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2-11-04白楠
白 楠
(内蒙古科技大学体育教学部体育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即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课程思政建设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高校体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是社会转型期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历练的重要动因。因此当前亟待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实现大学生体育和思政教育融合。
经过十年的探索,学者围绕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理念、策略、具体措施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得出了不少宝贵的结论,如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有利于全面育人,有利于建立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应实现关怀“完整的人”,从“规训”到“教化”的理念转向;高校应采取通过教学设计、体育活动与赛事优化课程设置,以立德树人为首的目标设计,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管理宗旨,实施知识技能和价值引领相融合的教学评价等策略来优化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以提升育人质量;除了日常体育课程教学外还可采取训练营、演练团等创新措施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加以实践。为进一步探讨高校体育思政推进落实的问题,结合现状提出建议,本文采用访谈调查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的策略进行分析。
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1.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现状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是指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融合的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在体育公共课、选修课中设计了课程思政内容,其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等。为了将这些思政内容与体育课程内容融合,一些高校建立了教学案例库,用教案的形式记录针对专门的内容开展教学的方法,并与其他高校分享。体育教师借助这些教案示例,能够清晰明了地看到某个项目在某个单元的教学中要融入何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备课过程中做到心里有数,在讲课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受访教师表示,从具体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比较接受所设计的教育教学内容。但总体上看资源共享范围不广。
1.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形式现状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形式是指体育教师开展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学的模式、方法、途径、组织、工具等。当前高校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线下教学中采用的传统讲解示范法,而合作学习法、小组比赛法、问题探究法则较少运用。除了线下教学,还有部分高校采用线上教学的形式,主要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体育运动App来实现,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预习或回顾相关内容,借助线上视频、图片、小文章等了解高校体育课程所学内容蕴含的精神文化,使思想得到陶冶。此外,部分高校还会采取校园文化建设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途径。受访教师表示,采用传统讲解示范的方法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大学生的反馈与未融入思政内容时相差无几,而采用合作学习法、小组比赛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教学法时,大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反应比较明显,学习过程中也较为投入。同时,通过线上形式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时,从后台管理系统可以看到多数大学生能按要求观看相关资源,且部分大学生还会在资源下方留言评论,反响较好。
1.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现状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是指对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与结果开展的评价。当前,在评价内容方面,高校以体育方面的评价为主,对思政内容和平时表现的评价有所欠缺。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大多以体育项目技能的掌握程度、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主要的评价内容,在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后,虽然涉及思政内容的评价,但关注程度明显低于体育内容,同时,高校对大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也不够重视,大多数高校仍然以大学生出勤情况为主要的平时表现评价指标。在评价方法方面,本文所调查的高校仍然着重于终结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的关注和设计不够,且在实际的过程性评价中,严谨性不足,教师主观性较大。在评价功能方面,本文所调查的高校对体育课程思政进行评价的目的仍然以传统的诊断功能为主,忽视了其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在评价主体方面,虽然大部分高校设计了多元主体评价,但教师评价比重仍然较大。
此外,有的高校针对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思政设计进行了评价,评价主体以学校体育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为主,评价方法包括巡课、督导等,评价内容包括体育教师的教法、大学生的学法、课程思政的设计等,评价功能以导向功能为主,主要为高校、体育教师指出问题、提出建议。总体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传统性较强,创新性有待提升。
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以来,许多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高校已经初成体系,在教学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可进步的空间较大,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未来应采取何种策略,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2.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
首先,师生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认识水平较低。一些高校虽然发布了一些文件和工作办法来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但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会议开展情况、教案设计和教学大纲设计等方面的文件数量来看,相关工作仍然比较薄弱,体育教师的参与性不强。同时,对大学生随机访谈的结果显示,大学生中了解本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不多,虽然有大学生表示在体育课上有接受到一些思政教育的内容,但感觉与以往的体育学习没有太大不同,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就是指学校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的内容。
其次,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表述模糊。关于总目的,大多数高校在相关文件中只是简单采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表述。关于分目标,大多数高校也只是依据具体的项目采用“提高大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等表述,对所涉及的课程思政内容未有具体的操作性定义,导致师生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也难以采用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实现目标。
再次,体育内容与思政内容融合不深。调查发现,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方面仍有可以加强的地方。例如,有的高校只是简单地将一些体育项目与思政内容对应起来,提出通过某个项目的教学,达到某个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但未提出项目教学中的技能教学、体能训练、文化熏陶、活动比赛等,如何与思想政治素养的认知表现、情感表现、意志表现与行为表现内容相互融合,导致一些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呆板,甚至牵强附会。一些教师也表示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从口头上加以引导,在具体的操作上感觉缺乏指导。
