舞的动态进行的创作,虽然拿掉了长鼓,但是每一个动作的出现,都是建立在连南瑶族长鼓舞身体运动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情感的表达方式,更是以当地瑶族人民的特点进行输出,但是在作品当中,我们表现的是以现当代连南瑶族老百姓的视角,看待瑶族千年历史文化的态度,连南瑶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歌和舞,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连南瑶族百姓,这份传承让老百姓们能够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彷徨不知,乐观的面对挫折,顽强的经受历练,这种情感输出,凸显着连南老百姓们的坚韧和不屈,同时又把老百姓们乐观面对生活的洒脱展现出来,作品中无不体现着这种精神。

原生形态的民间舞,更多的是以群体性舞蹈的方式活跃在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它有很强的自娱性功能,所以民间舞一般没有明确的作者,它的创造者是人民。我们可以看到,活跃在老百姓生活当中的民间舞,它在田间地头的表演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甚至是具备了很强的观赏价值,这与时代的发展,老百姓的聪明才智,还有各级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的努力创新是分不开的。比如连南瑶族最具特点的民俗活动——耍歌堂,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程式化表演,有固定的人物,有故事发生的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矛盾冲突,这些都反映着当地老百姓对历史的认知,对生活的向往。当代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需要将民间这种舞蹈表达方式转化成适合舞台表演的舞蹈艺术作品,需要编创者具备较好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则首先约束自己不能走老路,只要知道或感到是旧东西,总要想办法跳跃过去。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舞蹈编导的思维方式。

集体舞的舞台调度创作在现在的舞蹈创作里彷佛成为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原生形态的民间舞,其自身就具备了非常丰富的舞蹈调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舞蹈工作者创作了大量舞蹈艺术作品,且以集体舞居多,舞台调度的使用,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尬尴境地,在这样的“窘迫”环境下,舞蹈编导该如何找到出路?笔者认为,只有把眼光放开,从作品的整体构架上思考问题,反过来刺激编导的创作思维,才能找到出路,那就是要在整个作品里寻找到陌生化。舞台调度的标新立异彰显着舞蹈创作的独特性,舞蹈创作需要找到“陌生化”的表达方式,舞台调度就是很好的表达“陌生化”的方式。作品《心中的歌谣》中的舞台调度,编导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作品开始的倒退小碎步的上下场,为整个作品的开篇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新颖的方式,独舞演员从舞台后区的正中缓慢向舞台前区的正中走来,群舞演员看向舞台后区天幕上方,急速的在舞台上左右来回穿梭,这“一横一竖”“一快一慢”,仿佛在向观众诉说着连南瑶寨的千年历史,情感的输出是温馨的,同时也是激烈的。大幅度的竖向调度,让这个舞台的画面生动起来。演员们在舞台上场门站成一个大竖排,面对侧幕以各种造型表达个体对心中那一首歌谣的认知,在整齐的竖排状态下,缓缓后退,在舞台上形成“满天星”的位置,所有演员的头缓缓转向观众,在一个情感基调下带动下,所有演员迅速冲向舞台前区,拉成一个大横排,以此营造一种如潮水般的冲击感,当“潮水”褪去,群舞演员在舞台中后区形成半圆蹲下,独舞演员背对观众以原生形态的动作方式舞动着身体,群舞演员伴随着原生形态的舞蹈,缓缓站起,彷佛一道时空隧道,看到了千百年前的连南瑶寨,当独舞演员缓缓回头,所有演员迅速集中到舞台的前区中间,当瑶族舞曲的旋律响起,演员们再次拉开回到“满天星”的位置,随着瑶族舞曲那熟悉的旋律舞动着灵动的身体,瞬间将作品的前半部分推向高潮。当情感的推进再次高涨,演员们退回到舞台的下场门,站成三个竖排,在极致整齐的队形下,要求演员做排面与排面之间的调换,最终所有演员把情感输出再次给向上场门,依依不舍的向下场门退去,直至退到侧幕里面,这一段的调度处理,在情感输出上如排山倒海般,最后的下场,又如山涧溪水般静静的流淌,连南瑶寨传唱千年的歌谣,正如这段舞蹈一般,热情似火,又淡如清泉,千年的传承早已融化在连南瑶寨老百姓的心中。

《心中的歌谣》是编导深入广东连南瑶寨采风学习后得出的感悟,创作冲动也是在深受当地艺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影响下产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之所以能够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地开花结果,这跟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有着巨大的关系。传统民族民间舞在当代的创作要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要赋予它职业化的高度,抓住“传统”和“职业化”之间的关系,深入的思考研究如何让带着“乡土气息”的传统民族民间舞在职业化的舞台上既能够彰显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又能够符合现当代舞台审美要求,这需要广大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工作者不断的深入采风学习,并且具备不断尝试的动力,以及坦然接受失败的勇气。《心中的歌谣》经过编导两年的不断打磨,也取得了些许成绩,获得第七届岭南舞蹈大赛创作、作品、表演银奖,同时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终评。

四、结语

在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职业化舞蹈创作的实践道路上,对这门学科的敬畏之心是支持笔者不断前进探索的动力,多年的采风学习,深入田间地头,与众多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交流、学习,成为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职业化舞蹈创作的知识储备,因为热爱这份事业,才会执着于这份事业,更能在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份事业的沉甸,中华民族还有很多散落在田间地头,还没有被发现和挖掘的舞蹈瑰宝等待着舞蹈工作者前赴后继的探索。

猜你喜欢

民间舞瑶族编导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粤北瑶族学生文化传承观的调查与研究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试论新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浅谈电视编导能力与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