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凝视与展望:融媒体时代VLOG研究之研究
2022-11-05乔桃桃
乔桃桃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
一、网络Vlog的研究溯源
(一)Vlog的历史沿革
一般认为Vlog起源于国外的YouTube平台,但其实早在2002年,电影制作人Luuk Bouwman创办的网站 Tropisms.org就是最早的Vlog网站之一。随后在2006年,意大利的“3zcw”公司与Mobaila公司合作成功推出了一项新的应用“My Video Blog”,至此,Vlog作为一种新的博客形式开始在互联网上萌芽。2009年,“Vlog”一词被正式收录进韦氏大词典。2012年,第一支Vlog出现在YouTube平台上,美妆博主詹姆将粉丝们提出的问题整合在一条简短的问答视频中并发布在互联网上,获得了超高的点击率,正式开启了Vlog时代。后来被称为“Vlog之父”的Casey Neistat,在YouTube上连续六百多天日更视频,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也使得众多年轻人纷纷效仿。截止到2021年,YouTube平台每小时会诞生两千多条Vlog,“Vlog”成为最热门的短视频形式。
Vlog在国内的起源可追溯至2016年,被称为“中国Vlog第一人”的孙东山首次在国内用Vlog记录生活,随后像“你好竹子”“大概是井越”等博主也开始用Vlog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积累了一定的粉丝群体。但此时的Vlog也只是在小众范围内较为流行,B站、微博等平台的Vlog屈指可数。Vlog真正进入公共视野是在2018年,欧阳娜娜在微博发布的记录她留学生活的Vlog引起热潮,随后,一众明星及素人开始在微博、B站等平台发布Vlog,内容涉及生活、时尚、技能等各类主题。根据百度搜索指数显示,从2016年到2018年,“Vlog”在百度的搜索量不断上升,2018年增幅尤其明显。B站上Vlog的日更频率可达上千条,一些热门的单条Vlog的观看量可达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在这种情况下,Vlog逐渐变得商业化,成为自媒体行业的主流,因此,2018年被称为“Vlog元年”。2019年,Vlog与主流媒体的融合再次营造了一波高潮。两会期间,微博开设#两会Vlog#的话题,各大主流媒体纷纷用Vlog的形式报道两会;“康辉的Vlog”更是揭秘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台前幕后。“Vlog+新闻”的模式是主流话语的传播新路径,这再次提高了Vlog的知名度。
(二)网络Vlog的研究发展脉络
国内学术界在其发展初期对Vlog的研究极少,研究内容基本是对Vlog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现状的研究。截至2021年6月,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Vlog”为主题进行中文文献高级检索,搜索到619条结果。根据发表时间看,早在2006年,国内就出现了第一篇关于Vlog的研究——《VLOG蝴蝶效应》,但其研究只是基于对国外Vlog视频内容的分析,预测 Vlog未来的发展潜力。2018年以后,Vlog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
2019年,随着国内主流媒体与Vlog的融合引起了一波热潮,学术界对“Vlog+新闻”模式的研究也迎来了高潮,众多学者注重分析其叙事策略和创作特色。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关于“疫情Vlog”的作品,许多学者也紧跟热点,开始研究这类Vlog的叙事方式及传播策略。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国内对Vlog的研究处于白热化阶段。
二、网络Vlog的研究方向
根据目前国内研究现状,笔者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于Vlog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向:Vlog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视频博主(Vlogger)及其传播行为特征,品牌价值和营销策略,Vlog的受众群体及其消费观念。
(一)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
