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魅力魔都,人民之城的非凡十年

2022-11-04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22年38期
关键词:上海

姜浩峰

2022年10月2日,新开馆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成为了热门打卡地,独具特色的阅读空间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在书香中度过假期。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必备的公共设施,上海图书館东馆不仅具有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同时为读者打造抽象而富有启发的公共艺术作品,尽享阅读与艺术的乐趣。” 9月28日,艺术家申凡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对外开放之际说。

10年前,申凡创作的大型装置艺术《山水-9210-线》,以一块块厚重的水泥,一根根代表股票走势的钢筋,诠释城市“经济的山水”。他的“山水”的数据来源,是1992年上海证交所引入指数依据,直至2010年的情况。看似是装置艺术,其实也艺术地记录着上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更多意蕴。

而这次,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开放时,申凡的新作《往来春秋》亮相——以一张1952年报道上海图书馆开馆新闻的旧报纸为蓝本,隐去文字,留下标点符号,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1952年至今,已经过去整整70年;1992年至今,也过去了整整30年。回顾过去10年,正是申凡从60岁到70岁的人生时光。以普通市民的视角看上海,申凡觉得,如今这座大都市,更多的人有闲暇时光用以阅读和欣赏艺术品。而目前全国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对外开放,正是为了满足生活在这座魔幻般的都市的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过去十年,上海的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城市治理迈开新步伐,让生活在这魅力魔都的人们生活品质得到新提升。

回首2012年,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华大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可以说实现了“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就全国来说,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亦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百年之际,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该如何去做?过去这非凡的十年,也是更为非凡的起点……

“2012年,上海的全市生产总值为2.13万亿元人民币,之后经历了连续跨越3万亿元、4万亿元两大台阶,2021年,这一数据达到4.32万亿元,跻身全球城市第四位。以人均GDP来算——从2012年的1.42万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2.69万美元,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8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举行的“中国这十年·上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传出这样一组数据与判断。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2022年6月25日于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报告时,在提及这些数据的时候,更表示,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这“四大功能”不断强化,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这“四大品牌”持续打响,先导产业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突破跃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中国这十年·上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表示,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上海初步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0%提高到73%以上。十年前,上海的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为528万亿元,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2511万亿元;口岸货物贸易总额保持全球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19%提高到4.1%以上。

2012年,上海的全市生产总值为2.13万亿元人民币,之后经历了连续跨越3万亿元、4 万亿元两大台阶,2021 年,这一数据达到4.32 万亿元,跻身全球城市第四位。

“目前,上海经济总量已经超越瑞典、新加坡、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别同类指标,在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数据指标:据《2022世界500强城市》排行榜,上海在全球十大城市排名中目前居第八位。预计未来五年,也就是到2027年,上海在这一排名中将进入前五位,也就是第一阵营。”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泠一向《新民周刊》记者分析,“我还注意到,世界主要城市经济体量排名中,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城市经济体量数据是含有其都市圈的,而上海的统计则不包括长三角其他城市。”而另一方面,从榜单可以看出,全球500强城市的评选是从六个维度进行的。不仅仅包括经济,还有文化、环境、治理、人才、声誉,从而得出各个城市的品牌价值,进行排名。

2022 年,上海地铁里程超过800 公里。 摄影/ 陈梦泽

为何《2022世界500强城市》排行榜看好上海的未来呢?在综合实力跃升的同时,上海的一些关键指标突破,无疑显示着上海综合实力还将进一步提高。

譬如地铁——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夕,随着10号线的建成,上海地铁运营里程超过400公里,成为中国首座“世界地铁城市”。当时,上海比对的“世界地铁城市”是伦敦、纽约。可当2022年来临之际,上海地铁里程已经超过800公里,远远高于伦敦和纽约了。

作为世界地铁城市的“领跑者”,上海比对的是北京、广州、成都、武汉、南京、深圳、重庆、杭州、青岛。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经济的厚重与活力。本质上,中国“世界地铁城市”之多,也是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成世界之最的一个明证。

同样在交通领域——2019年9月,在浦东机场通航20周年之际,浦东机场卫星厅作为全球最大单体卫星厅建成启用,进一步提高了浦东机场旅客吞吐能力,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航空枢纽、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5年,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总装下线;2017年,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2022年,完成取证试飞。2020年,以运营国产商用飞机为主的一二三航空揭牌成立,引进的首架ARJ21飞机从虹桥机场出发开启首航,迈出了市场化运营国产飞机的标志性一步。未来,在世界民用航空器市场,在波音、空客之后,将出现中国商飞的身影。

