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之花绽放异彩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与构建
2022-11-05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民主小学鲁亚君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民主小学 鲁亚君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训练的主阵地。梳理从教十几年以来的作文教学经验,我对学生的习作和老师的教学进行了全面反思,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出困境。
一、目前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熟练套用作文模式
这部分同学作文写得像模像样,乍一看,妙语连珠,文思泉涌,但仔细读来,通篇堆积的竟然都是老掉牙的俗语旧话,毫无新意,像是把老师带入时光隧道,重温陈年旧事。还记得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让写作文赞美老师,全班同学无非都举两个例子:①深夜老师还在窗前批改作业;②下雨天老师踩着泥泞的道路把自己背回家。一些同学陷入作文的套路中无法自拔:说到脸红就像苹果,说到月亮就像小船,说到晚上黑就是伸手不见五指……
(二)天下作文一大抄
关于写作有一句流行语:天下作文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还记得曾在教学《××的自述》这篇文章时,要求让学生把自己写成一种事物,并拟人化,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竟然有三个同学在写“小草的自述”中,出现了一模一样的第一自然段——小草的外貌介绍。达·芬奇在画鸡蛋时都知道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那两棵小草长得一丁点儿也不差,这可能吗?更有同学,在写“我的童年”这类文章时,都还没用心看作文选上的内容,便拿来改了主人翁名字全篇照抄,就连原文中写的“我的童年是不幸的,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这类独特的标志性的句子,也不惜一切地抄在了自己的文章里,最终,老师的不解和父母的训斥使这个同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三)盲目模仿出笑话
在学生的心中,“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小学阶段的孩子比着葫芦画瓢尚还行得通,但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就真是难上加难了。为此,也曾在教学中闹出了不少笑话。还记得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时,我让学生模仿故事写一篇关于妈妈的文章,有个同学是这样写的:我的妈妈雪白的肚皮,鼓鼓的眼睛……学生不能把已学的写作规律等综合起来,把现有的素材积累运用,而是不经过大脑认真思考地、盲目地模仿,若不及时制止修正,后果不堪设想啊!
(四)为凑字数费心机
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评定作文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准,除了文通字顺、结构合理、语言优美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标志:字数逐渐增加。由二年级的200字写话,到三年级300字初练,再到四年级350字过渡,最终到五六年级400—450字的成形,老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并更加严格。长期以来,学生就有了一个信念:若不把字数写多点,作文分数肯定高不了。因此,现当今下列现象屡见不鲜:考试时学生做完卷子不是在那里认真检查,而是歪着笔,点着笔头数作文字数,看能否达到老师的要求。记得大约五年前听某位三年级老师的公开课时,老师设计了一个随堂练写,大致内容是“我帮妈妈做家务”,要求200字左右。孩子们边写,我边巡视,某生这样写道:“今天妈妈让我出去买菜,我问多少钱一斤,卖菜的说3角,我说:真便宜呀真便宜,真便宜呀真便宜……”写完后,他还不忘数数字数,一数还差4个字,于是这位同学又在后面加了一句“真便宜呀”。看到此,我真是哭笑不得。
(五)挖空心思造日记
日记是写好作文的阶梯,也是学生“以我手写我口”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可是,在日记数量要求频繁的情况下,学生写日记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最好途径,外面的世界春暖花开、绿树成荫、硕果累累、银装素裹,是最好的作文素材,留意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日记就不会变成“流水账”。五一放假,我布置了3篇日记,开学后收上来,我认真地批阅,某生3篇日记是这样写的:第一天——今天我到妈妈单位玩,玩得好高兴呢。第二天——昨天我到妈妈单位玩,玩得好高兴呢。第三天——今天我又想起前天我到妈妈单位,玩得很高兴……短短几天的假期,这样单调的生活,怎么可能会每天都发生新鲜事呢?
