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蜀体育养生方法促进“健身”与“健康”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2-11-05陶朔秀

武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健身巴蜀太极拳

陶朔秀 胡 潇 赵 宏

1.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2.成都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1 巴蜀文化与养生方法

1.1 特色鲜明的巴蜀文化

巴蜀地区作为长江上游文明的发源地,中原文明、南亚文明等的交汇点,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资源富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巴蜀地区坐落于我国西南部,是连接我国东西部地区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巴蜀之名最早来源于居住在该地区的巴族和蜀族民众。学术界认为巴蜀地区的地理分布是指:“北及天水、汉中区域,南涉滇东、黔西,位于长江上游流域”。现今巴蜀地区主要是指四川省和重庆市。在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灭巴国和蜀国后,巴文化和蜀文化分别与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巴蜀文化。巴蜀文化具有经久不衰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体育项目的产生往往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巴蜀文化在其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出涵容、逍遥、温润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巴蜀民间体育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于巴蜀民间体育——传统养生文化而言,青城太极拳、李雅轩太极拳、峨眉十二庄等,无不体现了巴蜀地域的包容性和辖域人民平和淡然、心胸豁达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也蕴含着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本研究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为基础,积极借鉴运动健身理论技术方法,聚焦于巴蜀地区特有的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挖掘其现代价值,为巴蜀体育养生方法促进健康提供理论借鉴和技术支持。

1.2 巴蜀文化中的传统体育养生方法

本研究通过峨眉十二庄、青城太极、李雅轩太极拳等典型个案,分析提炼巴蜀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健身养生要素,进而希望将其立体化融入全民健康,促进巴蜀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青城太极拳。青城山作为道教名山,天然的环境促使道教文化迅速发展,而养生文化作为道教文化名片之一,其意义在于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锻炼方法,在全民健身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城太极拳动作简单易学,健身养生效果十分显著,其特点为或以抻筋拔骨为主,或以关节肢体为重,强调呼吸与意识和动作之间的协调配合,不仅是强调“起于踵”,而注重“形于指”,以达到练养结合之效。李雅轩太极拳,李雅轩先生师承于杨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1938年李雅轩先生率先把杨氏太极拳引到了中国西南部的巴蜀地区,在成都北校场国民党军校担任太极拳武术教官。新中国成立后,李雅轩被聘为成都市政协委员,为四川太极拳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继承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风格独特、气势磅礴的武术风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所创的太极拳被誉称为“李雅轩太极拳”。李雅轩在当今太极拳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是公认的太极拳一代宗师,更促使了李雅轩太极拳在巴蜀地区广为流传。李雅轩太极拳于2011年6月正式申请进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文化价值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其出色的健身养生功能,更使其成为了造福一方人民运动。(1)峨眉十二庄。峨眉十二庄是源于道家的吐纳养生方法,融入了医家的阴阳虚实腑脏盛衰的机理,以及佛家的静气功和峨眉派武术的技击方法,是一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养生功法。其内容包括天字庄、地字庄、心字庄、之字庄、游字庄、鹤翔庄、拿云庄、旋风庄、大字庄、小字庄、幽字庄、冥(明)字庄,共计十二套庄法。峨眉十二庄是近代较早公布于众的优秀传统功法,是在融合了道家吐纳养生原理、中医气化理论、经络理论的基础上,按照人体气血运行和生理变化规律编创而成,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因子,有着显著的健身养生功效。综上,钟灵毓秀的巴蜀大地孕育了丰富的养生资源,蕴含着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巴蜀体育养生方法简便易学、不受场地限制,效果明显,作用持久,适合居家练习,对“健身”与“健康”的深度融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 巴蜀体育养生方法对“健身”与“健康”深度融合的促进作用

2.1 巴蜀体育养生的健身抗病意识

巴蜀体育养生在实践中包含着健身抗病的意识。人类机体时时刻刻处在致病因素的环境之中,受环境影响,人体始终自行地调整着自身的阴阳平衡。机体调整阴阳平衡的能力为中医中所谓的正气,致病因素称之为邪气,依靠自身机体的正气与邪气对抗的能力,中医称之为阴阳自和能力,亦为抗病康复能力。巴蜀体育养生通过外练拳势,内练意气,注重身正、体松、心静、气匀,以促使行气通经,协调脏腑,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气血平衡达到提高抗病康复的能力。

