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作业”与武术文化认同
2022-11-05马宏强
马宏强 吴 昊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吉林 长春 130022
中华武术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现象。武术文化中蕴含着武术先贤对于习武、讲武、用武的思想精华,是传统文化在武术中的透射和创新,可以说,武术文化中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当代武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武术文化认同的重要场所。在高考指挥棒与社会转型等因素影响下,体育在学校之中的地位仍就不公。频频发生的体育课被霸占、被挪用,学校缺乏体育教师等现象,间接导致“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难题,已经成为悬在学校武术教育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20年9月21日,中央深改委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此《意见》对“体教融合”的呼唤,表达的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具体、更强烈。在发布会上,体艺卫司司长王登峰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体育课要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一样布置家庭作业,更是炸开了锅。“体育课作业”的时代呼喊无疑是学校武术发展的一次巨大契机。有鉴于此,本文将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系统发展的调试对于武术文化发展的巨大意义和价值,希冀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些许思路。
1 “体育课作业”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价值意蕴
1.1 时代背景:体育强国的呼唤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体育领域来说,由于个体对“奥运争光计划”与“全民体育计划”的认识偏颇,进而引发普通大众体育发展落后,国民身体不断的下滑。而在此之前,体育强国的呼喊已经不止一次了,但是每次蹭完热度之后,体育的发展并没有较大变化。究其原因,在于体育改革的并未触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体育制度的调整并没有跟上社会变化的需求。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的分工极其精细,社会发展依赖不同群体之间高度协作完成。在这样一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体育所呈现的作用与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的颁布,“体育大国”早已不能满足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体育。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体育强国”早已成为应有之义。一方面,体育强国的建设依赖群众体育的运动项目多样化、运动技术高端化,另一方面,体育强国的真实促成有赖于学校体育能够真正传授给学生运动技能。就目前来看,竞技体育一枝独秀,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二者之间的张力,对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产生巨大的阻碍。因此,“体育课作业”因运而生。
2020年4月27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向社会传递出此次改革体育与教育系统相互缺失、孤立、问题百出境况的坚定信心。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再次将“体教融合”提上到刻不容缓的日程。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出 “体育课”将来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一样布置家庭作业。“体育课作业”一时火便整个网络,无数体育老师备受鼓舞。长久以来,体育一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边缘”学科。相反,“边缘”学科的对于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产生巨大价值却被社会大众所认可。我们憧憬这种社会认知与现实实践的“二律背反”现象,能在此次“体教融合”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成为历史记忆。它作为时代的产物,其担负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身体,培养受用终生的“体育观”,其核心的任务在于以“健康第一”为目标,让每一名学生在毕业时真正达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并热爱体育生活。
1.2 “体育课作业”的价值
作为新鲜事物的“体育课作业”,不论以定量抑或定性还是其他方式,都逃脱不了作为身体练习这一基本的体育规律。通过身体运动,在文化生产中的身体可以被社会文化符号赋予各种价值。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体都会受到权力的控制,这种控制可以表现为对身体的规训。体育作为直接参与身体改造、修整与监控的规训技术,在当代社会便存在这种价值。“体育课作业”实质上是国家权力直接作用于青少年身体的直接反映,政治权力运用体育这种技术对肉体干预,它按照作为一种生产力方向进行,进而塑造身体健壮、身心健康的青少年。体育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而“体育+”其他行业形成新的业态具有生产功能。因此,新时代下体育课作业“规训”应以国家大政方针的需求为导向,体育课后作业应向着为新业态生产力培育促进体育消费方向发展。但这种引导不能只是一次性,更不能是走政策漏洞式的发展,它应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积极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消费生产力。
另外,“体育课作业”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为真正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而进行的一次奋起直追式的“强民”运动。强国首在强民,我国著名体育学者任海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运用体育服务“国家建构”上发力,相反,运用体育促进中华民族“国族建构”尚显不足[3]。体育课后作业作为一次几乎全青少年参与的运动,不仅在强健身体、锤炼意志品质上有所指向,更应将视野放大。将“国族建构”列为新时代青少年体育活动价值归属之一。体育具有凝聚集体的功能,在体育活动中参与者之间沟通交流、配合与默契逐渐会使“机械的团体”转变为“有机的团体”。同理,体育在塑造建构整个民族之时,也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例如,任何比赛时,无论中国队对决哪一个国家的队伍,得分时我们为之欢呼雀跃,落后时每个人都会无比紧张,甚至捏了一把汗。在这种接地气的体育参与中,集体认同与共同情感构建了参与成员的国族想象,强化了国家成员间的亲和力,稳固了民族的凝聚力,产生的效果久久难以让人忘怀。
