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民俗“资源化”的媒体表述:罗店龙船新闻报道之文本解析

2022-11-05赵李娜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龙船资源化民俗

赵李娜

一、引言

罗店镇位于上海宝山区西北部城郊。该镇在明清时期为当时所属的嘉定商贸文化中心,素有“金罗店”美誉。经济繁荣带来人口繁盛和文化交流,划龙船作为端午节俗渐渐在水乡集镇罗店流行。这项习俗以其精湛制作技艺、独具特色划船表演、约定俗成仪式特征及悠远俗信内核在中华龙船中独树一帜,至清与民国时鼎盛成熟。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造船世家张氏兄弟尝试重做龙船,得到镇政府支持,划龙船表演亦逐渐恢复。此后在新型城镇化政策及民俗复兴文化语境下,罗店龙船又在上海宝山国际艺术节表演及“罗店龙船文化节”等节庆中重获生机。特别是2008年6月7日“罗店划龙船”作为“端午节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扩展名录,昭示在端午等四大节日正式列入法定节假体系的文化政策背景下,罗店龙船习俗经过“传统的发明”,重又成为当地端午节俗的一部分。2007年以来只要罗店举办龙船文化节必在端午。有学者认为罗店划龙船习俗的端午元素重新得到回归和张扬,是在非遗保护背景之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保护利用”及“民俗文化的再创造或构建”。这一现象在民俗学界通常被称为“民俗主义”,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文化的资源化”。

众所周知,自20世纪改革开放经济背景下的文化复兴及21世纪初期非遗传承保护逐渐兴盛,类似罗店龙船“再创造与构建”等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化”实践案例在各地普遍存在,人类学、民俗学、地理学等学科也据此产生不少经典话题集群性研究,如“艺术乡建”之于艺术学与人类学、“龙牌会”之于民俗学、“节庆建构与地方认同”话题之于人文地理学。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地方文化“民俗主义”或民俗“资源化”进程之中,必然有赖于多方力量的参与及作用,诸如地方政府、民间机构、地方精英、普通民众等都有可能“能动参与”或“被动裹挟”到此间进程,其中大众媒体之角色亦不能被忽视。笔者亦发现自2006年起关于“罗店龙船”的节庆活动、技艺描写及传承现状的新闻报道,开始在各类媒介中大量传播与呈现。这就提醒我们在罗店龙船保护利用及资源化进程中,研究大众媒体所起作用有可能对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有所助益。换言之,“大众媒体在地方民俗资源化及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进程中,是如何表达和表述的”成为本文出发点。然而遍检以上文化学相关经典“民俗主义”研究成果,可见在这些对于地方民俗资源化研究中,传播学理论的确缺席不彰。亦即上述文化学研究大都发现了各类新闻媒体在此中的角色与功用,然由于学科理论及叙述重点所限,并未对媒体在民俗资源化进程中的作用做深入探讨。

21世纪以来“非遗传承保护”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非遗传播研究在学界亦屡见不鲜。粗略浏览相关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主题为探讨媒体在非遗传播中的功能与角色,此类研究以宏观成果较为瞩目,其中经典论著如仲富兰的《民俗传播学》及卜元等的《新闻民俗学》,其系统理论可对个案进行下移观照,更有多数论文谈及各类媒体对于非遗传播所起功用。另一类即是对非遗报道的文本分析,其中亦不乏优秀个案研究,如胡丹(2016年)对闽台民俗信仰节俗新闻报道文本进行的分析阐释,王兴一(2017年)对《人民日报》2000至2016年间龙舟主题的79篇报道进行分析和解读,等等。此类研究大略皆可归为传播学“框架分析”与“议程设置”等经典理论之个案研究实践。仔细梳理此类研究成果,可发现其进路多为将报刊媒介对于一地(某项)非遗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具体路径多包含考察新闻选择与建构,即对新闻来源、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数量、版面、篇幅、报道体裁和报道方式等各方面,不论研究者是否明确提及,实质上这些研究都多少有媒介框架理论的运用。“框架”一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社会学与认知心理学中获得其理论概念,在中外新闻传播学界均有应用,并获得不凡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框架分析不只是文本分析,在新闻生产和媒体内容两个研究领域内的框架分析往往也是批判研究。笔者认为应积极吸收框架理论在传播学文本分析中的实证优长,结合民俗学、人类学等文化学科在描述、阐释与文化批评领域中的深耕成果,相信会对具体问题的理解与认知助益良多。