对Vlog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的研究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门内容。此类文献集中论述了Vlog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就此提出融媒体时代下Vlog应如何实现长远发展的建议,以及基于传播学理论分析其传播特征。在发表的期刊中,宾振宇分析,目前Vlog的发展存在着传播平台限制、暴露隐私以及内容低俗等问题,他认为Vlog虽无法颠覆短视频市场,但却能稳步发展;张文娟和宫承波分析,参考Vlog较之短视频的异化表现,其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发人的主体性的丧失;李蕴灵提出,Vlog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就必须专注优质内容,利用自身优势增强用户黏性。在发表的硕士论文中,锁玉洁从传播学视角,依据“5W”模式梳理了Vlog的传播过程,认为 Vlog能在中国发展如此之快得益于内容生产者、多平台鼓励扶持和满足了受众的多元需求;张燕发现Vlog正面临着本土化、大众化和商业化困境,并从政府、平台和创作者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纵观这类研究,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Vlog乘着短视频发展的快车,以其人格化、日常化等特点快速吸引用户参与,但同时又指出Vlog的发展存在内容庸俗化、缺乏规范等问题。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建议都聚焦于Vlog的内容生产,这也说明了Vlog要想长远发展,须秉承“内容为王”的原则。
(二)视频博主(Vlogger)及其传播行为特征
此类文献主要研究视频博主(Vlogger)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和传播行为特征。就发表的文献期刊来看,杨璧全认为,准社会关系给青年群体带来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用户在观看视频时习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这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融入社会。就发表的硕士论文来看,杨丹根据Vlog的发展将Vlogger的角色分为海飘博主、平台推动、全民日常三个类型,并分析了Vlogger和用户及广告商的互动共性。孙柔丽、刘晓兰、陈翔宇都是基于拟剧理论,对Vlogger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研究。但不同的是,陈翔宇侧重分析Vlogger的自我呈现问题,并从内容和技术方面提出了良性发展建议;刘晓兰侧重分析Vlogger自我呈现的类型、方式、行为动机以及与社交关系的反思,但没有给出详细对策;孙柔丽则是对B站日常生活类视频进行分析,虽然对Vlogger的表演进行了分类,并认为其表演成因有内外两种动因,但篇幅较少,分析不够全面。
就以上研究成果来看,针对视频博主的研究大都偏向分析其行为特征及行为动机,其中虽会涉及到对Vlog叙事的相关研究,但均不完善。
(三)品牌价值和营销策略
此类文献主要是对Vlog带来的商业和品牌价值进行研究,以部分典型博主为例,分析他们的营销策略。黄信鹏和熊亮认为,Vlog有品牌调性高、说服力强、助力品牌资产建构等营销优势;也有营销模式未成型、受众影响力不够等劣势。庞艳怡和姚志明从粉丝经济视阈下探析Vlog的广告价值,并指出广告传播价值的缺失与错位问题,其对策同样注重受众需求。目前国内硕士论文对于Vlog的营销策略研究只有2篇,王越是从“4C”营销理论出发,认为Vlogger具有关键意见领袖的特质,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王萍则将国内外Vlogger的代表作品进行对比,认为内容Vlog缺乏强大的内容和生活者数据、明确的营销策略的深度结合。
上述研究成果重在分析Vlog逐步商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策略,Vlog存在的问题大多是营销模式的不成熟及受众的影响力不够。究其根源,还是由于Vlog本身内容生产的不合格及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差距。
(四)受众群体及其消费观念
Vlog的市场前景及未来发展固然有赖于视频生产者及视频内容,但受众对Vlog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此类研究着重分析Vlog受众群体的特点及消费心理,学者们以具体案例论证了Vlog在生产发布及传播过程中与受众心理需求息息相关。就目前发表的期刊来看,贺芳菲、张明照以及李行芩认为,Vlog营造的“伪社会关系”能够帮助人们从繁杂的生活中抽身,获得身心的放松,这便是受众观看Vlog的原因之一;夏雨晴和郑杨认为,受众在观看 Vlog时能够满足自己的“窥视欲”,这也是Vlog能够兴起的原因。从硕士论文中看,陈加伊以B站Vlog为例,揭示了当下 Vlog呈现消费主义文化现象的成因;王添帅以明星Vlog为例,探讨了其在景观理论视阈下的生产与消费特征。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Vlog的生产与传播同受众密不可分,在短视频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Vlog要想实现长久发展,必须考虑其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受众差异化的需求,用户是否有较强的黏性。
三、网络Vlog的研究视角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外对网络Vlog的研究主要集中在Vlog的发展与传播、品牌营销、创作主客体等方向;而对网络Vlog叙事策略的研究较少,在CNKI上,以“Vlog叙事”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剔除无效检索结果后不足20篇。根据其研究内容对比分析,对Vlog叙事策略的研究主要为新闻Vlog叙事的研究、日常生活Vlog叙事的研究以及其他视角下Vlog叙事的研究。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国内网络Vlog叙事策略的研究进行分析探讨。
