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艺与思想:武术媒介的双重内涵

2022-11-05张秋阳

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武者习练技艺

张秋阳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只要我们坚定道德追求,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阔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而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承载并传承着千年来先民对待自然环境的生存技巧和生命智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内容。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重要指示。但是就目前来说,武术并没有发挥自身媒介优势,过分注重技艺而轻视思想造成了一种“文化缺失”的形象符号。

1 “武术媒介”的释义

“武术媒介”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们为了自立、自保、自安、谋取食物将一些实用技巧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早期武术发展的萌芽,此时武术只是作为行为媒介进行传播生存技巧,这种媒介是经验的、客观的。第二个层面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背景下,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名家等思想渐渐融入到武术当中,衍生出一种武术人伦道德思想体系,即对武术媒介的二次创造,而这种媒介是精神的、主观的。正因如此,武术才有能力将先民的生活经验、生活智慧、生存技巧融入其中,并且一直影响我们对社会、世界、宇宙的看法。因此,想要深入了解武术作为一种媒介所产生的作用和文化价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产生这种文化的工具。

2 武术媒介的第一内涵:技艺

我们通常再讲武术的时候,第一联想到的就是其“技艺”,而技艺又是先民在应对自然环境时所产生的生命智慧与生存技巧。那么我们就不难想象,技艺就是蕴含着先民文化、语言、历史、思想的一种媒介产物,而这种媒介为我们如何保存生命、保养生命、体认生命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身体符号。

2.1 技艺的本源:保存生命

生存是武术诞生之初的第一要义,我们从三个时期中可以看到:原始时期,先民面对优胜劣汰的生存环境为获取食物存活下来,不得不强健自身体魄并习练一定的技击动作与野兽进行搏杀。部落时期,随着先民由散居逐步变为部落式居住环境,相互之间的征伐越来越多,为了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技击技能的提高和总结成为各个部落重中之重的任务,这也加速了武术技艺的快速发展。国家时期,一方面是国家为扩张领土或保卫国家加强技击本领的训练,而普通士兵则通过提高个人技击能力祈求在残酷的战场上存活下来。另一方面是各个朝代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乱,人民苦不堪言,不得不通过习练技击技术来维护自身的生命安全。如宋代民间武艺结社组织在当时发展的非常广泛,(《建焱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即“依时农作,也教习武艺,御贼备战,”以此来抵御外族的侵扰和反抗封建压迫剥削。因此,通过武术技艺的习练来保存生命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可以说,提高个体保存生命的能力和意识,是武术始终不变的第一要义。而这也正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标志。

2.2 技艺的作用:保养生命

武术具有保养生命的功能,先民已有较清醒的认识。从《管子·小匡》中的“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也许已经认识到“拳勇”与“筋骨秀出与众”的关系。从“动以养形”,“外练以养形为先”(清苌乃周《苌氏武技书》卷二),“形以禺气,气以催形,形合者气自利”《吕氏春秋·尽数》中我们不难看出,“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先人运用武术技艺保养生命的修炼原则。外形即身体,具体指躯干四肢等主观具体的事物,内神即精气神,具体指意识、思维等客观的存在。而“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即以武术技艺为媒介,通过外在形体动作的舒展来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同时利用这种外在的运动规律探索大自然的秩序,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以此来实现生命的开发和完善。其中保养生命效果最为突出的是太极拳,较早的《十三势歌》“祥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提出对太极拳的价值取向做出了定义。太极拳在创编的过程中融武术、导引、中医理论于一体,其独特的动作缓慢、简单舒展、意念引导等特征与武术技艺相结合,促使武术从单一以保存生命的技艺向注重保养生命转化。

2.3 技艺的目的:体认生命

武术是中华民族感悟和体悟“道”的器物和载体,作为一种追求终极技击奥义的身体技艺,在其最深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上同样践行着求道、悟道、由技入道的理想与追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易经·系辞》,这句话对于武术技艺更深层次的核心价值有着很深的见解。古往今来,无数武者都在试图以武来探寻生命的智慧,并将以此作为技艺的“最终目标”,从而实现“形而下者谓之器”到“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跨越。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认识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的体悟和体验。武术作为一种媒介向人们传播技艺,从而通过习练最终达到体认生命的效果。与书本知识不同的是,武术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先人创造后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历史背景、人文精神、思维态度等融入这种技艺当中,通过以身体为中介将这种文化不断地进行传承与传播,主要表现在武术拳种和套路当中。1983年国家体委和各级体委对武术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并编著了《中国武术拳械录》,选录了各种拳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技术体系,包括功法、套路和对抗形式的动作名称(其中包括1600余个拳、械、对练的拳谱)。如此繁杂多彩的武术技艺是创编者们应对自然环境生命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精神活动的客观化。因此,有人提出了两种观点来帮助研究者探寻武术的观念和思想。一种是进行必要的“体悟”工作,在心知的基础上达到“身知”,另一种则是从历史意识的哲学高度反观武术文本进行解读。由此才能对武术有所领悟,并将这种身体文化继承下来。

