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移动客户端智能语音优化路径探究
2022-11-05唐玉璟
唐玉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安徽 合肥 230000)
一、新闻移动客户端智能语音发展
近年来,媒介物质载体以及生态环境不断变化、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闻移动客户端也受到冲击和挑战。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随着媒介生态逐渐趋向移动化、社交化和智能化,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也逐渐从“看新闻”向“听新闻”转变,新闻媒介传播渠道和平台也在不断拓宽。根据赛立信媒介研究2018年媒体用户基础调查数据显示,广播的被接触率为59.1%,广播媒体生态覆盖6.83亿听众,广播终端向车载和智能收听移动终端发展已成趋势,其中新闻类频道累计点播量近3.5亿。根据艾媒咨询(2019)的数据,2019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用户达4.89亿人,其中,37.2%的在线音频用户每日使用时长低于1小时,41.4%的用户每日使用时长为1~2小时,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午间和晚间;从内容上看,在线音频用户最喜爱的三种音频类型是音乐电台(52.4%)、有声阅读(46.1%)和新闻资讯(43.5%)。
目前市场上的各大新闻移动客户端都具备智能收听的功能,用户只需在界面上点击类似“耳机”的按键便可收听新闻。不仅如此,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智能化设备与新闻资讯联系的逐渐加强不断被引入新闻生产中,不仅给媒介场景带来了丰富变化,同时还提高了媒介的生产力、呈现力、传播力,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提升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当下新闻移动客户端具有专业性、时效性,拥有其他音频APP无法比拟的优势,若其语音功能得以不断完善,不仅能够使受众更加迅速地获取海量信息,同时还可以扩大自身精品化价值,为新闻移动客户端的语音功能寻找更适应市场新需求、更具专业性的生产路径。
二、新闻移动客户端语音功能运用思考
(一)新闻移动客户端语音功能运用
1.专业内容与声音优势具备天然契合性,适应多场景运用
新闻移动客户端的智能语音功能和纯音频平台不同,新闻移动客户端是专业的新闻生产产品,拥有更高的信息和资讯价值,着力于专业的新闻内容生产,拥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以及稳定庞大的受众流量,受众的覆盖率广,因此智能音箱与新闻移动客户端结合拥有很好的衍生价值。
专业内容和语音媒体的结合拥有天然的契合性,能够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双方平台也都能通过结合来完善自身生态的构建。智能音频媒介可以让新闻APP灵活应对多种场景,在注重媒体平台完整呈现的同时,发挥声音优势,增加附加值。
2.满足用户碎片化阅读需求
按照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媒介总是朝着满足受众需求的方向进化,智媒时代,人工智能以用户为导向,其强劲势头使得媒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生产服务思维。智能音箱是一款植入了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人工智能产品,用户可以通过语音与智能音箱交流来调控各种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播放新闻资讯、音乐和天气预报等简单的操作。随着智能音箱市场的增大,新闻媒体多了一个潜力巨大的传播渠道,是对传统新闻媒体传播的补充。
(二)存在的问题
1.与家居智能生态联系不够强
虽然智能音箱、车载或语音穿戴设备可以与新闻内容结合,但将语音产品转化至家庭生活的连接度不够,灵敏度和便捷性在开发上也仍存在欠缺。智能音箱与手机资讯APP的连接是有限的,只能播放一些广播类频道或较少的新闻频道。当下,市面上多数智能音箱可以通过语音唤醒功能进行简单资讯播报,但仅限于音箱APP上已有的新闻频道,无法获得更多的新闻内容;要想获得更多的专业新闻则需要连接蓝牙,操作过程较为繁琐。
想要从简单地播放新闻消息,到与受众之间建立情感联系,需要以受众为中心进行新闻产品的更新迭代,和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给受众带来更高层次的使用体验。
2.场景不够贴合用户需求
