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宾阳炮龙节的文化形态探析

2022-11-05谢智学

武术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宾阳舞龙民俗

庄 园 谢智学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炮龙节”流传于广西宾阳县,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其文化系统涵盖了彩架游行、灯酒会、舞炮龙等仪式单元,是一项集展演、祭祀、民间鼓乐以及体育为一体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千百年来,宾阳民众正是通过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方式延续着汉、壮族间文明,更体现着当地民族民众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各民族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产生了较好的共鸣效应。当前,中国正面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在此背景下,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炮龙节仪式及其文化形态的深层意蕴对于弘扬地方民俗文化,促进民间民俗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也是提升炮龙节文化品质和内涵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宾阳炮龙节的文化概况

1.1 宾阳炮龙节起源说

传奇的神话、古朴的史诗、激昂的舞龙、神圣的仪式等无一例外地印证着宾阳民众睿智的思维和英勇无谓的精神,1987年版的《宾阳县志》称舞炮龙是芦圩群众特有的一种传统舞龙形式。由于没有确切可证的史料记载,宾阳炮龙节具体始于何时无从考究,对炮龙节的历史起源众说纷纭,目前存在五种说法:其一,源于宋朝将领狄青元宵节设计夜袭昆仑关;其二,源于宾阳“灯酒节”庆祝男孩出生的送灯风俗;其三,源于宾阳的地理位置和古代宾州县城的街道规划有关,认为此地乃“四龙拜祖”宝地;其四,源于清代宾阳发生的六次瘟疫;其五,明清时由当地芦圩镇的卢氏家族开创。上述几种溯源出自史书、传说、民俗,其中数“狄青夜袭昆仑关,智斗南蛮侬智高”民间典故的流传最为广泛。北宋皇佑年间,侬智高借据昆仑关天然地形屏障举兵起义,名将狄青受宋仁宗之命南下围剿,多次进攻未果后采取智取策略,借用宾阳民俗“灯酒节”,令士兵撤退至宾州城舞龙庆祝元宵节以迷惑侬智高,随即平息了叛乱。

1.2 宾阳炮龙节文化特点

宾阳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是壮、汉、瑶、苗等多种民族的聚集地。“炮龙节”在宾阳历史文化长河中渐渐展现并愈演愈烈,其节庆文化的发展迎合了宾阳历史传承与民族融合的选择,不仅是我国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的典范,更享有“中国东方狂欢节”的世界文化名片。炮龙节各仪式单元内的象征符号共同构成了其仪式象征符号系统,各仪式环节井然有序、环环相扣,每一个仪式形成的背后都充斥着强烈的实践动力,从而展现出特定文化模式,系统单元下的民俗体育仪式“舞炮龙”更是身心俱到、精彩非凡,如舞龙前供奉神灵,用鸡血给龙眼开光;手举炮龙翻转腾挪,鞭炮炸尽龙身;抢龙珠钻龙肚,炮龙火化升天等等。宾阳炮龙文化从个人记忆上升到集体记忆,最后升华到历史文化记忆,象征着久远时代的一种符号传承,承载着一个地方民族的集体记忆。这种炮龙记忆已与生活融为整体,现如今“炮龙节”节庆活动越来越精彩,其文化渲染力在沉淀中逐年扩大,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参与其中人更是数不胜数。

2 宾阳炮龙节的仪式过程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祈祷是目的,献礼是代价,致敬是手段,在炮龙节特定的仪式过程中也透漏出宾阳民众对时间,对自然界生命节律的敬畏和礼赞。将炮龙节的行为置于仪式语境中进行分析,不仅能窥探其仪式过程的内涵,还能深入地认识炮龙节文化形态。

2.1 形式多样的彩架游行

“炮龙节”活动的彩架游行是民俗仪式的视听展示,经过时代“格式化”与“规范化”的处理,以传统文化、民间传说、新兴故事等为题材,与宾阳当地舞龙、舞狮等多种体育项目相结合,共同表达对神灵、祖先与大自然的敬畏。手艺人以桌为载体,将五到六岁的男女儿童分层叠加装扮,采用内外技巧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使主题人物躯干的衔接之处把藏于衣服之内,让其融为一体,外部观察不留痕迹,好似一个小孩站在另一个小孩的手指之上,亦或站在风采迥异的道具之中。中国古人亦将和谐平衡之美,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形式,彩架子、儿童等都分为偶数,认为成双成对的事物会代表着圆满、和谐。队形先由醒狮开路,再有各种彩灯、旗幡节目牌,舞龙等紧跟其后。队伍庞大,长达六百多米,参观者可近距离接触与之同行或合影留念,可谓真正做到了参与其中。

