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探析“亲子关系类”文本的英汉翻译策略

2022-11-05李俊英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原文中功能对等语义

李俊英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引言

众所周知,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笔者曾经购买过一本有关“亲子关系类”主题的英文图书 (《如何做快乐父母》)。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若抛开内容不谈,单从语言层面来看的话,该书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于是笔者根据其语言层面的特点,结合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亲自对该素材做了翻译实践,并从中总结出针对该类型文本的一些常用翻译策略。

一、“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翻译学家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原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本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译者应当真正领会翻译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内涵,并将该翻译理论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实践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语的文化内涵。

二、文本语言特点

在How to Be a Happier Parent一书中,作者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模式,就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种亲子问题与读者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此来引导读者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做快乐父母。

具体来说,原作词汇运用具有一词多义、词义空缺、词类活用等特征;在句式方面,原作灵活地运用了复合句、双重否定句、被动句等句型结构,使得文字表达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为了更好地向读者说明事理,使读者受到启发,原作中还出现了仿拟、双关、对比、重复、借代等形象生动的修辞现象,使得原文在说明事理的同时不那么枯燥乏味,妙趣横生。此外,原作毕竟属于外文原版书籍,因此语篇中难免有些许表达在逻辑上不易被汉语读者理解,完全按原文字面意思翻译的话,会显得晦涩难懂。

三、翻译策略

(一)词汇层面

众所周知,单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如果把语言看作一个有机体,那么词汇当然就是构成这个有机体的细胞。在词汇使用方面,原文表现出一词多义、词义空缺和词类活用的特点,翻译时应根据语境适时采用词义选择、语义引申、词类转换等翻译策略。

1.词义选择

英语中有很多一词多义的词汇(一个词有几个意思)。对于一词多义而言,我们探究一个词的具体意思时,切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照抄照搬英汉词典的翻译,因为英汉词典所提供的汉语对应许多只具参考价值而不能搬用,那些释义范围宽、搭配变数丰富的英汉词语尤其如此。因此可以说,词的本义虽然确定,词意却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示例1:

原文: A good morning sets the tone for your whole day.

译文: 美好的早晨为你的一整天定下快乐的基调。

在示例1中,就“tone”这个词而言,它在此句中被用作名词。当作为名词时,它具有以下三个意思:1.声音的音质;2.讲话或写作的风格;3.某个事物的氛围。经过了审慎的对比和分析,笔者认为该词在此处应该取意思3,用以指“(早晨的)氛围”。换句话说,它应该被译作“基调”或“氛围”。

2.语义引申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英译汉时,有时在词典上往往找不到现成的汉语表达方式。这种情况下,如果逐字硬译, 不仅会使译文生涩难懂或文理不通,甚至会引起对原文的误解。这时,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逻辑关系,从该单词或短语的基本意义出发,适当地引申或转换词义,选择恰当的汉语语汇来表达。

示例 2:

原 文: It’s not that you’re overscheduled. It’s not that you’re insufficiently present, or that your children have too much screen time or are hovered over, or any of the other guilt inducers of the modern parent.

译文: 你的问题不是因为你负荷过重,不是因为你监督不到位,不是因为你的孩子太频繁地使用电子产品而不得不被紧紧地盯着,也不是因为导致现代父母产生负罪感的任何其他原因。

原文中的短语“hovered over”在汉语中是“盘旋”之意。然而,该英文表达使得笔者联想到了英语中的另一个短语“helicopter parents”,它指的是“直升机式的父母”,即“那些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关注的父母”,因此,笔者结合语境将原文中的“hovered over”这一短语做了适度引申,以此来使译文更加准确地传情达意。

3.词类转换

词类转换是英汉翻译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指将英语中的某种词性的词语翻译成汉语中另一种词性的词语。英语属于屈折语,其动词的使用受到严格的形式规则的限制,在表达方面上常常需借助动词以外的词类。汉语并非屈折语,在表达方面上动词很常见,其动词的使用没有形式规则的限制,十分灵活、方便。因此,很多句子在翻译时不能采用逐词对译的手法, 而应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将一些英语词性作适当调整,从而使译文既能表达原意又能通顺、地道,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示例 3:

原 文: For us, a family headed by two night owls and populated by children who are slow to move at the best of times and can easily lose twenty minutes to the discovery of a yo-yo on the floor of a closet, mornings are the worst.

