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巢湖民歌现状与衍生的思考
——2022 年巢湖市田野调研作

2022-11-04梁婕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1期
关键词:巢湖秧歌山歌

梁婕(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巢湖民歌简述

民歌是有着民族风格特色的传统歌曲,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巢湖民歌是从事劳动、平凡普通的民众在劳作时随心而发的“天籁之声”,渗透着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它的旋律在巢湖百姓心中,词在嘴上,在民间口口相授、代代相传中不断升华。《新华汉语词典》中对“民歌”一词的释义为:“劳动人民口头传唱的诗歌,包括山歌、号子、小调等。有时泛指歌谣。曲调优美单纯、语言朴素清新,多用比兴,音调铿锵。各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各种形式的民歌。”可见,对于民歌的传承不仅是曲调的传唱,对歌词的收集和整理也同样重要,尽管曲调和歌词随不同心境、环境而变化,但其中的“韵”和“神”始终是民歌的灵魂。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因长江中下游的巢湖得名。巢湖跨越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经运漕河流入长江。巢湖民歌研究会第一任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蔡善康所著的《巢湖民歌风韵情》在论述篇中记载到:“巢湖流域多样性的自然地形地貌是巢湖民歌生成、发展和流传的空间环境。巢湖流域属江淮丘陵地区,域内有湖泊、江流、河汊、山峦、平川,这样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必然制约和影响着对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同样成为不同民歌形式生成的客观物质基础,它给巢湖民歌留下了与生俱来的‘生物性胎记’。”可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巢湖市山水相依,滨江环湖,气候宜人,正是巢湖流域自然的资源环境孕育了巢湖民歌。

21 世纪以来,在繁茂纷呈的大环境下,时代步伐加快,农村人口下降,曾从事农耕生活的劳动人民也逐渐淡出农耕生活,与此同时受到社会、经济、科技进步的冲击,使得对民歌的传承更是难上加难。而巢湖民歌又是以“望风采柳”为创作手法,根据劳作时所见所感即兴演唱,民歌的旋律早已渗透在劳动人民的血液里,倘若丧失它原生态的生存空间,脱离了“望风采柳”的创作环境,想要其生存和发展就更为艰难了。

二、田野调研实录

2022 年6 月16 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团队来到了位于巢湖市西河街社区的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大院——李家莲民间文艺工作室。由巢湖市文化馆丁冰心副馆长与国家级巢湖民歌传承人李家莲的弟子雷玉君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工作室近年来对巢湖民歌的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对巢湖民歌的收集整理,通过走基层的方式寻找热爱巢湖民歌并具有一定嗓音条件的人进行针对培养,访问巢湖民歌的传承人及民歌歌手,从中搜集经典的巢湖民歌并组织编写,让巢湖民歌走进中小学课堂,达到弘扬和传承的广泛性。

我们知道,大多数民歌都分为山歌、小调、号子三大类。

在李家莲民间文艺工作室中,我们了解到:其一,巢湖民歌中的山歌是直接体现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曲调,即兴性强,在展馆中陈列出了《风不顺来雨不来》 《喊个秧歌来玩玩》 《数板山歌》(又名《新打的小船亮光光》)《太阳出来晒头疼》 《太阳出来一点红》等。

其二,巢湖民歌中的小调多用于人们休憩、集庆等场合,是一种小型民歌,其数量繁多,流传时间久,例如:《唱四季》 《姐家门前一棵槐》 《十条手巾调》《数花名》等。

其三,巢湖民歌中的号子,即劳动号子,歌词即兴随口而作,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的形式,例如:《划龙船》《小小水车八尺长》 《小小碓窝四拐方》《兴修号子》等。在巢湖民歌的创新方面,一众新兴艺术家们在尊重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之上,通过新型作曲技术提炼巢湖民歌精髓并创作出了同样具有感召力的民歌,其发展前景无限。例如:《巢湖好》《唤小牛》 《农家住在花海里》 《山里头旅游精神爽》 《我家宝宝睡着了》 《一树金桂万朵花》 《一支秧歌一趟秧》 《再唱一曲巢湖好》等。