(一)“Vlog+新闻”视角下的叙事策略研究
2019年下半年以来,对网络Vlog叙事策略的研究逐渐增多,此类研究的学者多以具体的新闻Vlog作品为例,分析其叙事特色,以小见大,探讨Vlog与新闻融合下呈现出的叙事新变化。
佟菲认为,“Vlog+新闻”的形式在叙事语态上表现出生活化、年轻化的特点。该学者对于Vlog新闻叙事风格未进行研究,以至于没有提出更具新意的建议。余宁、李静、陆彦好、吴文萱和顾熠男都是以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例,分析了Vlog新闻叙事模式的创新之处。余宁基于视频内容从叙事主题、叙事策略和叙事空间来分析Vlog的叙事内容,他认为此类视频的叙事策略为人格化表达、生活流叙事、平等化互动。李静则将其视为“Vlog+纪录片”的结合,并以此来分析其创新叙事策略,但分析重于视频形式而轻于叙事内容,研究不够深入。陆彦好、吴文萱、顾熠男依据叙事学理论,将传统新闻叙事与Vlog新闻叙事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其叙事的创新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作品使叙事主题多元化,叙事内容更加丰富;二是能反映时代精神,引领主流价值观;三是能够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增强受众的参与感。此研究相对前两篇较为全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郝玉佩和孙雯都是以全国两会Vlog为例,依据叙事学理论探究其叙事特色,都认为全国两会Vlog趣味性叙事语言能够削弱时政新闻的严肃感,拉近受众与国家议题的距离。不同的是,孙雯以大量篇幅论述其叙事框架、叙事语言,并对其进行反思,提出发展建议,比郝玉佩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完整。
(二)“Vlog+生活”视角下的叙事策略研究
此类期刊文献主要以网络上出现的各类型Vlog为例,以小见大,从整体上来把握国内Vlog的叙事策略。李怡文依据叙事学理论,对Vlog的日常生活叙事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叙事内容碎片化、叙事结构散点化及叙事时空压缩化等特点。索金炜认为,Vlog因其自身短小精练的特点,不便采用宏大叙事,更多的是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的选择和日常化的叙事方式完成自我写实。杨丹认为,Vlog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表演与想象,是创作者个体独特性的价值体现,Vlog中的日常生活片段能够展现生活的宁静与从容,这种碎片化的叙事逻辑完成了Vlog文化的符号意义构建。但该学者未对于Vlog叙事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三)其他视角下关于Vlog叙事策略的研究
除了上述两类关于Vlog叙事策略的研究,还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Vlog进行了分析。陈瑶从叙事学理论出发,认为Vlog具有完整的叙事交流过程、多样的叙事视角以及真实自然的叙事策略,而Vlog具有的艺术性和故事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叙事能力。贾雯霞则从女性视角出发,探析女性 Vlogger的叙事特色。她认为女性 Vlogger能够帮助女性塑造崭新的社会形象,打破刻板印象,重新建构女性话语权,这是比较独特的一个视角,有一定的创新性。李秋声和刘逸彤则是以自己拍摄的毕业作品为例,探究Vlog叙事化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对其叙事空间及叙事视角进行简单论述,并没有深入研究其它叙事元素,所以对本论文的参考意义不大。
四、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Vlog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对Vlog的学术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有不少学者从未来发展营销传播、媒介发展、时政表达等视角对Vlog进行研究。当前存在的研究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硕博学位文献相对较少,期刊文献的研究深度不够,涉及到Vlog叙事策略的研究也只是简单论述,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在仅有的几篇关于Vlog叙事策略的研究中,选取的案例单一,代表性不足;三是对Vlog叙事策略的研究多聚焦于新闻Vlog这一种类型,不够全面。但要相信我们众多学者对网络Vlog的未来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所以未来对于Vlog叙事策略的研究也会更加全面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