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阈下湖南埃山子午棍的传承发展研究
2022-11-05杨赛男
杨赛男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082
1 湖南埃山子午棍的简介
湖南埃山子午棍(又名太空子午棍)作为湖湘武术文化的典型代表,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并于2021年12月30日进入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埃山子午棍作为南派棍法,相传源于古代著名的“梨花枪”及戚继光所创的“戚家枪”枪法,后来民间去掉枪头练习,又经历代武术名家改进,最终形成这种融枪法与棍法于一炉的单项棍术,埃山子午棍技法上巧妙融合枪法于棍法之中,动作简朴实用,不崇花招,实用性极强,其棍中含枪,枪中有棍,兼顾进攻防守实战功能的独特风格,更是南、北棍法中不可多得的一朵魅力奇葩。从套路编创上来看,埃山子午棍套路分为两个单练套路,以防为主的母棍套路和以攻为首的子棍套路。一人单练至熟练掌握单练套路的基础上进行两人对练,既能提高习练热情与趣味,又能掌握技术动作的实用价值,增强实战经验与反应能力。
2 湖南埃山子午棍的传承问题
2.1 传承途径过于单一,后继乏力
研究发现,湖南埃山子午棍传承技术理论、训练体系完整且兼有丰富文化内涵,但除了长沙地区,其他湖南省内重要市区的传承途径几乎仅限于师徒传承。当然师徒传承作为最古老、最传统的传承途径,是传统武术完整性传承、保护项目本真性最有力的保障。从单一的师徒传承来探讨,湖南埃山子午棍依旧和众多传统武术一样面临着相同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项目传承方面,如今具有口传身授、收徒授拳资历的传承人处于“习拳而不收徒、授课”的状态。大部分项目代表传承人们,如今为获取足够的生产资料而从事着除武术以外的各种职业,习武练功成为工作之余的健身娱乐消遣,由于缺少系统的习练时间,继承人们无法做到对埃山子午棍技法、套路、文化内涵的完整继承,而对于少部分开馆教学的传承人来说,目前还无法利用项目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教授内容也是以竞技武术等更受市场关注的内容为主。
2.2 学校传承受阻,忽视教育功能
在学校传承方面,本研究通过对于项目重点传承区域——湖南长沙的分析认为,湖南埃山子午棍的学校推广依旧任重而道远。长沙地区学校推广在资金短缺等问题的影响下,推广学校数量从最初的12所有所缩减。在向中小学的推广过程中,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相对缺乏,习练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器械类相比其他徒手项目更难教授等问题也在逐一显现。
从教育的独特性来看,武术教育所担负的文化责任不仅是指学习技能和强身健体的器物层面,同时还承担着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传承传统文化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思想层面的精神动力的作用。然而埃山子午棍在进入学校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受课程安排和师资力量参差等条件限制,试点学校存在只教简单技术,不谈背后文化内涵,面临着学校武术表现出来的技术层面的碎片化和选择性传承等问题,“武术进校园”未体现出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差异化与独特性,学校传承只剩下体育语境下的强身健体功能,而如何实现武术文化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寻找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学校传承立足点,也是如今摆在武术教育研究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2.3 静态保护呆板,忽视活态传承
“非遗”近年来作为文化保护的热门词汇,受到各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我们一方面在以“非遗”为代表的静态保护方面,利用现代高新设备对于民间传统武术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最大程度保护了项目传承的“本真性”,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静态保护本身所存在的武术动态传承方式不足,无法言明、展示各传统技艺身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的问题。湖南埃山子午棍虽于2021年最终进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项目静态保护多处于“重保护,轻传承”片面的资料整理、收集记录的物质层面,后续发展存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缺失具体法律法规的约束与管理等问题。对于以传承人为主体的活态传承方面,政府部门存在保护缺位,缺乏对于传承集体的帮扶政策导向,忽视对于民间传承人的持续走访调查等问题。在物质层面,虽给予一定的保护资金,但在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上专职部门存在监管缺位、指导不力,缺乏对于项目帮扶工作的跟踪调查,社会宣传力度不够,评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所含括的具体项目仅被部分群体所熟知,并未真正走向社会等问题。