综上所述,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水平不高等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可是,仅仅发现状况而不去及时制止纠正,那就不能算作一名合格的教师,所以,我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也有了自己对作文教学的一点独特的见解。下面,就与各位同人共同交流一下。
二、根据各种不良状况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
(一)练好写作基本功
语文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由字到词,由词到句,从句到段,以至后来的成篇,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然而,不管是“情”还是“意”如果离开了字、词、句、段等这些物质外壳的支撑,就会言不达意,这正是没有拥有这些写作所应具备的物质外壳的结果。高年级写作文错字百出、病句皆是的现象仍存在,所以,必须从父母引导,幼儿园、低年级教师的用心教抓起,必须从头便脚踏实地对学生进行单项训练,诸如组词、造句、组织句群、构成语段,然后组织学生多写作文片段,最后才能熟能生巧,才能变通,才会创新。
(二)兴趣激活写作教学
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写好作文,获得老师的称赞和同学们的羡慕。一篇文章中,尚不能反映出孩子们的真情实感,作文雷同现象数不胜数,这也是应试教育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弊病。要改变现状,必须追本溯源,找出病因。我认为,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他们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1.积累写作素材,使学生不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小学生的素材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书本知识,二是社会实践。书本上的内容都是前辈们辛苦一生创造出来的精华,你看到、记住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我经常指导学生读一些儿童喜欢的有益的课外书,并通过各种形式有意识地加强课外阅读。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制作多种多样的读书卡,卓有成效。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我相机布置了一篇作文《冬天的雪》,其中有一名同学的文章中,词汇非常丰富:“鹅毛大雪”“白雪皑皑”“风雪交加”“雪兆丰年”……而且引用的古诗也恰到好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我问他怎么知道这么多的好词佳句,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在平时制作读书卡的过程中积累的呀!”听罢,一股暖流涌在我的心间,这正是学以致用的最好体现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得多了,写作时便文思泉涌。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对大自然的神奇、大千世界的奇闻逸事,我们也不能不闻不问。我认为,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那就要求我们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首先,要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我们生活在平原地区,在这片鲁西大地上,四季分明,风景如画。你是否聆听过春天觉醒时的第一批旋律?是否感受过烈日当头绿树成荫下的那一丝清凉?是否在夕阳西下落叶纷飞时,心中多了一份寂寥与惆怅?是否伫立于冰天雪地之间,欣赏着银装素裹的世界?……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在画家的眼中,一片片飘落的树叶是美丽的风景,是艺术的源泉,是创作的激情;在音乐家的眼中,一片片飘落的树叶是跳动的音符,是美妙的旋律,是华美的乐章;在农民的眼中,一片片飘落的树叶是物种的肥料,是作物的滋养,是物质的衍生。每个人对每种事物的感悟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多视角、全方位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生活中挖掘源源不断的灵感,使学生兴趣盎然。
2.创设自由环境,鼓励学生实话实说,倾吐真情
长期以来,学生们的习作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时间的限制,在紧张的氛围等客观条件下完成的,我们站在孩子的上方,用苛刻的眼光审视着孩子们:“快写!”“没见过的、没经历过的事就编!这叫艺术创造!”“要中心突出、首尾呼应!”……结果作文写得空洞无文,读起来索然无味。某个星期天,我布置了一篇半命题作文《××的星期天》,经过调查,结果发现全班90%以上的学生写的都是《愉快的星期天》《快乐的星期天》,深入了解后,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星期天被名目繁多的家庭作业、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样的生活,他们会快乐吗?因此,老师要放开学生的手脚,松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敞开心扉,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记得有一次考试题目是《母爱如海》,卷子交上来了,我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有作文,我把这名同学喊到办公室审问,她支吾了半天说没写,我顿时火冒三丈,为这个同学的叛逆,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对此生劈头盖脸地一顿训斥。不多久开家长会,此生父亲找我谈话,对我说,孩子三岁时母亲就出车祸去世了……顿时,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不是个滋味,我不禁为自己的过错而感到羞愧。这样的题目拘泥了孩子的真情流露,所以我们要开放写作时空,减少统一命题,将作文题交给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挥洒自己真切的体验与感受,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的境界。
