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春季管理技术

2022-11-05刘炜周国勤裴雪莹茆健强张雷鸣石晓兰

水产养殖 2022年4期
关键词:增氧机全池鱼体

刘炜,周国勤,裴雪莹,茆健强,张雷鸣,石晓兰

(1.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36;2.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3.江苏省黄颡鱼研究开发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2018年,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以下简称“黄优1号”)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新品种。该品种体型、色泽与普通黄颡鱼相似,成活率高,苗种培育阶段的成活率比普通黄颡鱼提高了30.04%~31.39%;与普通黄颡鱼和全雄黄颡鱼苗种相比,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运输方便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在杂交黄颡鱼养殖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

春季是“黄优1号”养殖的关键时节,然而常有北方的冷空气来袭,气温与水温不稳定,池塘水温较适宜病原繁殖生长,此时需做好杂交黄颡鱼养殖的准备。春季也是杂交黄颡鱼投苗的主要季节,“黄优1号”属无鳞鱼,投苗后的管理方法与常规鱼不同。现总结了近年来春季养殖杂交黄颡鱼的管理经验,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 水质管理

1.1 追施肥料

当水温稳定为8~10℃时,在养殖塘口开始追施肥料,施肥量参照水体肥瘦及肥料质量。养殖户通常施用高温腐熟的畜禽粪便、草杂肥等有机肥与人工化肥。一般每667 m使用鸡、鸭粪100~150 kg,或猪、牛、羊粪250~300 kg。若施用化肥,则按氮、磷、钾之比2∶2∶1,兑水后全池泼洒,每667 m用量为3~7 kg,每次追施间隔5~10 d。

1.2 春季注水

由于早春水温低,鱼体个体小,活动与摄食量小,池水不宜过深。池水过深时,水温上升缓慢,影响摄食。随着水温升高,鱼体渐长,逐渐加深水位。初春大换水1次,换去全池水量的1/2。以后每15 d注水1次,每次提高水位10~15 cm,3—4月份池塘水位维持在1 m左右,同时,防止污水和敌害生物流入。如池塘漏水,在灌水之前维修,及时清理修通池塘引排水沟渠,防止淤泥堵塞。有些池塘引水路径远,沙漏多,引入水量少,要提前排除沙漏,及时引水,为养殖生产做好充分准备。当天气渐暖水温回升时,应提高水位。长江中下游地区“黄优1号”高密度屯鱼池塘,需格外注意水位管理。

1.3 及时增氧

由于冬季水温低,位于底层的残饵、鱼类粪便难以氧化分解,此时底层水体上翻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适当增加增氧机开机频次,避免因水质恶化导致鱼缺氧。春季安装溶解氧在线监控设备,当溶解氧含量较低时发出预警或报警,及时开启增氧机。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黄优1号”高密度屯鱼池塘,适时增氧尤其重要。北方地区高产池塘提前到4月份架设增氧机,南方地区增氧机的架设时间早于北方地区。

2 投喂管理

2.1 日常投喂

“黄优1号”春季投喂以黄颡鱼专用配合饲料为主,晴天每天定点、定时投喂1次,每次投饲量为鱼体质量的1%~3%,以1 h内吃完为宜。随着水温升高,逐渐增加投饲量,改为每天投喂2~3次。由于越冬期间不投喂,其体质较差,越冬后初期,适当使用鱼粉、鱼油含量稍高的优质饲料,并适当提高投喂频率。

2.2 应急投喂

遇到突发事件(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如缺乏专用或优质黄颡鱼饲料,可能会造成投喂受限,因此需囤积饲料,以保证养殖正常进行。“黄优1号”食性较复杂,能适应各种自制饲料与饲料原料。应急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饲料原料(如鱼粉、饼粕类等),利用小型饲料机或者绞肉机适当加工后投喂,避免因缺乏营养对鱼体健康造成影响。疫情过后,通过使用高品质饲料,快速提高“黄优1号”生长速度。

3 疾病防治

3.1 池塘灭菌消毒

随着水温逐渐回升,病虫害也开始缓慢滋生,池塘水体灭菌消毒刻不容缓。通常每667 m水面使用生石灰25~50 kg,化水后全池泼洒。或每667 m使用漂白粉3~5 kg,兑水泼洒水面。无水池塘,用喷雾器全池喷雾。设专人管理池塘,坚持每天早晚巡塘,及时打捞剩饵,保持池水清洁。定期施用药物预防鱼病,每隔15 d用漂白粉和硫酸铜溶液全池交替泼洒1次。

