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融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为一体刍议

2022-11-05

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智力运动体育

朱 磊 杨 维

1.卡威迪国立大学,菲律宾 卡威迪 99900;

2.宿州学院武家学派研究中心,安徽 宿州 234099

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影响深远。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把体育的基础性地位以及与德育和智育的关系进行了全面且深刻的分析。而今,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由高速发展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长期以来所存在的“偏智”“疏德”“抑美”“弱体”“缺劳”现象,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在思考和寻求解决的路径和方案。目前的基本共识是只有实施“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方略,才能真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进行“五育融合”问题的探讨成为了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热点。五育并举是基础,五育融合是关键。五育融合要求要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予以揭示,进而落实在学科教育之中,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全面发展。德育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揭示了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功能,作为体育课程的承担者,如何清醒地认知体育课程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而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融合在一起,使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全面育人的功能,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工作者面前必须破解的研究课题。

1 通过体育进行德育

德育之意就是育德,即对人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和养成。其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鼓励体育健儿参加奥运会、亚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各种国际体育比赛,其原因在于体育与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也在于奥运会、亚运会等许多国际性赛事设置了升国旗、奏国歌的仪式。这是其他行业和其他活动,包括其他非体育赛事没有的现象。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原来人们大都无法亲临赛场观看比赛,但是今天观看比赛却成为极其方便的事情了。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前夕,中国女排在郎平教练的带领下以11战全胜且只丢3局的优异成绩卫冕女排世界杯赛冠军,为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厚礼。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电贺中国女排夺冠,还于次日会见了女排代表,10月1日女排教练、领队、运动员共18人乘坐彩车出席了国庆阅兵仪式。中国女排成为了爱国精神教育的典范,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其二,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之一。集体主义常常表现为团结合作,以集体的获胜为获胜的标志。体育运动是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和形式的活动,运动项目按照人数参加的多少分为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集体主义所要求的团结合作精神需要具体的、生动的形式作为载体,集体项目获胜后人们看到的常常是相互之间抱在一起欢呼雀跃,这种场面会启迪我们理解,获胜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事情,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尽职尽责才是获胜的法宝。这种思想意识参加集体比赛的运动员体会最深,观看集体项目比赛的观众也可以感同身受。其三,进行顽强拼搏精神教育。顽强拼搏是体育比赛获胜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也是人们在其他任何一项工作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的精神武器,因而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出大力,流大汗的现象也可在劳动竞赛的场景中出现,但随着学生们参加劳动竞赛的机会减少,因而常常可见的还是体育训练和比赛中的汗水湿透衣背的经历和场景。以中国女排夺冠之路为脚本拍摄的电影《夺冠》,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了中国女排夺冠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以汗水和咬紧牙关的生动形象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女排代表时特别指出,“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实现中国伟大梦想所需要的国民的精神品质,需要人们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才能深刻地理解,才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践行。其四,进行公平竞争精神教育。竞争,不仅是一种自然界的现象,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社会中的竞争是指个人或组织团体之间,为了获得同一个目标而进行的较量,较量的结果分出胜负或优劣并导致利益的再分配。人类社会的发展表明,人类反对阴谋竞争和野蛮竞争,希冀和赞成公平竞争。公平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它要求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生存、享受、发展的权力和机会。这种机会面前的平等,不承认任何种族、性别、年龄的差别,更不承认由血统、门第、宗法关系所决定的封建等级差别和特权。这种公平观,不以分配均等为目标,而是以机会均等为条件。它要求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市场竞争,排斥一切特殊权利,反对一切权利依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竞赛,为人类社会所倡导的公平竞争原则做出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模式,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目睹和感受到公平竞争的涵义。《奥林匹克宪章》即规定:“努力在体育运动中发扬公平竞赛的精神,消除暴力行为。”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则性设计,才使得我们看到了运动员们不论进行多长距离的比赛,大家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我们看到了掷硬币挑边的现象;比赛双方人数对等的现象;双方在比赛的过程中轮换发球、轮换场地等现象;我们还看到了运动员按照体重划分组别的现象;比赛场地相同、比赛裁判相同、比赛规则相同等等现象。尽最大可能使得比赛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是奥林匹克运动赛事的灵魂。日本学者久松荣一郎在其所著《运动与社会学》一书中认为:“运动所得良好的结果是勇气、忠实、正直、公平、忍耐、协力等。”公平成为我们国家在社会层面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有赖于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公平意识的建立。以广泛开展体育竞赛为手段,让公民广泛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显然就是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公平竞争精神的教育。其五,进行遵守规则和纪律教育。在足球比赛中,我们会常常看到“红牌罚下场”的现象。喜欢观看足球世界杯的观众都不会忘记,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法国队与意大利队在决赛场上相遇,法国世界级的球星齐达内用头故意猛然顶撞意大利队的马特拉齐后被红牌罚下,就此结束了自己的足球职业生涯。这一场景非常生动地演绎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这与现代社会所遵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完全相同的。足球场上我们还可以常常看到裁判员给运动员出示黄牌警告的现象。田径赛场上会看到抢跑被罚下的现象;会看到跳远踩线不被记录成绩的惩罚现象;会看到投掷铁饼出离铁饼落地范围不被记录成绩的惩罚现象;乒乓球的发球因为自己的衣服遮挡了对方运动员的视线也会被判重发。可以这样说,凡是参加过或观看过体育比赛的人都非常熟悉体育比赛中的犯规被罚现象。实际上,这在体育社会学家眼中就是一种人的社会化教育现象和过程。当一个人学会了遵守社会规范和纪律的时候,就说明他具备了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各行各业也都有规范和纪律。遵纪守法的习惯养成属于德育的范畴,需要借助于教育的各种形式加以培养,参加体育比赛就是一种非常具体生动的遵纪守法教育形式,有助于学生遵纪守法习惯的养成和社会化过程的完成。