在我们问到巢湖民歌的山歌与其他山歌的不同之处时,雷玉君老师说到:“巢湖民歌的山歌与劳动有关,以秧歌类为主,在喊秧、栽秧、插秧、拔秧、薅豆、割稻等劳作时所唱;而陕北山歌、土家族山歌是在大山上喊对面山的人,根据生活而形成的山歌,也用于放牛羊,唤牛羊。”丁冰心副馆长说到:“陕北民歌的山歌是喊远山,巢湖民歌是给劳动增加力量,增加号召力,消除疲劳,用高亢的歌声给大家带来愉悦的心情。巢湖文化造就了人们,巢湖歌曲是祖祖辈辈在劳作中受到启发传出的声音,这种充满着正能量渲染的精神力量,令人心情愉悦。演唱巢湖民歌时还需注重八个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点很重要。”巢湖人民唱山歌抒发着情感,宣泄着苦闷,曲调热情豪放不加修饰,歌词通俗易懂耐人寻味。雷玉君老师讲解兴致所至时随即演唱了《小小碓窝四拐方》后,解释道:“巢湖民歌需要用方言演唱才最为纯正,比如,曲中‘白米’这个词,用方言演唱才有韵味,若用普通话味道就变了。还有胡吉英与刘宏英从桐城迁徙到司集镇后演唱的《数板山歌》,在《数板山歌》中,‘白米’的‘米’用巢湖方言应当唱‘mzi’;‘扬扬’应读轻声的‘chang chang’。但在如今的实际演唱中,不一定每个字都要用方言,需要掌握曲中关键的几个方言,其他的咬字用普通话亦可。”

通过雷老师的讲解与演唱,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方言对于巢湖民歌的重要性,方言是民歌的灵魂,更是地方文化与地方百姓们情感交流的纽带,因此,演唱时要注意方言的正确运用。我们在雷老师的歌声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歌魅力,也发现了目前民歌传承的困难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注意这个问题,思考如何将民歌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在了解和演唱巢湖民歌时需要充分了解曲子背后劳动人民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好词才能唱好曲。民歌承载着百姓们对地方文化的记忆,象征着地方劳动人民劳作生活的场景。民歌传承人是有着先天声音条件且受到本土方言文化浸染的民歌热爱者,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将民歌传承下来,把对纯朴自然的感知融入音乐里,使我们的民歌广为流传。

随后前往烔炀镇南湖方村,邀请到了原生态巢湖民歌手方金扣老师演唱巢湖标志性民歌《巢湖好》,南湖方村位于巢湖北岸,是《巢湖好》的诞生地。据烔炀镇文化站何华站长了解到:南湖方村是一个民歌村,过去在劳动过程中唱秧歌,山歌,渔歌,村里一半人种地,一半人打渔,群众文化基础也比较好。《巢湖好》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先生于1964 年随中央文化工作队前往巢湖市南湖方村采风而作,由当时团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队长陆进作词。当时他们在巢湖边散步时看到晚归的渔船,渔夫们在划桨、撒网,唱渔歌,于是有了灵感即兴创作了这首经典的巢湖民歌《巢湖好》。此曲是根据烔炀地区秧歌音乐素材而创作的新民歌,第一句是烔炀山歌的调,朗朗上口的旋律易于传唱,也成为它之后广为流传的原由。当年李焕之在群众中选出了方金扣作为领唱,并亲自用笛子给她伴奏。在《巢湖好》的传播过程中,民间歌手方金扣为首唱者,国家级巢湖民歌传承人李家莲将其发扬光大,后由青年歌唱家斯兰把这首巢湖民歌唱响至全国。如今,《巢湖好》不仅传唱于巢湖当地,还传唱于大江南北,散发着巢湖民歌的艺术魅力。

