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新时代中小学思政教育新路径
2022-11-05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侯保成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侯保成
一、高站位认识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
(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一文中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肩负的使命更为重大。”
从我们党的百年伟大历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五四”时期,陈寅恪、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鲁迅等一大批“大先生”,用他们的呐喊唤醒了中华民族,用他们的号角鼓舞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投身救亡图存的民族复兴大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陶行知、李四光、钱伟长、苏步青、袁隆平、斯霞等一批对教育情有独钟的“大先生”,用毕生的心血投身教育,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这样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都来自技术的进步,技术来自人才,人才来自教育。
(二)教师是兴教之本、兴教之源
201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载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作为一名做了29年校长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优秀教师团队对一所学校的意义。无论是乡村小学,还是城市名校,区别不在于校园大不大,教学楼豪华不豪华,教学硬件哪个更现代化,本质的区别在于师资。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几乎就等于一所好学校。所以,教师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我们才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
(三)思政课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上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上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严要求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我曾参与国家哲学社科思政“十四五”专项课题“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衔接机制研究”,在课题组的前期调研中,我们对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如何看待思政课做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各学段喜欢思政课的人数,占本学段被调查人数的比率是:小学生15.91%,初中44.51%,高中27.09%,大学10.98%,研究生1.51%。作为思政课教师,面对这个数字,我是难以相信的——思政课如此尴尬的地位,超出了我的想象力。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一部分说是课程没意思,更多的是觉得老师讲得没意思。学生喜欢或者不喜欢思政课,主要原因取决于谁在教思政课。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不同的老师教课,学生对思政课的喜欢程度完全不同。
课堂是教师挥洒才华的地方。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先要把书本读厚,把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融入到课程里面;再把书本读薄,把课程的主线梳理清楚,把概念的逻辑梳理明白;然后把知识变成问题,问题变成习题,实现教材和生活的编织、知识和生命的共舞。
“一切学一点,一点学一切。”作为思政课特级教师,我是通过学习来实现与课程一起成长的。每天诵读《道德经》,我坚持了差不多10年;每天学习3小时《论语》,我写下了60万字的读书笔记;还研究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杨红樱、沈石溪的儿童读物,《史记》《大秦帝国》……我读书很杂,甚至一些企业管理、脑科学、心灵成长之类的书也都有涉猎。
博学多闻,爱好广泛,生活丰富多彩,思想与时俱进,教师的课堂才能生动鲜活。
“一点读一切”,指的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的要求。只有专业过关,才能课堂出彩。要做到专业通透,对教材和课程标准要如数家珍,本学段的要清楚,前后学段的要明白。
(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好的教育,是上行下效的正向引导。以读书明理、读书铸魂为目的的思政课尤其如此,教书育人,我们先要做好自己。我们必须塑造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美好形象,主动成为学生前进的标杆、信念的灯塔。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信其师,行其道。
思政教师要主动追求并确立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做好六方面,也就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我们要自觉对照六个标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我是思政教师,同时也做了20多年的校长,目前负责的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首城国际校区有中小学40多个教学班,加上还有一些特级教师需要承担的学术任务,工作之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一直努力践行:要求老师做到的,我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好。每天早到晚走,凡事尽心尽力,我努力让自己站成标杆。我的“学习强国”学习总分一直位居前列,我的每节课都坚持提前到岗候课,我见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位保安、保洁都主动打招呼,和学生一起跑操,和值日学生一起门口值班,陪餐时坚持吃学生餐……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做学生的表率,努力成为学生喜爱和信赖的老师。
三、要低下身探究学生的需求
(一)每一片叶子都不同
人不是靠对错来生活的,而是靠习惯。很多时候,老师的道理变成学生的道理,过程是曲折的,行动是艰难的。老师认为对的,学生未必认为对。即使学生从理智上同意老师的观点,但是情感上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从想做到做到,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学生在走进思政课堂之前,他的很多定式思维已经形成,很多性格和习惯已经养成。认知水平不同,理解能力不同,个性禀赋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对待同一件事的态度也就不同。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两点:一是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二是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学情实施教学。
