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版纳风情》的民族风格在演奏时的处理方法

2022-11-04李鑫刘洋

艺术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版纳谱例傣族

□李鑫 刘洋

《版纳风情》这首钢琴组曲是中国钢琴历史上的一次新的飞跃:它是完全吸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素材而创作出来的傣族钢琴音乐作品。新时代的音乐专业人要想演奏好这种类型的中国钢琴作品,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分析和仔细的推敲,找到曲作者创作的元素,傣族的音乐特点,每个乐句、乐段之间的处理方法等,然后再结合钢琴这个乐器的本身特点来进行演奏,方能将中国民族特色展现出来,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版纳风情》的傣族风格

在演奏《版纳风情》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它是以傣族民族音乐风格为素材创作完成的。因此,我们需要对傣族的民族风格在《版纳风情》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理解,先找到傣族音乐元素的所在之处,再结合傣族的音乐文化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傣族的“水文化”与《水之舞》

傣族这一少数民族喜欢“水”,他们认为“水”象征着自然、淳朴、和平和美好。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夏良在创作钢琴组曲《版纳风情》时专门用一曲《水之舞》来描绘傣族的风格了——“水”最能够体现出傣族的民族特色,在演奏时可以将傣族最典型的“水文化”表现出来。

(二)西双版纳州的地理文化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的最南边,风景宜人,尤其那美丽的森林景观,步入林中自然能够感受到森林的深邃与幽静。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第一首分曲《林》正是曲作者采用傣族“喊颂”这一民族特点而创作完成的。曲作者基本上要在开篇让演奏者将听众带入西双版纳的景色中。这也是将西双版纳的地理风貌融入音乐的体现。

(三)傣民族的自然与淳朴

傣族是自然淳朴的民族,除了“水文化”之外,他们还有着自己的快乐生活。夏良采用变调的方式创作了《情》与《彩蝶戏花》这两首分曲,将这一民族的欢快景象与淳朴自然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傣族的民族乐器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器乐,傣族也不例外。“铓”与“锣”是最能体现该民族特色的两种民族器乐。曲作者夏良也不忘让大家了解民族器乐。在《版纳风情》最后一首分曲中专门创作了《铓与锣》来让人们感知该乐曲的民族特点。

二、《版纳风情》的演奏方法

(一)节奏音型演奏方法

1.和弦化音型演奏方法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节奏化运用得十分到位,在乐曲《铓与锣》中,为将傣族的打击乐器表现出来,曲作者采用三度或四度叠至的三和弦、七和弦,有的还加入了休止符,如谱例1 所示。

谱例1 《版纳风情-铓与锣》节选

该乐曲在演奏时要多采用“吊臂”的弹奏方法。任何民族的打击乐器,在钢琴上的表现都通过节奏的变化。《版纳风情》的分曲《铓与锣》的低八度的音块与切分音组合用得就十分到位。演奏者如果在演奏时采用“砸”下去的方法,既吵闹,又无法准确将乐曲想描绘的打击乐器声响表现出来。演奏者要自然地抬起手腕儿和小臂,然后让它自然落下去,这样放松的弹奏不仅可以将钢琴琴键压到最低,还能将中间的八分休止符更自然地表现出来。

2.低音半音阶音型演奏处理

音阶的弹奏主要就是清晰,通常情况下速度是难点。贴键是最能解决速度与清晰这两个难点的,半音阶要求使用贴键进行演奏,如谱例2 所示。

谱例2 《版纳风情-林》节选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第一首乐曲就是描绘自然的西双版纳景象。乐曲《林》的模仿弹奏十分重要。谱例2 左手的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均在低音区进行,曲作者需要的是让演奏者将“林”的感觉表现出来,所以这种深邃性必须演奏到位。音阶的贴键弹奏和渐强、渐弱处理也是一个难点。笔者认为演奏者不需要过于考虑声响,旋律在右手的和弦上,音阶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只要有一种能让听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即可,但是绝对不能“摸”钢琴。

3.琶音音型演奏方法

曲作者夏良在《水之舞》中运用了大量的琶音来对傣族的“水”与淳朴自然景象进行描绘,如谱例3 所示。

谱例3 《版纳风情-水之舞》节选

该乐句左右手均是琶音音型,而且采用双手交替衔接的方式进行。演奏者应采用贴键与断奏相结合的演奏方法进行弹奏。

当乐曲有大量的琶音时,使用传统的转指、跨指进行弹奏会影响表现效果(因为转指会耗费时间,多次转指就会大量耗费时间,最后速度达不到要求,自然风格也就无法得到完美呈现)。断奏方法是较为合适的解决速度与美观问题的演奏技巧。在演奏时,演奏者要先把手位找好,弹奏时将每个音断开,但是到转指时不动手腕儿,而是将手位直接移动到下个音位上继续弹奏。

上述谱例3 中第3 小节最后的八分音符快速转变到三十二分音符的演奏,更能体现现代演奏方法的重要性,演奏者采用贴键与断奏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将流水的音乐风格表现出来。

