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

2022-11-04王一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现代国际关系 2022年1期
关键词:格局能源经济

王一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科技、产业、人口、能源、金融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在世界经济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经济份额持续上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8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占全球40%,预计到2035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规模将超过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的比重接近60%。同时,全球经济重心加速向亚洲转移。2020年全球GDP突破1万亿美元的国家共有16个,其中亚洲占居5个,分别是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占亚洲经济的份额持续上升,是“东升西降”的重要推动力。认识和把握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需要对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中长期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以信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主体,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生物科技、空天海洋等领域协同推进的“一主多翼”的发展态势,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多点突破、群体迸发的特征,对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改变原有国际分工的“中心—外围”结构,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消长和全球经济格局。

新科技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高速化、智能化,推动数字化转型向各领域广泛扩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人—网—物”互联体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网络,推动人工智能向自主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和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等方向发展,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和创新。

制造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日趋广泛应用,制造业生产流程、研发设计、企业管理,乃至用户关系都出现了智能化的趋势,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部门,成为重塑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能源技术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方向转型。信息网络技术与能源技术融合,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和能源服务智能化,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存储和传输技术的进步,深刻改变现有能源结构。

生物技术向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方向发展。新型基因技术不断涌现,合成生物学快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日新月异,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移动健康监测等快速演进推广,为医疗健康技术发展带来新动力,医学模块加快从临床医学向健康医学扩展,催生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呈现巨大发展潜力。

空天深海技术朝着纵深化方向发展。大推力火箭、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和新型推进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应用,在高效率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近地空间站应用、月球与火星探测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海洋科技由浅海向深海拓展,载人深潜器、海底资源探测和开发、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生态工程等,正在催生新型海洋经济。

从全球范围看,各国争夺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深刻影响国家力量对比变化。美国视中国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不惜成本和代价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以“小院高墙”战略对我国实施更严密、更大力度的封锁措施,确保美国在关键战略技术领域的绝对竞争优势。得益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一些领域实现了“并跑”和“领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在纳入评价的全球141个国家中,我国的综合排名继2016年首次进入前25名之后快速跃升至2020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为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创造了条件。展望未来,全球创新版图重构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关键变量。

二、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从高潮转向低潮,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速放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持续近30年的扩张后开始收缩。新冠疫情后,主要经济体重新审视供应链安全问题,在效率和安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调整。

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生产系统和运输物流都受到严重影响。受冲击最大的是全球化程度高、产业链分工链条长的行业,主要是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行业,进口额和出口份额分别占全球的32.9%和24.6%。其次是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化工产品。疫情后,芯片短缺严重冲击全球汽车和电子产业,美国等经济体还出现港口堵塞、物流紊乱,海运费用大幅上升。

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观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横向维度主要指生产和供给的集中度,全球制成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德国和美国三大制造中心,中国是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1年8月发布的报告,在180种全球主要贸易品中,70%的生产集中在中国。纵向维度主要指上下游关系,拥有自然资源和不可替代技术的国家处在上游,中国等加工制造业集中的国家处在下游面临被卡脖子风险较大。

横向和纵向维度的变化,都是全球产业链分工深化的结果。疫情的冲击,叠加地缘政治影响,凸显了全球产业链的脆弱性。在关税壁垒、技术封锁和关键零部件断供的条件下,要素成本因素在产业链布局中的权重大幅下降,市场和技术可获得性的重要性明显上升。

过去一个时期,由于要素成本提高,加上中美经贸摩擦的冲击,中国经历了两轮产业外移压力。新冠疫情后,国际上又出现所谓供应链“去中国化”问题,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带来新的挑战。但从疫情后的情况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显现出强大韧性。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产业体系,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已达到27%,世界500强上榜企业数超过美国,已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世界多数经济体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明显提高。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中国与世界》报告指出,“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相对有所上升,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则相对降低”。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悄然改变。随着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加速扩大,并与美欧等最终消费市场形成此长彼消关系,正在改变既有的全球市场和经济格局。

三、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国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等方面,对世界经济格局有重要影响。有学者认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且高质量劳动力大幅增长时代已经终结。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婴儿潮,全球青壮年劳动力(25~49岁)增速快速攀升,1994年增速达到2.6%的峰值,之后持续回落,2020年全球青壮年劳动力增速仅为0.7%。发达国家青壮年劳动力占比快速下降。新增劳动力主要来自于不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从全球主要区域看,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人口增长即将迎来拐点,欧洲及北美地区人口规模保持基本平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人口或将迅速扩张。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研究结果表明,2021~2035年中国人口将迎来峰值拐点。欧洲及北美地区人口规模保持平稳,但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将维持低增长甚至负增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人口将出现快速扩张,该地区人口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其他区域板块。

人口老龄化加快,将成为拖累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世界人口展望预测,全球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将由2015年的8.3%上升到2035年的13.0%和2050年的15.8%。工业化国家或经济体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重28%,欧盟27国为20.3%,美国16%,俄罗斯1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11%,已经迈出走向老龄化社会的步伐。

发达经济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增大。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就业人员总量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下降,劳动力供求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人口老龄化降低居民储蓄率,并导致投资率下降,由此可能降低潜在增长率。老龄化增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拖累经济长期增长。老龄化程度加深,还将降低居民消费倾向,形成“低欲望社会”,进而使消费规模扩张放缓和消费结构升级动力减弱。

目前,人口增速最快的非洲,人口总数为13亿人,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26亿。年轻人口占比提高可以产生人口红利,但必须与人力资本积累、储蓄率与投资率提高以及能够提高效率的体制机制改革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一个时期,世界人口版图的重大变化将是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最具确定性的因素。

四、绿色低碳转型

全球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将加快能源投资、生产、消费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从传统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时期内打破既有的能源格局,将会催生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阶段性、结构性供需失衡和非理性价格宽幅震荡。中长期而言,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传统能源产能日益萎缩与绿色新能源供给增大,加之储能系统建设需要较长时间,能源结构调整将是中长期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

能源系统对安全性的要求和系统自身的复杂性,预示着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将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但能源转型带来的全球能源格局变化,无论对能源出口国还是进口国,传统能源企业还是新能源企业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响的产生源于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特性不同,资源禀赋的重要性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能力所取代,油气资源贸易形成的利益格局将发生变化,油气资源出口国的影响力将下降,而具备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的国家将从能源转型中获得更大收益。

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将改变全球能源版图。全球对化石能源需求下降,能源安全重心将从油气的对外依存度、油气贸易通道的安全,转变为电网安全或锂、钴、稀土金属等关键材料的供应安全问题。

五、国际金融格局演变

总体上看,国际金融格局相对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具有滞后性,世界金融中心的转移也将明显滞后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速度。

美国仍将是对全球金融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美元仍将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经济体进入到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国际货币体系的覆盖范围将有效拓展,国际货币有逐渐多元化的趋势。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将继续上升,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将缓慢上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高,但伦敦和纽约仍将是国际主要金融中心。

美元长期逐步衰落将是大概率事件,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将继续下降。正如哈佛大学罗格夫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美国产出占全球GDP比重持续下降,而美国债务占全球GDP的比重却在持续上升,期望美元稳定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

总之,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总体上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内涵和发展变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显现,战略回旋空间增大,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力塑造力增强。我们要用好战略机遇期,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挑战,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猜你喜欢

格局能源经济
“五桥”联动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汇聚留学生力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丰富的能源
格局
经济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