最后,体育课程思政评价缺乏导向性与激励性。许多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方面的相关规定和工作办法主要要求将大学生评价结果计入大学生学分绩点与档案,将教学评价作为评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发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的手段,记录到相应的表格和档案中,更多地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未明确规定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应如何改进和完善,较少涉及导向功能,也未涉及对表现良好的大学生、体育教师采取何种奖励手段,基本忽视激励功能。
2.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因素
首先,体育教师体育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不够,且体育教师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加之对体育教师缺乏激励,导致其体育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培训,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当中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不理想,导致目标笼统、空洞,内容机械、呆板,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可操作性不强、主观性过大,缺乏规范,教学方式方法仍以传统为主,对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运用不足,课程各个环节中不同体育与思政内容缺乏衔接。体育教师应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如果其课程思政理念与能力不足,就不能有效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学校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难以取得实效。
其次,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管理亟须完善。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对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的评价与管理,都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相关工作是否得到了有效监督和改进。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评价管理机制,具体的评价管理工作比较零散,有时存在管理上的重叠和空白,一些体育教师表示有的表格需要重复给不同部门填写和上交,对有的评价清单具体如何填写不太清楚。同时,虽然高校会定期开展一些体育课程思政教案和教学评比,但评比完成后针对好的个案和不足的个案没有专门进行讨论和学习,只是简单地传阅相关材料文件,也没有与兄弟院校分享经验和教训,导致好的做法难以大范围地推广,成果转化不足。
最后,学校领导层重视程度不够。高校领导是否重视体育课程思政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多数学校领导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一般,而领导是否重视影响了体育教师是否重视,影响了其是否能主动投入体育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开发,同时也影响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度,以及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有的体育教师表示,在一些体育课程思政评比活动中,领导越重视,参与的人数就越多,形成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越丰富。可见,领导组织层级重视不够的高校迫切需要改变现状。
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策略
3.1 开展体育教师课程思政专业培训
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不仅影响其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识水平,也影响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内容融合的效果。因此,高校有必要专门开展体育教师课程思政专业培训,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培养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只有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才能形成一支高质量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师资队伍,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的合理性,提高体育内容和思政内容相互融合、渗透、衔接的有效性,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按部就班、有章可循,使教学评价客观规范、有条可依。
3.2 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评价管理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将直接导致评价缺乏导向性与激励性,既无法有效检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也无法激励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教与学。因此,高校要着力完善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体育教师评价、大学生评价科学有效,同时应当提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管理的系统性,避免管理的重叠与空白。
(1)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第一,针对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设计的评价内容应完善、细致,建立具有可操作的评价内容指标体系。第二,评价方法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过程性评价指标的设计,重视提高评价主体的过程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第三,评价功能方面,要注重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要从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强调评价结果,得出对优秀代表和优秀成果的奖励办法、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研讨和改进办法,以及定期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供校内教师和校际教师进行交流的办法。第四,评价主体方面,要加强教师同辈互评、大学生互评、大学生自评表单的开发和使用,保证多元主体评价的有效性。
(2)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管理体系。第一,制度建设方面,高校应当制定并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工作与管理办法,同时组成专门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小组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和监督。第二,资源管理方面,高校应致力于课程思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对包括体育课程思政在内的各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实行信息化管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强资源管理的数据化和智能化,方便资源维护与共享。
3.3 加强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
学校领导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重视不够,制约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和创新,制约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每一方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制约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因此,无论是领导牵头环节,落实推进环节,还是反馈调整环节,都离不开高校领导组织层面的重视。各地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定期开展高校领导培训班和研讨会等活动,不断进行宣传推广,切实加强学校领导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进而提高高校师生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在建设工作中有效动员各方主体参与,齐心协力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不断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和整体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