3 湖南埃山子午棍的传承发展路径建议
3.1 坚持师徒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3.1.1 师徒传承注重内容的完整性传承
传统武术想要良好的传承并不是靠刻板印象中的苦行僧般的修行,对项目本身的兴趣与热爱才是推动传承人们乐此不疲习练和推广的动力源泉。在师徒传承方面,本研究建议传承人对于有条件、有兴趣的继承者需要做到技法与套路以及深厚文化内涵的倾囊相授,特别是习练方法上,文字书籍的描述并不能将之准确概括,套路作为技法完整性与观赏性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内容的重点。而从湖南埃山子午棍的众多实战对抗技法来分析,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套路的表面传承会导致项目传承失去其本质特征,所以埃山子午棍的完整性保护与传承需要传承人基于项目技法特点及传统文化底蕴的全面掌握,注重套路习练以及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授,最终推动项目传承完整的技术与训练体系。
3.1.2 继续推进学校武术教育,扩大项目群众基础
学校教育作为传统武术进入现代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在义务制教育的监督下,学校成为每一个人必经的地方,从受众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谁占领学校这块阵地,谁就真正的达到普及化、大众化。针对湖南埃山子午棍的中小学普及推广来看,我们需要注重教学反馈,联系代表传承人与相关专家团队对于埃山子午棍的技法、套路进行提炼与编创,使之更加符合现阶段主要受众群体的学习能力、兴趣目标;教师作为学校知识传授的主体,需要通过加强教练员、骨干教师的技术培训,增强学校师资力量以及提升教学标准;继续推进“武术进校园+一校一拳”政策的实施,推动“湖南埃山子午棍学校传承发展基地”建设,通过特设学校数量少、分布广的特点,以点概面达到地域覆盖推广的效果;试点学校可以与区域代表传承人及相关武馆、俱乐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特邀聘请传承人或相关政策助力鼓励学生课外前往合作单位继续学习;另外针对学校需要着重注意的习练安全问题,可以科学地改进器械,例如现在长沙地区正在试行的针对小学初级班的学生,将武术长杆换成了塑料管,轻便安全且成本更低,而提高班的学生使用白蜡杆;在学校课程内容编排上,除了教授埃山子午棍的技法和套路,还应加强棍法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武术文化的学习,通过侠义故事的讲述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
在中小学普及性推广之外,项目的高校推广不仅仅是单一地扩大传承面,还需通过编订规范教材,纳入高校课程等举措,更加系统深入完整地传承。所谓“术业有专攻”,埃山子午棍作为特色传统武术进入专业院校,对于学生自身技术、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项目内涵的挖掘整理都极为有利。
另外埃山子午棍的实用技击性在中小学以及普通高校的学校传承中没有办法充分施展拳脚,但研究认为项目实战性与现代警校、公安系统等暴力机关培养方案相契合,从技术传承的角度应该倾向发展抓好这块阵地,将埃山子午棍的技法和套路以及桩头对抗练习可以巧妙地融入到现代技战术中。从这一点上看,传统武术拳种对于竞技对抗技法的保留,能够在学校普及性教育之外的场域努力寻求发展庇护及空间。
3.2 积极寻求政府为主导的保护主体的帮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分为以遗产传承人为代表的传承主体,和以政府为主导包括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保护主体,保护主体虽处于传承圈外,但由于其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对于遗产项目的推进有着重要作用。而现实反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光靠传承人的一己之力实属微薄,还需借助国家的平台在资金、政策帮扶上予以倾斜。例如针对经费短缺的问题,政府需要积极发挥其“有形的手”加大项目扶持力度,除了资金补贴还需适时派出专业团队指导资金的正确使用;在加强推进“武术进校园”的大背景下,教育局、体育局、非遗委员会等相关负责部门联合商讨制定相关文件,制定选定特色推广学校标准并按照细则实行“一校一拳”式倾斜推广;建立有效的传承人激励、保障、认定机制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保护主体要注意专业队伍的建设问题,通过制度建设、人才引进、加强相关部门的教育与培训等方式来确保帮扶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肃性;在帮扶过程中尺度的把握上,谨防“外行指导内行”越俎代庖式的过分插手;同时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主体应该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扩大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与认同,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传承圈的大事,还应该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保护传承人的良好氛围。笔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政府每年为代表传承人给予的个人资助对于整个项目良好推广的巨大花销来说是杯水车薪,从物质层面来讲,政府没有办法轻易允诺承担项目开发的巨大花销,但可以委派专业人员组成责任办事处,促进对传统武术的市场化推广研究。
