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腹部精细形体雕塑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11-04陈建军程子龙夏志冉梁承智简雪平
陈建军,蒯 权,程子龙,夏志冉,梁承智,简雪平
(1.广西微美南宁医疗美容门诊部整形外科 广西 南宁 530022;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江西 南昌 330006)
腹部脂肪过度堆积则会影响身体形态,使得正常的身体曲线消失。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身体形态的维持,尤其是腹部外观。他们渴望能够获得健美身材,拥有轮廓分明的六块腹肌、马甲线等[1]。脂肪抽吸术是维持腹部外观的重要方法。传统的腹部脂肪抽吸术仅仅是去除多余臃肿的脂肪,使腹部变得平坦,并没有对腹部外观进行形体塑造[2]。因此,基于传统腹部脂肪抽吸术和腹部解剖学研究,提出选择性抽吸腹部脂肪,使隐藏于脂肪下的肌肉、肌腱、骨性标志形态能够在体表明显的表现出来,进而达到雕塑出具有东方女性健与美的腹部轮廓的目的。现笔者科室对120例腹部脂肪堆积的患者进行形体雕塑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门诊部收治的120例腰腹部形体雕塑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53岁,平均(26.7±0.8)岁,BMI平均(22.3±0.8)kg/m²,腹围平均(69.8±2.8)cm。吸脂范围标准:向上至肋弓缘并过渡到乳房下皱襞线平面,向下至腹股沟并延续到髂腰部,两侧抽吸范围至腋后皱襞垂线。术前测量皮下脂肪厚度(采用掐捏法,即实际厚度为掐捏厚度的一半)。完成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胸片、腹部彩超等排除手术禁忌证。所有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术前术后拍照。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形体雕塑设计:术前设计主要是标记出隐藏在腹部皮下脂肪的肌肉、肌腱等解剖结构。患者呈“军姿状”站立,嘱患者深吸气使肋缘显露,标记出胸部双侧肋弓缘位置。自剑突至耻骨联合部,由上而下触诊标记出位于正中线的腹白线。腹部收紧触诊并标记出腹直肌外侧缘的半月线。再嘱患者弯腰,可隐约见到腹直肌肌腹的三条腱划。见图1。
图1 腹部精细形体雕塑术前设计
1.2.2 肿胀液配比:2%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0.1%肾上腺素0.5 mg+生理盐水500 ml配制肿胀麻醉液。遵循利多卡因最大安全剂量为35 mg/kg,并根据患者的体重计算出注入的总量。根据以往经验对于腹部较大,脂肪组织较松散,皮肤也较松弛的患者,会额外配制2 000~3 000 ml的盐酸肾上腺素盐水(0.1%肾上腺素0.5 mg+生理盐水500 ml)。
1.2.3 切口设计:切口设计既要隐蔽,又能方便抽吸到整个设计画线区域。于阴阜区设计3个切口,其位于腹直肌外侧缘、腹部正中线与腹股沟毛发区交汇处,长约3 mm,为了更加方便抽吸整个腹部,可于髂后上嵴各做一个辅助切口。
1.2.4 手术操作:在静脉复合麻醉下,用直径3 mm的注水针,以150~200 ml/min速度,先于皮下脂肪深层注射肿胀液,待均匀膨胀隆起后,再于表浅的皮下脂肪层注射,直至整个腹壁肿胀如“硬板状”。首先用3.5 mm×400 mm的吸脂针抽吸整个腹部深层脂肪。深层脂肪抽吸终点:前腹部脐上区域保留2~3 cm厚的皮瓣,脐下区域应保留1.5~2.0 cm厚的皮瓣,侧腹部区保留0.5~1.0 cm厚的皮瓣。然后为了凸显腹直肌轮廓,需尽可能抽吸侧腹部浅层脂肪。吸脂针经会阴处腹直肌外侧缘切口进针,可提起皮肤,反复抽吸两指间的皮下浅层脂肪,直至皮瓣厚度达到类似皮片厚度为止。同时为了自然过渡前腹部和侧腹部区,可由下而上雕塑半月线,浅层脂肪抽吸越完全,腹直肌轮廓效果越立体。注意勿损伤真皮下毛细血管网,需吸脂针孔面朝下,光面紧贴真皮层。最后由正中切口进针,沿腹白线设计线反复抽吸深浅两层脂肪,加深凹陷雕塑腹白线区域。吸脂结束后,切口各缝合1针。
1.2.5 术后处理:术后即刻棉垫加压包扎,穿塑身衣。术后第1天换药,加压包扎,穿塑身衣,术后7 d拆线。术后1个月全天穿塑身衣加压塑形,之后每天穿12 h,持续3个月。同时,术后积极锻炼和合理的膳食是维持形体雕塑轮廓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1.3 观察指标: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电话或门诊复诊方式进行随访。门诊复诊给予查体,标准照相与术前进行对比。依据轮廓外形、有无局部凹凸不平、有无脂肪堆积、有无术后并发症进行满意度评估。手术效果满意分级: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腰腹部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腹部体雕形态显现,早期术后水肿较明显,有不同程度的麻木、发硬,3~6个月可逐渐恢复。部分病例早期在会阴部、大腿根部出现皮肤瘀紫。120例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坏死、脂肪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满意83例(69.17%);较满意32例(26.67%);不满意5例(4.17%)。不满意原因:2例患者腹部形态左右不对称;2例患者出现血清肿;1例患者自觉脂肪抽吸量不够,要求补吸。
