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2022-11-05冯万宇陈亮苗艳沈思思兰世捷李丹张蕾于辰龙武晓东张艳王岩王丽坤

家禽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水禽法氏囊肠炎

冯万宇,陈亮,苗艳,沈思思,兰世捷,李丹,张蕾,于辰龙,武晓东,张艳,王岩,王丽坤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鸭病毒性肠炎又称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危害水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循环系统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溃疡性瘢痕和实质器官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特征。

本病最初报道是在1923年,当时认为是“一种适应于鸭的特异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随后野生鸭科动物的鹅和天鹅也开始出现此病,并在迁徙水禽中暴发多次,死亡率高。荷兰学者Bos研究这种“特异性禽流感病毒”对鸭的病理损伤、临床特征并通过动物试验证实,该病并非由禽流感病毒引起,而是鸭的一种新型病毒性疾病,称其为“鸭瘟”。

1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在亚洲、欧洲及美洲均有发生和流行,我国也有一些省份发生并确诊。自然易感宿主限于雁形目鸭科。水是病毒从感染禽传播到易感禽的自然媒介,感染水禽进入易感群或者无病毒污染的水域就可能形成新的感染点。感染过程和发展趋向取决于群体密度及传播率。

1.1 临床症状

突然出现持续高死亡率,死亡高峰期产蛋量明显下降。随病情加重,出现畏光、眼睑粘连、食欲废绝、极度口渴、运动失调、羽毛松乱、流鼻液和水样下痢。病鸭不能站立、双翅扑地、头下垂,驱赶可见全身震颤。

1.2 病理变化

本病感染引起的病理变化取决被感染品种、年龄、性别和易感性、感染阶段以及病毒毒力和感染强度。

主要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胃肠道黏膜和黏膜下层变性坏死、淋巴器官病变和实质器官退行性变化。

心冠状沟有密集出血点,表面呈红色“漆刷样”,心内膜和瓣膜出血;肠道和肌胃有积血;食道和腺胃括约肌出现出血环。消化道黏膜有特异性、进行性病变。首先是黏膜表面出血斑,然后被隆起黄白色痂块覆盖,随时间延长形成绿色痂块。雏鸭食管常发生整个黏膜脱落,并衬有黄白色厚膜。慢性感染在泄殖腔内形成连续的鳞片样带。脾和胸腺大小正常或萎缩,有大量出血斑,表面和切面有坏死灶。法氏囊发病早期极度充血,外周有黄色透明液体,切开后在表面可见有针尖大小的黄色斑点。肠道可见到深红色环带,黏膜面有针尖大小的黄色斑点,之后整个环状带呈深棕色。肠淋巴结局灶坏死、溃疡,表面覆盖一层伪膜。肝表面浅铜色,表面有不规则针尖状出血和白色病灶,呈斑驳外观;后期深铜色,无出血点,随铜色病灶变大,在深背景下更加明显。

所有脏器均有组织学病变,包括没有明显病变的内脏在内。

消化道病变首先出现在肠黏膜下乳突或皱褶,出血点变大融合,使覆盖的黏膜隆起并和黏膜下层分离。黏膜上皮水肿、坏死并突出于管腔。食道和泄殖腔的复层鳞状上皮发生变性坏死,上皮细胞中可见嗜酸性核内和胞浆包涵体。肠淋巴结出血性梗死,游离的血液层将淋巴与黏膜分离,出现凝固性坏死黏膜,形成一层高于邻近正常肠黏膜的伪膜。小肠上皮细胞成块脱落,大量肠绒毛断裂,肠腔中充满大量血液和细胞残骸。

法氏囊上皮细胞肥大、胞质空泡化并含有核内和胞浆包涵体。法氏囊黏膜下层及滤泡间毛细血管出血,髓质部出现空腔,周边为皮质髓质上皮细胞、毛细血管网及含有淋巴细胞碎片的大吞噬细胞。滤泡内淋巴细胞严重缺失,代之以嗜酸性物质并混有异嗜细胞,有时会出现有核内包涵体的单核细胞。

成年种母鸭输卵管充血、出血并有坏死,卵泡变形和血染。未成熟种母鸭卵巢可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血管局灶性条状出血。成年种公鸭输精管间质组织出现局灶性毛细血管出血,实质器官血管周围有出血和局灶性坏死。

在肝细胞坏死灶内,肝索出现一系列变化,肝细胞相互分离并从周围结构脱离。肝细胞肿胀或裂解,破裂胞浆排出,仅剩核内包涵体。

2 诊断

2.1 病毒分离和鉴定

根据病理剖检和组织学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肝、脾、法氏囊、肾脏、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泄殖腔拭子都可以用于病毒分离。初代病毒分离可接种易感1日龄番鸭或北京鸭,或经绒毛尿囊膜接种9~14日龄鸭胚,也可用北京鸭或番鸭胚成纤维细胞、肝原代细胞和肾原代细胞进行分离和繁殖病毒。采用鸭病毒性肠炎特异性抗血清,在鸭胚和细胞培养物上进行中和试验可诊断病毒。

利用传统的PCR方法可对鸭病毒性肠炎的DNA进行检测。目前建立的实时定量 PCR可对急性和潜伏感染的鸭病毒性肠炎的DNA实现快速诊断和检测。

2.2 血清学诊断

恢复期的病毒中和效价升高证明其在鸭群中扩散,中和指数≥1.75表明已感染本病,在未感染的家鸭和野生水禽中,中和指数为0~1.5。其它检测抗体的方法包括使用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进行微量中和试验、反向被动血凝试验和ELISA试验。已建立斑点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来检测其抗体,但是特异性和敏感性略差。

2.3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雁形目的其它出血、坏死性疾病相区别,家鸭中出现这类病变的疾病有鸭病毒性肝炎、禽霍乱、坏死性肠炎、球虫病和某些特异性中毒病。也有报道指出雁形目新城疫、禽痘和禽流感也有类似的病变,但这些疾病并不常见。

3 预防和控制

对于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是保护饲养环境不受病毒感染,包括从无感染区引种,避免与污染材物直接或间接接触。防止自由飞翔的雁形目动物传播疾病或污染水环境,采取一切措施防止通过水媒散毒。当本病传入后要坚决采取淘汰措施,发病鸭及早转出,然后对环境彻底清洁消毒,并对所有易感雏鸭进行免疫接种。

对观赏鸟饲养场、动物园和雁形目动物饲养场应定期进行本病监测。避免该病散出,此外研究精准有效的检测方法也是控制本病发生的必要措施之一。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本病暴发的最佳措施。用组织培养物繁殖的病毒制备的灭活疫苗能够对强毒感染产生保护力,此疫苗可应用于家养和捕猎水禽,而且不会引入活病毒。

荷兰已研制出对家鸭无致病性的鸡胚适应毒株并进行大规模应用,效果良好。美国和加拿大也使用该疫苗来预防和控制商品鸭及捕猎水禽的鸭病毒性肠炎。但应注意,处于潜伏期的鸭可能不能获得保护。

2周龄以上的家养雏鸭可在皮下或肌肉接种弱毒苗,对产蛋期的鸭要尽早进行免疫接种,饲养一年以上的鸭每年免疫2次。

猜你喜欢

水禽法氏囊肠炎
浅谈传染性法氏囊病
精彩绝伦的“水禽秀”
分析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感染性肠炎如何应对
浅述鸡法氏囊病的治疗
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水禽遗传改良计划
肠炎是如何引起的、生活中该注意什么?
得了肠炎怎么办
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水禽遗传改良计划
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典型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