此外,作为历史产物的“体育课作业”,也能服务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青黄不接的现象。近代以前,中国人传统的体育方式主要以武术为主,但是1840年后,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方体育的进入不断侵蚀中华武术的生存空间。西方文化的涌入正在割裂了传统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得武术不得不向着现代化转型。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成的符合本民族心理、文化习惯的身体文化活动,它们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精髓。因此,站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加强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课后作业的实施,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民族文化认同。
2 “体育课作业”促进武术文化发展的构想
2.1 强化青少年的武术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表现为主体人对于文化的归属意识,它是一个伴随人类社会变化的动态概念。文化认同决定了该地域人民发展自身文化的基础,共同的价值与思维构成的想象形成了民族认同的基石。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提出的:民族主义是想象的共同体。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的基本条件,在凝聚中华民族统一、“国族建构”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后,中华文化将以更快的脚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型。传统文化在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样貌,但是近代以降,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原先隔绝的东西方世界,中国原有的文化生态在鸦片战争后已不复存在。西方文化涌入内地,造成中国文化不得不实现转型。在这种背景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遇带来了民族的迷茫,中国文化的去和留成为萦绕在数代人心中的课题,至今未完全解决。与此相伴的是,全球化的进程中引发的民族虚无主义现象。实际上,这就是对自身文化不认同而引发的以割裂民众与自身土地血脉相连的文化为手段,最终会产生毁坏“国族建构”、分裂民族统一为代价的危害后果。因此,在还没有找到传统完全通达的路子之前,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是很有必要的。正如程大力对传统武术的提议那样,“传统武术整体和全面的‘保护’是武术大战略的重中之重”。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关系着一个民族文脉的赓续。“体育课作业”虽然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但是它在未来对于武术的保护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作为一种外在的推动力,他将积极打破学校武术传承的壁垒,让更多的孩子接触武术,让更多人去主动了解武术。其次,我们武术有了观众,武术的文化现象、文化精神才会逐渐被人认知、认可、认同。最后,通过更多人认同、接受武术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信仰与文化自觉,这对当下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国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因此,通过学校体育课后作业推动青少年继承民族文化基因,将民族认同孕育在武术的传承之中,对强化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2.2 促动武术文化现代划转型
著名文化学者郑晓云认为:“文化变迁是随着实践的推移,在内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文化内部的整合而出现的为人们所认同,有别于过去的文化形态”。近代以降,中华武术文化生态巨变,武术在西方体育的生存挤压下开始迷茫的现代化探索。1840年之后,武术由于文化的惰性并没有立即在国人心中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随后爆发的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活动说明武术在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直至义和团运动之后,社会对于武术认同开始下降,马良曾记录“庚子拳乱”后这段历史:“当时社会人民,颇有以武为危事,而怀戒心者”,尤其是武举制废除后,“社会人民,凡欲以武取功名者,因科举已废,遂多改事他业”。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爆发了“土洋体育之争”,人们对于武术(土体育)的认同陷入谷底。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有组织的恢复,但遭遇文革十年动乱,对之前武术发展的成果又进行了一次毁坏。改革开放后,武术快速发展,但是历史上遗留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就拿最近发生的“徐雷约架”“马保国”事件来说,中华武术的声誉和吸引力已经被一部分国人所质疑,武术曾经在国人心中的认同感逐渐在降低。这是传统在现代转型之中的问题与挫折。学校武术是整个武术事业的一部分,而学校武术更是现代武术的摇篮,发展体育课后作业中的武术对整个学校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将体育课后作业中的武术比如一亩试验田,提升发展武术在学校中的认同,将推动未来整个武术事业现代转型。因此,集中思考武术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安排,将对未来提升武术文化的认同提供帮助。
3 结语
体育强国的时代呼唤已急不可待,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强国使命正在路上。作为新生事物的“体育课作业”,它能培育激发体育消费的动力,强化集体认同、共构建同情感,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运动项目,实施“体育课作业”有助于强化青少年的武术文化认同与促动武术文化现代划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