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职员胜任素质浅析

2022-11-04韩凛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1期
关键词:胜任职员国际化

文/韩凛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

国际职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指在联合国及其下设国际机构接受行政领导,为全体成员国服务的国际公务员。广义上可以延伸到在各类国际组织,包括公益性非营利机构、地区性政府合作组织、国际联合学术研究机构以及跨国集团公司等从事管理工作的国际雇员。不同组织对国际职员胜任素质要求具有差异性。

笔者通过多年从事引进国外先进知识体系以及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培养中国国际化人才工作积累的些许经验,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国际职员应该列入国际化人才的范畴,二者在胜任素质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虽然对国际化人才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可的能力特点,也可以说胜任素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中国自己培养的国际化人才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冲击的坚定国格。那么再比较中国各有关部门组织的派驻联合国及所属机构的人员备选考试和选拔程序,基本要求概括为:政治要求、综合素质、外语水平、学历及专业。不难看出国内该类选拔考试对国际职员政治素质、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描述基本符合中国国际化人才胜任素质的一般特征。而对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更是符合国际化人才能力建设中关于软实力的特征描述而这些软实力在当今处理国际实务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际多元化、复杂化以及数字化时代,寻找懂外语和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不难,但选拔那种兼具各种软实力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相对较难。基于此,笔者认为对我国国际职员的胜任素质显然应该提出更高要求,能否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是国际职员重要标志。而引进国外先进知识体系和国际公认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必然趋势。究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各类国际组织引入了国际公认的、由行业协会开发的职业认证体系,为其跨国工作团队构建统一的工作语言和沟通环境,使国际职员能够成为站在组织战略高度且更准确地完成组织使命,履行岗位职责的复合型人才。笔者从多年引进和推广国际公认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角度出发,简单将其分为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类型,并列举案例进行分析。

引进的非强制性职业胜任素质培训和体系得到广泛接受

某些国际组织推崇但非强制地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相关职业胜任素质培训和认证体系,用于全面提升国际职员应对国际事务复杂局面的能力。

比如,由原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最先引进的美国国际公共管理协会(IPMA-HR)的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体系是美国及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和较高权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联合国合作开发有关国际招聘战略,是联合国公共管理网(UNPAN)的合作伙伴。以上表明联合国及其下设机构实际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该人力资源体系,旨在满足其来自多国的国际职员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最大程度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一致性。IPMA-HR把胜任素质概括为四大内容,包括业务合作伙伴、变革推动者、领导力和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这些新兴内容又具体分为22种职业胜任素质模型。而这四大内容和22种胜任素质模型被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采用,说明国际组织鼓励国际职员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应该在组织内外部形成广泛的、自觉的沟通与合作的理念,并建立宽领域、多国别的合作渠道;提倡从事国际事务的工作人员应该能够超越职级、岗位等束缚彼此成为业务合作伙伴关系,而不仅局限于传统的领导与被动领导的工作模式;鼓励国际职员成为创新个体,推动组织创新和变革,以适应新的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发展要求;要求国际职员具有更高的战略领会力和更广阔的视野,具有组织决策者一样的领导力胜任素质,能把组织战略更好地理解和准确到位地执行。以上案例说明,代表职业软实力的胜任素质在类似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使跨国职员做到交流沟通无障碍,更好地为国际事务履职。

笔者作为最早引进IPMA-HR项目并在中国推广的成员之一,更是对该体系的理念以及国际公认度有较深的认识。IPMA-HR于2004年引进,中国已参与认证的单位与组织包括北京市委组织部、国家电网公司、中国贸促会、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遍及各个领域与行业的组织机构。客观上这类得到众多跨国组织、国内外企业等广泛接受的国际公认标准对中国国际职员能力建设以及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部分国际合作组织对国际职员职业素质有比较明确的要求

比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简称ITER计划)由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七方参加,是目前我国以平等、全权伙伴身份参加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笔者认为ITER计划的管理特点主要有:国际性、研发性、多元文化,以及主体多、标准多、接口多、管理领域多、影响因子多等。ITER计划的管理主要围绕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展开。要求各类管理人员具备相应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项目管理依照国际标准实行管理;质量管理依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

由原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引进,目前由新组建的科技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推广的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PMP(美国项目管理师)就属于ITER计划要求具备的职业胜任素质之一。有关项目单位也参照PMP项目管理知识领域架构,从时间、进度、范围、质量、成本、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培训和认证考试,有利于对项目实施多维度管理。因为国际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作为项目通用语言,是参与该工作的必备胜任素质和职业资格。项目实践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文化密切相关,《项目管理在中国二十周年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经过20年的推广,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超过2000万人参加过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培训,超过74.5万人参加了PMI认证考试,约43万人次持有有效证书(认证通过者还需持续参加继续教育保持证书有效性),占全球持证人数总量三分之一,预计不久将取代美国本土成为全球考量规模第一。其胜任素质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在国际事务、国际项目投资等领域成为展现职业胜任素质的黄金招牌。

增强我国在职业标准开发上的话语权

在实行更加开放策略的今天,我国对具有国际公认的职业胜任素质的各类国际事务管理人员需求日益广泛。

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事国际交流合作以及海外市场开发过程中,大量运用国际公认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培训国际雇员,目的在于统一工作语言,克服交流障碍,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随着中国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写入了联合国部分宣言和纲领性文件,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们的各类组织、机构,特别是企业“走出去”参与所在国当地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当地本土化人才,如何选用中外国际雇员能够共同接受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型以及工具至关重要,因此选用国际公认的、形成行业标准的职业胜任素质进行培训是必要手段。比如一些央企在中亚地区开展“一带一路”建设,聘请国际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资深讲师为中亚国家本土雇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胜任素质,使得国际雇员间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站在管理和项目开发的角度能够“说同样的话,干同样的事”,统一了工作语言。究其原因要了解如下背景:始于2007年的“中央企业国际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由原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国务院国资委合作开展,国务院国资委统一要求和部署,原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具体实施。旨在对标世界500强企业,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成熟的、适用的知识体系以及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包括国际项目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市场与营销等职业胜任素质课程和认证考试,按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和标准对各级央企、国企管理者进行培训和认证考试。长期以来,不仅央企、地方国企,甚至民营企业也都参与了该人才培养项目。所以很多中国企业将自身推崇和运用的国际职业胜任素质进行二次引进和推广,对海外合作国家的本土雇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这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下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正计划开展的中国与巴基斯坦瓜德尔港“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人才培训也计划采用国际行业协会公认的国际物流课程体系,这是因为国际进出口行业术语、管理标准大多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立,这方面我们话语权较少,所以只能按照这些公认的国际规则和行业标准对巴基斯坦物流人员培训提高其职业胜任素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于国际职员的国际化人才属性,我们在胜任素质培训和考试体系建设上应树立人才培养的全球性观念,即以全球性的眼光审视国际职员培养的标准、要求和内容,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培养真正复合型的国际职员,使其具有国际化的适应能力。国际职员胜任素质开发要对标国际标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我国在职业标准开发与设立上的话语权,改变我国在各种管理能力和职业胜任素质标准国际公认度较低的局面,赢得与我国经济总量相匹配的国际地位。

猜你喜欢

胜任职员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活动预告
迟到的理由
打错了
反差就是这么大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
为何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