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合与文化契合:新时代太极拳快速发展原因探骊
2022-11-05刘智宇陈二伟
刘智宇 陈二伟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指明了要着力实现新时代体育强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时代健康中国与小康中国、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等。在2016年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2019年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太极拳被列为推广的武术运动项目之一,于2020年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政策的支持与推广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代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率先屹立于世界之林。
1 文化复合:太极拳文化多样性的载体
一种文化想要在环境中保持其优势性、吸引人的注意力并获得发展与传播,就要选择相互融洽、互惠互利的诸多文化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文化复合体。而这种文化复合体,在复杂环境张中能更加突出其独特性与效用性,更有利于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太极拳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的中国武术拳种,由最初倾向于技击文化,在历时性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并显现出“健康文化”“哲学文化”“体育文化”等,形成了一个具有优势性的文化复合体,进而呈现出其文化的独特性与效用性。
1.1 太极拳与健康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文明长河中,身心和谐与健康长寿都是人类所要追寻的目标。古时,早在商代就开始祭祀祖先与神灵,祈求庇佑与安详,萌芽出追求健康与长寿的意味;而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以“食不厌精,烩不厌细”谈饮食之养生、孟子以“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谈气之养生;另外,在医学典籍中也有对于养生记载,如《黄帝内经》中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谈预防之养生。今日,健康问题依然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在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满状态”。在中国国策之中也体现出对健康的注重,如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分析了全民健身的重要作用,阐明健康问题与全面小康社会存在紧密联系;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在健康理念上由注重“治已病”向转向注重“治未病”;以及新冠疫情期间采用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对新冠肺炎进行辅助治疗等。健康理念在人们生活的场域中从未缺席,保持着其长久性。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拳种,在陈王廷创编《拳经总歌》之时,其本体价值便是技击之效。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由本体价值转向功能价值,主动汲取了养生术中“导引行气”之法并与健康养生文化结合,使得太极拳逐步成为一个健康养生的符号,呈现于治未病与治已病之中。一方面,呈现于“治未病”中的养生健康文化,包含了“健身”“健心”“养生”三个层次,既有太极拳“立身须中正,不偏不倚”“塌腰敛臀、脊柱竖直”体现其对身体形态之塑造,也有“必清心寡欲”“外示安逸”体现心意之静、心无旁骛的修心之法,还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以气导引身体,具有内在养生之效。另一方面,呈现于“治已病”中的治疗和改善的健康文化。如在身体健康缺失的疾病中,不仅可以改善脑卒中与帕金森疾病所导致的步态不稳,还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辅助手段;在心理健康缺失的疾病中,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纾解内心的焦虑,提升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帮助中老年女性降低焦虑,提升正向情感与幸福度。总之,太极拳与健康文化这一优势性的文化相结合,在治未病之养生、治已病之功效中逐步成为健康养生的符号。
1.2 太极拳与哲学文化
“人作为文化的产物”,文化不仅创造了不同的人,还创造了不同的民族。中华民族特有之文化结晶——儒家和道家,以其至高的文化价值塑造着中华民族,保持着其长久的生命力。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传统的哲学文化是新时代确立文化自信之“源”,是树立文化自信之“基”。中国哲学文化在其自身的生产与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太极拳所融合并显现,使得太极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标志性符码。一方面,太极拳承载的“中庸、和谐”的儒家处世哲学,既有“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表现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中庸思想,也有融合“天人合一”观,意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追求人与宇宙万物和谐与统一。所以,太极拳融合儒家文化,以追求“中庸”“和谐”为价值取向并贯穿于拳理之中;另一方面,太极拳承载着“阴阳、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内涵。其一,“亦有太极,是生两极”,两极即阴阳,在太极拳产生之初便融合太极文化,如《太极拳谱》所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之两极,在太极拳拳理之中表现为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其二,“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中“无为”与“无不为”正体现于太极拳的技击理念的“争”与“不争”之中。其三,老子所言“致虚极,守静笃”,意在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在太极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中,强调身动的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一种清净。太极拳与哲学文化结合,不仅使太极拳在哲学文化熏陶的意境中发展,也促进了儒家与道家哲学文化在人之身体运动中被认知和理解,建构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理解的独特路径。