2.2 纳福安康的灯酒盛会

宾阳灯酒节俗称“灯酒会”,其本意是“丁酒”,在农历正月十一这天,上个年头新添男丁的人家都出一只阉鸡或凭自愿多出几只,其余街道各户凑个份子,大家聚在一起吃喝庆贺,同时也希望各户人丁兴旺,明年喜得贵子。这种历代沿袭的风俗更是一种族群文化认同的“仪式”,换言之,“仪式”应是炮龙节具有原发性意义的形式起源。随着社会的进步,重男轻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那种将“生儿”祈望于天的原始宗教色彩思维逐渐瓦解,代之而起的则是“安康”的世俗性,吃灯酒已经发展成宾阳人共同出资,计划美好未来的喜庆节日,也更多成为街坊邻里联络感情的纽带。在炮龙民俗仪式的现代演变过程中,“幸福祥和”越来越沉淀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其文化观念表述也从敬天祭神、拜祖归宗到自娱娱人、礼俗往来的功能性转变。

2.3 心虔志诚的开光仪式

开光仪式显然是以群体力量驱逐邪恶、祈福纳祥的一种形式,一般会根据龙的数量放在炮龙老庙或炮龙广场进行。仪式所需的贡品表示对炮龙的虔诚、崇敬之意,香火、珠宝、灯笼、水分别寓意持戒、禅定、聪明、纯净,桌上还祭有新鲜的水果、牛、羊、猪等供道公做法使用。戌时,舞龙师傅手持龙珠并带领龙头进行开光,道公用鸡冠之血分别涂于龙珠、龙眼、龙鳞等部位,这一系列仪式完成后,位于龙附近的人顷刻冲到龙头下去拔龙须,伴随着道公“点睛礼毕”,被赋予生命寓意的炮龙在空中飞舞,鞭炮响个不停。由龙牌、锣鼓、八音组成的乐队,按照预先安排的路线在各条道路依次进行,同时,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向炮龙竞放鞭炮。可以看出,侍奉祭品和规定性的路线等都可以被视作一种象征符号,在开光仪式中以崇敬的方式构筑一个神俗混融的精神世界。

2.4 系统的舞炮龙流程

人们需要与炮龙进行身心“沟通”来迎接神灵送福,以身体为核心而展开的文化表述,即身体表述实践,通过舞炮龙的炸龙、钻龙肚、抢龙珠三种形式,传达和维系着有关他们过去的情感意象及系统仪式,在“同构”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其一是炸龙,当“炮龙”走过自家门前,人们便拿出鞭炮在护龙队的维持下安全的掷向龙身,炮龙在放满鞭炮的小巷里翩翩起舞;其二是钻龙肚,当“炮龙”在炮声中舞动时,祈求愿望的人都在等待机会从龙腹下经过,寓意心想事成;其三是抢龙珠,当炮龙队走到一定的路线便会吞下引路龙珠,含在龙嘴,民众便可冲至龙头与“龙珠”交流,而持着火把的护龙者就摇晃着火把来保护龙珠,不让别人靠近,舞龙者则用“之”字型摆动着龙头,借此甩掉抢龙珠的人。舞龙者通过技能动作的身体力行,直接将自己对炮龙的理解诠释出来,让其他参与者和观众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唤醒、刷新与强化对炮龙及其行为的意识。

2.5 象征寓意的送龙归天

民众与龙交流的形式在炮龙队伍行进过程中交相呼应,逐渐融为一体,在狭窄街道中形成错综复杂、珠联璧合的壮观场面。当龙舞遍村头街尾,人们的心情变得愉悦,手中的鞭炮也所剩无几,在完成预定路线之后,舞龙队会向全街的人及游客问好,大家一起喝“龙粥”。舞龙者聚集在炮龙出发的地方,两边的路每隔十米都会点燃火把用来照亮道路,寓意来年的路一帆风顺、顺风顺水,并制造一个简单的炉子,将龙头和龙骨丢到火堆中,就意味着“送龙归天”。之后在火堆上将水、大米、碎肉等原料放入锅中煮成“龙粥”,来安慰舞龙战士们。有人说,喝了它可以除痛祛病,还可以减轻被鞍炮烧伤的疼痛。此时,炮龙节就算是结束了,作为收官的送龙仪式,无论是享用性的,还是标志性的,都有纳祥、禳解等抽象、多元的情感或观念的依附。

3 宾阳炮龙节的文化形态

宾阳炮龙节作为特定的文化活动,增强了这一地域的民众在同一时空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其所依附的民俗物及节庆活动本身,作为某种文化图腾的表征,从而对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等的关系进行文化阐释。

