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2022-02-17邢怀滨
文/邢怀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2014年以来先后在四次全国科技会议以及2020年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全面论述。这些论述深刻回答了中国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深刻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深刻领会科技创新与国家兴衰的关系,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近代以来历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对世界发展格局的影响进行了科学阐述。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16、17世纪开始发生的历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极大地推进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一些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借助科技与产业革命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关于近代中国由盛转衰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苦难。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尽管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欧美,但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就,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我们必须坚定创新自信。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特征和趋势,鲜明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等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重要论断。这些重要论断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是新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发展。
从统筹两个大局深刻领会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021年10月21—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图为观众参观展出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建设科技强国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针对我国经济规模大而不强、增速快而不优的问题,他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仍然不高,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是我国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需要下大力气、久久为功加以解决。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大变局中,时与势在我们一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提高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的趋势和特征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是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二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三是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孕育新的变革,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社会生产力将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再次大飞跃。四是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准确把握当代科技创新的趋势和特征,是确定我国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的重要基础。
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到“天问一号”“祝融号”成功探测火星,从神舟十二号圆满完成任务到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图为2021年11月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出舱画面(新华社发 郭中正 摄)
统筹两个大局,抢抓时代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科技创新这件事,等待观望不得,亦步亦趋不行,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劲头,快马加鞭予以推进。“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失去了前几次科技革命的机会,现在必须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历史机遇。
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深刻领会对科技创新的战略谋划,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科技创新进行了新的战略谋划。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论述。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科技创新是关键。在社会发展方面,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共同富裕、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惠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生态文明方面,治理环境污染,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离不开有效的科技手段。在国家安全方面,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都需要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纵观党领导科技事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革命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我们始终坚持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要增强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确立“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提出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进一步增加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而确立了我国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他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我国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坚持人民至上和全球共享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执政兴国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科技创新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他多次强调,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新科技带来的新机遇面前,每个国家都有平等发展权利。要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贡献中国智慧,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塑造科技向善文化理念,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这些重要论述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要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要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创新发展的责任;要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科学素养,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既当好领导,当好“后勤部长”,又成为专家,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要加强科技领域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能够把党和国家科技政策贯彻落实好的组织型人才,成为领导科技工作的行家里手和科研人员的知心人。要充分尊重人才,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从系统工程思维深刻领会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协同推进各项重大举措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必须全面系统部署,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
对我国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进行系统部署。在提出“四个面向”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国科技创新要全面部署、重点突破。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要鼓励自由探索,更要应用牵引,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要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科技攻关,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瞄准前沿领域,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要全面加强科技供给,深入研究和解决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等需要的科技问题,加强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提供科技支撑。在任务部署方式上,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要一起转。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大科技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强统筹协调,解决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要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包括科技评价、科技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等。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省威宁县平箐光伏电站和大海子风电场(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围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区域创新和东西部科技合作、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等,习近平总书记均作出部署和要求。例如,关于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方面,他指出,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深刻把握世情国情科情,观点深邃、眼光长远,部署务实,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把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落地,我们一定能够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