新闻APP的智能语音播放系统一般具备暂停、停止以及播放下一篇新闻的功能,但是多数无法实现自动调节进度功能,给用户带来不便,用户使用体验感较差。虽然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智能化技术不够成熟、需求贴合不够人性化的问题,尚处于不能随着环境变化做出相应决策的弱人工智能阶段。不得不承认,在知识服务下,新闻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仅需要满足用户的内容需求,还需要通过内容向用户传递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并引发受众思考,从而构建良好的思想氛围。但是,目前新闻移动客户端智能语音功能因技术局限,不能做到完全独立,播报水平有限,只能停留在机械播报阶段,无法传达情感,智能化程度明显欠缺。
3.语音语调缺乏精准度和人情味
虽然市场上多数新闻客户端的界面呈现形式增加了语音播放功能,但是播报呈现形式较单一,人性化、交互化程度欠缺,一些APP仅有单一男声或女声的播报,没有倍速或其他可调节功能,声音的可选择性非常小,技术存在明显短板。
三、基于我国语音市场现状的解决策略
(一)展开跨界合作,提高识别精准度
对人工智能语音技术的研究具有量的积累而缺少质的飞跃,其典型特征就是简单的基础堆叠与紊乱的架构,并未在技术与真正的智能化上下功夫。这需要我们不断研发和完善新技术,提高强智能水平,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人脑,从而能够应对外界环境的挑战。首先,要加大技术融合。5G时代到来,人工智能将大面积、全方位、全覆盖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新闻客户端发展应注重语音交互前沿技术的发展,加大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力度。随着5G技术的发展,智能语音还可与物联网结合,为新闻资讯产品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建议媒体机构与科技机构、科技公司等展开密切合作,不断深入研发高匹配度、人性化的智能语音系统。我国人工智能领跑者“科大讯飞”凭借核心“AI技术”助力数字内容生产,在语音技术领域占据国内先进地位,业务范围涵盖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方言等。新闻机构可通过跨界合作不断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度、交互程度,减少语义模糊问题的发生。虽然人工智能的技术在不断加强,甚至未来可能会实现拥有自主意识的强智能机器人,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和独立人格精神表达是新闻内容生产的永恒动力。建议新闻产品以车载、智能音箱、语音穿戴设备为入口,通过跨界合作,不断完善新闻生产过程的机制,兼备跨界深度和广度,共创生态价值。
(二)提升播报“温度”,设计不同场景模式
新闻生产需根据场景的转变进行创新,要从场景入手探索新闻生产,细分受众结构和使用模式,根据不同场景设计并开发对应的语音对话逻辑。智能声控技术与物联网的结合为新闻资讯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建议主流媒体注重智能语音资讯领域的创新发展,与科研机构、科技公司、终端厂商等展开深度合作,将智能音箱、车载系统等语音互动作为切入点,为用户提供针对性强、匹配度高的智能语音资讯产品,引领传播风潮。用户使用声音传播多在起床、刷牙、做饭、洗澡、睡前、美容护肤等时间段,办公室、地铁、公交等也是智能语音使用的高频场景。对新闻生产者而言,人工智能除了要加强自身技术研发外,还需要借助5G技术实现多场景的高效连接,使新闻内容拥有新的生命力。今后,人工智能在5G技术助力下,播报水平应在理解新闻主题、结构、重点、意蕴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提升,应向生成用户的多元情境意向发展;还可根据用户属性设置不同的用户画像和模式,如通勤模式、晨间模式、睡前模式、儿童模式、自定义模式等,适应用户多种需求。智能设备用户的部分群体是上班族,考虑到他们生活节奏快,空闲时间少,因此,通勤模式可根据上班族的上下班时间进行设置,睡前模式则自动调节为柔和语音,营造睡前舒适氛围。
(三)打通家居生态,探索智能语音交互化发展
首先,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使用频率和使用时段,用户的使用时长多集中于午间和晚间。因此,在智能语音交互上应当更加贴合用户的各种使用场景。其次,在题材和性别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音播报,政治、经济、科技、卫生等题材的新闻中采用沉稳严肃的声音;日常小事件播报则采用轻松的语音播报形式。技术是由人创造的,技术体现人的价值,其产品应充分发挥人性化优势。最后,应当注重音频专业团队的打造和音频技术的应用,根据用户的不同使用场景特点孵化高品质的新闻产品,提升用户交互使用体验。如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收听新闻,借助音频语音设备解放双手,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在今后,语音设备不仅要能够辨别典型使用场景,还要迎合用户的需求使智能语音功能更加人格化、碎片化和交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