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2-11-04王万万刘荣花
王万万,刘荣花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因此,本文将关公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即在高校体育教学全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充分挖掘关公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是实现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1 关公文化的基本内涵
1.1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是一种传统民间信仰。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关公文化是古人把关公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精神气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歌颂和传承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其实质是集“忠义仁勇”为一体的英雄主义文化。关公所体现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映射到人们生活中产生的精神影响,体现了一种社会价值标准,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重要精神。
1.2 关公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关公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所蕴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所蕴含的“忠义仁勇”正是古人对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美德的理解与诠释。关公文化所蕴含的“忠义仁勇”是关公精神的精髓,发展至今,关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
2 关公文化对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
2.1 关公文化学习是开展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公文化学习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使文化学习与思政教育更好地结合,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因此思政教育要求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备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深入学习关公文化 可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民族自豪感,使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2.2 关公文化学习是培养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
关公文化所蕴含的“忠义仁勇”是关公优秀品质的集合。通过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融入关公的优秀品质,可以使大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关公文化的“忠”,可以理解为忠诚,即忠于自己的君主,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选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应当拥有这种品质,要拥有民族自豪感和高尚的爱国情怀,在生活中才能把这种“忠”、这种“爱”内化为一种灵魂自觉和具体实践。关公文化的“义”是一种准则,可理解为坚守正义、有原则、仗义。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建立的阶段,要做到不义之事不做、见利忘义之事不做,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在生活中要对不道德之事、不讲原则之人敢于“亮剑”。关公文化的“仁”是一种信念,可理解为仁爱之心,唯有具备了仁义之心,爱人之心,才能算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才能做一名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关公文化的“勇”是一种担当,可理解为不畏困难、勇于进取,有一颗“勇敢的心”,敢于担当,在学习上,要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对于生活中的困难,要勇于直面,积极应对。综而观之,大学生只要做到了“忠义仁勇”,就会无往不胜,永远立于主动地位,助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3 关公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困境
3.1 高校缺乏专业教师团队
关公文化在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有赖于教师的全面参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应以自身优秀的人格魅力来熏陶学生,以过硬的专业技能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才可有针对性地推进与开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在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和交流中,尚未形成完善的队伍体系和专业平台,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盲区,这种盲区的存在,使关公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作用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发挥不明显,文化建设等各项活动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
3.2 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从大学生求学的出发点来看,多数大学生的求学目的是更好地就业,这一出发点势必要求大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实践技能,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因此,大学生没有准确认识到传统文化与自身发展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在更深层面的知识方面缺少研究与探索精神,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影响了关公文化等传统文化在高校课程思政方面积极作用的发挥。
3.3 高校缺乏长效机制
传统文化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结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更好地规范体育教学活动,实现关公文化的精准化呈现,高校应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机制的创设与完善,促进高校各部门间协同推进关公文化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更好实施,持续挖掘关公文化所具有更深层的内涵与价值,以更好地发挥关公文化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国高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与挖掘较少,相关研究机制建设的完整度、有效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无法真正满足实际传统文化发展的需求,无法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应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应对处理。
4 关公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
4.1 营造传统文化交流氛围
新时代,高校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出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和增强高校竞争力的考量,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尝试将民族文化与体育课程思政工作融合,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关公文化资料,如电影、电视剧、书画展览等,在体育理论课和网络课程资源共建中开辟专栏,以促进大学生对关公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媒体传播优势,利用校内公众号加大关公文化传播,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关公文化;最后,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以关公文化为载体的优秀品质,让大学生在体育课上展现出不怕苦、不怕累、团结拼搏的精神,引导大学生用关公文化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实现思政教育的功能,从而达到强身与思政的同频共振。
4.2 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关公文化素养培养的力度
体育教师除了应具备全面的运动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技巧之外,还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习有关课程思政文件和关公文化的相关理论,把体育课上成一门有深度、有广度并且有温度的课程。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但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关公文化,并且要学习关公文化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和行为举止,让大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地向大学生传授体育专业知识,并进行思政教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践行者和引路人。
4.3 增强高校体育课堂的思政元素
关公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要求高校从全面性、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具体来看,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体育教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研究;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小组赛、团体赛的形式来增强大学生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排球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夺冠》等励志电影来激发大学生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同时也可以给大学生传递一些爱国、敬业,努力进取的优秀品质,在授课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涵并自觉用关公文化指导日常的学习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4.4 坚持体育课程中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理论课时间让大学生观看关公纪录片,让大学生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感受关公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品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在组织大学生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大学生学习关公不怕输、团结、勇敢的优秀品质,多鼓励大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比赛,敢于面对挑战,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关公文化的内涵,而且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觉传承和发扬关公文化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