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策略”提升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实效性
2022-11-05北京市门头沟教师进修学校杨立华
北京市门头沟教师进修学校 杨立华
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一百多首古诗和十四篇文言文,对学生的品格塑造和志趣培养有积极的影响。然而当下小学文言文教学令人堪忧,教师不知道文言文教什么——无标,不会教文言文——无法,学生不爱学文言文——无趣,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无力。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和当下文言文现状,以及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最基础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对文言文的亲切感;大致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明白蕴含的道理。明确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后,文言文阅读课堂教学才有方向。如何让教师教的有法,让学生学的有趣,让文言文阅读课堂充满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切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策略源于教学实践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对课内外阅读教学组织和调控的方案。从而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文言文作为一种古代文学形式,编入当代小学语文教材,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面,比如这些文言篇目短小精悍、故事性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有学生学习畏难的一面,有些字、句子在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为了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文言作品,喜欢上文言文阅读,提升文言语感,我们就要运用最恰切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策略:
一、趣读,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欲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素养的提升要在听、说、读、写等学习实践中形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不仅是学习记叙文、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最好的方法,更是学生感悟文言内容、思想、形式,感受文言韵律的最基本的策略。
熟读成诵,熟读中渐渐形成语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设计填空读。例如,在执教四上《精卫填海》一课时,在读通课文环节中,我设计了连续填空读。
第一遍,学生读全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第二遍,填空读:炎帝之(),名曰()。女娃游于(),溺而(),故为(),常衔西山之(),以堙于()。
第三遍,填空读:炎帝(),名()。()游于(),溺(),故(),常衔(),以()。
第四遍,填空读:炎帝(),()。女娃(),(),(),(),()。
学生不喜欢机械、枯燥的乏味的的反复朗读,他们需要游戏、挑战,这样填空形式的读,随着所填的空越来越多,挑战难度越来越大,学生的积极性反而越来越高,课文很快就在不知不觉中读熟了,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好了基础。
二、讲故事,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新统编教材中每一篇文言文后面的思考题几乎都安排着讲故事环节,有的要求学生体会文言和白话的不同,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有的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许多教师都把讲故事放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环节之后,用来考查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果,以实现讲故事的价值。其实,讲故事的教学价值绝不简单如此,小学阶段理解文言文内容不要求学生一字一句的精准翻译,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即可,讲故事完全可以作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有效策略,可实现的目的很多:理解文意、猜测字义、培养想象、感受人物品质,发展语言等等。
例如:《精卫填海》属于神话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鲜明的人物个性,了解古人创造了许多神话故事,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在执教《精卫填海》一课时,我设计了四讲故事环节:
这里的讲故事就是发展学生再造性想象,即发展形象思维。
(一)借助“少”字讲起因——想象人物外貌、性格
首先,让学生尝试讲故事的起因,教师利用生成抓住“少”字,理解 “少”是小的意思,再借助“少”字,想象炎帝的小女儿的外貌、性格,并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教师进而提炼出想象角度——外貌、性格。
(二)借助“衔”字讲经过——丰富事件环境细节
学生将其余内容划分成几个画面,在小组内讲故事,互相启发,丰富想象角度。教师适时引出“衔”字,由“衔”引发想象:文中的精卫鸟是从哪儿往哪里衔?又会遇到什么情况呢?此环节使学生在二讲故事中体会想象角度——环境,将思维转化为语言,获得对语言和文字形象的直觉体验,丰富自己对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语言表达,感受神话魅力。
(三)借助“为”字讲细节——诠释故事神奇语言
“为”是《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字,它高度概括了女娃化成精卫鸟的整个过程,“为”还诠释此故事神奇的细节,表面就是一个字,却能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教师首先借助“为”字,关联本单元起始课《盘古开天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盘古身体化作世间万物过程,发现其内在联系,感发现独特的语言形式,然后引导学生迁移思维,迁移语言使学生在三讲故事中感受神话的神奇所在。
(四)借助情景讲整体——感受人物形象,提升情感
此环节是学生将前面的内容进行串连,讲整个过程,适时追问:你看到一只什么样的精卫鸟?使学生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感受精卫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等品质,提升对精卫敬佩之情。
纵观这个大环节,以“讲故事”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开拓想象、感受人物、渗透文化为副线,一脉相承,交融推进,进行了四讲故事,在讲故事中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发展学生语言,感受精卫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美好心灵和文言神话这种文学形式的魅力,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三、解关键字,让文言文学习易懂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会有一个关键字或关键词,或凸显课文核心要义,或凸显课文主要内容,或凸显课文情感……课堂教学中只要突破这个核心字词,抓住文本主旨,便能通达全篇,传承文化,我们给这样的“阅读策略”取名为“解关键字策略”。
例如:《自相矛盾》是一篇寓言故事,以文言形式编入。这则寓言故事通过楚国人卖矛和盾,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关键字统领全篇,那就是“誉”字,“誉”在文中是夸赞、称颂的意思,因为“誉”过了头,使得自己口中的“盾”绝对的坚固——物莫能陷也,使得自己口中的“矛”绝对的锐利——于物无不陷也,正是夸大其词使自己的矛和盾处在了不能同时抵抗的境地。如果我们突破了“誉”字,也就突破了全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誉”的意思,然后再读一读楚国人是怎样“誉”自己的矛和盾的语言,感受“誉”之过极,最后演一演“誉”的结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此寓言所含的道理。文章的最后一句,道理的揭示不是教师强拉硬拽,灌输给学生的,也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学生借“誉”字经历了品字、析字的过程,三次在“誉”的带动下走进故事内容,习得了学习文言的方法,进而形成了一种文言阅读能力。
四、联结,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
联结策略是指以阅读文本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以师生为资料链接的双主体,共同探寻相关阅读材料,并在这些参照文本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证实(或证伪)、或演绎文本中已有的观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与文本信息联结、与相关文本信息联结、与已知事物和网络资讯联结、与生活经验联结,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学生的生命体验。
以往教材中寓言的编入白话文居多,而文言寓言故事甚少,这也削弱了文言文的地位,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文言形式、提升审美、传承文言文化,于是我把《自相矛盾》的文言和白话形式进行了联结,同时放到了屏幕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许多学生都选择读白话文,原因是白话文通俗易懂,读起来简单。个别同学选择读文言的孩子说,文言简洁,虽然难读,但是多读几遍朗朗上口,耐人寻味。此环节我们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去感受、品味,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文言文有新的认识,从而喜欢上文言,甚至想去多读一读文言文。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该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语文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明确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选择适切的阅读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最终使文言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