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阳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党中信访谈*

2022-11-05

文化遗产 2022年4期
关键词:非遗老师

高 萍

传承人简介:党中信,男,汉族,1947年出生,陕西省合阳县行家庄村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阳跳戏”代表性传承人。他曾在中央艺术研究院录制的跳戏《打瓜园》中饰演郑恩;在邓在军导演录制“自古华山”时饰演《淮都关》中的子都;在文化部录制的《昊天塔》中饰演杨六郎;在洽川国际诗经研讨会上饰演《战盘河》中的文丑,等等。他曾在行家庄村担任村干部职务三十余年,其间积极组织跳戏活动,收集整理和妥善保管跳戏剧本、脸谱、头盔、箱衣、道具、视频等资料,为合阳跳戏保护与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合阳跳戏是以锣鼓唢呐等为伴奏,以动作表演为主,以演员吟诵为辅的民间古老地方剧种。2008年6月,合阳跳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它曾广泛流传于合阳沿黄河一带的村庄,但由于诸种原因,大量跳戏剧本、剧目、曲牌等在历史发展中已失传。目前,仅个别村落能勉强演出。于2021年初,笔者赴当地对合阳跳戏国家级传承人党中信老师进行采访,内容涉及合阳跳戏在历史发展进程、民俗文化生活、戏剧艺术呈现、个人生命历程以及非遗保护视野中的状态。

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合阳跳戏

高萍(以下简称“高”):党老师,我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高萍,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研究工作。今天,想就合阳跳戏相关情况对您进行采访。

党中信(以下简称“党”):好的,谢谢你对我们合阳跳戏的关注!你尽管问。

高:党老师,首先请问有关跳戏的起源,在历史上有没有文字记载?

党:关于合阳跳戏起源,过去没有文字记载,都是民间口传,大致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中帝喾的封地在黄河下边,帝喾陵就在黄河下边东王那儿,离我们行家庄有五六里路,过去那儿叫有莘国,有莘国周边村庄都有跳戏。据说那时,民间求神祈雨、驱疫避邪时,人们常穿兽皮、戴兽脸子围篝火表演傩舞呢!跳戏演员装扮、动作与傩舞相似,所以,民间认为跳戏起源于古代傩舞呢!二是起源于唐宋时期,认为跳戏的表演形式与唐宋宫廷队舞相似。另外民间也流传说,宋仁宗景祐年间,跳戏曾到河南汴京演出过。按这个说法,跳戏距今已有近千年了。三是起源于金元时期,因为清朝光绪年间宋家庄出了个翰林院学士,名叫安秉玠,他曾做过一首诗,名叫《壬辰春社》。诗中写道:舞蹈跻春台,溯源金大定。铙鼓传呵护,时和庆年丰。这里的“大定”是金世宗年号,“铙鼓”是演出跳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加之民间盛传金元时期对跳戏演出管理宽松,故猜测诗中的“舞蹈”即指跳戏。这都是老人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没文字记载,也就很难考证它的具体起源。

高:党老师,那除了跳戏起源,在历史发展中,合阳跳戏还留给了我们哪些记忆?

党:李静慈老先生曾对合阳跳戏做过考证。他曾指出,明朝永乐年间,民间常以跳戏祭祀神明,庆祝丰收。至清朝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合阳沿黄河一带已有三十多个跳戏演出团体。到了清朝光绪年间,跳戏已传播至韩城、澄城以及山西的万荣、临猗等县。

进入民国以后,据过去村里老年人讲,农村酬神、祈福的观念慢慢淡薄,能演出跳戏的村庄已经不多。到了抗日战争时,日本人在山西,想从吴王渡过黄河来侵略陕西呢!五十三师当时驻扎在我们这儿,为了修观测所、大炮掩体、战壕,我们村和周边很多庙宇都给拆了。为啥要说这个呢?因为据老年人讲,过去演跳戏前都要带上祭品去拜神,还要唱神佛戏呢,当时好多庙都给拆了,就没法拜神了!后来,我们村党国璧老先生就将被拆庙宇的神像全画在了一张布上,把它叫“神轴”,那个神轴现在还在。过去演跳戏,还拜神轴呢!