3.3 讲好武术文化故事,突显武术教育价值
讲好武术文化故事作为传承弘扬武术文化的重要一环,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表现。故事的讲述一方面能够使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埃山子午棍在技击实战方面的真正威力,为我们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大众目光;另一方面这些武术文化故事背后所包含着老一辈武术家们深沉的家国情怀、剑胆琴心,他们为武术所作的贡献也不应被时间所淹没。
在学校武术教育的推广中,我们可以借助生动故事的讲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武术文化的熏陶,只有思想上的触动,精神上的建设才是武术进校园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价值所在。作为湖湘文化典型代表的埃山子午棍深受湖湘文化英雄主义色彩,侠义精神的渲染。例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硝烟战场上,武术作为杀敌术曾被广泛运用于战场杀敌,前有西北战场上大刀队的成功范例,后有湖南热血男儿八千,将子午棍的独特技法运用到劈刺中,得以重创敌人;众多故事后更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独得范氏兄弟真传的“棍王”刘杞荣先生的事迹,他将埃山子午棍融入到劈刺当中,曾大败前来挑衅的日本军官;在回家探亲的路上单挑数名盗匪;连挑国民党技术训练大队五十三名学员的事迹更让世人惊叹于此棍术的真正威力。
3.4 以民间习武共同体为单位,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主体性
关于传统武术项目的保护归根到底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不同于武馆、俱乐部等民间武术组织,民间习武共同体是指通过拜师学拳而聚集在一起的民间习武群体。《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标准里提到,各项目原则上可以确定代表性传承人2—3名,而省级和国家级的代表传承人的认定更为复杂。认定细则中皆是对传承人评选的规范与说明,项目资助也是对代表传承人发放补助,但许多传统项目的传承依靠的不是某个人的力量,而是在以师徒制为纽带的一种类似家族传承的紧密联系下才得以相传。
通过对埃山子午棍代表传承人的采访,笔者发现和金钱资助相比,传承者们更加在乎的是社会对其本身行为的认可,而这种社会的直接反馈往往直接体现在各种头衔、称号的评选上。从这点来看政府对于代表性传承人的个人资助既不足以解决传承的资金供需,反而还可能极大地伤害了民间习武共同体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的感情。学者苑利也曾提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体性拥有的, 并非掌握在某一个人的手,一旦只给一个人发钱, 必然破坏了社群的关系。”所以从这点来分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助与荣誉赋予可以以民间习武共同体作为最小单位,政府以群体资助的方式去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只有社群内部真正拧成一股绳,集体荣誉赋予成员们更多的责任感与参与感,才能有更多的传承者参与到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中来。正如学者武超所说,民间习武共同体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该拳种文化遗产的拥护者、贡献者和传承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重视和尊重。
4 结语
申遗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来说并不是“万灵丹”,笔者认为以湖南埃山子午棍为例的非遗武术项目在后续发展传承方面,需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台,以“非遗”为代表的静态保护为辅,以师徒传承、社会传承、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动态保护为主的方式进行;在传承内容方面,师徒传承注重技法套路、习练方法、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完整性传承,讲好武术文化故事,努力用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项目习练者,突显武术的教育价值,学校传承在普通中小学推广时注重健身价值与教育价值的统一,而在警校、公安系统的特殊推广则突出棍术技法实用性的教授;在传承主体保护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传承人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主体性,积极寻求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主体对于项目发展的帮助,建立对“民间习武共同体”的群体资助、政策上给予相应倾斜,指导推动项目的市场化推广,促进项目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