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衰弱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11-04陈楚媛沈勤
陈楚媛,沈勤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1]。与2010年相比,我国人口抚养比为45.9%,增长了11.7个百分点,由低人口抚养比带来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2]。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剧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入住医养结合机构。研究发现,养老机构老年人群衰弱发生率约为 44.3%,远高于居家、社区老年人[3]。衰弱与多种不良结局风险相关联,这不仅意味着衰弱老年人对医疗资源的高消耗,也意味着患者自身的痛苦。通过筛查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干预措施可以改变老年人的衰弱状态,预防不良健康结果,并提高其生活质量[4]。医养结合机构致力于打造“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大健康养老新模式,可有效弥补家庭和社区养老的不足,既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又能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是助力健康养老、幸福养老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关于老年人衰弱的研究聚焦社区及住院老年人,较少有研究关注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本研究旨在了解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衰弱的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以期为机构内医护人员优化非卧床老年人护理和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20年6~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考虑到机构类型、地域等因素,分别选取杭州市滨江区1所公建民营型医养结合机构、上城区1所民办型医养结合机构和西湖区1所民办型医养结合机构内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非卧床老年人;②医养结合机构入住时间≥1个月;③年龄≥60周岁;④意识清楚,沟通理解能力无障碍;⑤口头同意或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既往和目前患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②有严重语言、听力障碍者;③患有其他危重疾病无法配合完成调查者。依据Kendall的样本量估算方法,样本量至少为自变量个数的5~10倍[5],本研究共25个研究变量,所需样本量为325~450例,同时考虑20%的无效率,将样本量扩大到500名。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问卷:通过文献回顾、团队讨论及预调查后自行编制,包括性别、年龄、户口、体质指数、入住机构类型、婚姻状况、居住时长、子女数、探望频率、退休前职业、文化程度、慢性病种数、服药种数、口腔健康状况等人口社会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②中文版Tilburg衰弱量表:采用奚兴[6]汉化并进行文化调适的中文版量表,适用于评估老年人的衰弱状况。该量表共15个条目,包含躯体衰弱、心理衰弱和社会衰弱3个维度。身体维度得分范围0~8分,心理维度得分范围0~4分,社会维度得分范围0~3分。总得分范围为0~15分,5分及以上为衰弱,分数越高衰弱程度越严重。量表在养老机构老年人群中进行测试,Cronbach′s α系数为0.750[7]。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9。
1.2.2资料收集方法 取得各机构院长、护士长及楼长同意后,研究者本人进入各机构各楼层开展调研工作。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填写前先向老年人自我介绍,并详细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填写要求,经口头同意或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发放问卷。对于文化程度低、视力不佳、书写障碍等无法亲自填写问卷者,由调查者逐项阅读、解释问卷,并按照老年人回答的内容,客观填写问卷。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并及时核查、筛选问卷;未规范填写、缺失数据>10%及有规律填写的问卷均视为无效问卷并予以剔除;对于缺失数据<10%的问卷,以条目的平均值填补缺失值。问卷采填写时间控制在30 min之内。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经核查、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489份,有效率为97.80%。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89名非卧床老年人中男187名、女302名;年龄60~106(83.62±6.35)岁;来自农村31名,来自城镇458名;入住民办型机构200名,公建民营型机构289名。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职工医保405名,城乡医保43名,离休干部医保10名,自费31名。居住时长:1~个月90名,7~个月67名,1~3年251名,>3年81名。婚姻状况:已婚且老伴健在283名,已婚但丧偶204名,未婚或离异2名。有宗教信仰49名,无宗教信仰440名。居住状况:单人间140名,双人间(夫妻同住)256名,双人间(与他人合住)84名,多人间9名。退休前职业:农民24名,企业员工246名,公务员/教师138名,医务人员31名,科研人员29名,其他(自由职业者、商人等)21名。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71名,5 000~8 000元361名,>8 000元57名。子女数:≤1个90名,2~3个344名,>3个55名。家人探望频率:每周至少1次320名,每月至少1次134名,每年至少1次22名,很少探望13名。BMI:低体质量52名,正常259名,超重134名,肥胖44名。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高达73.21%,168名(34.36%)老年人使用移动辅助器具。
2.2非卧床老年人衰弱得分水平 检出衰弱老年人264名(53.99%)。总样本衰弱总得分为5.00(3.00,8.00)分,各维度得分为:躯体衰弱3.00(1.00,4.00)分、心理衰弱1.00(1.00,2.00)分、社会衰弱1.00(1.00,2.00)分。
2.3非卧床老年人衰弱影响因素分析
2.3.1非卧床老年人衰弱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BMI、户口、入住机构类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住时长、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居住状况、子女数、家人探望频率、退休前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假牙数量、牙科利用情况的非卧床老年人衰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见表1。
