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姓致富产业路

2022-11-04

中国公路 2022年17期
关键词:梵净山刺梨三变

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农村公路扩投资稳就业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模式,促进农村公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改善农村主要经济节点对外公路交通条件,服务乡村产业发展。

事实上,贵州早已走在了加快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的前端,作为当地群众的致富路,贵州农村公路的建设肩负着助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以及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

德旺狮子口至大路平通村公路

德旺乡通组公路

从单行道到旅游环线

“20世纪9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这里的路非常泥泞,通行条件极差。如今完全不一样了。”铜仁市公路处副处长高方海感慨道,很少有人知道,多年前,通往梵净山,只有一条泥土路,这是如意大道最早的雏形,如意大道是江口县通往梵净山的第一条路,这条路的变迁见证了江口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我们这里最初只有最基本的农业生产,通往梵净山的路也只有一条窄的泥土路,后来才变成了单行道石砾路。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梵净山景区逐渐被开发,游客也越来越多。”太平镇寨抱村党总支书李军见证了如意大道变迁的全过程。

2014年如意大道提级改造,由5.5米宽的沥青路升级为8.5米宽的双向车道沥青路。与此同时,2014年底,莲花大道建成通车,平整的莲花大道蜿蜒前行,串联起沿线云舍村、江口湿地公园、太平风情小镇、寨沙侗寨等多个景区,推动了以梵净山为核心的旅游带打造。

江口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产业+旅游”的深度融合,辖区内的“四好农村路”把散乱的景区景点串连成了一条成熟的精品旅游路线,让游客在江口感受到“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处处风景、步步风情”。

过去,村民“靠山吃山”,由于交通不畅,除了传统农业生产外,没有太多生计,一些村民靠砍树卖木材为生,因而梵净山附近生态破坏严重。得益于旅游公路的建设,江口县旅游业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良好的致富条件,农家乐、民宿、便利店等周边旅游配套设施不断生根开花,村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现在如意大道沿线的农家乐已经达到300多家。除投资建设农家乐外,寨抱村还拓展投资建设了精品果园、亚木沟景区停车场等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8000多元增长到如今的2万多元。

产业丰富了,收入增多了,随之而来的是砍伐树木的现象不见了,环保的意识提高了,干净的街道,林立的楼房,农村公路沿线村寨的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近年来,江口县以“公路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公路转;公路跟着旅游建,旅游围绕公路转”的理念,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助推器,带动全产业发展。

根据轧机升降台液压系统的设计任务和工况分析,该轧机升降台主要对工作平稳和可靠的保持原位停止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消除压力冲击是轧机升降台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重要问题。此外,该系统应尽可能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节约省源。根据以上分析,完成了轧机升降台液压系统功能原理图设计,原理图如图1所示。

息烽农村公路

凯德通村通组产业公路

旅游公路的建设,不仅带动了江口县的产业发展,以太平镇梵净山村的佛教文化苑为起点,一条总里程156.93公里,连接江口县、松桃自治县、印江自治县11个乡镇、53 个行政村、223个村民组的梵净山环线公路建设完成,在带动沿线多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还为各地农产品打开了销路,梵净山公路环线正逐渐形成“交通+旅游”的成熟模式。

有路才有产业

树林、蝉鸣、民居与蜿蜒近50公里的环线,共同构筑了贵阳市息烽县和谐的生态与人居环境。息烽县将农村公路运营与打造全域旅游、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等工作深度融合,积极发挥了农村公路的效益。

7月20日下午,夏日炎炎,“云上大林”刺梨庄园的老板刘江正在通过管道给刺梨施肥,这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三年前,他开始在这片荒芜的“放牛山”种植刺梨,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讲“这地就没有人能走的路”。

“最初来这片山地的时候,水电、通讯都没有,人都进不来,当地交通运输部门帮助修了将近3公里的路,才能通到这里。”刘江描述当初种植刺梨的情景时深有感慨,他说:“有了路才有了产业!”