基于以上问题假设与预期理论建设,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及结合知网、读秀、慧科等报刊数据平台,遍检2006年到2019年间大众媒介关于罗店龙船的相关报道,剔除其中大量非原创首发的转载,共获33篇原创新闻报道。本文即拟对这些报道文本进行基于框架理论的实证分析与文化批评。在具体辨识与实践研究上,框架理论现已发展出诸如“框架清单”“诠释包裹”“话语分析”“论述结构”“三层次结构”等分析方法,为国内外研究者所频繁借用,使文本分析成为媒介框架理论着墨较多之处。可见在报道个案文本框架研究“并无成法”,大多学者基于个案对象特征做文本框架分析模块选取。由此笔者根据个案情况对这些报道的发表时间、媒体归属、语义网络及主题内容进行考察,希望能获知媒体围绕这一传统习俗所努力建构之中心话语,以期探寻在罗店龙舟民俗“资源化”进程中大众媒介是如何表述与表达的。

二、报道时间: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庆之“传统的发明”

首先对报道进行时间排列分析,发现从报道年份来看大众媒体关于罗店龙船的首发新闻,从2006年来至2019年年底,呈现先增加后渐趋平稳之势,体现媒体对罗店龙船的逐渐关注。观察其具体报道时间,可知端午当日报道为6篇,大端午(端午前后10日)首发报道有22次,占总数66.7%。其直接原因是自2007年以来罗店龙船文化节固定在端午进行,并成为当地常规端午节俗活动。

分析以上报道时间轨迹或可窥知罗店龙船新闻生成之背景场域。从2006年到2019年底,除2008、2012年外,每年报道中都有罗店龙船展演活动题材,说明媒体报道的直接原因是基于以展演活动为中心的事件关注。仔细分析具体年份的报道篇数,隐约可见其社会背景即是非遗观念在我国的流行及理念的逐渐深入:2006年的“从无到有”,固然由于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及罗店龙船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的开展;然不能忽略当年的文化大事件,即4月21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生效和5月20日国务院颁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而2005年底罗店镇已开始着手罗店龙船申请非遗的工作。2011年报道篇数升至4篇之总量,而且此年也首次出现罗店龙船传承人张福成的两篇通讯特稿,不能否认这与该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关。而2017至2019年间报道固定在5篇以上。笔者认为这亦与2017年两件非遗政策颁布有关,即该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从“文化遗产日”转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罗店龙船报道在端午期间的峰值与集聚,也是我国21世纪以来非遗保护政策的客观现实及媒介反映。如前所述这是在非遗保护与传统节日法定化背景下罗店划龙船习俗端午元素重新回归张扬,即非遗保护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的民俗资源化进程。实际上媒体也以其“在场”之态“强化”了二者的重新结合。“在场”又可分为“仪式”在场和“生活”在场。前者与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传播仪式观”大致等同,意即在罗店龙船文化节及展演中,报道本身成为一种仪式性“存在”及传播,这从其中一篇报道标题《罗店龙船文化节,今年看点在哪?》可见端倪。“生活”在场体现为媒介在全社会逐渐关注非遗保护语境下,对罗店龙船传承状态尤其是传承人的报道关注,多采取人情味框架策略进行人物特稿通讯报道,如《“龙”的传人》《宝山罗店老镇上,住着一个“龙船家族”》《寻访宝山民间艺人:技艺高超精妙 苦无继承者》《手艺难,守艺更难!二十年如一日,只为做出“七彩龙船》等人物通讯中,皆有“日常生活化”叙事视角。

媒体对罗店龙船与端午之间联系的“强化”作用,呈现为两维度书写塑造。一方面报道大都对两者在非遗、节日复兴等背景下重新结合历程淡化处理,另一方面又对“罗店划龙船是上海地区特有的端午习俗”进行叙事建构。一篇名为《你知道吗?上海这三个地方,特色端午文化延续了上百年……》的报道通过“罗店:上海龙船发源地”“泗泾:百年‘非遗’粽子”“枫泾:上海黄酒的起源地”等民俗元素,证明“上海有三古镇,百余年前就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端午文化并延续至今”。行文时强调罗店龙船与端午之间的天然联系,可达到强化其固有关联与悠久传承之效果。