译文: 我们家里有两个夜猫子的家长和几个孩子。孩子们多数时候行动拖拉,在壁橱地板上发现了一个溜溜球就会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浪费掉二十分钟时间。对于这样一个家庭而言,早晨的时光无疑是最糟糕的。

此句较为复杂,笔者根据原文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后进行了恰当的翻译。原文中“discovery”的选择很明显受到了英语语法结构“the discovery of”的限制。然而,汉语在表达上较为灵活,以动词常见,因此,笔者在译文中将名词的“discovery”意思转换为其动词“discover”的意义,进而使得译文更符合汉语读者的理解方式。

(二)句式层面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子往往重心在前,汉语句子多重心在后。英汉句子结构迥异,英译汉时对英语句子结构做些局部调整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时候甚至需要对英语句子做“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至于调整力度的大小则取决于原语与目标语在句式的习惯表达上差异的程度的大小。也就是说英汉语言的这种明显差异告诉我们在翻译时不能简单地按照句子的表面形式进行逐一翻译,而是应该在把握句子结构,理解句子意思的前提下进行表达、变通。

1. 复合句

示例 4:

原文: There are researchers and experts with data that might finally convince us to make some changes that can benefit our own health and happiness and that of our kids.

译文: 研究人员和专家提供的数据可能最终说服我们作出一些改变,而这些改变有益于我们自己和孩子健康与幸福。

这是一个包含有几个定语从句的复合句。在分析过整个句子之后,不难发现句中有三个“that”。前两个“that”都是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分别指代先行词“data”和“changes”,最后一个“that”被用作指示代词,用以指代之前提到的“health and happiness”。笔者在翻译时采用了拆句法将此句划分为几个部分,随后又运用了句式重构法将句子结构进行重组,以此来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进而实现其可读性。

2. 双重否定句

示例 5:

原 文: Kids can see how differently they feel after a full night’s sleep, and although it’s not likely to make them hop into bed without the usual foot-dragging, it does make a difference.

译文: 孩子们可以看到睡了一整夜后他们的感觉有多么不同,尽管他们还像往常那样拖拖拉拉并未立即跳上床睡觉,但这确实对他们有影响。

双重否定句的结构在英语中非常常见。在示例5中,作者有意使用“not likely to make ... without ...”这一双重否定结构来表示强调并增强语气,但是,在汉语中若直接根据其字面意义将该结构直接译为“没有……是不大可能的”就会引起读者的困惑与不解。因此,笔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前提下,依据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翻译表达时对该结构进行了适当的变通,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3. 被动句

示例 6:

原文: Both groups were given positive sleep education about the benefits of sleep in age-appropriate ways.

译文: 两组人员接受了积极的睡眠教育,了解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睡眠带来的益处。

示例6中的原文是一个典型的被动句。英语中的被动句有被动符号,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是被动的。然而,汉语中的被动句没有被动符号,即它们可以在形式上表主动但在意义上表被动。由此,当我们做英译汉时,我们不能跟随原文中的被动形式,而是要根据汉语的写作习惯来翻译。所以,在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理解习惯的基础上,笔者在翻译时将原文的被动形式转化为译文的主动形式,以此来准确有效地传达原文意义。

(三)语篇层面

由于英汉文化、语言结构以及行文习惯的差异,英汉语在语篇表达方面也必然存在诸多差异,进而影响语篇在语义理解方面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对此,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采取了增译法来填补原文的语义空缺、省略法来消除原文的语义烦冗。另外,结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理解习惯,笔者有意地使用了替代法,即运用一些“四字格”的汉语词汇来化解原文中会引起逻辑衔接障碍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增强译文的流畅性。

1.增译法

示例 7:

原文: Five hours of sleep at night (still not nearly enough)during the first two years of parenting would be 3,650 hours; four hours a night is 2,920.

译文: 晚上睡5个小时(其实仍旧不够)的话,在育儿头两年里总计睡眠时间将达到3650小时。以此类推,每晚睡4个小时的话,总计睡眠时间将达到2920小时。

通过示例7原文中的分号,笔者意识到分号前后两部分的句子是平行关系,因此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二者都应类似。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分号后面的句子是一个省略句,翻译时,笔者通过添加必要的信息(增译法)来填补该部分的语义空缺,把分号之后省略掉的信息加以补充,进而使得译文在语义上更加流畅连贯。

2.省略法

示例 8:

原 文: That’s not our style, if for no other reason than I have proven many times that if you are counting on me to remember your things, you have backed the wrong horse.

译文: 这不是我们的风格,我已经多次证明,如果你指望我记住你的东西,你就选错人了。

在示例8中,结合上下文语境,笔者将“you have backed the wrong horse”理解为“你选错人了”。英语与汉语在表达习惯上存在很大不同,“if for no other reason than”这个表达在英文中习以为常,但是在汉语中,如若照着原有意思翻译的话,在语义上就会显得唐突,而且与整体语境格格不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结合语境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采取了省译法来消除语义上的冗余。

3.替代法

示例 9:

原 文: It was not brilliant. Not for me. To this day, hiring Betty stands out as the moment when I realized that what I thought I wanted was not what I wanted at all.

