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2022-11-05雷鸣刘少英丁雨
雷鸣,刘少英,丁雨
(1.西安外国语大学 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128;2.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32;3.西北政法大学 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63)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一个穿越百年、历久弥新的历史命题,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民族伟大复兴相统一的时代诉求、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1917 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历史命题。跨越百年时空,习近平先后两次重提这一历史命题:2014 年5 月在参加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庆祝“六一”活动时提出“希望孩子们要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把身体锻炼好,把知识学好”;2020 年4 月在陕西省平利县考察时指出“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同一个历史命题,由于历史发展阶段与时代背景的不同,其价值必然发生一定转向。那么,新时代“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蕴含着怎样的价值?它赋予体育怎样的使命?当下如何实践这一历史命题?这需要从理论上予以解答。
1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认识发生学阐释
本质上,“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对体育的认识。认识发生学强调,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对象、认识环境等基本元件构成的,是以实践的需要、观点的争论、认识主体的特质等为动力的。以认识发生学审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历史命题,其价值转向是一种逻辑必然。
1.1 认识环境
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成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提出,自然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毛泽东提出这一历史命题之时,正是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加剧之时,在“三座大山”的多重挤压下,中国经济与社会呈现一种畸形发展状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极其落后,约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为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许多仁人志士不约而同选择“体育”这一工具。孙中山强调“体育是国民身体素质提高之根本”,主张尚武以“强种”、强身以“保国”、健体以“摄生”。毛泽东在此基础上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历史命题,其根本价值取向在于“强种强国”。
经过百年奋斗,毛泽东等先辈“强种强国”的历史宏愿得以实现,中国人民已经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地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上,习近平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系统而深刻地揭示了体育的价值功能,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强调以全民健身激活传统体育文化,以竞技体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体育产业发展活力,以体育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诚然,我国体育发展还面临诸多现实矛盾,虽然体育事业日益繁荣昌盛但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虽然人民体育素养素质整体上不断提升但青少年体质却呈下降趋势。习近平由此重提“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历史命题,反映了其对个体发展与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关切,根本价值取向在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活至上。
1.2 认识对象
认识发生学强调,认识对象决定着认识活动的性质,但每一次认识活动却只能认识对象的某一方面而非全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固定资本整个地加入生产活动,其价值却是部分地被转移”一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把体育作为客体之一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认识对象之中的,其性质与价值取决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具体历史阶段与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是通过革命与斗争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这就决定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性质与价值在于“体育救国”。毛泽东在提出这一历史命题的同时,亦明确了其实践路径:“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此后,根据不同的历史任务与革命实践需要,毛泽东不断完善这一历史命题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中央苏区时期,提出“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延安时期,提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并以体育运动竞赛“为抗战而动员起来”。
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开启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全面建设与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性质与价值在于“体育强国”,在于“强民”“强国”。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将“体育强国”纳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提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习近平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各方面都强起来”“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体育”“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体育强国建设的本质要求,即人民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根基、强大主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民健康、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 个人体育偏好
认识对象的选择、认识活动的发动与控制,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兴趣与能力。也就是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提出,与伟人对体育的偏好特质相关。毛泽东与习近平均是独具魅力的领袖,他们对体育有着共同的兴趣与偏好。
“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在实践上,毛泽东一生尤爱体育,常进行野游、登山、游泳等体育运动,这不仅强健了体魄,而且培育豪迈豁达、乐观自信的个性。在理论上,青年毛泽东在研究哲学思想与宇宙发展规律中,寻找与发现体育健身的理论依据。受严复“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思想的影响,毛泽东认为通过体育运动,“身心可以并完也,而官骸亦无时不可改易也”。他在阅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作了如是批语:“豪杰之士发展其所得于天之本性,伸张其本性中至伟至大之力,因此成其为豪杰焉。”在这里,毛泽东不仅把“动”和“力”视为宇宙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视为豪杰之士的“人格根源”。“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既蕴含着毛泽东“身心并完”的价值追求,也蕴含着其唤醒民族意识、激发民众斗志、获取民族解放的理想抱负。
习近平亦是一位体育爱好者。2014 年2 月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我喜欢游泳、爬山等运动,游泳我四五岁就学会了。我还喜欢足球、排球、篮球、网球、武术等运动。冰雪项目中,我爱看冰球、速滑、花样滑冰、雪地技巧”。长期的体育实践,使之对“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有着深刻的体认。他强调,“一个健全的人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还要有健康的精神和强健的身体”,体育教育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参加重要会议、会见外宾、接见中外体育工作者、视察工作等不同时机与场合,就体育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与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体育思想,赋予“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其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追求。