媒体对罗店龙船与端午节联系进行强化关注,是为凸显“文化认同”。作为学术概念的“认同”,其渊薮在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现代化认同危机下,“文化认同”已成为多学科领域关注的重要概念及理论话题。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广、狭两种定义,因此文化认同也逐渐形成两种应用语境。我们常读到“文化认同”一词,经常与国家、民族、政治、制度、宗教、地域等认同种类同指混用,这是将文化认同理解为广义文化认同的结果。但有论者认为“在文化认同的语境中,文化只能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在运用“文化认同”一词时专门指向“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也就是说“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有学者认为非遗以遗产之名获得社会广泛关注,然其内在属性却可从“遗产、记忆与认同”3个层面表述,“文化认同”应是非遗存续发展之核心机制。这揭橥了全社会关注非遗的真实图景,更使我们深刻理解媒体报道罗店龙船时“在场”及“强化”策略之实际意图。同样传统节日之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之意义与功能的探讨,在节日研究中已成经典话题;具体到端午节的文化认同意义,也有学者进行专文探讨。由此,“文化认同”成为明了罗店龙船报道框架及话语之初步所获。

三、媒体属性:本地媒体主力与地方认同建构

2006至2019年间首发罗店龙船相关报道的媒体和篇数具体为:《解放日报》(3)/《上观新闻》(4)/《新闻晨报》(1)/《新闻晚报》(1)、《新民晚报》(3)/新民网(1)、东方网(4)、中国经济网(2)、上海《青年报》(2)、新华网(2)、《中国文化报》(2)、《人民日报》(1)/人民网(1),中国新闻网、《东方城乡报》、央广网、《文汇报》、环球网、《澎湃新闻》各1篇。有的属于纸媒首发,有些通过网络新闻发布。其中中国经济网、新华网、《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央广网、环球网属国家级媒体,共计11篇新闻。其余《解放日报》等数家媒体及网络平台共发表22篇原创报道,揭示罗店龙船报道以上海本地媒体为主,体现出新闻媒介与“地方”之间的密切联系。

“地方”一词自70年代以来由以段义孚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地理学者引入人文地理学研究,此后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以及地方依赖等理论成为相关学科之重要概念,亦逐渐在传播学、媒介学领域得到借鉴和阐发。其中媒介地理学中“地方”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总体来说认为人们通过文化维度和媒体维度认识“地方”,透过媒介呈现的“地方特性”而产生“地方感”;同时媒介也具有“地方性”,在形成媒介特色和保护地方文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媒介通过呈现“地方特性”使人们产生地方感。此处之“地方感”涵括两个维度。一是一地的特殊性质,即客观存在的“地方特性”,一般由地方的自然特征、特殊物产、特殊历史事件和节庆、特殊人物和建筑物构成,它们是“建立地方感的主要依据”,在媒介“地方”塑造中是较为常见之方式。这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等本地媒体的报道中屡见不鲜。随手举例,通过《宝山罗店老镇上,住着一个“龙船家族”》一文即可知媒体是如何塑造地方特性的:报道通过描写罗店老镇“河网密布、石桥众多”的水乡景致突出其地的自然特征,其中相当篇幅述及罗店龙船的精美造型、精湛工艺与精彩表演来凸显物产之特殊,并提及1958年代表着此地特殊历史事件与节庆的罗店“龙船会”,韩家湾船工群体、张氏家族等特殊人物群体在报道之中穿插出现,还通过对罗店老镇街巷布局描写体现当地建筑的特殊性,媒体正是通过“强调这个地方的物理或形式或历史特性,使它成为具有特殊意义与象征或值得记忆的地方”。但只如此还不够,“地方感”形成还需“地方依附”在场,“强调个人或整个社区借由亲身经验、记忆与想象而发展出来的对于地方的深刻依附,并赋予地方浓厚的象征意义”。报道《“龙”的传人》正是通过龙船传承人张福成回忆其亲身经历过的龙船盛会、恢复举办等事件,以及表达自己对龙船的热爱来作为“地方依附”塑造之素材源泉。

其次,媒介自身也具有“地方性”。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如果媒介不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认同本土身份和塑造地方特色,那么本土和地方文化的差异性就会在消费社会的同一性中被淹没。作为被快速消费的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地方媒介有责任通过不断地有分寸地强化传播来培育市民地方感、塑造文化多样性”。上海作为我国近现代新闻传播起源地及中心之一,其大众媒介向来有与地方互构之行为:从晚清民国时《申报》对上海城市性和文化情调的重构,到而今《解放日报》与《上观新闻》的“城市沟通性”、《新民晚报》对城市文化的塑造等议题向来为研究者所重视,侧面证明了上海大众媒体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如此,媒介也渐为“地方”形塑。