译文: 对我而言,这并不好。直到今天,当我意识到事与愿违的时候,雇用贝蒂的问题就突显出来了。

示例9的原文中,“what I thought I wanted was not what I wanted at all”这个表达字面意思较为拗口,虽然,此种表达在英语语言中很常见,大家都能意会。但若将其按字面意思翻译时,它是说“我认为我所想要的压根不是我想要的”就会令汉语读者感到匪夷所思。所以,笔者并未按照原文给出的句式追求形式上的对等翻译,而是结合上下语境,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将其意思间接地变通为 “事情并未朝着我预想的方向发展”,进而又使用了中国读者熟悉的四字结构——“事与愿违”这个表达来阐述作者的意思,以此来实现了译文和原文的语义对等。

(四)修辞层面

每类作品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作品的文体特点正是通过其体裁、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就该作品而言,作者就亲子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发表了自身独到的见解和看法,通过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给读者以指导和启发。从语言风格上来看,原作运用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修辞手法,不仅使得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而且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然而,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有些修辞如双关、歇后语等在翻译时是很难再现原语内涵与风貌的。因此,根据不同修辞的特点和目的,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和原文实现形式对等和语义对等,若不能同时实现,就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变通,表达时采取意译的方法“舍形”而“取义”。

1.对比

示例 10:

原文: They start so early. They go so quickly.

译文: 早晨来无影去无踪,转瞬即逝。

这是一个含有对比色彩的句子。结合前后文,经过仔细揣摩,笔者理解到原文中的“They”指的是“早晨”。这里,“start”一词与“go”进行了对比,“early”一词与“quickly”进行了对比。带着这样的理解,笔者在翻译时尽量保证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与语义上都能实现对等翻译,最终,笔者将原文中的两句话合成了一句,这样,使得译文既在形式上有对比的效果又在语义上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2.重复

示例 11:

原文: I knew what I didn’t want in the morning. I didn’t want to be late. Didn’t want to feel rushed. Didn’t want to spend it yelling. But when I focused on the didn’ts, things didn’t get much better.

译文: 我知道早上我害怕什么,我害怕迟到,害怕匆忙,害怕大呼小叫。但是,当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害怕”上时,事情并没有好转。

原文的一个典型特点是重复使用了“didn’t(s)”这个词,而且时而将其用作助动词,时而将其用作名词。笔者注意到了这一特点,也明了作者重复的意图是要表示强调和增强语气。因此,在翻译时,笔者尽量结合原文语义,在表达过程中对原文进行变通,将这几个“didn’t(s)”译为“害怕”,使得译文在保留了原文形式重复特点的基础上,在语义上也与原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等,以此来达到原文修辞的效果和作用。

3.借代

示例 12:

原文: That was our aha moment—something had to change.Every morning we were constantly battling to get him to do what he needed to do: print out his homework, pack his backpack.

译文: 我们瞬间顿悟了,有些事情必须改变了。每天早上,我们都在不断敦促让他做他需要做的事情:打印作业,整理书包。

示例12中的 “aha”是一个英语拟声词,它被借用来描述当人们发现惊喜时不由自主尖叫的场景。事实上,“aha moment”这个表达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及现象学家卡尔·布勒在100多年前首创的。他当时对这个表达的定义是“思考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愉悦的体验,期间会突然对之前并不明朗的某个局面产生深入的认识”。现在,我们多用“aha moment”来表示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突然明朗的那个时刻。鉴于此,笔者正是在深刻理解“aha”这个词的基础上才能给出恰当得体的译文。

4.移就

示例 13:

原 文: I quickly found myself once again sending a child off to school with a parting shout of “See, I told you you’d be late,” a slammed door, and a screech of angry tires.

译文: 很快我发现当自己送孩子去学校时,临别时又大喊大叫“看吧,我告诉过你要迟到了”,随后“砰”的一声关上门,伴随着轮胎发出刺耳的声音,愤怒地驾车离开。

在示例13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刻画了当时的生气场景。在此过程中,作者运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使用“angry”这个词修饰“tires”,也就是说,作者赋予了轮胎人类特有的情感和动作。显而易见,在此场景中,作者通过“a slammed door”和“a screech of angry tires”这两组表达来释放自己的不满。然而,如果按照原文进行直译的话,目标语读者就会觉得不明所以。鉴于此,结合作者当时的心理特点,笔者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将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忠实通顺地翻译出来,进而实现翻译的目的和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译者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原文中词汇、句式、篇章以及修辞等语言方面的特点,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将由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引发的理解障碍降至最低,从而尽可能地使原文与译文实现语义对等,而并非一味地追求形式对等,最大限度地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理解习惯,使目标语读者获得像原文读者一样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猜你喜欢

原文中功能对等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