2.2 典型病例:某女,24岁,身高160 cm,体重67 kg,BMI 26.2 kg/m²,术前测量腹围73.3 cm,夹捏法评估腹部皮肤为轻度皮肤松弛。术前根据肌肉体表标准设计画线。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腹部形体雕塑术。术中共注入肿胀液约4 000 ml,盐酸肾上腺素盐水2 000 ml,吸出脂肪2 300 ml。术后6个月随访,腹部轮廓外形良好,无凹凸不平,皮肤紧致无明显松弛,切口瘢痕隐蔽,患者满意。见图2。
图2 典型病例形体雕塑前后对比
3 讨论
腹部外形的雕塑一直是人体轮廓美学中最重要且最具有挑战的部位之一。目前临床对腹部外形的雕塑主要通过脂肪抽吸术来实现。传统的脂肪抽吸术只是简单的抽吸腹部深层脂肪,保留浅层脂肪[3],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形体塑造,甚至会产生皮肤松垮等不良反应。虽然浅层吸脂可能会导致术后粘连及皮肤凹凸不平,但是有学者认为浅层脂肪的抽吸能够形成瘢痕,对收紧皮肤更加有利[4]。
腹壁形体雕塑就是灵活运用深浅两种脂肪抽吸术,遵循着腹壁肌肉解剖结构,选择性去除局部脂肪并突出主要的肌群形态,获得协调健美的外观[2]。因为人体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平坦的,也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完全突出或均匀弯曲的,所以当光源照在凸面部位看起来明亮,照在凹面部位就会显得阴暗[5]。依据这个原理,把腹部分为阳性区域和阴性区域两大块,其中阳性区域主要是前腹部区域,是由腹直肌及覆盖其上的脂肪构成;而阴性区域是侧腹部部区域,是由腹外斜肌及覆盖其上的脂肪构成。为了更好凸显腹直肌轮廓,应仅抽吸部分阳性区域深层脂肪,而要对阴性区域即腹白线、侧腹部表面的脂肪实施广泛和表浅的吸脂,造成人为的“可控性畸形”。当皮下脂肪去除越多,则阴影区域就会越明显,最后再通过逐步减少脂肪去除量来过渡阳性和阴性区域,使得腹白线、半月线与周围形态融为一体,这样腹直肌才能更好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然而,大部分女性患者更倾向于拥有一个柔美的腹部轮廓,而非拥有“6块腹肌”的外形,所以没有刻意地雕塑出腹直肌的水平腱划,以避免腹部轮廓过度肌肉化。
对于肿胀液的浸润,笔者认为浸润层面应由深至浅,最后浸润浅层。究其原因主要确保在行浅层吸脂时,存在湿性液体。如果最开始浸润浅层,那么随着时间推移,肿胀液就会迁移到深层,浅层皮肤将可能因无湿性液体保护而被损害[6]。同时,笔者经验吸脂术后无需再继续补液,主要是因为术后体内有部分的肿胀液残留,这些液体在术后早期可为患者缓慢的补充液体。
最后,笔者仍认为实施形体雕塑成功的关键是术前患者的选择和术后护理。最适宜做形体雕塑术的患者皮下脂肪含量中等(15%~25%)、底层肌肉形态优美、皮肤无明显松弛。当肥胖患者(BMI>30 kg/m²)去除脂肪后,体形雕塑部位虽然可见明显的肌肉轮廓,但是突显了未雕塑部位的肥胖,导致整体不和谐。因此,这类患者不适宜行形体雕塑,而应先通过健康饮食和锻炼减肥,达到一定要求后,再实施形体雕塑。术前通过夹捏法判断皮下脂肪厚度,评估腹部皮肤松弛程度。对于轻度皮肤松弛的患者,浅层脂肪抽吸引起的皮肤回缩足以达到所需的临床效果。而对皮肤明显松弛的患者,需结合腹壁成形术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根据术后随访发现,形体雕塑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清肿、抽吸部位的瘀青、轮廓畸形等,所以预防和积极处理血清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即使是小的血清肿,也可能使形态变得不清晰[7]。所以在缝合切口时仅仅是轻微对合或者开放切口,同时术后积极加压包扎,让残留的肿胀液充分引流出来。
综上,对于腹部形体雕塑,只要患者选择合适、术中操作正确、术后护理得当,均可使腰腹部获得协调健美的外观,同时切口形成的瘢痕较隐蔽,患者满意率较高,是值得临床应用的术式。但本研究所选对象均为女性,对于男性腹部肌肉轮廓雕塑案例讨论较少,笔者对此拥有积极看法,也是未来的技术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