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与“首都记忆”建构研究

2022-11-04

今传媒 2022年9期
关键词:北漂乡愁建构

黄 微

(北京交通大学对外联络合作处,北京 100044)

莫里斯·哈布瓦赫在 《论集体记忆》一书中指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个体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个部分。”建筑师Rossi等认为,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场所,城市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种。如今,在旧城改造和城市大拆大建的开发浪潮中,人们关于北京的城市记忆正逐步消失,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了城市记忆留存的重要载体,因此,研究其对人们“首都记忆”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问题与设计

人们通常会在知乎平台和老北京网论坛站等社交媒体上,以文本的形式记录自己对北京的记忆。本文对这些关于“首都记忆”的文本进行分析,探究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建构“首都记忆”的原因,并总结所建构的“首都记忆”的内容及特点。

首先,笔者使用关键词“回忆/记忆/印象/想念+北京”在知乎平台、老北京网论坛站上分别进行检索,删除与主题不相关或表达不清晰的资料,截至2020年5月30日,共得到相关记忆文本67篇,其中,知乎平台文本为42篇,老北京网论坛站为25篇。其次,依据文本观察区分记忆主体,将在北京有固定居所或自小就生活在北京的群体算作北京人;将从其他地方来到北京,在北京过着漂泊不定生活的群体视作“北漂”;将曾在北京短暂实习或旅游的群体视为短暂停留者;将在记忆文本中无法明确主体身份的人群视为不定身份者。本文主要分析前三类记忆主体的文本内容,所得到的文本数量分别为28篇、19篇、16篇。

二、社交媒体与身体在场:记忆书写的前提

从社会身体的观点出发,网络交往是一种“身心俱在”的交往。因为虚拟网络空间的交往实践无法和现实的身体脱离,出现在网络交往中的文本就是其离不开社会身体的表现形式。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用户可以在知乎平台进行评论或点赞,本次调研所选取的42篇知乎文本共获赞312个、评论113条;老北京网论坛站网页上会显示查看次数和网友评论,25篇记忆文本共被查看80897次、评论数为145条。在此过程中,发布文章的用户作为实践主体,将自身在现实世界的经历通过网络空间记录下来,成为了记忆建构的行为主体,而查看文章、进行点赞或评论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虚拟空间实现了与记忆主体的网络交往,记忆主体因此借助社交媒体实现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身体在场。

三、“首都记忆”的共同书写:记忆主体的在线建构

人们在网络平台以文本的形式书写对首都北京的记忆,是基于生活经历而完成的,不同记忆主体所呈现的文本特征也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北京人:怀旧与“乡愁”情绪交织

浪漫的怀旧和感伤的乡愁注定是永不衰落的城市话题之一。新的“乡愁”不是渐行渐远的“乡村感”以及“回不去”的痛苦,而是在辉煌绚烂的都市景观的阴影下“进不来”的创伤,其中隐藏着的是现代人的焦虑。这些记忆文本中,包含着大量的怀旧与乡愁主题。

本研究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北京人对首都北京的记忆内容,一方面是关于小时候的吃、穿、玩等日常生活情境的记忆,呈现出对老北京的怀旧之情;另一方面,文本中透露出对北京现代化发展的矛盾心情:那么多古朴传统的四合院一个个消失,所剩无几,那么多商品楼却拔地而起,而且愈演愈烈……我们生活的家就这样地被浓缩、概括了。由此可见,北京城市发展和建设给许多北京人带来的是“回不去”的痛苦和“进不来”的“乡愁”。

(二)北漂:逐梦主题

在人们的印象里,大城市往往与奋斗、梦想等息息相关。有学者指出,青春的面庞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追逐着梦想和尊严,在北漂群体的记忆文本中,“梦想”是他们关于“首都记忆”的主题。虽然工作压力大、生活艰难、孤独与委屈的情绪伴随着北漂群体,但是从记忆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北漂书写的是对梦想的坚持:“生命在于折腾,折腾在于money……但是我必须离开家,去远方,我需要去奋斗,去锻炼,去体会一个人的孤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北京都是有梦想的人来的地方”。

北漂对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压力和梦想同在,繁华和孤独并存。因此,这种共同感情成为了逐梦记忆的集体素材。

(三)短暂停留者:北京记忆的部分重构

在人们的传统记忆里,北京既是一座神秘的历史古都,也是一座高科技云集的现代化城市。在16篇短暂停留者的记忆文本中,有13篇为游记、2篇是来北京就医的经历、1篇是回忆北京建筑。在游记类文本中,北京的景点和美食是记忆主体呈现的主要内容,即旅游“打卡”,其传达出对来北京旅游的美好回忆、对友谊的珍视等正向情绪。“打卡”地主要为北京标志性景点及日益昌盛的文化艺术气息地;美食主要包括全聚德烤鸭、卤煮、老北京炸酱面等。

此外,笔者还在记忆文本中看到了这些短暂停留者的记忆文本改写了人们此前对北京的集体记忆,重构了一种新的北京记忆。

四、结论与讨论

从北京人、北漂、短暂停留者三种记忆主体关于“首都记忆”的建构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社交媒体:选择性记忆与认同危机

互联网低门槛和可接近性的特性,使得网络传播主体也表现出个人化、多元化的特征,大众传播媒体不再是传播主权的垄断者。因此,议程设置能够被任何具备网络传播能力的使用者利用,而不再只是媒体的专利,这意味着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书写关于北京记忆的过程,也是一个有选择性的记忆过程。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会主动将自己划分或归类于特定的群体中。然而,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消费主义、归属感淡化以及不断模糊的身份感中,人们关于“我是谁”的追问也越来越多。这67篇记忆文本中便透露着感伤的情绪,关于“我是谁”的迷思也不在少数。首先,在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人所回忆的生活场景在逐渐消失,这使得他们对“我是谁”的认识感到困惑;其次,作为人才集中的大城市,近年来北京又在逐步疏解人口,激烈的竞争导致北漂压力过大,他们像是都市的“他者”,一方面难以被北京接纳,另一方面情感又无所寄托,因而流露出对生活和事业艰难的感伤情绪;最后,短暂停留者也因北京的发展不符合他们原本的内心期待,而流露出负面情绪。社交媒体为记忆主体提供了书写情感的平台,淡化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意义的挫败,但是,这种焦虑转移的做法是否是良性的还有待商榷。

(二)经济:记忆建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直以来,城市规划跟随着发展和投资的脚步,城市改造仅是中国城市规划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此,北京人的记忆文本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投资脚步的。此外,近年来,北京雾霾也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记忆主体在文本中提及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受经济发展方式和人们消费方式所影响的;北漂对梦想的追逐以及对生活艰难的回忆,从根源上来说也是受到了经济影响。

本文主要基于知乎平台和老北京论坛网站来探讨和分析社交媒体与人们关于“首都记忆”的关系。社交媒体为记忆主体实现了“身体的网络在场”和网络交往;在记忆主体的回忆文本中,北京人呈现出怀旧与“乡愁”情绪;“逐梦”是北漂书写的主要主题;短暂停留者重构了部分“首都记忆”。这些内容反映出记忆主体的选择性建构,呈现出记忆主体的感伤和认同危机,也反映了经济要素是记忆建构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猜你喜欢

北漂乡愁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乡愁
乡愁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I LOVE SPIDER—MAN
北漂
建构游戏玩不够
回头一望是乡愁
水乡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