3.1 有对龙文化的崇拜敬意

龙被中华民族视为神圣的图腾,龙文化积极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宾阳炮龙节使龙文化更加具体,炮龙活动也是先人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基础上创造的历史产物,继承了中国龙文化的精华,所用的炮龙形象是传说中的龙形,其本身就包含着对龙的崇拜和敬畏,龙头、龙身、龙尾三者更是活灵活现,气势磅礴。炮龙节在精神层面的符号化主要表现在民俗信仰仪式上,如开光仪式的点睛之笔其实是一种“醒龙”文化,神龙苏醒,龙头化作“Z”,腾空而上,栩栩如生,仿佛一条活龙显露在人间,呈现出祥和的景象。这种信仰仪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敬之意,也通过这些仪式使人们精神获得满足。另外,舞龙者在行动与精神上同龙一致,分工与合作精细而明确,炮停龙止,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坚毅、挑战、战胜一切的最高精神内涵,更突出了中华民族“龙”文化的深层意蕴。

3.2 有祈福消灾的本元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炮龙文化集精神和物质两者之间的双重形态,可以说是“本元文化”的最好说明,无论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是文化多元发展以后,都是实际存在的,它既是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又与广大宾阳民众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古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难以应对自然灾害和流行病,对很多生产生活现象难以解释,宾阳人将其归咎于神鬼,认为冥冥之中它们可以主宰一切,而春节期间举行隆重的炮龙仪式象征着对神灵的敬畏,虽然一部分带有“仪式化”特点,但也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相互交织、混沌统一的文化创造。其仪式中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所流露的文化信息既包括经验性的,也包括超经验的,都以独特的形式强化了龙的神、旺、灵以及吉祥如意的色彩,诠释了当地民众祈福消灾的福佑心理。

3.3 有维系民间信仰的“所指”

仪式可以充分揭示最深层的价值所在,人们在参加仪式展演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他们最为之感动的,所揭示的深层价值带有明显的群体属性。具备本土特色、风俗习惯的“炮龙节”通过仪式化的节庆流程,映射出宾阳民众敬祖祭神的民间信仰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意志,承载着朴实善良的人生态度以及崇本报先、启裕后昆的价值取向。在特定的炮龙节仪式语境中,人们参与炮龙节仪式则意味着来年会行好运、新的一年红红火火,风调雨顺。如“取龙珠”有丁财两旺之说,是来年财运滚滚,喜添贵子的美好愿望;“送龙上天”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盼望给当地带来安康,生活幸福;其仪式系统内每一个与其它仪式单元相互关联、互相作用,共同体现广大民众对美好人生和平安幸福的心理需求,是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表达出对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龙的传人”这种自豪感的礼赞心态,诠释了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繁茂美好生活的诉求。

3.4 有炮龙节庆的精神传承

地方精神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居民的自我感受,更是地方独特文化的集中体现,宾阳炮龙节作为一个继承了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同时又赋予了新时代多元、包容、开放文化内涵的民俗节日,其炮龙精神是通过节庆仪式和体化实践得以保持和延续的。改革开放之初,宾阳人面对贫穷落后的困难局面,他们认定要加快发展,就要振兴宾阳优秀传统文化,炮龙节作为县里传承悠久的民俗活动,应当作为一个文化品牌重点打造,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此,政府加大了对炮龙节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年年组织舞龙比赛,人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尽情地展现在舞龙中,舞龙技术提高的同时炮龙文化也得到阐发。空间的固定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是炮龙精神生存的必要条件,出色的舞龙离不开舞龙者团结协作的精神,而炮龙节更是一次大型民俗节庆活动,每届炮龙节活动的顺利进行正是宾阳人凝聚力的一次空前大体现。宾阳炮龙不仅影响着风土人情与生活方式,更调整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这种氛围中,逐步塑造出“吃苦耐劳,勇于冒险,诚信合作,团结创新”的地方炮龙精神。

4 结语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宾阳人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较高文化内涵的民俗节庆文化,映射出宾阳精神的实质并且稳定存在于民众的心理意识之中。时至今日,炮龙节的优秀文化程式依旧在宾阳传承,其民俗仪式的丰富性是炮龙节文化形态的具象表现,不但具有中国龙文化的图腾信仰,也具有满足民众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美好期盼,更是地方精神文化价值的突出体现。通过对炮龙节文化形态的研究,探识宾阳现实社会生活与历史文本之间所建立的隐喻关系链接点,对进一步提升炮龙节文化内涵将起到积极作用,文化内涵的提升对唤醒族群文化记忆,形成文化认同、增进族群凝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宾阳舞龙民俗
冬季民俗节
舞龙
民俗中的“牛”
桂林至钦州港公路(南宁六景至宾阳段)项目获批
民俗节
荆州古城远眺
中秋舞龙
海上丝路(1)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宾阳人才发展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