2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当代价值意蕴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习近平重提“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基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现代化强国建设、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不同价值维度,赋予其丰富而深邃的价值意蕴。这些价值是“以人民为中心”而展开的,其根本价值指向在于促进人民健康与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2.1 体育是体魄与精神的价值共同体
就体育本体而言,从来都是体魄与精神的价值共同体。这也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固有价值。从身体哲学看,法国思想家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式”,揭示了人的“行为身体”是体魄与精神的统一体,即“大脑与神经系统统摄下的生理肌肉、骨骼组织与意识等心理内容的融合”。安德略·伯纳德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生态化身体图式”,则进一步印证身体、意识与大脑三者成长的“一体同流性”。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精神”与“体魄”割裂开来。在西方文明史中,“身心二元论”的思想论战持续两千多年,从柏拉图以“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然是要上当的”诋毁“身体”,到尼采以“我全是肉体”驳斥“灵魂”,灵魂因失去身体而陷入“虚无”,身体因失去灵魂而沦为“空壳”,从而造成思想与认知的自我封闭。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中,从春秋时期追求“仁爱”“养性”“德性”,到秦汉“去武行文,废力尚德”,再到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重文轻武”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近代以来,由于“重文轻武”传统文化影响,加之“三座大山”的多重挤压,造成“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毛泽东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历史命题,以唯物辩证法思想驳斥了“身心二元论”与“重文轻武”观点,“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既突出“身体第一位”,又强调“身心并完”。
当下,“重文轻体”意识、体育单向思维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之不良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体育锻炼与体力活动不足,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发展。国家体育总局2000—2014 年发布的4 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青少年群体身体素质、身体机能持续呈下降趋势。近年来,青少年群体近视率、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习近平强调,“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更加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继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些重要论述,均是对“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历史命题新的阐释,其主旨在于强调体育是体魄与精神的价值共同体。
2.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的价值核心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以“身心并完”为价值内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体育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与实践“身心并完”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并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邓小平指示“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的群众中去”,并要求青少年“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江泽民强调“体育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胡锦涛强调“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系统的生动阐释。具体到体育,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实践上,提出了新体育理念,为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提出加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为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战略目标;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战略举措;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为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形成了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新局面。
2.3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蕴含着“体育即生活”的价值内涵。毛泽东在提出这一历史命题的同时,强调“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善其身无过于体育”。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把体育与中国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以体育增强体质、磨练意志,使自己“胜任”革命工作的需要。1936 年他对美国记者斯诺讲述其青年时代“雨浴”“日光浴”“风浴”及游泳的情形时,指出“这对于增强我的体质也许很有帮助,我后来在中国南方的多次往返行军,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路上,特别需要这样的体质”。毛泽东不仅身体力行,而且积极倡导为中国革命与建设而锻炼体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强调“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锻炼革命斗争中需要的技能”;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思想,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体育成为人们追求与实现美好生活的一种必然选择。习近平重提“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其意义就在于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动力,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发展性体育需要。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坚守生活至上的价值取向,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丰富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共建共享生活化体育模式,切实使体育成为涵养精神、增强体魄、融入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
3 新时代“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价值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重提“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历史命题,赋予体育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时代使命。实践这一历史命题,总体而言,就是按照党的十九大以来对体育体制机制改革、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所作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与战略安排,全面推动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体教融合,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体育交流交往,最大程度发挥体育多重价值功能。
3.1 促进体教深度融合
体教融合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应有之义,因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指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的内容。第三,技术培训”,并强调体育、智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几乎可以认为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命题时强调,“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可见,体育不仅仅是单纯的体育健身、体能技能训练,而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当代价值,须坚持和深化体教融合,将体育融入教育之中,建构德智体美劳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将教育融入体育之中,在体育运动中融入渗入教育元素、弘扬体育精神,以促进人“身心并完”与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体育与教育处于“分离”状态,虽然相关部门提出“体教结合”,但由于体育发展的重点在竞技体育,这一理念内涵的实质在于“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部门期望更多地获得教育部门的体育资源与支持”。这种“体教结合”,虽然赢得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但也抑制了群众体育的发展,造成体育人口不多、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等问题。