2.2 巴蜀体育养生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调身、调息、调心是传统养生体育“三调合一”的具体表达。首先,所谓调身,“是指习练者对肢体运动和基本身形的调控,使之符合练功量度的要求,又可称为身形合度”。在“峨眉十二庄”中十二个庄法习练时,最为重要的是“万变不离中正”的原则,体现出了巴蜀体育养生方法对调身的具体要求。第二,所谓调息,是指主动地、自然地调整和控制呼吸的次数、深度等,并使之符合练功的要求。在传统体育养生中尽管调息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一般可分为自然呼吸、腹式呼吸、鼻吸鼻呼、鼻吸口呼等方法,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呼吸方法,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都遵循一个总的要求,即尽力保持呼吸的深、细、匀、长。在进行青城太极和李雅轩太极练习时,呼吸尤为重要,要求做到呼吸均匀、调气调息。第三,所谓调心,是指习练者对自我的精神意识、内心活动进行调节和运用,以达到练功的目的。巴蜀体育养生方法中调心更多的是使思想达到“静”的状态,思想上进入一种安静的状态,以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从而“于内提神怡情,于外强身健体”。而青城太极拳和李雅轩太极拳在技术上更是强调要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通过动作的变化由此能够调理身体,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由此可见,巴蜀传统体育养生方法融合了调身、调息、调心这三个健身要素,是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增进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发生的积极手段。

2.3 巴蜀体育养生中的“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肇始于远古,经过历代医家、养生家的探索与实践,其意义涵盖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阶段,巴蜀体育养生强调在顺应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的前提下,调摄身心、养护生命、祛病延年。巴蜀体育养生方法通过自身锻炼,可以养浩然正气,提升人体正气,起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未病作用。

3 巴蜀体育养生方法促进“健身”与“健康”深度融合的路径

3.1 完善协同治理体系,把握巴蜀体育养生发展方向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加强体医融合,促进全民健康,也提出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体医融合是指基于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续性,把体育、医疗等多项健康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于民众的科学健身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康复中,做到“体中有医”“医中有体”,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全面促进全民健康的发展。现阶段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仍是民众关注的焦点。作为传统体育养生一部分的巴蜀体育养生方法,也应充分发挥其健康维护价值,继走“体医融合”多主体协同发展之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抓住其健身养身机制和功效,发挥引导作用,加强顶层机构上的合作与协同,让体育与医疗卫生融合共生,促进体育系统和中医系统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共进,建立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

3.2 开发文化资源,推进巴蜀体育养生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资源以无形性、差异性、适境性为主要特征。首先,文化资源的无形性,强调文化资源的精神气质是以不可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巴蜀体育养生文化要求肢体松柔的同时心情放松、意念贯注,在愉悦自然、安静祥和的心理状态下进行锻炼,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开发巴蜀体育养生文化资源时,注重其精神品质的提升与推广,是推进巴蜀体育养生价值与意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其次,文化资源的差异性是文化资源得以交流与共享的前提。挖掘巴蜀养生文化具体功法与理论构架,推动巴蜀养生功法数字化发展,建立网络媒体短视频的开发与共享,达到因差异而交流,交流而互鉴,互鉴而发展的终极目标。最后,文化资源具有适境性,巴蜀体育养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推动作用,处于文化强国战略体系之中,以国家政策方针为导向,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省体育局等相关部门牵头,举办全民巴蜀养生功法赛事活动,设立巴蜀体育养生社区站点,建立社区健身气功队伍,推动“健身”与“健康”的融合发展。

3.3 坚守文化根脉,完善巴蜀体育养生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推广巴蜀体育养生的基础保障,是巴蜀体育养生促进“健身”与“健康”深度融合的实践者。完善巴蜀体育养生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积极培养优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强非遗与校社之间的合作,建立并实施巴蜀体育养生人才梯队组织架构。第一,坚守文化根脉,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誉,培养优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巴蜀体育养生非遗技艺与文化活动。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改善地方性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加大传统养生体育特色学校合作力度,开发地方性校本课程。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区建设,民众对健身、养生产品及知识服务需求更加迫切的同时,推广巴蜀体育养生与社区合作,开展传承讲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享传承故事、传播养生文化。第四,充分梳理巴蜀体育养生人才传承体系,积极完善组织架构,进行人才盘点,选拔梯队成员,制订与实施培养计划,跟踪考核及提拔任用与后期评估。

猜你喜欢

健身巴蜀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以游戏为主打造趣味体育课堂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