到了1949年,行家庄东社七八十个人在军民联欢大会上演出了跳戏神话剧《火焰山》,西进大军王震部队官兵非常欢迎!1957年,行家庄东社又以《收红孩儿》参加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了集体表演一等奖,还有两个人荣获了个人表演二等奖。据说当时本来还要到北京演出呢,因为有人数限制,人少没法演戏,就没去成。1958年,行家庄跳戏东社和西社合并,村上进行统一管理。1962年、1963年,李静慈先生就带人来合阳调查跳戏了。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跳戏不再活动,一些剧本也被烧毁!1978年以后,跳戏恢复演出,一些女演员也参加到跳戏表演中来。再到后来,文化部、中央艺术研究院、陕西电视台等偶尔就有人来村搞跳戏拍摄了。这些都是一些重要事件,值得记录,值得回味!

高:党老师,您刚提到,合阳跳戏发展鼎盛时期有很多演出团体,那么,为什么你们行家庄村的跳戏能够延续下来,别的很多村庄都已失传?

党:这得归结于几代跳戏人的努力呢!他们是党桂一、党一屏、李有才、党作六、党万寿、党让之、党彦林、党子实、党国璧、党云龙、党建华、党正杰、党欣普、党西普等。

另外,特别要提到李静慈先生和史耀增先生。李静慈先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调查、整理了很多有关合阳跳戏的资料,至此合阳跳戏才有了文史记载的东西。史耀增先生除了收集、撰写跳戏研究资料,还积极搭建外出表演平台,将合阳跳戏介绍给了更多的外来人士。

还有我们离任的村干部们。近几十年来,整个合阳跳戏发展日渐衰微,而我们村能坚守至今,与村上领导们的无限热爱密不可分。老书记党建华曾顶着文革压力,保存了跳戏相关东西,历史剧恢复后又组织动员排练。党念发书记曾热心服务跳戏表演,我和李敏生曾经是村干部,又分别是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自然也是尽心尽力要将合阳跳戏发扬光大呢!

二、民俗文化生活中的合阳跳戏

高:党老师,跳戏平时演出多不多?

党:跳戏每年主要在春节和庙会时才演呢!过去春节各村都演,庙会上的演出要根据各村的庙会时间来定!虽然演得少,但过去群众的参与热情却很高!比方说,那时人的生活条件都不好,但好家们都还集资捐助买戏箱、买道具呢!现在只有零星的几个村庄能演呢!

高:的确是的。那么,党老师,老百姓究竟是怎样组织跳戏表演的?您能以你们行家庄村为例,讲一下节庆期间一场完整跳戏的组织和演出吗?

党:那就以春节为例吧!春节期间,一场跳戏的组织和演出贯穿着打旦子、酿计谋、镇穷鬼、广场跳、排跳和上台跳这些环节。打旦子、酿计谋、镇穷鬼是为表演做准备呢,广场跳、排跳和上台跳才是表演!不过,上台跳才是核心,广场跳和排跳又是为上台跳做准备!

高:党老师,那您能细谈一下打旦子、酿计谋和镇穷鬼这些准备工作吗?

党:我们这里把敲锣打鼓叫打旦子。过节期间、开跳之前、婚庆之前都要打旦子。打旦子的人不固定,谁来都能打,打起来气氛非常热烈、紧张!

酿计谋是春节排跳演跳前的一件大事儿。一般腊月底到正月初五前,村里的绅士老者就围绕今年让谁负责跳戏来推选计谋。等计谋推选出来,绅士老者就拿着酒壶到人家家里去,把计谋酿起来。接着,就开会成立排跳演跳组织,主要就是推选计谋腿子、拨师等。然后,确定当年表演的剧目、演员以及排跳演跳的时间。待这些确定好,计谋就会抄角本子,就是把不同角色的戏词分别单独抄在一张纸上,每个演员只要记住自己的台词就行。计谋每年都要重新推选,只有那些在组织和表演中表现得比较出色的计谋才会连任。

咱这儿初五凌晨开始家家户户镇穷鬼。1958年以前,村里以社为单位镇穷鬼;1958年以后,就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镇穷鬼了。1958年以前,全村不到200户,一个社也就几十户。镇穷鬼时,各社分成几个摊子到各家各户去敲锣打鼓,主人会拿出烟酒、果子之类热情招待。热烈的时候,村里还会出现“牛锣鼓”的局面!有时,各社会把锣鼓上的环扣到一起,不停地敲,到早饭时分都不能结束。这时,就有调解的人会站出来,给各社说,“这样下去,后面还怎么排跳演跳呢?”通常各社都会听从,自动解开牛锣鼓的队伍。1958年至今,各村民小组不再分摊子,只是组织一队人到每家去敲锣打鼓呢,牛锣鼓的场面已不多见!