2022 年5 月21 日,C919 第七架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开展试飞。

过去十年,中国的高铁不断“生长延伸”,从2008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四纵四横”,到2016年在此主骨架基础上,又提出形成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如今,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高速铁路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的国家,京沪高铁是其中代表。而随着中国高铁路网的进一步密织,如沪渝蓉沿江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初步设计获得批复,将为上海带来上海宝山站和崇明站两座新建高铁车站;正在建设中的沪苏湖铁路和未来的沪苏湖二期将为上海带来松江南站和上海东站两座火车站。这都凸显了上海高铁枢纽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在资本市场——十年来,上海上市公司总市值和资产总额分别增长200%、225%,2021年,上海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8%和201%。至2021年底,累计377家科创企业正式上市——上海在国际科创中心方面已形成基本框架。上海,正在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后劲。特别是2020年8月20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的召开,中央要求上海“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在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看来,这是“天降大任,舍我其谁”。“因此,对于上海的职责定位及使命担当,要有更新、更全面的思考,对于紧抓‘一体化’与‘高质量’这两个关键点,要有持续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周汉民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作为龙头的上海,要两翼齐飞——东翼是临港,西翼是虹桥。

从地图上看,临港位于上海的最东部,直面东海亦即直面太平洋。初到临港者,往往有这样一种体会——这里距离上海市区算远的,但距离世界是那么近。这种近,不仅仅在于地理位置之近。

“临港新片区建设,要关注整个长三角所有自贸区的创新和协调发展,一体化和高质量首先要体现在自贸区的建设上。相关制度创新应在上海自贸区和浦东新区全覆盖,再在长三角所有自贸区全覆盖。”周汉民说,“今后还要继续对标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先行先试包括中国已经加入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已完成谈判的中欧双边投资协定以及积极参与的中日韩自贸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等涉及的经贸规则,实施更大程度压力测试,试验这些国际条约中许许多多的新举措、新做法,用更大的开放来倒逼更深入的改革,并将最新改革成果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实施,放大辐射带动示范效应。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有这样的雄心,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大一点,破解难题、闯出新路、突出重围。”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作为龙头的上海,要两翼齐飞——东翼是临港,西翼是虹桥。

2022年9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一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新民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临港这一“东翼”,自2019年临港新片区揭牌至2022年6月,国务院总体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已完成90%,累计新签约项目970余个、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更为关键的是,其在诸如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方面已形成突破。单以投资自由为例,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商业理财公司、首家跨国金融集团独资的金融科技公司等一批项目率先落地临港新片区。

“西翼”虹桥,在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启动建设之后,水乡客厅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要素自由流动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上海与长三角各省市正在探索一条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从国际来看,许多学者津津乐道的伦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及北美五大湖都市圈等,无不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当然有借鉴国外成熟都市圈的地方,但更值得一观的则是——长三角一体化并非要去做伦敦、纽约、东京等都市圈的翻版,而是要探索新版、“专版”,甚至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区域样板。

9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这一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海大都市圈初步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框架,届时经济规模将接近20万亿元;到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到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经济规模将超过50万亿元。

经济规模目标是一串显性的数字,而内里的“料”则是:加速提升四大技术成长型产业集群体系,分别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巩固强化两大现状优势型产业集群体系,分别为绿色化工、汽车制造;持续培育未来战略型产业集群体系,分别为航空航天、海洋产业。

从美欧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重提再工业化,部署制造业回流本土的情况下,看如今中国,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实际就是在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让中国保持足够的竞争力,甚至提升中国制造、“智造”的竞争力。

青浦围绕“环淀山湖”概念,发挥“江南文化”特色,携手长三角知名水乡共创首个跨省界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摄影/ 孙中钦

2021年11月8日,2021 第四届进博会在上海举行。

“为世界打造一座舞台,汇聚全球精彩,向朋友敞开胸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欢迎您,让我们相约在上海!”这是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行前,新华社拍摄的短视频《相约,在上海》中的一段。当时即有媒体评论称,进博会之所以“落子”上海,除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自动化集装箱港口、吸引各国游客驻足的世界最大星巴克旗舰店、规模惊人的进博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之外,从深层次来说,更是与这座东方大都会长期以来所坚持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高度融合。从2018年至2021年,进博会连续四年在上海举行,以及未来进博會继续在上海举行,令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魅力得到更多中外嘉宾的认同。

“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2020年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之际,浦东面临如此新课题。