3.2 科学合理用药

禁止滥用抗生素,科学合理用药。科学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用量、配伍禁忌和适用对象。严禁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 第250号》中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92号》中停止使用的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4种药品。

3.3 加强疫病防控

3.3.1 水霉病

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又称为水绵病、白毛病。该病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灰白色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时暴发,鱼体受伤组织处更易被感染。随着病菌的扩散,会出现皮肤溃烂、食欲下降、行动迟缓、身体消瘦等症状,直至死亡。春季防控水霉病,禁止在发塘时投放腐熟不充分的动物粪便,合理控制放养密度,拉网或运输时要小心操作,尽量避免鱼体机械损伤,受伤后的鱼禁止入塘。

3.3.2 烂身烂鳃和白皮等细菌病

烂身病、烂鳃病和白皮病等通常由柱状黄杆菌、假单胞菌等引起,一般在水温15℃左右时开始发病。病鱼初期体色发黑,体表随后出现斑块状出血病灶,病灶部位皮肤溃烂,严重时露出肌肉,剖检可见肝脏肿大且有出血点。该病春季预防要点为:苗种下塘前严格消毒,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加强对水质的调控,利用改水剂及时调水,保证饵料的新鲜,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

3.3.3 小瓜虫病

烂身小瓜虫病是一种冬春季常见的寄生虫病,对“黄优1号”等无鳞鱼类感染尤为严重。该病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鱼鳍和鳃等部位,呈肉眼可见的白点状,严重时白点遍布全身,直至皮肤溃烂而死,病死率超过90%,号称水产癌症。该病多暴发于水质较差的池塘,养殖过密、营养不良、热应激或其他环境条件引起的过强应激反应也容易引发该病。小瓜虫病暴发速度快,目前治疗手段有限,早期预防和检测是防控的关键。

日常管理过程中,合理调控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与生物量,抑制有害物种大量繁殖,增加有益种类的生物量和种群量,可有效降低小瓜虫发病概率。小瓜虫发病初期,应使用驱虫药品多次治疗,直至痊愈。感染严重时,可调节池塘水质,以增强鱼的体质和免疫力。如发现“黄优1号”在池边不摄食、缓慢游动、体表和鳍条有白色点状物时,应查询近期气温并据此合理安排施药。若水温可升至30℃,暂不施药。若达不到30℃,则应选择气温高的时段施药,24℃左右需要连续施药4 d,15℃左右需要连续施药10 d,10℃以下需连续施药30 d。小瓜虫特殊的生活史和形态结构造就了其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尤其是滋养体阶段,一般药物很难渗透到寄生部位。通过青蒿类中草药内服加外用,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4 苗种投放与管理

池塘水温回升到18℃时,开始投放杂交黄颡鱼苗种。应合理控制种苗投放密度,过稀和过密都会影响养殖效果,降低产量。苗种投放后注意水质和天气变化。阴晴交替或连续高温天气易对水质造成影响,鱼苗也会产生应激反应。随着水温升高,鱼苗食欲旺盛,有害病菌繁殖速度也加快,连续晴天可能造成溶解氧含量快速上升,导致鱼类气泡病。夏季水温上热下冷,短时间内温差可达4℃以上,易造成鱼苗应激死亡。如遇暴雨天气,表层水温快速下降,上下水层温差产生对流,易导致池塘泛底,底部缺氧,甚至可造成鱼苗大量死亡。如果遇到突发天气状况,适当使用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减少鱼体应激反应。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及时调节水质,每2 d补充1次新水,保持水体肥、洁、嫩、爽。常开启增氧机,促进水体流动,避免水体分层。

5 分筛

杂交黄颡鱼生长过程中,由于苗种不同,长势情况也不同,因此分筛操作很有必要。主要操作如下:分筛前1 d,每667 m池塘使用200~300 g过硫酸氢钾颗粒,全池泼洒,改底解毒。避免拉网激起底泥呛到鱼苗,拉网前2 h,每667 m池塘泼洒300 g姜等抗应激产品。鱼苗进网筛苗期间,用姜化水,不间断泼洒,减轻鱼苗的应激反应。过塘之后,继续按照每667 m池塘泼洒200 g姜和150 mL聚维酮碘,轻度消毒。分塘期间,用聚维酮碘或蛋氨酸碘等温和的消毒,做好抗应激准备,确保鱼苗不受伤或少受伤。

猜你喜欢

增氧机全池鱼体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适用于水质污染判别的鱼体尾频检测模型
关于溶氧自动控制器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热水鱼”的捕捞技术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
自配绿色渔药防治鱼病
淡水鱼暴发性流行病综防技术
渔用增氧机使用“5忌”
鱼为什么有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