平时刺梨庄园的工人维持在30人左右,事务繁杂时,最多可达到100人,为周边村落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经过三年种植,2021年“云上大林”刺梨庄园的刺梨第一次挂果,通过加工生产成刺梨口服液走向了市场,刘江自信满满地向记者展示了摆放在超市货架上自家生产的刺梨衍生产品。

在息烽,像“云上大林”刺梨庄园这样因路而兴的产业还有很多,如磷煤化工产业园区、南山驿站田园综合体、云文安花海、中康猕猴桃产业园、红岩葡萄园区、西望山风景区等沿线产业集聚示范带应运而生,带动了旅游、磷煤化工、刺梨、猕猴桃、葡萄等特色产业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为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交通基础保障。

据息烽县公路管理所所长李发奎介绍,息烽结合旅游产业,围绕“红色、温泉、森林、乡村”四张名片,以“快进慢游”为目标,农村公路将境内主要景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条因路而兴的旅游带,息烽县现有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等游览场所22个,其中4A级景区1个;入级旅游资源412处,红色资源10处,温泉资源12处,开发率19.53%,是贵阳市唯一列入首批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区县。2022年息烽县一季度完成旅游总收入31.69亿元,取得了可喜成绩。

息烽农村公路的沿线产业

“三变”改革的不断深化

乌蒙山深处的凉都六盘水盘州普古乡曾经长期贴着落后、偏远的标签。如今的普古乡因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贵州省农业和旅游的“双百”园区,贵州六盘水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盘县刺梨产业园核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娘娘山便是当地主要景区之一。

如今的娘娘山景区游客络绎不绝,而在2012年之前,这里是交通不便,连越野车都进不来的地方。来自普古乡舍烹村的张弛,是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她向记者介绍了这里的变化。

“小时候,去学校的路非常困难,特别是赶上下雨的时候,要特别幸运才能遇到农用车,让乡亲捎上一段,大多数情况都需要步行走很久,现在可不一样了,从娘娘山到镇上开车只需要20分钟不到。”张弛对十年前舍烹村的交通窘况仍记忆犹新。

一切改变源于“三变”,“三变”改革发源于舍烹村。“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一改革经验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广,被写入2017年、2018年、2019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及中共《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

农村公路的建设,加速了“三变”改革的不断深化。从2012年至2022年这十年间,串连起舍烹村、水坝村、新寨村、播秋村、天桥村、嘎木村、厂上村、卧落村的农村公路经历了两次提级改造,从最初3米宽的路面到现在7米多宽的路面,农村公路为附近村民生活及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13年7月,在盘州市、普古乡党委的指导下,娘娘山脚下的企业党支部与舍烹、新寨、播秋等8个村党支部联合成立了普古乡娘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联村党委,在联村党委确立的各村“原有的政策不变、所有权不变、归属权不变、转移支付不变、经济合同不变”为主要内容的“五不变”原则的指引下,娘娘山旅游公司制定了以立足旅游资源,以“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着力打造生态产业链上的党支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发展农业产业2.18万亩,其中种植刺梨1.22万亩,猕猴桃4000亩,蓝莓1080亩,红豆杉1000亩,石榴、杨梅、碧桃、樱桃、车厘子2000亩,特色蔬菜及湿地生态植物1520亩。

盘州的麦候姿色

X214西冲至梓木嘎段

盘州贾西村刺梨基地 杨德高 摄

通往娘娘山景区的农村公路

此外,娘娘山景区公路沿线还建有银湖农业科技示范园200亩,包括智能温室大棚5100平方米、普通连体棚31000平方米、600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园办公楼、100余亩精品农事体验区。

8个村落建成景区特色农家餐馆、农家乐、农家超市共90余家,建成停车场4个,车位1000余个,形成了以生态旅游、健康养生、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特色养殖、会务培训、餐饮住宿、民族文化开发8种产业为支撑的“村村一产业,寨寨有风光”的产业循环发展快车道,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示范区域。

集体经济带动了娘娘山景区沿线1117户3962人脱贫,其中舍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4600元,其他7个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2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6700元。

一路兴,则百业兴。“三变”合作模式不仅带动了发源地周边村落的产业发展,也增强了毗邻水城县龙场乡、顺场乡、花嘎乡部分村民的发展信心,先后有水城县花嘎乡高坎村、磨石村、水井村、海子村、搓拨村5村3670亩土地入股发展刺梨产业;龙场乡茅草地村1080亩土地入股发展蓝莓基地等,通过“公司+农户+产业”,贫困户964户,贫困人口1161人实现脱贫。

自2013年以来,盘州市率先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探索。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通过集体资源调动政府资源、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双轮驱动”,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变”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不断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继续开新局,为高质量发展储能蓄力。

“三变”改革发源于舍烹村

猜你喜欢

梵净山刺梨三变
大自然的魅力:贵州梵净山
贵州刺梨专题书法作品
贵州刺梨专题纂刻作品
贵州轩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4”组合拳推动“三变”制度创新
世界只有一座梵净山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铜仁:“世界公园梵净山”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