(三)放飞想象的翅膀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和浓厚的兴趣,就一定能把文章写得尽善尽美吗?不,学生还要有一个敢于想象的大脑。让他们既能感受到今天的生活,也能展望美好的明天。试想如果没有古人的飞天梦想,哪会有今天航天事业的蓬勃?可见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学生的想象一旦调动起来,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弛骋草原;如同翱翔的雄鹰,大展鸿途。有利于拓展写作思路,使学生看得更远、更深,使平凡的事物神采飞扬,使普通的形象富有灵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表现力。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想象,使创新的种子破土而出。但是,倡导学生想象,绝不是让学生胡思乱想,夸夸其谈,那到底怎样做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续写、改写、构建未来等形式,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比如,我在教授《九色鹿》这一课时,课文结束后我留了一个作业:如果调达再次落水,九色鹿还会再救他吗?第二节课交流时,学生写出了许多颇有创意的小短文,这些短文可谓是五彩缤纷——大胆的想象,丰富多彩的形式,个性化的语言等让人耳目一新,我不禁为想象之花的独特魅力而赞叹。还有一次,我布置作文《三十年后的我》,刚说完题目,学生便议论纷纷,显然对此题非常感兴趣,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们一挥而就,把自己未实现的远大的报负和理想,都写进了文章中,用心勾画着自己的未来,看到同学们斗志昂扬的干劲,我的心中无比欣慰。
(四)创新作文评语
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改作文也难。改作文犹如“愚公移山”,每天搬山不止,教师改得头晕目眩。当前作文批改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把作文批改当成一种负担,不批改或少批改;二是在批改中批评多,肯定少,指责多,表扬少;三是批改方法单调,事倍功半。对此,作文批改改进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经过认真的考虑,认为两种方法或许能使作文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1.开展各种评改活动
这些活动我归纳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自我推荐。让学生把自己文章中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等用各种符号画下来,也可以在文章未尾处写点自己习作后的感悟或补充。这样老师能和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②开展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教师把写文章优秀的作者聚集到讲台上,先让他说说自己的构思及创作过程,再以“我问你答”的形式与全班同学进行互动。这样既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是一箭双雕啊! ③琳琅满目小超市。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把学生写的优秀的篇章,或者是段落,甚至是词句,摘抄下来,注明作者,贴到班级宣传栏中。这既表扬了优秀者,又为知识的共享交流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2.作文评语温情洋溢
一般情况下,翻开作文本,教师的批语大都是“句子通顺,语言优美,结构合理……”这几个词反过来,倒过去,使用频率高达90%以上,老师写得头昏脑涨,龙飞凤舞,本子发下去,学生连看也没看就扔到一边,真是白费力气。老师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改变批语泛泛而谈的局面,针对不同学生做不同的评价。多说好话,让学生在激励中进步,写得实在差的,就把批评的话说得委婉些,让学生易于接受,那本子再发下去的时候,我想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翻阅的。另外,还要注意,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把这个优点无限扩大,它就会变成无数个优点。比如,我们班有一名学困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导致各类学科均不理想,作文写得更是不伦不类,即时对他提出高要求,那就是遥不可及的。如果单凭简单的“优”“差”来评价作文,那他无疑会被打入冷宫,长此以往,只会让他更怕写作文。为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我每次改他的作文都格外留心,挖出其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恰当的词语,一句通顺的话语,一个独特新奇的念头,我都在班上表扬并加以放大,最后再对他提出几点建议,总结一下老师对他的期望。这样坚持了一年多,我目睹了他的进步、他的成长,这让我感到万分欣喜。由此可见,评语是作文教学里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精妙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写作的兴趣,点燃写作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恰如其分的评价,常常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指点迷津,明确改进方向,使得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浅陋的认识,尚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掷地有声,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作文教学这条漫长、曲折的道路中,我要披荆斩棘,在探索中勇敢前行,让自己有朝一日能闻到作文教学这株独特的花枝醉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