高:党老师,请您再谈一下广场跳、排跳和上台跳。

党:广场跳也叫地摊子,不上台,正月初五至十四每天下午都表演。一般午饭过后,锣鼓一响,人就集合了。据老年人讲,过去100多人参加广场跳呢!广场跳是哑巴跳,只有动作,没有台词,只用大锣大鼓,没有唢呐伴奏,但角色、剧情与上台跳一样。因为年年都演跳,所以,群众对角色、剧情都比较了解,谁出来扮演的是谁,演的是啥,都一目了然。广场跳一是为了烘托气氛,调动群众积极性;二是为选拔演员,演得比较好的就会被吸收到跳戏社,练习一段时间后,就能参加上台跳;三是为了引导群众自觉学习优秀表演者的动作、神态呢,这将为储备演员打下基础。几年前,村里还有广场跳,不过参加的人越来越少了。

正月初五至十四每天晚上都排跳,主要是为元宵节的上台跳做排练呢!排跳前,往屋梁上挂一面锣,锣一敲响,就开始排练。排练时,所有乐师(锣鼓手、唢呐手等)和将要参加上台跳的演员都要在场。排跳主要是把不同角色的动作、台词都串起来,因此也叫“穿跳”,意即用一根线把所有环节都贯穿起来呢。不好好排跳的人,通常都会受到计谋的惩罚!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舞台跳是最能展现跳戏演员技艺的时候。打旦子过后,春官出台总能给群众更多热闹和欢喜。春官一般都是戏社的把式,丑角装扮,头戴圆纱帽,身穿红官衣,画着豆腐脸,一出场即兴介绍当年收成、人民生活、当地名胜等。像过去历任春官说下的“当面敢骂袁世凯,何况知事贾象山?”“钥匙不在上房窗台上,便在门房门脑上”“赖猫的老鼠逮得好,吓得江骨子没处钻”等都是比较出彩的春官词。春官开台之后就演戏了,过去村里能演大本戏,现在好多好家都不在了,只能演折子跳或者选段。

三、戏剧艺术呈现中的合阳跳戏

高:党老师,请问合阳跳戏在艺术呈现中表现出了哪些特点?

党:我对戏剧艺术理论方面的东西掌握得不多。从整体上讲,合阳跳戏主要是村子自己组织表演的,和外面的交流非常少。它比较古朴粗放,程式性强,武打戏居多。

高:党老师,您能具体谈一下吗?

党:一是它的社群性特征非常明显。在我记忆中,跳戏主要在本村演,只有政府部门有特殊需求时,才到外面演。跳戏是村传文化遗产,过去村里很多人都懂跳戏知识、会跳戏表演。这是个乡俗,人人都会呢!也正因为它是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所以对演员演技也没那么多要求。比如,在《战盤河》表演中,一位演员忘记了“发了三千人和马”后面的台词,随口就说“再发三千人和马”。观众正纳闷,心想“这么多人和马,到那儿了吃啥呢?”演员随口就接上,“不要紧,南地里还有二亩南瓜”。又如,2014年元宵节我扮演春官时,结合当年村里红提葡萄的丰收景象,就说:“出了县城朝东南,行家庄不远在目前,揭开轿帘用目看,遍地都是葡萄园。全村葡萄三千亩,亩均收入一万元,二队里那雷能香,一亩收入三万元。家家腰里缠万贯,好日子不久就来到。”这些都是围绕群众生活,即兴发挥呢!

二是封闭性特征。历来,合阳跳戏“村村不同,社社有异”。比如,我们村和莘里村都演跳戏呢,但我们以武跳为主,莘里村以文跳为主。在我们村,像上势、跑场子、杀战这些程式性东西在表演中占比很大,而莘里村就没这些东西。或许人家也有一些程式性东西,但我们看不懂,因为平时不交流。另外,我们行家庄原来分东社和西社,两个社表演的内容基本一样,但还有一些微小的差别。比如盘刀,东社只有一个来回,而西社就有两个来回。过去,各村社都看重剧本的保密性。每年演跳结束后,都会把剧本封存,直到来年春节,新酿的计谋看封条完好之后才会将剧本拿出来。一个社如果想模仿另一个社的剧本,除非演跳时,人家台上唱一句,你在台下抄一句,否则,再无其他办法。也是因为不交流,村与村、社与社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得太少,各村社自成风格,这样,一些剧本、曲牌等丢失后无从补起,久而久之,许多村庄的跳戏就不复存在了。