6 月17 日,我们来到了巢湖市柘皋镇汪桥村,现场观看到了柘皋镇民俗现场“抛秧把、插秧苗,喊秧歌”夏至节活动。“夏至节”是巢湖市级非遗,又名“牛娃节”,是巢北一带老百姓每年必过的节日,是柘皋百姓们生活写照的体现。这里的夏至民俗活动既成为柘皋农民对农事已定的庆祝,又向社会展示了柘皋民俗文化独具一格的魅力。今年夏至节前,柘皋镇汪桥村部拍摄的乡愁记录片《汪桥之畔》,分四个部分展示了柘皋人民迎夏至节的情景:乡村生活秀,乡村文艺——锣鼓庆丰,夏至民俗——姑娘回门,“抛秧把、插秧苗、喊秧歌”活动。其中姑娘回门即新婚姑娘回娘家,新女婿左手挎个竹篾篮右手拎只大肥鹅,回门姑娘牵着儿女欢欢喜喜回娘家看望父母,娘家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夏至节的饭桌上有用新菜籽油和新麦面粉制作的“小炸”、麻花等小点心,给回门的姑娘和女婿尝鲜……这些民俗文化历经春秋数载,是当地祖辈积累的民俗文化财富。通过一年一度的夏至节活动,缓解了柘皋百姓劳动后的疲劳,弘扬和宣传了“喊秧歌”的民俗,使本地人民熟悉自己生长环境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集体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在观看现场“抛秧把、插秧苗、喊秧歌”活动时,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由七位巢湖柘皋镇原生态老民歌手在田间劳作时喊着秧歌,唱着《一支秧歌一趟秧》,从巢湖人民插秧喊秧歌时脸上的喜悦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这一原生态传统习俗的热爱,由此可见,巢湖人民生活与劳作时的娱乐方式多样,而当今,这种劳作方式似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巢湖的田间里几乎歌声无存,很难听到纯朴的乡音了。

观看完老民歌手们现场喊秧歌之后,来到了汪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参加了由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宁业高教授对此次活动指导的巢湖民歌原生态研习座谈会。在会议中,二位教授从中华人文始祖“有巢氏”谈到如今巢湖的发展,他们热爱巢湖文化,有着民族情怀,并提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需要全民一起维护与传承。随后,民歌手们演唱了《秧歌好唱口难开》 《三月天》 《新打的小船亮光光》 《一支秧歌一趟秧》 《门歌》(过去流浪者上门乞讨时所唱,又名“锣鼓书” “唱新闻”)等巢湖民歌。老民歌手们的歌声渗透着民族的生命力,唱出了千家万户的烟火气息,唱出了田间地头的劳动生活,他们把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唱进了歌里,感染了听众。

6 月18 日,我们幸运地拜访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家莲老师,在拜访时,李老师说到:巢湖秧歌是整个巢湖民歌中的精华,“喊秧歌”诞生于劳动中,其中“喊”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感动天地,二是告诉百姓我们开始插秧了。因此,过去在插秧的第一天要放炮竹,摆长桌宴,将家里的大桌子全部摆在村子的正中,烧香、祈祷,后再去插秧唱秧歌。秧歌的旋律优美,其“一唱二吆三拐弯四合”的演唱方式包含着巢湖的民俗:“一唱”由领唱者演唱,有具体的歌词;“二吆”则仅有虚词,在田里唱歌时向周围的人示意,以便下一个唱歌的人在音高和节奏上做好准备;“三拐弯”需要将“一唱”中句子的最后三个字重复一次;“四合”即众人合唱。秧歌与稻作文化不分家,它的本源就是巢湖人民在田间劳作时有感而发所唱,旋律在老百姓心中,住在老百姓的心里面,词是在嘴上,随时都可以讲出来,没有专业的作曲技法,在创作时采用“望风采柳”手法,“望风采柳”即看到什么便随性而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想怎么吆喝就怎么吆喝。在秧歌集体的演唱过程中,需要歌唱者之间的配合,演唱的歌词大多是在描绘眼前所见之景,旋律自在心中,因此,秧歌是“天人合一的声音”。这种独具巢湖民间特色的文化,与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有着密切联系,巢湖民歌已经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形成与周围的环境以及劳动场景息息相关,在劳动中形成独特的唱法。李家莲老师还提到:“气息是练出来的,我的启蒙老师一直带着我,告诉我词一定要读得懂。他最早是从农村出来的,因为参加过大兵过江保护宣传队,对民间艺术特别的喜爱,然后就走上了文化馆工作,把民歌当成了自己终生的事业。他用脚步丈量了巢湖的山山水水,用笔记录下来他生活的点点滴滴,1000 余首巢湖民歌都有他的心血。我在唱歌的时候,如果音高唱不上去,他就叫我使劲地喊,唱的时候要去体会。”