2 通过体育进行智育

所谓智育,一般理解为智力的培育。而对智力的解释以往认为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着的一种智力。伴随着人们对智力问题研究的深入,一种新的智力观得到了学界的认可,那就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并非只有一种,而是由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构成。它们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流—交往智力等7种智力。每一种智力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7种智力的潜能。能否使人的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环境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现代的体育教学研究表明,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流—交往智力具有良好的培育和开发作用。所谓身体—动觉智力,主要是指感知和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体能否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使之对事件作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是否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其主要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一是有效地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二是熟练地操作物体的能力;三是体脑协调一致的能力。而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最大程度上活动了人的身体,每个体育项目都是对人的头部、躯干、四肢、外部感觉器官和内部器官系统组织细胞的刺激和锻炼;也离不开对距离、速度、角度、高度、重量、位置、平衡、时间、身体姿势、动作幅度、动作轨迹等空间特性的感知、反应、判断和处理;身体四肢的行为受制约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任何一项运动技能的形成都依赖于大脑与动作之间条件反射的形成,遵从于条件反射形成中泛化、分化、自动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表明在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过程中都要经历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和动作的巩固和运用自如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其内在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大脑与动作之间协调关系逐渐建立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越来越强调让学生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时,这就为学生形成较好的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运动科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的运动素质的发展都是有敏感期的,一般是在人的青春发育期,视觉—空间智力和身体—动觉智力的发展敏感期也在这一时期。当错过了这个时期,运动素质和这些智力的发展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由于很多的运动项目要求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如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太极拳、八段锦、广播体操、民间舞蹈等,节奏则是音乐的核心要素,也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动作要素。所以,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音乐—节奏智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熏陶和培育过程。