3 武术媒介的第二内涵:思想

3.1 “身心合一”观

武者界有句话“武以德立,德为艺先。”由此可见,武术界将德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首先,习武者在选择拜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师父道德方面的要求,其次是技艺水平的高低。因此,武师能够身体力行,用自身的行为规范和语言教育对习练者的道德进行引导,从而运用高尚的品格修养制约武术行为,指导用武之目的。其次,师父在选择徒弟是会进行短期的考核,先从父母,朋友的口中得知为人的好坏,再通过与同门师兄弟之间的为人处世来观察,通过在“德性”的考验后,由师傅进行言传身教的传承。从这两方面来看,在师父与徒弟之间都对“德性”有很高的要求,任何一个达不到标准,师徒传承也就不会成功。因此,武者在原有本性上通过技艺促进心灵的进步,从而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另一方面,武术宗派或师门还会制定门规,运用戒约来限制习武者的行为。如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法秘诀·少林之戒约微言》中记载两个时代的少林十大戒约,都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进行了约束,一旦本门派习武之人触犯条约皆逐出师门,并遭整个武者界唾弃。而这种形式也潜移默化地成为武术界约定俗称的信条。其实,不论是武师的道德引导还是门规戒约的约束都从不同侧面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师的道德引导推崇的是治心,而门规戒约的约束着眼于治身,而武者向来注重“心神合一”“内外兼修”,不偏废一方,最后通过技艺的提高悟得精神意识与行为动态相统一。

3.2 “侠义”观

根据字义的解释“侠”者,以勇力抑强扶弱、仗义而为的人。但这并不能全权代表民间武者整体的思维,尤其是习武者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是说武者不仅要担心自己的日常起居,还要担心家国天下的事情,不论这个武者是否在政治系统中有没有地位,他都会这么做,因为武者对于爱国情感的执着跟他所处的地位毫无关系。在两宋时期,贪污腐败严重,金国不断残害百姓,民间武者为保家卫国一部分自行组织武术结社组织,一部分参与了政府军队以此来抗击外来民族的侵略,最后还是由于政治的腐败打压这种爱国情怀的民间组织,直接导致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正如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武者将个人与社会责任和义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一种社会使命感、树立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报效国家、对社会有所作为的思想。

3.3 “爱国”观

先秦诸侯分治时期,“兵者,国之大事”凸显中国武术寄予守卫国家疆土的神圣意义。从历史上看,北宋末年精忠报国的岳飞面对强大的金军奋勇杀敌,不顾奸臣谋和反对,毅然抗旨收复国家失地,但最后以十二道“金字牌”不得已下令退兵,而这也是导致北宋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匈奴未灭,无从家为”还是“敌未灭,何以为家”的壮志情怀,都体现了习武之人强烈的爱国情怀。至近代,梁启超、康有为、张之江等仁人志士都曾对“尚武精神”做出了相应的呐喊。笔者认为“尚武精神”四个字将其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尚武”;一个是“精神”。正与本文所提到武术媒介的两个层面相呼应。由此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时候中华民族才能团结一致,砥砺前行。

3.4 “为生民立命”观

武者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自身的崇高理想,并以国家社稷、民族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以武谋私、谋财害命等作为大忌,一旦犯禁驱逐于整个武术界。我们在历史上常看到武将在面对文官贿赂,排挤、诬陷的时候仍选择与奸臣对抗到底以此来维护国家安全,百姓安康的那种大义凛然的气魄。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在认识和了解武者的时候往往看到的都是在人民危难时,武者前仆后继的为人民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抑恶扬善的精神事迹。

3.5 “吾日三省”君子观

在社会复杂的环境中想要保持自身的本真,难乎其难。因此,习武者常常将“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即自己的行为有不当之处,首先要自我反省。而“内省”正是武者修养浩然正气的方法之一,通过习练武艺或打坐时,不断地反省检查自己,最终达到“诚、善、义、礼、信”的目的。就如《资治通鉴·秦纪一》孔斌指出:“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即武者无时无刻的强制要求自己树立一个君子之风,只有反反复复坚持下去,这种习惯也就变成了本性,自然而然地将成为真君子。而武者正是通过这种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达到这种君子之风。