2.3.2非卧床老年人衰弱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衰弱为因变量,将所有自变量纳入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非卧床老年人衰弱现状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非卧床老年人衰弱得分为5.00(3.00,8.00)分,衰弱发生率为53.99%,低于国内学者在长沙市养老机构开展的同类调查(68.5%)[8],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葛凤等[8]调查的对象女性占比略高于本研究,而既往研究发现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9]。再者,杭州市老年人生活水平可能略高于长沙市,保健意识相对较强,其入住的机构类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机构内医护人员服务相对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衰弱的发生。此外,伏蓉等[10]使用相同的调查工具,调查沈阳市、锦州市社区老年人的衰弱状况,发现社区老年人衰弱得分为(4.40±2.02)分,衰弱发生率为23.77%,远低于本研究。可能是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优于机构老年人。社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家人的情感支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而机构护理员所提供的服务为“一对多”,难以照顾到老年人的方方面面。有研究发现,社交和情感支持、适应力和幸福感被认为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受试者衰弱的潜在保护因素[11]。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的衰弱状况,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可通过实施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老年人的社交活动,提升对养老院生活的适应能力。
表1 非卧床老年人衰弱的单因素分析 人(%)
表2 非卧床老年人衰弱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2非卧床老年人衰弱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文化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是非卧床老年人衰弱发生的保护因素,与刘学明等[12]对社区老年人的衰弱研究一致。究其原因,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健康意识更强,获取医疗服务资源的渠道更多,会积极参加有助于健康的运动;再者,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经济上普遍较为宽裕,有能力对健康进行“投资”,更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有较强的信心有效改善其自我护理能力,因而衰弱的发生率较低。因此,护理人员应注重对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采取喜闻乐见的健康宣讲方式,引导他们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
3.2.2家人探望频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人探望频率是非卧床老年人衰弱发生的保护因素,每周至少被探望1次的非卧床老年人衰弱的发生风险较低。究其原因,家人始终是老年人生活、经济和精神上最大的支持来源。经常被探望的老年人可以得到家人更多的生活照料、物质扶持和精神关怀,衰弱的发生风险较低。因此,护理人员对于家人探望频率低或无子女探望的老年人应给予更多的生活照料,尤其是精神慰藉,以预防心理衰弱的发生。医养结合机构需加强网络养老机构的建设力度,如可以依托App网络平台开展“时间银行”等志愿服务项目,向老年人提供陪聊、按摩等个性化服务,满足他们的身心需求。
3.2.3使用移动辅助器具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移动辅助器具是非卧床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使用轮椅的非卧床老年人衰弱的发生率最高(OR=118.113),使用拐杖者次之(OR=15.562),这与周巧学等[13]和侯晓琳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使用移动辅助器具的老年人多数存在下肢肌力减退、平衡能力和独立移动能力受损问题。低肌肉质量、低肌肉力量和步态速度降低是肌肉减少症的主要表现[15],而国内外研究发现,肌肉减少症是发生衰弱的重要危险因素[16-17]。既往研究鲜见关注老年人使用移动辅助器具这一情况,因此,建议在未来研究中,需要重视医养结合机构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老年人使用移动辅助器具的情况,深入探究其与衰弱的关联。
3.2.4每日静坐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每日静坐10~13 h的非卧床老年人是每日静坐<6 h的非卧床老年人衰弱发生风险的3.419倍,与Silva等[18]对巴西巴伊亚州老年人的衰弱报道一致。究其原因,久坐行为会导致C反应蛋白的血清浓度和白细胞计数的升高,而炎症状态会导致肌肉质量、力量和运动能力的下降,这些指标在衰弱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9]。此外,一项等时替代研究表明,将30 min的久坐行为替换为等量的轻强度体育活动,可使老年人衰弱的风险降低14%[20]。因此,机构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每日静坐时间长的老年人,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减少老年人的久坐行为。
3.2.5假牙数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拥有1~10颗假牙的非卧床老年人较无假牙的非卧床老年人发生衰弱风险高,与Kamdem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缺失牙齿被可摘假牙或无功能假牙替换以及没有被替换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出现咀嚼障碍,这表明用可摘假牙或无功能假牙替换缺失的牙齿可能无法缓解牙齿缺失的功能缺陷,从而确保最佳的咀嚼功能。研究证实,老年人咀嚼能力受损与体力活动水平低和步态缓慢之间存在独立关联[21]。因此,护理人员需科学评估机构内老年人的口腔状况,重点关注有活动性假牙和牙齿缺失但没有安装假牙的老年人,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锻炼。
3.2.6刷牙频次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晚刷牙2次的非卧床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可能性较小,与安思琪等[22]对社区高龄老年人的衰弱报道一致。究其原因,科学的刷牙频次可减少衰弱的发生,否则牙齿周围极易堆积大量的食物残渣和牙结石,形成含有细菌的牙菌斑,增加了对龋齿、牙周炎、牙髓炎等口腔疾病的易感性。不良的口腔健康可能会影响食物的选择和营养摄入,导致营养不良,而口腔健康的恶化最终可导致慢性疾病的发展,诸如糖尿病和心血管问题,进而导致衰弱和肌肉减少症[23]。因此,护理人员要提高对口腔卫生清洁的重视程度,告知老年人日常的口腔卫生程序关系着他们的个人健康,须坚持早晚刷牙或每餐后漱口,并定期开展口腔健康检查。
4 小结
本研究发现,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衰弱状况不容乐观,文化程度、家人探望频率和刷牙频次是衰弱发生的保护因素,使用移动辅助器具、每日静坐时间和假牙数量均是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仅选取杭州市3所医养结合机构的非卧床老年人进行调查,且未纳入公办型医养结合机构,可能对样本的代表性有一定的影响。今后可进行多中心的调查,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医养结合机构非卧床老年人衰弱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机构内医护人员优化非卧床老年人护理和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