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巍巍昆仑: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原点”

2022-11-05

新传奇 2022年27期
关键词:西王母昆仑原点

横贯中国西部的昆仑山脉,被誉为“万山之宗”。昆仑神话堪称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与希腊神话分别代表东西方文明的源头。昆仑神话体现出哪些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对中华文明复兴及现代生活有何启示?

昆仑神话有何特点

昆仑山脉横贯中国西部,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延伸面积最大的山系,被誉为“万山之宗”。它与希腊“百神聚居”的奥林匹斯山并驾齐驱,昆仑神话、希腊神话分别代表东西方文明的源头。

历史上,昆仑神话故事不仅在中国民间妇孺皆知,也传至亚洲其他地区,不断演化。例如,魏晋、唐朝时期,以“昆仑山”“瑶池”为代表的昆仑神话与印度佛教文化相互传播、融汇;而“西王母”的形象,早在汉代就已传入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部),还与古巴比伦(今伊拉克)月亮女神融合,至今依然受到中亚、东南亚等地区民众的崇拜。

除了“西王母”“瑶池”,昆仑神话中还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故事,都充满着东方式的自我牺牲、探索自然的意志。“昆仑”已成为一种流动的文化符号,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故里”和彼此联结的纽带。每年,昆仑山玉珠峰脚下举行的敬拜大典,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寻根觅祖,敬拜、仰望昆仑。

神话故事如何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异同?例如东西方都有的洪水神话,昆仑神话中的“鲧禹治水”,鲧是大禹的父亲,相传他用息壤(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筑堤,并未平息洪水灾害,而大禹改用疏导的办法,终获成功;在西方,诺亚则是靠着神的启示,借方舟逃避了神降给人的洪水灾难。

父子俩由“堵”到“疏”的治水故事,实则是不断更新、提升、进步,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的“内圣外王”,通过修炼学习,达到个人道德修养的极致,即为“内圣”;而西方倾向“原罪”思想,认为人类行为需要通过外在惩罚来规约。

昆仑神话展现的精神

学界普遍认为,昆仑、蓬莱、楚辞是中国的三大神话系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赵宗福教授在系统梳理昆仑神话的体系构架后,提出它可堪称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顾颉刚、翦伯赞等史学家都曾指出,蓬莱、楚辞神话受到昆仑神话的影响,而这一现象或与历史上羌族的迁徙有关。

羌族分布于今甘肃、青海一带。据考证,秦汉之前,不断有羌人内赴中原、融入华夏族群。春秋时期,《国语·周语》:“齐、许、申、吕由太姜”,即四国均源自于姜姓羌人;随着秦朝势力崛起,部分羌人被迫迁至更偏远的新疆、西南地区。

据研究,目前五十六个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三分之一以上民族,其族源构成都与曾经活动在甘青地区的古羌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发源于青藏高原雪山之巅的昆仑神话,数千年间辐射和影响着各民族去想象、寻找自己心中的“昆仑山”“瑶池”。

这其中,有屈原在《离骚》中所说的“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有藏传佛教信徒眼中的西藏冈底斯山主峰岗仁波齐和山下的玛旁雍错湖,也有西南彝、普米、纳西、景颇等少数民族流传至今的以“昆仑”为母题的族源迁徙传说。

可以说,作为中华民族根母文化的象征,昆仑文化见证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先民你来我往、你中有我、血脉相连、多元一体的大格局。

虽然神话是虚无缥缈的神仙传说,但也是文学艺术的原型,还是人文精神的源头。

据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平冈武夫统计,《全唐诗》中涉及西王母、羌族的诗多达120 余处;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人头兽身的妖怪,多受昆仑神话的启发;武侠、通俗小说中都多次提到神秘高远的昆仑山。

文学艺术作品中,神话人物形象会不断演化。例如,民间熟知的“王母娘娘”——西王母,最初在《山海经》(本刊有售。全4 册,原价298 元,现价180 元)里“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东汉以后,道教兴起,西王母演变为玉皇大帝的配偶、统领女仙,召开蟠桃会,拥有瑶池仙草。

但是,昆仑神话中展现的不畏困难、敢于追求梦想、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传承千年不变的核心。五四运动时期,作家们追本溯源,从神话中寻获灵感,郭沫若《女神》、鲁迅《补天》《奔月》等作品都与民族危亡相结合,启发民智、激发抗争精神。

如何实现昆仑神话故事的活态利用与“再创造”

受历史上多民族迁徙、交流、互动的影响,昆仑文化极具包容性与发散性,迄今为止还在不断地发展演化之中。但同时,昆仑文化也呈现碎片化、断裂化的特点,虽然多处可见它的影子,但活态传承并未成体系,主要还是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和素材库,发挥着无形价值。

近年来,很多非遗技艺、文学作品、动漫影视的创作者纷纷以“昆仑”为意象,从不同形式、不同角度提升了昆仑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不丢弃神话中体现的核心精神前提下,结合当下的媒介传播手段,对其进行形式灵活的再创造。例如,利用3D 数字技术重新建构、复原昆仑神话,让故事中的人物走进年轻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价值观,不断扩大昆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鄂崇荣认为,每一个时代,发展新的文化都需要从已知的传统文化中透视精神价值。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根”,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品格植根于山宗水源之中,传承千年,融于中华文化血脉、中华民族基因。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各民族不断融合、多种思潮交替演进,对民族文化、价值观都产生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性格中一些原始、朴素的品质可能逐渐退化、丢失,到了今天,我们已经离原点很远。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该保持一种文化自觉,对神话不摒弃、轻视,而是怀着礼敬之心,去理解、揣摩它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体会那些故事中的诗性、灵性,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以及人性初始的浪漫和崇高,才能在当下的生活中有所觉悟。

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一个民族要保持主位和本体文化的意识,否则会失去自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适时适地观照原点,从最原始、最核心、最久远中寻找深厚的文化接应,发掘文化资源对未来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西王母昆仑原点
我在南昌 你在哪
西王母的华夏母亲地位
跨越昆仑
数轴在解答实数题中的应用
女娲补天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话题:回到原点
7.1 数形结合思想
问疑答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