我们发现李老师在唱歌时眼里有神,眼里有诗,演唱时声情并茂,用眼神感染了观众,在问到李老师演唱前如何酝酿好情绪时,李老师说到:“我只要走上台,立马就有了精神,就算是已经唱了十来首,唱到最后声音不仅没哑反而越唱越松,越唱越好,这种感觉很自然。另外在演唱时,脑中要有田野劳作的画面,想象自己处在一个劳动的状态里面,才能实践出真知。”

在谈到现在的教学时,李家莲老师说到:“学院的同学没有切实的劳动体验,因此,‘读词’非常重要。‘读词’即揣摩作曲者、作词者的想法,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民歌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间接体会田野劳作的场景,这对于表达民歌的情感至关重要。此外对于‘方言’的咬字发音,以及在民歌中的使用也十分关键。然而,演唱者也无须过多追求和刻意模仿,唱歌时不需要限制自己的声音,让声音自然发出,要有自己的风格。”

在谈到对巢湖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时,李家莲老师认为,对于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首先需要保护传承人,因为他们是真实记录了民歌的一批人。其次在于现在的作曲者们需要关注到民歌,赋予民歌新的活力与生机,才可能使巢湖民歌得到真正的传播与发展。然而无论哪种方式,工匠精神与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是传承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驱力。

三、关于巢湖民歌衍生的思考

民歌是体现民族特有风格的歌曲,它源于生活,不受思想与文学的束缚自由地生长,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命力,因此,民歌是“活”的,我们需要给予它“活态”传承。现如今,在农村面临城市化的挑战时,当下民间生活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正悄无声息的影响着巢湖民歌的生存。在演唱民歌时,方言直接体现民歌韵味,但现在大多数本地人逐渐使用普通话交流,那么他们在演唱时如何还原巢湖民歌的本味?即使有少数民歌手用巢湖方言演唱,听众又如何听懂并欣赏到巢湖民歌的“美”?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据巢湖市文化馆了解到: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保存其真实面貌,2016年春,组织开展了原生态巢湖民歌采录活动,采访老民歌手记录民歌,制作《原生态巢湖民歌音像采集汇编》并收录了162 首原生态巢湖民歌曲;全面调研并编辑出版《让乡音告诉你——巢湖民歌散论》等书籍资料。其中,也确认了巢湖民歌传承人胡吉英为合肥市第四批非遗传承人,李家莲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此外,每年坚持开展开湖节、渔网节、“文化遗产日”、渔火节等节日进行巢湖民歌展演。这些工作与成果告诉我们,巢湖民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以期根据对巢湖民歌的调研总结其特征,了解巢湖人民劳作场景,并以此为基础,创作结合新时代的巢湖民歌作品,给巢湖民歌注入新鲜血液,将其发扬光大。

在加快步入数字化、智能化生活的今天,在弘扬巢湖民歌、保护民歌传承人、注重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与原生态演唱的基础上,同时也应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发展,避免巢湖民歌“人走曲无”的局面。将巢湖民歌融入数字化智能生活中,让民歌上“云”,通过“云直播”“云共唱”等形式,提升普及度,把原生态巢湖民歌的旋律在全国乃至全球唱响,让更多爱好巢湖民歌的人们通过云平台,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巢湖民歌带来的欢乐。

按照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因此,建立巢湖民歌数字档案馆,运用收集、储存、传播等数字技术,将巢湖民歌原始的音频、影视转换为数字形式存放,更有利于巢湖民歌的存储和传播,这在利用云平台传播和对于巢湖民歌的保护和传承都是十分关键的。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全民共同行动,积极参与非遗活动。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民族振兴之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广泛传承、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巢湖秧歌山歌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巢湖 外一首
巢湖,我的母亲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快速城镇化地区人地关系研究
国画:唱支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