四、语义网络分析:大众传媒的城市文化“编码”

语义网络是知识表示领域的著名模型,最先来源于情报学应用,如今人文社会科学多领域均有所涉及。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语义网络分析,一般用于客观呈现文本生产者认知中的表意和展现认知产生的逻辑推理过程,如通过处理特定生产者的多个文本,探求该文本生产者的认知结构,从而便捷地实现探求文本的表意、修辞方式以及社会动因的研究目的。采用语义分析可获知媒体在对罗店龙船进行关注时的语言编码奥秘,因此选用ROST News Analysis Tools软件(以下简称为“ROST”)对网络文本进行分析。具体过程为将选取的33篇报道文本全部复制、粘贴至WORD文档,删除过滤无效信息后转换成TXT格式文本,导入ROST软件进行高频词统计。通过提取高频词、行为特征词及过滤无意义词,最后在所有词条中按照词频高低选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100个高频词作为分析依据,整理出词频表并生成词云。软件分析发现,报道的高频特征词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主。名词主要以“龙船”“罗店”作为高频前列,显示出“罗店龙船”的地方文化品牌身份;“端午”紧随其后,预示罗店龙船与端午节的重新结合成功;“文化节”“上海”“宝山”“活动”等词的高频出现,隐喻罗店龙船的现代节庆身份与地理标识;张福成、张国忠两位传承人的“榜上有名”,表明了罗店龙船报道关注传承的非遗背景。

为从繁多词组中析出媒体报道罗店龙船所采取框架策略,总结媒体报道中的罗店龙船文化形象,利用ROST“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模块,挖掘高频词组之相互关系,形成词语共现图:“龙船”作为语义中心,与其他词汇共有139条共现;“罗店”作为次级语义中心,与其他词汇有11次共现;“上海”“宝山”“端午”“文化节”“活动”“文化”“民俗”“张福成”“张国忠”“造船”10词分别与“罗店”和“龙船”各有1次共现;其余128词分别与“龙船”各有1次共现。根据以上词语共现情况,可读出媒体报道中“罗店龙船”的地位,以及“上海”等10词作为报道结构性主题的身份标识。以上分析有助于研究进一步厘清龙船报道的框架主题类型。

五、主题框架:不同叙事场域中罗店龙船的角色呈现

对33篇报道内容进行主题分类整理,可分为节庆活动主题、文化传承主题、端午民俗生活主题,以上报道主题框架形成不同叙事场域,罗店龙船在其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身份。

第一,节庆活动框架是罗店龙船报道的主要框架。这方面报道共15篇,占所有报道的45.5%,显示现代节庆活动是罗店龙船演出之最频繁场合,这些报道也展示了罗店划龙船习俗的“文化复兴”之路。在节庆活动框架内罗店龙船是当仁不让之“主角”。它在2004年“第四届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作为节目单元亮相,彼时在众报道中作为“群演”身份;到2006年第五届时罗店龙船成为艺术节闭幕式上的主角并获《解放日报》关注,这与当时罗店“龙舟绿地广场建成揭幕、罗店龙船展示馆开馆仪式、罗店龙船文化研讨会相继举行”等具体背景有关,预示着罗店龙船开始走向公众视野。到2007年端午龙船文化节被《解放日报》独家关注报道,这一古老习俗在端午节成为公众假日及“申请非遗”等文化政策背景下逐渐获得独立身份。此后一年一度的“罗店龙船文化节”及世博会的非遗展演,媒体报道中龙船大都以主角身份出演,特别是对“罗店龙船文化节”给予常年关注,使其成为地方与媒体双重意义上的常规节庆事件。节庆活动框架占罗店龙船报道近一半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文化传承框架的报道共计10篇,占所有报道的30.3%,与节庆活动框架的“动态”相对,呈现出静态叙事特征。此类框架中罗店龙船作为需要传承保护的地方民俗,多扮演客体角色。

具体来说这10篇文化传承框架报道又可分为两个亚型,即传承概况主题的3篇和传承人主题的7篇,说明媒体更喜欢以传承人为主线,对龙船传承情况进行叙事报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强有力后盾和助推,对非遗延续有着重要作用。而非遗文化政策背景在我国开始流行之前,并无“传承人”这一称谓与概念,大量精于传统技艺的人士多以“民间艺人”“民艺爱好者”或“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称谓见诸报端,这是随意浏览媒介资料可见之新闻现象。2011年6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重点之一便是对于传承人的保护和支持,表明学界及社会的非遗保护基础共识。