2021年7月19日,上海全市召开推进浦东引领区建设动员大会。两天以后,浦东召开区委全会进行全面部署,标志着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大幕全面拉开。当时,浦东紧盯五个方面的“战略定位”以期加快提升引领力: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上提升“领先度”,在自主创新发展上跑出“加速度”,在全球资源配置上拓展“辐射度”,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上增强“标识度”,在城市治理创新上提高“有效度”。

普陀区高陵长者食堂。摄影/ 孙中钦

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而论,浦东当时提出,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为治理赋能增效,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持续发力、深度拓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治理样板。

以城市养老为例,浦东的“互联网+”模式的养老服务,已有初步探索。从2014年浦东新区科技助老信息平台上线运行,到2021年10月“浦老惠”养老服务平台上线,再到在平台上逐步添加更多科学化、精准化的便民利民服务举措,“浦老惠”本身也更为市民所熟知。通过平台约护工,通过平台完成辅具租赁、紧急设备申请、养老顾问、适老化改造、法律援助等等项目,“浦老惠”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至2022年8月初,“浦老惠”平台操作的订单已经达到了1.5万份,包括咨询等各类服务在内,服务的老人人数已经达到了2.4万余名。

街面秩序治理方面,浦东也已经实现模块化的“眼观八方”。“浦东城管已建立由20辆执法车辆组成的车巡队伍,每辆巡查车上装有8个全景智能摄像头,采用视频甄别和图像对比分析技术,在全区20个网格内实施定时、定速的街面秩序移动侦查和智能抓拍,实现对各类街面违法行为的现场主动发现和线上闭环处置。”2021年11月初,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指挥中心相关工作人员曾对媒体如此披露。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整个上海近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不仅仅是浦东,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整个上海近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其中,治理数字化为手段,治理现代化才是目的。通过数字化手段,不仅是浦东,上海16区都在聚焦“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2021年在省级政府网上政务能力评估中上海名列全国第一,“一网通办”成为上海政务服务的金字招牌,一网统管应用场景不断创新、丰富。目前,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已接入各类服务事项3514项,高频事项基本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实名注册个人用户突破6900万、企业用户超过281万,累计办件量逾2.4亿件。

2022年春,上海因新冠疫情,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城市封控管理。这期间,上海在深化市、区、街镇、居村“四级联动”中,更突出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医护人员到社区志愿者,从基层干部到派出所民警,来自上海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勇于担当,为上海尽快走出疫情困扰贡献了力量。

2020年1月12日,黄浦区宝兴里旧改集体搬迁。摄影/ 周馨

今年6月初,上海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立即重启旧区改造,全市历史性地完成了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之改造,也绝不是短短一个多月就一蹴而就的。从1992年上海启动危棚简屋改造开始,直至如今,堪称走过了长达30年的旧改之路。这期间,有苦口婆心,有曲折纷争,也有心怀期盼。上海先后出台“阳光征收”政策,实行“两轮征询”制度、“数砖头加套型保底”的补偿安置新政策,引入“房屋征收公示系统”。

2017年以来,上海旧改思路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被提到同样重要的位置。2020年7月13日,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揭牌成立,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

2019年,黄浦区宝兴里堪称一次“示范性”动迁——从发布房屋征收范围公告、两轮征询到居民全部搬迁只用了172天,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

“为什么不搬迁?” 今年6月20日,72岁的张扎根先生在抖音上分享自己动迁后的生活,引来不少网友围观。张扎根一家六口人原本居住在虹口区霍山路229号。空间逼仄,家具几乎都是移动折叠式的,吃饭得围着一张小方桌轮流吃。“厕所是自己搭的,一个人洗澡,其他人就得走出家门外面等着,实在没有空间。”张扎根说,“而现在,搬迁到奉贤区金汇镇的新居,我和妻子老两口住6楼83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儿子儿媳、孙女住5楼同一套户型,装修也好。孙女已经转学到奉贤就读三年级,离家一公里左右。相距几百米的大型超市正要开业,儿童医院也要开工了。”类似张扎根这样的情况有多少呢?近5年间,上海累计改造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08万平方米,15.4万户居民受益。

无论是否经历了动迁,正获得“15分钟社区生活圈”者日渐增多。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上海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到85%左右。随着“一江一河”岸线贯通开放,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宜人的“生活秀带”,无论杨浦滨江还是徐汇滨江,“智能水岸”时代正在来临。

上海这座人民之城,未来生活将更美好。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海“进博”开创未来
第四届CWIEME上海展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