1.3 太极拳与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在体育活动和体育实践中所形成的的一切精神成果,其内层意义是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形态等。“体育”概念最初是20世纪由西方引入中国,当时太极拳虽然具体明显的体育属性——身体活动,但还不属于体育项目,太极拳在按照现代体育的模式——大众健身与体育竞赛的发展过程中,从实用技术向体育项目的转变,融合了优势性的体育文化。太极拳在体育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包含的技击功法组合(套路)与技击格斗实战(推手)也逐步分化,主要形成了如今以大众健身为主要功能的套路演练与以攻防格斗为主要功能的推手实战。第一,以大众健身为主要功能的套路演练融合了休闲文化。休闲作为“‘人类着力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不仅促进着人们身心健康,还能怡情养性、促进社会交往、改善社会风气等。在最初陈王廷的《长短句》中“闲来造拳,忙来耕田”便暗含太极拳休闲娱乐之意。太极拳的动作结构“白鹤亮翅”“金鸡独立”“野马分鬃”具有仿生之美、意境之美。另外,太极拳还能促进习练者的人际交往,如“ (练)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家能碰头,因为没单位了嘛,大家退休了,能聚会,能说说话,心里就很开心”。第二,以攻防格斗为主要功能的推手融合了体育道德文化。比试是中国武术拳种实战的样态,其体现着人类格斗演进中的不同阶段的变化——由野蛮到文明。奥运会项目多是剔除暴力和血腥的身体较量,同样太极推手在体育化的过程中,融合了现代的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其比试观念也经历了古代“身体暴力”的感性默许、近代“身体暴力”的规训克制、现代“身体暴力”的理性否定的历史演变,如由“全场不认人”的暴力性到“点到为止”的仁义性、“倒地判输赢”的节制性的武德之体现。第三,太极拳以不同的哲学原理、实战理念作为中华民族独特运动的符号,在推手比赛中差异于国外的格斗运动。太极推手主要采用“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迂回策略、“避实就虚”“随屈就伸”的控制策略,“以弱胜强”“以慢胜快”的进攻策略,而差异于国外以力量、耐力、速度为主导的格斗对抗。在审视对手方面,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太极推手是以“粘连黏随,不丢不顶中讨消息”的触觉为主去“知彼”(感知对手),而差异于跆拳道、泰拳等格斗运动以视觉为主去“知彼”。
太极拳在面向现代体育价值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休闲文化促进了社会交往、增加了社会凝聚力;融合体育道德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仁义性、节制性的武德;在推手比赛中展现了蕴涵中华民族智慧的技击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独特体育运动的符号。
2 文化契合:新时代太极拳快速发展内在条件和动力
2.1 内在条件:契合于新时代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之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对此进行理解:其一,全面小康内含全面健康,“健康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最具普遍意义的民生需求,也是美好生活最重要、最基础的要求”,要坚持把健康知识转化为健康行动;其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含文化强国,要不断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风采;其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含体育强国,要在群众体育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等。
太极拳作为一个文化复合体,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快速发展的内在条件便是不同程度的契合于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之建设:其一,太极拳融合健康文化契合于健康中国建设。自古以来,健康文化都与世长存,在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理念中,健康要素更不可或缺。太极拳引入中国养生医学,在治“未病”中具有“健身”“健心”“养生”之效,在治“已病”中具有改善与治疗“身”“心”健康缺失之效。因此太极拳与健康文化结合,作为健康养生的符码,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建设之中契合于健康中国建设。其二,太极拳融合哲学文化契合于文化强国建设。太极拳在拳理、拳法架建构中融合“中庸、和谐”的儒家处世哲学、“阴阳、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内涵等。太极拳与儒家处世哲学、道家思想内涵等哲学文化结合,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相互生存与发展,既促成了太极拳成为中华文化标志性的符号、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代表,也带来了中国哲学文化在身体活动中的流露,进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采,增加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推进民族文化屹立世界文化之林,契合于文化强国建设。其三,太极拳融合体育文化契合于体育强国的建设。太极拳在套路演练中展现休闲之意以陶冶情操、促进社会交往、改善社会风气;在推手实战中展现仁义性、节制性的武德之意,以及独特技击的对抗之意,由此太极拳呈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体育运动面貌,也正如世界非遗申请时对太极拳的界定“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所以,太极拳在体育文化中呈现着中国武术特有的武德与拳理体系,进而推进我国体育项目在国际中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于体育强国的建设。
2.2 内在动力:契合于人的意向性
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不仅依赖于其自身的独特性与效用性,还依赖于社会环境以及人的主观能能动性,人的主体意向性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作为太极拳发展与传播的主要载体,太极拳的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人们满足身体活动需求与理想价值需求。一方面,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健康需求内属于人的第二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情感内属于人的第二层需要社交需求。新时代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需要也处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太极拳具有在群众中易开展特点,并以其健康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习练者对治“未病”的养生需求、治“已病”的康复需求,另外以其体育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对习练者之间交往的情感需要。
3 结论
太极拳在其被创作之初便是一种身体的文化,而在不同传习者的习练与创作之中,又逐渐融合并显现健康文化、哲学文化、体育文化,成为一个文化复合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太极拳因呈现的健康符号、哲学符号、体育符号而契合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之建设,因蕴含的健康价值和社会价值契合于人们对于健康与社会情感交往等身体活动的需求。由此,在新时代的快车中,太极拳才能作为中国武术拳种的代表,引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