高:党老师,那合阳跳戏的古朴性、程式性和武打戏特征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党:合阳跳戏与其他戏曲相比更加古朴。比如,合阳跳戏没有唱腔,主要以动作和吟古诗形式表现情节。它的唱段主要是四句话,偶尔也有六句和八句的,过去人都把念台词叫“念四句”呢!因每句话字数都固定,就和诗句一样,又因“四句”谐音“诗句”,故过去也把“念四句”读作“念诗句”呢!又如,合阳跳戏音乐伴奏没有弦乐,和古代傩舞、民间敲社火用的乐器一样,主要是鼓、饶、锣、镲、唢呐。演员上势时用唢呐吹奏不同曲牌,上场、下场和表演时主要用鼓、饶、锣、镲伴奏呢!再如,合阳跳戏的脸谱看起来非常古朴神秘。前面给你提到,跳戏可能是由傩舞发展而来,据说清代时人还戴绘有图案的纸糊面具上台表演呢,后来才改成了画脸谱。现在流传下来的70多个脸谱,也是过去党国璧老先生绘制的!

跳戏的程式性东西特别多,不和其他戏曲一样,导演可以设计一下,跳戏人物上台走几步、是个什么造型,一招一式都是固定的,演员抒发个人感情的机会很少。跳戏主要的程式性东西包括上势、跑场子、踩场和杀战。上势又包括男势女势、平势凹势,男平势又分为单人上势、双人上势、乾坤势、三义势,四路诸侯势、五点梅花势,还有扁担势、划船势、低走势、罗汉势等好多种。跑场子,又分为半场子、全场子、花场子、双人花场子。武将、武官出来一般都要跑场子,帝王、国太、诰命夫人、才子佳人出来都只踩个场。杀战又包括盘刀、盘鞭、捋杆子、开四门、破杆子等形式。虽然听着复杂,但只要这些动作学会了,能够连贯起来,能把人物的精气神给表现出来,那哪本戏都难不倒你!

合阳跳戏以武打剧目见长,和其他戏曲相比,看起来更加粗旷豪放。合阳跳戏台词非常少,主要依靠动作表演、拳术拳路展现故事情节。比如,所有武角出场后都要上势,即在舞台的四角各上一个势,一个势要踩够14个鼓点,踩满四角,要五十六个鼓点。至于究竟上哪个势,那要依据剧情、人物性格来灵活运用和搭配。从流传下来的剧本来看,武戏要占到80%-90%,其故事内容主要出自《封神演义》《西游记》《岳家将》《列国》《三国》等。

四、个人生命历程中的合阳跳戏

高:党老师,听说您出生于跳戏世家,您能给我讲讲家人从艺的事情吗?

党:我们家从我老爷爷手里就演跳戏。我老爷爷叫党三阳,他喜欢跳戏,但演得一般化。那个时候没有其他娱乐项目,村里人基本都能演。家里演得比较好的要从我爷爷这一辈算起。我爷爷叫党德荣,他主要演旦角,像《打渔杀家》《玛瑙环》都是我爷爷的拿手好戏。

我父亲叫党子实,他主要演旦角、生角。他参加过1957年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我父亲一生特别热爱跳戏,举两个例子来说吧!1948年我爷爷病故了,我们这儿的风俗习惯是,人去世后必须七天以内入土为安呢!我爷爷是正月初八去世的,按乡俗最晚要在正月十五安葬呢!可是,那年我父亲要参加村里的演跳,正月初就定下演跳这个事情了,于是,他就没顾及家人和族人的反对,参加完正月十五的演跳活动后,才安葬我爷爷了。且不说乡俗,可见他对跳戏的热爱程度!还有1952年,群众集资买箱衣呢,我父亲就把家里的麦子、棉花、小柜子都卖了,带头捐钱。那个时候,家里也没啥吃的,每年也就靠棉花卖点儿钱呢!据说那次所有捐助中,我父亲的个人捐助就占到了四分之一。他是真正的好家呢!

