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模式的构想与支持方法
2022-11-04杨靖愉
■文/杨靖愉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幼儿园园本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农村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活动面临更大的挑战。为此,本文在明确园本教研概念及其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的现行模式和问题,并立足于农村幼儿园园情,构想出了适合农村幼儿园发展情况的“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提出了推动该模式运行的支持方法。
一、园本教研概念及其价值
园本教研是在普通中小学大规模开展校本教研的背景下,幼教界在借鉴校本教研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幼儿园教研形式。目前关于园本教研的表述有很多,笔者总结得出:园本教研是以园长、教师为主体,以幼儿园存在的教育问题为对象,以改善和提高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探索活动。园本教研的内涵是以幼儿园为生长点和立足点,以解决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起点,选择具有可行性的方法进行探究,以改善教育实践情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有关园本教研的探究日趋深入,其价值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园本教研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幼儿园组织园本教研,教师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园本教研也随之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幼儿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园本教研,对教学质量提出较高标准,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组建一支具有教研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促进园本教研水平的提升。由此看来,园本教研、教师发展、教学质量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双循环的关系,能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螺旋向上发展。除此之外,园本教研还保证了幼儿园将“幼儿发展为本”作为核心,践行了幼儿园“一切为了幼儿”的宗旨,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现行模式及问题解析
(一)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的现行模式
1.农村幼儿园的传统教研模式。传统的教研模式包括“自上而下”的教研员制度和“自下而上”的幼儿园教研组制度,这两种制度互不交融,各自运行。“自上而下”的教研员制度是以教研员为主体,借助科学的方法,通过“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的路径得出教研成果,并运用行政手段将结果推行到各级各类幼儿园。在这种制度下,幼儿园教师只能被迫接受来自外部的经验,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无法真正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自下而上”的幼儿园教研组制度是以教师为主体,但只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备课或解析教学案例。这种制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教研,只是片面地体现出教研的实质和内涵。传统的教研模式无论是在制度上,还是在内涵的展现上,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理论和实践难以达到有机结合。
2.农村幼儿园的“集体参与式”园本教研模式。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处于摸索阶段,教研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农村幼儿园模仿和借鉴发达地区的园本教研模式,主要采用的是“集体参与式”园本教研模式。“集体参与式”园本教研模式是指由园长发起,由教研组长引领,幼儿园全体教师参与的一种常规的教研模式,其主要针对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农村幼儿园大多实施由园长、副园长负责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或由年级组长负责的教研组织结构,但部分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农村民办幼儿园缺乏教研组长的引领,缺少教育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组织结构不完善,影响了园本教研的实施与开展。
(二)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的问题解析
1.教师园本教研的意识淡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起步晚,发展较为滞后,教师学历偏低,教师队伍组成相对复杂,一些教师属于跨行进入学前教育领域,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理论知识匮乏。因此,部分教师对园本教研的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园本教研是管理者的事,和自己的关系不大,甚至不愿意参与教研活动。与此同时,部分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会寻求帮助,不认为这可以成为教研问题。
2.园本教研的选题脱离实际。农村幼儿园的园本教研活动大多由园长或教研负责人发起,其问题也是园长或教研负责人提出,教研问题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这就导致在教研过程中教师的兴趣不高,毫无参与感,容易出现“一言堂”“开小差”的现象。除此之外,部分农村幼儿园的园本教研问题不符合本园的实际需要,而是盲目跟风,模仿示范园,看别人研讨什么,自己就研讨什么,导致园本教研缺乏指向性和针对性,违背了园本教研的实质。
3.园本教研缺乏保障机制。农村幼儿园虽然有教研活动,但是由于缺乏保障机制,使得园本教研具有较高的随意性,教师的积极性较低。保障机制的欠缺,一方面体现在教研制度不完善,教研制度是园本教研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教师自觉参与园本教研,保障教研活动常态化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体现在农村幼儿园经费紧张,致使教师“走出去”、专家“引进来”、奖励“发下去”等措施无法真正落实。
三、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新模式的构想
现阶段,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的质量不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不足,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急需探索出一种适合农村地区的教研模式。农村地区园本教研的突出问题是资金紧张、资源不足,结合自身的教研经验,笔者认为“互助”道路是行得通的,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出了一种新型的园本教研模式,即“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
(一)“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协同”和“创新”两个概念的组合,它是一种知识分享机制,包括了众多方面,如思想、技术、专业技能等。根据协同创新的内涵,笔者将“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定义为:幼儿园的创新主体为了实现重大的教学创新,实现创新要素间的互利互惠、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而开展的大跨度创新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有效执行的关键在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在幼儿园园本教研中,创新主体包括幼儿园、园长、教研员、教师等,创新要素包括一切支持教学创新的人、财、物。
(二)“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的运行
“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需要在合作中实现有序运行,而这个合作团队是由幼儿园、专家团队、教师共同组建而成。在“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运行过程中会形成两股力量,分别在幼儿园内部和幼儿园之间运行。
1.园内“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的运行模式。在农村幼儿园中创建协同创新平台,有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园内“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的运行模式是:在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前,教研带头人通过观察、谈话、调查等各种途径,收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将问题进行分类和总结,最终确定园本教研活动的主题,并将主题告知教师,使教师有准备、有观点、有经验地参与讨论。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教研带头人要引领教师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进行充分交流,明确解决方法,同时关注交流中发现的新问题。
2.园间“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的运行模式。在农村幼儿园之间创建协同创新平台,能充分发挥各个幼儿园的资源优势,有助于实现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稳步提升。园间“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的运行模式是:发挥当地公办幼儿园的引领作用,以公办幼儿园为核心建立教研共同体,对农村薄弱幼儿园、农村新建幼儿园、农村民办幼儿园进行帮助和扶持,鼓励示范性幼儿园组建教研团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乡镇和街道公、民办幼儿园的均衡发展,从而促进当地幼儿园办园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模式运行的支持方法
(一)政策、制度支持
政策、制度的存在是为了确保教师在“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投入感。园本教研需要各地政府、教育局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为运行“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提供有利条件。园本教研还需要幼儿园建立教师考核制度与园本教研评价制度。教师考核制度要与园本教研的过程和结果挂钩,明确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责任,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园本教研评价制度需要对园本教研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园本教研逐渐成为农村教师工作的一个必要构成部分,进而推动园本教研常态化。
(二)财力、物力支持
“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的运行离不开各种物质和资料的保障,比如图书资料、各类活动材料、电脑和网络设备等。因此,为农村幼儿园提供财力、物力支持是“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此外,“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开拓视野,这就需要教师外出学习、观摩,或者请专业学者进行指导,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所需的财力、物力应有一定的支持体系。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设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专项资金,保证农村幼儿教师能进行“走出去”“引进来”的学习。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以从实际出发,设置“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运行专项资金。
(三)专家、学者支持
学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支持是农村幼儿园“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重在有正确的理念和方向,教育部门应搭建平台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动员当地教研员、示范园教研领头人为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效的教研方法,指导“协同创新型”园本教研模式真正落实。同时,农村幼儿园应树立正确观念,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探索出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教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