2020 年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提出“体教融合”模式,并着眼于人的发展关键阶段、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以及国民体育教育基础,颁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 号)。该意见明确了体教融合的发展理念、精神内涵、发展方向,并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等8 个方面作出了系统的顶层设计,这为当下实践“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历史命题提供了遵循。各利益相关主体应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意见,着力消除行政部门利益分歧的基础上,强化目标融合,切实使体育回归教育本位,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抓手;强化理念整合,确立和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学校体育核心地位理念、多元开放融合发展理念;强化机制融合,建构规范化的部门联动机制、清单式的责任落实机制、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形成体教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强化资源融合,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源进入校园,丰富体教融合资源,促进体育和教育资源互通共享;强化措施融合,通过减轻青少年学业压力、完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预防与处置机制、畅通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渠道等,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其“身心并完”与全面发展。
3.2 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体育,归根结底在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既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历史命题的价值取向。革命战争年代,党和政府在战争极其残酷、经济极其落后、财政极其短缺的条件下,自上而下建立体育组织,组织编写体育教材,动员和组织广大军民发展和创新体育项目、修建体育场地,以满足军民工作、生产与生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丰富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要。截至2019 年,我国体育场地达到310 万个,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22.24倍,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全国近90%的行政村;全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至4.73 万个,城市社区全民健身站点平均已达每万人3 个;至2020 年,全国累计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60 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86 名。同时,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要。
2020 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2 189元,是1956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8 元的328 倍、197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 元的188 倍。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也随之快速增长,但这种增长并非直线的,而是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体育消费结构呈现出从求量向求质、从有形产品向服务、从模仿向个性化多样化升级趋向,与此同时,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应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政府应以实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为载体,不断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着眼于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建立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录、设立体育产业引导金、引导社会资本理性投入,并采取PPP、TOT、BOT 等合作模式,拓宽体育产业融资渠道,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以创新为动力,加大体育科研投入与技术创新,推动体育健身、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产业相融合,打造更多引领体育消费潮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品牌,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质量与水平,以适应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3.3 扩大体育交流交往
“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毛泽东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历史命题,并非仅仅从个体意义上的强身健体、“身心并完”而言,而是将之与振兴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体育不仅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丰富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历史命题的价值内涵,而且明确了新时代实践这一历史命题的路径:扩大体育交流交往。以广泛的体育交流交往,推动我国体育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情感价值行为认同的心理基础、和谐共生的桥梁和团结友谊和平的文化环境。
在国内,一方面应扩大国内不同地区,特别是内地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的体育交流交往。内地与港澳之间,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平台,通过制定体育交流合作专项规划、完善协调与保障机制、建构体育资源共享机制等,加强体育交流与合作,以增强港澳同胞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海峡两岸之间,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机遇,通过共建“妈祖文化体育圈”、轮流举办“海峡两岸体育论坛文化”、搭建体育产业项目合作平台等,促进两岸体育交流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以密切两岸人民的联系与人文关系,使之同心筑梦、并肩追梦、携手圆梦。另一方面应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体育交流交往,通过建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图谱体系、支持和支援民族地区体育发展、举办全国民族运动会等体育赛事、传播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等,增强各民族对中华体育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在国际上,应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体育交流合作。通过建构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的体育外交格局、完善体育交流交往运行体制机制、搭建各类体育交流平台、打造“一带一路”精品体育旅游赛事和线路等,不断拓展中国体育外交的广度与深度,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毛泽东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一历史命题,深刻揭示了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律与本质功能、个体体育健身与强国强种的辩证统一关系。时隔百年,习近平两次重提这一历史命题,真切表达了提升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促进民族复兴的时代诉求,赋予其丰富而深邃时代价值意蕴,同时也对新时代实践这一历史命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着眼这一历史命题不同的价值向度,着力推动我国体育高质量发展。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向度,应将体育打造成为体魄与精神的价值共同体,全面发展体育、发展全面体育,增强体育系统内部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促进人民健康及人的全面发展;基于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度,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体医融合、体教融合、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增强体育发展韧性与活力,提高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满足人民快速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基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向度,统筹实施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使体育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基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向度,加强与世界各国、国际体育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增强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国际影响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