仔细审视罗店龙船传承人报道,可感知其文本内容相似,基本围绕“传承人如何传承龙船”等叙事模式展开,其中龙船制作技艺的传承困境是传承框架报道的中心内容。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变迁,非遗传承面临着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面临断层等现实情况,这是在大多数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中都存在的困境。罗店龙船传承报道多提出传承困境这一现实问题,叙事时采取闭环逻辑,将区镇政府、传承人等相关单位与个人对保护非遗所做努力置于“解决问题”的话语叙事中。

第三,端午民俗框架报道共有7篇,占所有报道的21.2%,暗示在国家非遗和公众假日的“大传统”背景下,罗店龙船作为地方节庆“实践”的“小传统”身份。这一框架具体来说又有两个亚型,即罗店龙船“作为上海或宝山端午节俗的一部分”(4篇)或“作为端午节俗‘主角’”(3篇)两种叙事话语。前者一般将罗店龙船与粽子、黄酒、诗会等民俗元素并置,作为上海(或宝山)端午节的一部分进行描述;后者则直接以龙船作为端午节俗主要元素呈现,实际上有些报道看似是说端午节,其实是在描述罗店龙船之特色与传承今昔。

通过主题框架分析可更清楚探知到罗店龙船在不同场景中的身份与“角色”扮演:不论是在节庆框架中的绝对“主角”位置,还是在传承框架中扮演的被传承的客体身份,抑或作为端午节俗之符号,在不同场合中的不断身份角色扮演实践,体现出当今罗店龙船传承是在民间自发、政府主导、媒介助力等现实多元环境之下的民俗复兴及资源转化。非遗保护作为其传承与复兴之背景底色,是其现实场域与宏大背景。

六、总结

行文至此,本文开头所提出的“媒体在地方民俗资源化进程中如何表述与表达的”或可得逐步回答。在此对上文具体分析内容做简要归纳:从报道时间来看,可探知大众媒体将端午节与罗店龙船紧密结合时的“文化认同”意识;而媒体归属显露地方传媒对上海城市“地方感营造”时的“地方认同”倾向;从词频及语义网络分析可读出大众媒介在非遗语境下对罗店龙船作为地方文化品牌身份标识的强化表达;主题框架分析则体现非遗文化政策作为新时期以来罗店龙船“复兴”及资源化之路径方向的指引。因此对本文所提及的33篇新闻报道而言,“认同”作为中心话语隐含于字里行间,“非遗保护利用”是其当仁不让的底色语境。

对于罗店龙船报道来说以“地方认同”和“文化认同”维度理解较恰当。具体来说媒体报道罗店龙船首先将其作为地方特色文化传统及文化品牌,期待凸显地方性与获得地方认同效应,这是基于地方感、地方依恋及地方归属的认同宣传;其次,对于传统文化及非遗传承保护的认同也是报道的另一框架维度,这是由对罗店龙船地方认同之后上升的对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可以说不论是在罗店龙船的享有者即当地民众,还是在其技艺和习俗的实际传承人张国福一家心目中,抑或是当地政府及官方的文化认知与应用行动中,都有“认同”中心内容存在。而大众媒体的报道以框架选取和议程设置机制,对其进行了文本表述与固定“强化”。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明确提出非遗保护要使居民“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重新仔细解读教科文组织及我国非遗保护若干文件,会发现“认同”为核心话语。努力回溯非遗保护运动史,也应注意到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社区文化认同”非遗传承保护的本真内涵。通过本文分析也可初步探知当今大众媒体的民俗报道,基本上皆可归为非遗框架及议程设置表述与表达。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对罗店龙船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初步厘清其中隐藏之关键语汇,为明晰其媒体表述及作用提供了个案资料。然需知这只是框架理论范式的其中一方面,若要对“地方民俗资源化”进程中的各方互动有所了解,亦不应忽略“文化框架”“受众框架”范式,如对政府行为和媒介报道的受众效果进行调研、阐释,此即为充分使用框架理论分析“地方民俗资源化”进程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龙船资源化民俗
龙船颂
冬季民俗节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粤北龙船歌研究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龙船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