4 武术媒介第二内涵的再次升华:超脱

武术始终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脱离不开社会人伦这一层面,也就是要求人们入世,鼓励人们积极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但正如前面所说,当一种媒介不再符合当下人们需要的时候,人们将会对其再创造。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出世之学说在中原大地广泛传播,鼓励人们逃出尘世,归隐山林,不为世俗所惊扰。而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单一而论在既不符合国家政治的需要也不符合社会人民的需要,唯有儒家、道家、佛家互补吸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武术媒介所要传承的正是这种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超脱观。

4.1 “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最早由庄子提出,后由汉代大儒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武术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受其儒家文化的影响,并进而将“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习武者的最高理想。“天”即外在的客观自然规律或道德的本源,“人”则是指具体的习武者。“天人合一”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倡导人要崇尚自然,向大自然学习,从大自然中体悟生命本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它倡导以己度人,尊重他者,和睦相处;在人与自我身心关系中它倡导内外兼修,身心统一,健康生存。正如《皇极经世·观物外篇》指出:“万物受性于天而各为其性也,在人则为人之性,在禽兽则为禽兽之性,在草木则为草木之性。”即天性是人性与万物之性的源头,人性与万物之性具有同一性,相互之间可以感通,从而了解天性之所在。由此,人们开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天地为最高境界,效仿自然万物之特性并将其改造和利用创编了各式拳法为人所用。并随着武者习练时间的增长对“天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将这种“天性”从外在客观转向内在的,主观的,成为一种主体诚己的内在自觉行为,人们面向自然万物,对于天命赋予万物各自的性,可以运用周察不遗、格物穷理、感而会通的方式,尽心之性、知性知天,通达天道,实现人与天的沟通,以此来解决个人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和谐的状态,进入习武者“天人合一”的境界。

4.2 “禅武合一”观

佛家倡导远离俗世的喧嚣,抛开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一心求佛,以得自身的解脱,修成正果,而这种思想恰恰有悖于中国传统思想的三纲五常。故而为在中原大地下宣传佛家思想不得不与中国本土儒家、道家思想相结合自成一家为禅宗。禅乃静心思维之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于教法,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又有人认为禅是一种生命哲学、生活艺术、心灵超越法。这也就意味着,禅是武者寻求生命智慧与宇宙秩序的有形化,即武者的精神本质。通过调身、理气、息心、静坐等方式来完成“身”得修行,进而用“心”来体会和感悟乱花迷眼的宇宙本质,进而通过这种“禅想”引导武术的行为方式。因此,许多武者以禅入武,以武悟禅,内外兼修,将自身与天地融合,探求心灵回归视为武术的最高境界。

4.3 “道法自然”观

“道法自然”观是由道家所倡导的,要求人要与自然相融合,符合天时、地利、万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够不断地接近道法自然之境界。《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即通过这种“有”来体悟“无”的状态。太极拳在习练时所表现出的灵活、绵、柔、中和的状态,是通过具象之“有”来认识微妙的道,而在太极拳三大境界上的“招熟、懂劲、神明”中的最后一境界“神明”则是进入“忘我”的境界,一招也就不再是一招,一式也不再是一式,正是通过抽象的无来了解万物的奥妙。正是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道法自然”的境界,认知范围不断加深,才能使无意识的心灵得到本能满足。另一方面,武者通过这种习练并不是单纯的对自然环境的被动表现,而是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能动顺应,从而达到肢体和精神与大自然相统一的目的。臂如习武者在习练时常常需要考虑天时和地利的因素,古人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中医理论来说在“三九”和“三伏”天都是极冷与极热的天气,在这种环境下习练能使肌体适应外界环境,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提高肌体调节体温能力。其次在习练时间上也根据四季的变换选择相应的时间点进行习练,一般是在早上三时至五时,下午五时至七时。同时对习练环境也提出了依山傍水为最佳,树花相伴为最中,沙地土洼为最次,八卦宗师程延华认为,习练中得天气之精者为最精,得地气之灵者为之灵;二者皆得,方为神化之功。综上所述,习武者对大道自然的尊崇与顺应,是几千年来中华人民不断追求和谐共生的思想使然,也是人与自然为一体精神升华的完美体现。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也正是武术一直所追寻的最高理想。

5 结语

武术自诞生之初以生存为第一要义发展为身体技艺,继而将道德伦理融入技艺形成独特的武术思想体系,后吸收儒、释、道核心价值升华至武术最高境界超脱。从这三个层面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语言、历史、文化、思想,记载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奋斗的精神活动与文化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猜你喜欢

武者习练技艺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