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中国日报网 走进“中国有约”
——专访中国日报网总编辑韩蕾

2022-11-04左志新孙航

传媒 2022年20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

本刊记者 左志新 孙航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从1995年创办至今,中国日报网始终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己任,积极顺应时代之变、传媒之变,在国际传播领域深耕细作。在高质量内容建设、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创新举办“中国有约”等一系列品牌活动,成功打造国际传播领域破圈产品,成绩斐然。让我们一起走进特色鲜明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通过本刊记者对中国日报网总编辑韩蕾的专访一探究竟。

坚定初心使命:构建立体传播格局,提升国际可见度和影响力

作为网络国际传播的老兵,也是“排头兵”,中国日报网的传播体系建设进展如何?

中国日报网作为网上的“中国日报”,一直非常重视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我们在平台建设方面主要是从两方面发力。首先是着力建好中国日报网站和客户端两大自主传播平台。同时,我们又紧跟国际传播趋势,积极用好海外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新闻网站等国际互联网传播平台,进而形成自主可控的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并与国际互联网传播平台相互协作和互为补充的传播架构。

面对社交化、视频化的全球传播变革,中国日报网在开辟新赛道拓展新空间方面有哪些尝试和布局?

我们是推特、脸谱、优兔、领英等海外主流社交平台的积极使用者,根据不同平台的调性和用户群体特点,开设账号矩阵进行分众化、个性化运营,形成集群传播优势,矩阵粉丝总数近5000万。我们紧跟海外新兴短视频平台发展趋势,第一时间入驻了抖音国际版等海外不同区域、国家Z世代人群“热衷”的短视频平台,采用“一地一策”“一国一策”“一群体一策”“一平台一策”的工作方案,加强分众化、个性化内容生产,在海外Z世代人群中不断“吸粉”破圈。

不懈探索创新:强化精品内容建设,高质量讲好中国故事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什么样的故事更受海外受众欢迎?有没有代表性的案例?

根据我们的国际传播实践和数据统计来看,首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领袖”故事和治国理政思想备受海外关注和欢迎。为了更好地向全球展现总书记大党大国和世界级领袖的形象魅力和气度风范,2017年我们就开设了《学习时代》(Xi’s Moments)英文专栏,用国际化新语态、新表达做好新思想的报道阐释。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我们推出的“习近平讲党史”系列短视频全球传播量超4000万。在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中国日报网第一时间以英文发布二十大报告要点,被全球300多家主流媒体转载转引。

其次,中华文化故事也是国际传播的“顶流”。比如,“武术”“汉服”等文化内容风靡全球。中国日报网拍摄的电影纪录片《寻找功夫》,通过一个美国“功夫迷”的中国功夫探索之旅,传递中国人习武修身、“止戈为武”的哲学和文化价值观。

在新媒体时代,技术对于传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技术应用创新方面,中国日报网有哪些成果可以跟我们分享?

在传播领域,我们常说“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国日报网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推动技术与内容、创意与创新紧密融合,产生良好“化学反应”,让报道更“炫”、更“潮”、更能吸引人。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我们的网站和客户端中已经应用多年,为全球用户提供了更便捷、人性化的服务;近年来,我们把AR、VR、XR等虚拟技术融入传播实践,搭建高逼真的虚拟演播室,陆续推出“AR带你看党史”“热‘雪’沸腾迎冬奥”等沉浸式融媒作品,得到海内外网友和业界的高度评价。在党的二十大对外报道中,我们精心打造的《中国这十年》XR创意视频,以“外嘴+科技+美学”的全新创作模式,在跨越时空、虚实融合的表达中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生动图景,全球传播量超过4000万。

外国“小哥”“小妹”系列是中国日报网的一大特色,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好做法。

“借嘴说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国际传播方式,我们积极调动和发挥外籍员工的作用,在生产模式上进行融媒体新探索,根据他们年龄、专长、兴趣等特点,组建不同的工作室、项目组,围绕重大主题、国际舆论热点等,开展策划,把“外”字特点和报道需求有机结合,让“外嘴”的个性化表达融入产品之中,有效增进海外受众的接受度和传播实效。2021年策划推出的系列视频《求索:美国共产党员的中国行》,以中国日报网美籍记者、美国共产党员伊谷然的视角,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伟业,传播量超4500万,拟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今年,伊谷然又为我们带来《问道》系列视频,探寻中国共产党如何为解决全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献礼党的二十大,目前视频和话题的全球传播总量接近1亿。

秉持大传播理念:整合中外传播“共同体”力量,奏响国际传播“交响乐”

参与国际传播的主体很多,如何让多元主体形成合力,中国日报网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独木不成林”,国际传播是一个综合性工程,中国日报网深知这个道理。我们主动搭建国际传播融合平台,积极聚集国际传播的内容、人才、渠道等多方面的资源,从线上信息公开和发布、线上互动活动到组织线下海外网红和粉丝“走进来”体验参访……汇众智、聚合力,真正做到把内容优势、渠道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

在国际舆论朋友圈建设方面,中国日报网积累了哪些成功的“打法”?

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与海外媒体的合作,助力我们把中国故事传得更广、讲得更好。一是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大。媒体合作伙伴累计覆盖全球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升级合作模式。从单一内容置换到联合选题、栏目合作、人员交流、线下活动等,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延伸,实现“走出去”到“走进去”“落下去”的好效果。特别是在核心报道、重大主题、主场外交等报道中,“合作传播”作用突显,2021年在境外200多家主流媒体网端等平台落地多语种报道超1.7万篇次,覆盖全球超6亿受众。三是搭建合作品牌。我们围绕双多边媒体合作平台机制,着力打造中俄网络媒体论坛、东盟媒体看中国、“中国有约”等国际性、区域性媒体交流品牌,推动媒体交流和产业合作,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有约 A Date with China”活动是国际传播领域一次开创性的成功实践,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活动成功的“秘诀”吗?对该活动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期望?

“中国有约”活动是我们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创办的一项全新的国际传播活动。活动自2021年创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两年。我们组织中外采访团深入全国十几个省市地区,对近200个采访点进行深入探访,向世界全景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改革开放以及推动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相关报道和话题的全球传播量已经超过26.6亿,成为现象级的国际传播产品。该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多元“他”视角形成强大合力。驻华使节、外国驻华媒体记者、外籍专家及网络名人等不同背景的外籍代表既是采访对象,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见证人和“全球”传播官,搭建起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进一步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桥梁。

下一步,我们将创新活动形态、丰富活动内涵,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进一步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做好组织策划,推动“中国有约 A Date with China”活动形成“迭代升级”的长效机制,全面统筹全媒体新闻报道和中外人文交流,实现内容更精彩、视角更多元、参与更广泛、海外更可见的目标,让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实践更好被世界所知所感所认同,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积极营造有利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
漫画
中外事件类新闻中态度资源对比研究
基于《中国日报》(英文版)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研究
《中国日报》南海仲裁案报道的积极话语分析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