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2022-11-05李瑞雪张治远朱亚成
李瑞雪 朱 萍 张治远 朱亚成
1.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2.西藏民族大学西藏高原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陕西 咸阳 712082
“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相通”为沿线国家间的“教育、艺术、文化、旅游”等民生领域迎来新契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指针,亦是大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旨在促进地区国家共同发展,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乘上顺风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有着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是五十六个民族历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珍贵文化财富,是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中国武术、气功、龙舟、风筝、围棋等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已多次参与国际比赛和交流大会,并建立了相关的洲际和国际组织。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一系列大型赛事活动上的武术表演,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内涵。此外,毽球、陀螺、板鞋竞速、秋千、民族式摔跤、蹴球、押加等特色鲜明、竞技性强的项目,形成极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赛会活动品牌;舞龙、舞狮、秧歌、陀螺、花炮、赛马、那达慕、赶秋等,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体育节庆品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要加速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积极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世界。有鉴于此,本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价值意蕴、发展机遇、现实困境进行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消解路径,以期为参与全球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依据。
1 “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价值意蕴
1.1 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交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体育文化,而且含有丰富的人文气息,以及追求身心发展与精神内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价值。2019年7月,体育总局等十四部门印发了《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从政策上加强对武术文化建设的扶持,为武术文化“走出去”提供保障。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向沿线国家传播,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提升全国人民文化认同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突破位置空间限制等因素提供高质量路径,有助于我国体育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项目载体,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平台,搭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高质量交流的桥梁,从交流、共享中汲取有益文化内容,坚持传统创新并举,巩固自身发展,拓宽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1.2 搭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桥梁
要实现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互利的经济模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沿线各国家地区间的信任、理解、尊重、包容是重要的基础。成功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是实现民心相通搭建民心纽带的最佳方式之一。由于生活环境和地理位置的相似性,加强与邻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交流是关键。在全球疫情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2021年“中韩文化交流年”的启动仪式,为中韩关系升温提供了契机。明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也是北京冬奥会、残奥会举办之年,两国交流合作迎来新的机遇。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交流,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独特的文化属性是通过国与国间的交流与沟通来搭建民心的,以“文化相通”来促进“民心相通”,从而建立健全全方位传播平台。以文化交流来促进民心相通的交流传播形式,起到推动器的作用,能够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体育文化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互信。
2 “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新机遇
2.1 借助“一带一路”政策东风,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国际交轨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与国际接轨所提供更有便利条件。借助“一带一路”政策机遇加强与沿线其他国家与地区体育文化交流互鉴,借机提高自身体育文化质量,构建新型的对外体育文化合作交流机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项目众多、形式多样,部分项目已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载体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帮助我国体育文化走出去的项目越来越多。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为促进健身气功“走出去”,采取了“举办知识讲座、表演展示功法、组织技术培训”等方式。在民族体育文化与对外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汲取他国优秀体育文化内容,加快自身体育文化的发展,拓宽体育文化内涵,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进程,为构筑人类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贡献大国力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借助“一带一路”政策东风走出国门。
2.2 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合作新发展格局,便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参与全球竞争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与合作的持续推进,倡导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极具多样化的少数民族文明分布在沿线国家各个地域中,其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明对话,发挥区域体育文化优势,挖掘其内在潜力。以“一带一路”为指路牌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合作新格局。中国武术、健身气功、龙舟、风筝、围棋等一些民族体育项目已多次参与国际比赛和交流大会,并建立了相关的洲际和国际组织。而“体育产业合作青岛国际研讨会”“国际体育合作高峰论坛”“文化艺术峰会”等论坛会议的相继举办,为搭建“一带一路”体育产业与市场经济合作交流平台树立新的里程碑,利用这一平台所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多方文化交流机制,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合作新发展格局,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将体育项目以新的合作框架形式,创新民族体育文化交流交融形式,提升自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交流质量。
3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3.1 西式体育文化的冲击之下,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空间囿于狭境
鸦片战争后,国外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令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质疑,开始一味的效仿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包括体育文化,当前学校体育还是主要以西方体育文化占主导地位。国内民族传统体育普及程度远远不如西方体育,中国传统体育在国际比赛中参与度和影响力较高的体育项目并不多,在竞赛规模、竞赛等级、竞赛关注度等方面与西方竞技体育项目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下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可以在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增强国际认同。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自身经济政治的影响力,不仅表现在经济层面,就连体育文化也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奥运会项目也是主要以西式竞技体育为主,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囿于狭境,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必然现实障碍。各国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如何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肆意妄为的“中国威胁论”之谬论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突出重围、走向世界是时代给予的挑战,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