(二)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尊重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们要牢记“有教无类”的古训。教育不能仅仅是考试,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重要课程,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明是非、知大义、正德行。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后,能力有大小,分工有不同,事业成就有高低,但目标都是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受人尊敬的人,这个目标是没有分别的。在教育者的眼里,公平正义是至高无上的,每一个学生的需求都应该被尊重。
(三)每一个问题都有独特的解码
课堂是生成问题的地方,也是解决问题的地方。坚持目标导向,我们的课堂需要集中力量抓关键。坚持问题导向,我们的课堂需要沿着主线来探究。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是我们必须突破的堡垒。问题解决的途径,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问题突破的时候,我们需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问题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要善于使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教材;二是问题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要进入学习背景,回到问题原点,进入问题本质。当我们看清楚了事情真相的时候,当我们把握问题实质的时候,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四、沉下心设计有意思的课堂
(一)问题导向,吸引学生层层深入
我曾经带领老师们做过一个课题“基于小学各学科问题链的自主课堂构建的研究”,我们聚焦课堂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整体设计,系统思考,让问题解决有章可循。我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找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然后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出核心问题的前后关联。把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归整,从课题出发,和学生生活关联,思考真事情,研究真问题,激发真情感,交流真感受。
(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互学展学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师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单向流动,没有互动交流的课堂。书本是课堂资源,教师经验是课堂资源,学生经验也是课堂资源。多维的课堂,立体的情景,讲究的是课堂的循环流动。学生与教材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不仅重视学生的自学,更重视学生的互学和展学,让思想因为分享碰撞而燃烧,让真理因为思辨交流而越来越明晰。
(三)链接生活,帮助学生有效迁移
我心目中的课堂教学,应该追求三个合一:教学合一,让师生成为互相促进的一个整体;知行合一,让教育自觉实现知情意行的自然流动;天人合一,让学习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由穿越。我的课堂有三个努力方向:一是按照学号,按照报名顺序,每节课都有3分钟时事播报,大量的生活素材融入教材,帮助学生实现了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的有效迁移;二是利用10%的课程实践定期组织主体辩论赛,辩题是课本内容和生活教育的结合,以辩促思,以辩促学,以辩促行;三是和学校德育教育结合,特别是和校外实践活动、志愿者行动结合,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五、放开手开创有意义的活动
(一)学科融合,让全面育人融会贯通
对儿童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不能是碎片的、撕裂的,而应该是连贯的、持续的、前后一致的。从课程思政,到学科思政,我们讲究的是抱团取暖,合作共赢。围绕抗美援朝纪念活动,我们设计了视频校本、道德与法治、语文、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参与的持续一个月的课程融合。道德与法治老师设计抗美援朝专题,带着学生理清楚了抗美援朝的背景和历程;视频校本课带着学生观看了大量的抗美援朝动画片、纪录片、经典电影;语文老师设计了观后感、给抗美援朝英雄的信;美术老师组织了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书画展览;音乐老师组织学生学唱抗美援朝红色歌曲;班主任、少先大队则精心设计了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队会观摩。持续的认知深入、情感升温,到了最后观摩主题队会的时候,学生、老师、家长代表、抗美援朝老战士代表都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二)学段衔接,让系统育人自然生长
我参加了北京工业大学王锋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建设衔接机制研究”,并且组织我校高中、初中、小学思政老师申报了北京市德育研究会课题“宪法教育在中小学课堂不同学段的衔接研究”。通过跨学段调研、教材共读、同上一课等活动,我们都认识到学段衔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当了解和把握了系统的时候,教师的站位更好了,角色定位就更准确了。
(三)家校合作,让全员育人水到渠成
我是一名思政课教师,也是学校管理者,还是一个带过孩子的父亲,曾经还做过班主任。我的经历告诉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和管理紧密配合,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紧密配合。为了带好自己女儿,我几乎读遍了找得到的家庭教育书籍,通过在女儿身上验证,我发现了很多教育的窍门。2000年开始,学校举办家长学校,我们培训自己的教师,也培训自己的家长,效果相当不错。
我越发觉得,思政课如果不和班主任工作结合,不和家庭教育结合,不和各个学科配合,终究是纸上谈兵。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思政人更要保持清醒认识,要积极主动担当使命,把思政课内容延伸到班级管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广大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做到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