人的自知—自省智力的形成过程离不开与他人的比较和参照环境,也离不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结果。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同学们面前去完成各种各样的动作,学生自己的一举一动和动作的好坏都成为同学之间比较和评价的对象,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好坏的评价与其它课程不同,其它课程的学习结果常常要在学习结束的时候才能分出伯仲,体育课程的学习结果评价却表现出了过程性、公开性和即时性特点,可以使学生非常方便地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别,进而为反省自己的不足和长处提供了素材。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单就田径运动而言,就划分出了跑、跳、投三类,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项。擅长跑的很可能不擅长跳跃项目,擅长跳跃的,投掷项目却很可能是短板。长距离跑需要较好的耐力素质,但是短距离跑却更需要爆发力素质。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越多对自己运动能力的了解也会越全面;与其他同学的比较越多对自己特点的的了解、反省和认识也就会越具体。交流—交往智力表现为乐于和善于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人的这一能力的形成并不是生来就具有的,需要后天的环境和学习。狼孩的故事可以充分说明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力。体育课程为培育学生的交流—交往智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为体育课程的学习常常需要同学之间的分工和相互配合。打一场篮球赛需要先分为两个队,每个队又需要分出前锋、中锋和后卫,还需要分出队长和队员、教练和裁判员。凡是属于集体活动的情境都离不开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交往,交流和交往中都会遇到如何交流和交往的方法和态度等问题,只有交流的态度和交往的方法恰当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的实践表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离不开集体活动的实践。交流—交往智力的培育同样离不开交流—交往的实践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我们发现体育课程蕴藏着培育学生交流—交往智力的巨大潜能。

3 通过体育进行美育

美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体育美学研究发现,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其一,健康美是体育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程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实现学生具有良好的体格、体能、机能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和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即具有勇敢、沉着、冷静、果断、坚毅、热情等良好个性和气质。也有助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实现人的社会化。学习和认识人类所积累的体育文化知识,掌握人类所创造的运动技能,尝试和学会扮演社会角色,提高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其二,体育课程中的美育资源蕴含在运动之美的认知和表现中。运动之美包括人的形体之美、动作姿势之美、动作节奏之美、动作准确之美、动作协调之美、动作速度之美、动作力量之美、动作柔韧之美、动作耐力之美、动作灵敏之美、动作难度之美、动作新颖之美、动作技艺之美等等。无论是学生作为运动美的表现者还是鉴赏者,上述运动之美都会成为他们的认知和追求对象。高水平的运动竞赛之所以会吸引诸多的观众观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观众可以欣赏到运动员所呈现出的运动之美。其三,体育课程教学蕴含着心灵和人格之美的教育资源。心灵和人格之美的培育集中表现为体育对学生德育的促进方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体育课程的学习非常有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平竞争精神、吃苦耐劳、顽强拼搏、遵守规则和纪律意识的培育,而这些品德恰恰就是我们所要培育的心灵和人格之美的具体内容。在这里德育与心灵之美、人格之美的教育实现了统一和融合。

4 通过体育进行劳动教育

所谓劳动,一般将其解释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活动,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时也专指体力劳动。新时代所提倡的劳动教育具有新的涵义,必须突破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教育的认知误区。在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方面应该进一步探索的路径是:其一,将体育素质与劳动素质的培育有机融合在一起。我们知道,良好的体育素质是实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良好效果的基础条件,但是,“偏智”和“弱体”的现象却长期存在。所以,必须坚决贯彻和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一《意见》的贯彻落实无疑会促进体育素质与劳动素质的融合发展。其二,强化学生的体育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学生的体育实践和创新能力包括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和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过程需要学生养成课后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需要学生参加课内外组织的运动训练和竞赛。为了强化学生的体育实践和创新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深入到家庭和社区等领域,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展示、竞赛和表演,也可以结合实际宣讲体育健身的科学知识。其三,培育学生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培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科学研究需要解释和研究的问题与现象很多,例如,运动与人的生长发育存在什么关系;如何能够通过运动最有效地控制体重;为什么中国创造了那么多的仿生体育项目,华佗为什么会选择虎、鹿、熊、猿、鸟作为仿生的对象;人的寿命长短与人的运动到底存在什么关系;乌龟喜静而长寿却为什么说“生命在于运动”;人的运动能力与遗传有何关系。很多问题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可以使学生将其所学到的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使学生将学与用、知与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精神得以培育,实践能力等方面得以锻炼和提升,其实质也就是劳动教育水平的真正提升。

猜你喜欢

智力运动体育
不正经运动范
智力闯关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欢乐智力谷
疯狂的运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