到了我这一辈,我们兄妹三人都爱跳戏呢!我哥叫党中仁,是吹唢呐的。跳戏里头的曲牌他都能吹,而且吹得特别好。以前,我村没有唢呐吹得好的,像1957年去省上会演就请的是伏六村的人吹的。我哥是1962年开始吹唢呐的,自从我哥吹了以后,就不再请外村人来吹了。我妹子也能演跳戏,她主要演配角,比如丫环、兵卒之类。后来出嫁了,就不演了。

高:党老师,那有了家庭环境的熏陶,您又是怎么学习跳戏的?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党:过去,一到年节跟前,大人就把自己的娃娃催上去排跳戏了,不管会不会,都先学着排。我也是一样,那个时候,就观察和模仿那些好家们的动作,像上势、跑场、杀战之类,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我还拜过师父,我师父叫党云龙,主要是演生角的,他在1957年省上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获过奖。我是五几年跟着他学的,当时我们是邻家,我父亲提出让我跟他学,我们就带着馍和酒去人家家里磕头拜师了。我跟着师父学了三四年,主要是每年春节期间学,他一个鼓点接着一个鼓点、一个招式接着一个招式给我教,我收获挺大的。当然,跳戏这个师徒关系表现得并不太明显,除了自己的师父,只要你好学,别的好家们也给你教呢!就这样,自己有兴趣,加上家人、师父和其他好家们的指点,我平时闲了也经常练,十二三岁就能上台表演了,最开始演的都是配角,比如跑个龙套,或者演个报子什么的。记得1962年低标准时,村里演跳还给发蒸馍呢,我当时还演的是丫环,后来就演主角了。

要说印象深刻的事情,你看我这个指头,是排跳时被我们村一个人用短刀把指头上面的筋儿给戳坏了,那个时候我大约十六七了。当时我们排的是《佘塘关》,因为指头受伤,那年我就没参加上台跳。记忆中,那时很多长刀都已经换成皮子的了,只有少数道具还是铁的。据我们老先人口传下来,元末时统治阶级怕农民造反,把家户的大刀、锚子等铁家具都没收了,唯独对跳戏道具放得比较松,因为统治阶级有时要看戏取乐呢!那时,跳戏表演用的都是真刀真枪,直到解放前也是。据老人们讲,过去村里排跳时就有人失手伤了另外一个人的耳朵,但跳戏社提前都有约定,只要给你包扎好,让伤好了就行,不能追究其他责任。

高:党老师,那您在从艺过程中,主要饰演了哪些角色?您有哪些体悟?

党:从艺六十年来,我参与过很多次跳戏演出,主要饰演过《佘塘关》中的佘虎、《七星庙》中的杨继业、《打瓜园》中的郑恩、《淮都关》中的子都、《昊天塔》中的杨六郎、《战盤河》中的文丑等。在这么多角色里头,我觉得杨六郎演得最好,对郑恩、文丑也比较满意。

要说体悟,我从小就爱好这个,想起那些热烈的场面,我就觉得高兴。要学好跳戏,首先要有悟性,有的人看几个晚上,就能学会上势,有的人学了一两年也学不会。另外,要把基本功练扎实了,一招一式都不能马虎,虽然跳戏的动作路数都一样,但同样的动作不同的人表演出来效果却大相径庭。比如,在演一些角色时,该将膀子拉开时就要拉开,该将腿抬高时就要抬高,旋转幅度该大的时候就要大,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人物的威武雄壮给表现出来。不然,动作软绵绵的、不带劲,人物的精神气展示不出来。再一个,要勤学苦练呢!靠别人教,只能学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如果要超越,要比别人演得好,那要多琢磨,多下苦训练呢!

五、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合阳跳戏

高:党老师,请问这些年在合阳跳戏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你们都做了什么?

党:我简单说一下。一是培养演员。几年前,我们成立了跳戏传习所。一般,春节期间和参加大型活动前,我们在传习所给演员指导,主要教一些程式性东西,这些只要学会了,到哪一本戏里头都能用。如果哪个人学得差不多了,他就单独给大家表演,让大家指正。目前,像李定军、党晨刚、党怀东他们都学得挺好,生角、净角都能演呢!

二是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2018年左右,我们到合阳中学和坡赵小学演出过,那是政府组织非遗进校园呢!其实,在这个活动之前,我们就已经尝试过给孩子们教跳戏。比如,2016年左右,我们联系过宋家庄小学,那个学校有四十几个娃娃学过,我们教了十几个下午!当时我们村的小学已经撤了好几年,村上的娃们都在宋家庄小学上学呢!