(二)指腹触键方式

在弹奏民族乐曲时,触键方式方法也是有技巧的。除了上文提到的贴键、断奏、吊臂外,还有一种触键方式——指腹触键法。它是用在多声部音乐作品或西方复调音乐中的一种触键方式,如谱例4所示。

谱例4 《版纳风情-情》节选

谱例4 是《版纳风情》之《情》中的一小节,该小节出现了复调式的多声部。多声部在少数民族音乐中比较常见。演奏者在弹奏这类乐曲时特别要注意中声部和次中声部,它们既不能过吵(因为不是主要旋律所在),又不能消失(因为是音乐的需要才让它作为一个声部出现)。在演奏时,演奏者要运用指腹击键,而旋律所在的高声部和低声部要用指尖击键,这样就将声部区分出来了。指尖击键音乐声音较尖锐,而指腹击键声音较柔和。

(三)风格的把控

演奏者要想把乐曲弹奏好,笔者认为要把握四大要素,即音准、节奏、风格、速度。这四大要素中最重要但又难处理的,是对乐曲风格的处理与把控。

对于风格的把控,笔者认为演奏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的是,钢琴组曲《版纳风情》是一首以傣族少数民族为元素所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所以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必须将民族音乐融入进去,同时还要将情感处理到位。乐曲的情感主要分为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两大类。其中,客观的情感就是作曲家在乐谱上的任何有关情感、风格、速度、力度等的标记(如cresc、mf、f、p、dim、rit 等)。演奏者必须尊重曲作者的这些术语标记,因为这是曲作者经过亲身感触和现场采风所创作而成的。这些音乐术语的标记有助于演奏者理解《版纳风情》的民族风格。

除了客观的情感外,演奏者还要对乐曲有主观的情感认知,更好地把握乐曲的风格。

所谓主观情感,其实并不难理解:演奏者是表现音乐的,需要进行二度创作。那么主观情感的表现就显而易见了。首先,演奏者可以从乐曲名入手。“版纳风情”四个字直接一目了然地告诉演奏者,这是在描写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其次,了解乐曲背景(如傣族的“水文化”)。再次,对情景的构建(演奏者不必对傣族生活情景进行太多的猜想,可以创设一个使自己能够进入乐曲情景的自由意境),这个情景不一定必须是西双版纳的风情,可以是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境,只要有利于进入音乐即可。最后,演奏者还需要随机应变。演奏者每一次的演奏肯定有不一样的效果,即使到了上台表演或比赛时也有可能出现新的意境和情况。演奏者要学会随机应变,将以前搭建的意境替换也是可以的。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钢琴组曲《版纳风情》是采用现代技法创作完成的作品,演奏者对现代的和声、曲式和演奏法均需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

通过本文前面三个部分的论述,笔者认为,要想将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民族风格在演奏时表现出来,演奏者首先要对傣族文化有最基础的了解,除了查阅资料外,还需要学会在演奏前进行情景的想象和“搭建”。此外,演奏者还需要对组曲中的各个分乐曲进行剖析(包括节奏性、民族风格、演奏力度、触键方式等)。

现在,笔者将《版纳风情》的各个分曲的演奏方法和情景构建进行简要总结。

(1)《林》:描绘的是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情景,演奏者要持续使用左手低音跑动,用贴键完成弹奏。现代的创作技法:无拍号限制,演奏时较自由。情景搭建:想象自己旅游时的情景。

(2)《水之舞》:傣族的音乐文化基本体现在该乐曲中。乐曲中琶音较多,演奏者可多使用断奏的方法来进行弹奏,跑动过程中要将模仿“水声”的效果演奏出来,弹奏需清晰、轻巧,而且不能漏音、“摸”琴。情景搭建:想象水的纯洁,想象林间潺潺溪水。

(3)《情》:曲作者想表达故乡之情。演奏者在琶音处可以踩踏板(使用点踩踏板的方式即可)。情景搭建:通过对自己亲人、故乡、往事的回忆等来构建乐曲的意境。

(4)《彩蝶戏花》:是嬉戏游戏的童真感觉。该乐曲采用短小的单一部曲式完成创作,是最能够将傣族的风格体现出来的一首小乐曲(傣族音乐多为一段曲式结构写成的)。情景搭建:想象自己快乐的童年。欢快的跳音节奏要弹出来,演奏者需多练习跳奏。

(5)《铓与锣》:这是傣族民族器乐的表现,采用吊臂的方式进行弹奏。尤其乐曲进行到结尾的四行大谱表,演奏者必须将手腕完全方松,自然地落到键盘上,将ffff 的力度表现出来。情景搭建:想一种汉族的打击乐器的表演;在用钢琴表现《铓与锣》时,只需要大胆地“释放”出来即可。

上述是笔者在演奏钢琴组曲《版纳风情》时的体会,希望能为选择演奏该乐曲的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版纳谱例傣族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马硕山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西双版纳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上海动物园大象夫妻迎来“结婚”40周年纪念
周军的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