3.2 民族传统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匮乏,牵绊体育文化国际化进程
“一带一路”倡议下要想有长足的发展还是要落脚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上。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需要多层次化地培养,不仅掌握外语能力、专业技能,还需精通民族传统体育的习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规则。然而,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专业技能较强,但外语水平相对较低,民间人才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习俗比较了解,专业技能与对外交流沟通较差,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字差异、礼节仪式、文艺作品创作等方面还处于被动发展层面。当前,绝大多数的民族传统体育因文化差异都不具备国际竞赛规则规范条件,具有国际竞赛规则规范的也仅有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等项目。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高质量的走出国门,想要借助“一带一路”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人才培养是关键,当前国内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人才交流较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能满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化的需要。
3.3 体育文化“传播体系”滞后,阻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交流与推广过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与传播的渠道、内容、手段等方面的缺失有着较大联系。在体育文化传播渠道方面,主要是以电视转播为主,实地交流较少,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体育文化传播内容来说,传播体育项目较单一。目前,武术是国际民族传统体育和技术交流的主要项目,虽兼有龙舟、舞龙舞狮、健身气功、传统式摔跤等其他项目的渗入,但从宏观层面上看,还是以武术的传播为主,其他项目较少。比如押加、达久(赛马)、“大象”拔河、朵加(抱石头)、投壶、踩高跷、抖空竹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国内传播交流就较少,更别提对外交流。体育文化传播手段方面,传播方法较为单一,传播过程中主要是以传统的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播范围较小、效率较低,对外交往的话语体系和方式也相对陈旧。在国际宣传与推广中仍习惯于使用中国式思维,没有充分了解国际需求及不同国家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和习惯,不能够使用正确的国际语言,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时很难产生预期效果。
4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促进策略
4.1 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寻求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契合点
文化自信是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发展的一种自我认同与自我坚守的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要充分利用世界大型运动会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髓,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展现的中国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以及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一系列大型赛事活动上的武术表演,为全球观众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同时还要积极参加世界游牧民族运动会、世界民族运动会等国际体育盛会,宣传各具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武术已成为亚运会、世界武搏会、世界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赛事的比赛项目。将龙舟、太极拳、押加、抖空竹、围棋等蕴含着丰富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播给世界人民。同时,取长补短,学习他国优秀文化,坚持传统创新并举,“民族与世界”结合,寻求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契合点,展现与体育强国相匹配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
4.2 搭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推进体育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
“一带一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想有长足的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才的培养上,多层次化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复合型人才“走出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高校需亟待优化和调整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相关人才多层次化培养上需要提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专业技能,此外,还需要掌握其风俗习惯、人文知识、文化特点及体育规则,还要加强外语能力、人文交流、技能教学与训练和创新科研能力等的培养。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各层次、各方向的协同创新研究。借鉴高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质经验,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框架,构建先进人才培养理念,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工作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
4.3 构建多元化传播模式,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方式单一,应大力推广线上传播,将线下亲身体验与线上理论相结合,其中要以“微传播”为主。“微传播”指的是以短视频教学为主,传播内容在时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将传播内容成为体系。同时,在多媒体上也可以模拟虚拟场景进行体验,感受与此相适应的体育文化。首先,应充分借助“互联网+”“微传播”的方式实现跨境传播。因地制宜的选择传播内容与体育文化,有针对性地构建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其次,鼓励和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让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成为人文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将其建设成为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民俗文化、文化体育表演集一体的艺术活动的文化盛宴,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体育赛事遍地开花。主办城市可以结合当地文化和环境的特点,利用媒体积极促进当地传统体育,例如,投壶、踩高跷、抖空竹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参赛运动员、现场观众的相互交流,媒体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其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推广与传播的高效载体。最后,通过创新多渠道的传播手段,做到“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内容”多样化、“传播主体”多层化、“传播对象”广泛化。
5 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世界各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而且对沿线参与国家来说也是国家发展历程上重要的转折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应立足实际,把握“一带一路”千载难逢的机遇,秉承与时俱进,从差异中找共性,在“一带一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中加快国际化推广理念,我们需要优化体育文化传播模式,加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我认同,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力量,尊重和认同“一带一路”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性,积极探索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不仅对促进沿线各国及地区互联互通体育文化成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我国特色体育文化的输出路径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