三是对表演的剧目进行录像保存。像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6年,基本都是春节演跳时,我们叫人来录了像。现在录制好的剧目也不多,主要有《昊天塔》《淮都关》《打瓜园》《战盤河》。除了《昊天塔》是完整的,其他基本都是选唱选段。当然,县上和省上也对跳戏做过一些剧目录制,但他们录制的都是他们自己保存。

四是保存和整理老剧本,编排新剧目。据老人们讲,过去合阳跳戏有五六百个剧本呢,到解放时还有二百来本,经过文化大革命,只剩下了三十几个本子。现在这些都是我在保管,很多都是一二百年前的手抄本,我很珍惜它们!另外,以前的一些剧本比较复杂,像民国时期的《昊天塔》,我对它做了改编,主要是把繁琐的地方删减了一下,80%的内容没变。前些年,县剧团还排了跳戏《祈福》,代表合阳在上海演出过。

五是更新服装、道具,加大跳戏文化宣传。前几年,我们购置了一些戏箱、服装和道具,因为经费有限,很多演员穿的皮袄、布靴子都是我们自己扯布,自己加工。另外,我们做了跳戏宣传版面,将它们悬挂在了传习所,希望以此让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跳戏、传承跳戏呢!

高:党老师,你们为合阳跳戏发展做了这么多,很钦佩!那有没有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

党:艺人数量少,且后续力量匮乏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跳戏演出是个集体性活动,演一台戏至少要十三四个人,其中八个是乐师,我说的这是演选唱选段,本戏的话要的人就多了。目前,我村的乐师正好八个左右,如果要培养后补乐师,像敲锣打镲的好找,一两天就能学会;但吹唢呐和敲大鼓、小鼓的人比较难,有的得几年才能训练好。演员现在有二十个人,但这包括跑龙套的,还有一些杂角,演得比较好的也不过四五个人。另外,现在培养的演员大多都在50岁往上,跳戏里面的动作对人的体力要求非常高,年龄太大的终将会被舞台淘汰。现在主要没人学呢,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人要养家糊口呢!

另外,文化部门重视还不够!一是在宣传上,离我们十里八里的人很多都没看过跳戏,何况远处?我们是农民,在外面认识的人少,一直也参加市上和县上组织的文化活动呢,但这样的机会不多。二是在资金投入上,除了国家拨的一点钱,跳戏因为它自身具有的封闭性、古朴性、程式性等特征,基本上没有商业演出,资金缺乏让跳戏保护与传承难上加难。三是在创新上,跳戏比较古老,群众都不喜欢看,这几年群众自主组织的扭秧歌、打花棍等蓬勃发展,跳戏的生存空间更小了。我们也想创新,但农民的能力和水平实在有限,前几年也有村子尝试过创新,但却失去了跳戏的核心文化元素,效果不理想。

高:党老师,那您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

党:我觉得,演员问题要破解难度挺大的,还是要定向培养呢!如果能更大限度地把本地剧团、学校和社会的力量调动起来,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去寻找跳戏的爱好者,这对跳戏保护与传承肯定有益。另外,我村也入选了传统村落名录,作为村子本身,也要有激活跳戏文化魅力的意识呢!还是要营造氛围,吸引和鼓励村里年轻人参与跳戏传承和保护呢!

另外,也希望县上加大对跳戏的宣传力度,能给跳戏提供更多的演出平台,让更多的人走近跳戏、了解跳戏、传承跳戏。国家也要加大对跳戏这类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更多的资金投入和外来人才支持呢!如果一些学校、剧团等能参与到我们跳戏保护中来,能在保留跳戏核心文化元素的同时,注入一些新的活力,那我们也欢迎、接受!

采访后记:党中信老师今年已74岁高龄,在一天的采访和讲述中,他始终是一位和蔼可亲、极具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长者。他多次提到,合阳跳戏是老祖先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他们一定会尽全力去保护它、传承它!在讲到跳戏表演时,他抛开身体疾病,给我完整示范和解释上势、杀战等动作要领,他希望我把合阳跳戏这个古老的地方剧种介绍给更多的人。很感动!

采访后第二天,党中信老师陪同我到行家庄村参观合阳跳戏传习所。未到村子,远远就看到村口大牌坊两侧雕刻的楹联,上联写的是“跳戏兴大宋国家非遗薪火相传谱华章”,下联是“古道起先秦两省通衢贾商曾盛开鸿运”。一种古朴深厚的文化气息随之扑面而来。在党中信老师介绍下,我认识了合阳跳戏省级传承人李敏生老师,他们一起给我介绍了合阳跳戏传习所和研究会的职责和运行等。此外,他们还带我参观了跳戏研究专家李静慈先生故居,这让我对跳戏历史与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很感谢!

目前,行家庄村已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希望村民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期待村落的保护和跳戏的保护都能顺利突破瓶颈,相互助力,相得益彰,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非遗老师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