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体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2022-11-04叶东华
叶东华
(东莞市常平镇振兴中学,广东 东莞 52357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党的百年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把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论述,其中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如何发挥德育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不仅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学体育的功能更多局限于强身健体,且更多以应试为导向,导致体育的德育功能被忽视。但是,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在大力实施“双减”政策的前提下,让体育回归本质,充分发挥育人育德的作用,不仅具备现实可能性,而且也是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1 中学体育德育功能的核心要素
教育的3个维度,即德、智、体,为当时中国的先进之士所推崇,成为改革国民教育,进而实现育民强国目标的重要理念。例如,严复在《原强》中尤其重视体育对于国民身体塑造的作用;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也提到,欲 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因此,体育一直与德育密不可分,体育是实现德育的主体,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因此,在新时代的体育教育中,为了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具体而言,在当下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德育功能的核心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精神品质
精神品质是体育德育的核心内容。在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指引下,体育运动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进而超越自我。例如,田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的精神。这些精神品质,对一个人的人格培养和精神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中学阶段作为一个人性格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更有利于提升中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1.2 公民素养
体育规则是体育运动的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中学生学习和适应体育规则,并对违反体育规则的行为进行惩罚,可以提升中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为今后成为守法懂法的好公民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也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不可忽略对二者的塑造。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向中学生播放比赛视频等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不断增强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1.3 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团队合作能力一直在教育中处于缺位状态。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学生更多注重个人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此,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集体球类运动可以极大地激发中学生的参与性,中学生通过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积极与其他学生配合,最终取得团队胜利。这一过程可以让中学生认识到集体主义的魅力、团结协作的力量。在未来走向社会后,这种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可以让其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
2 中学体育德育功能实现的挑战
体育要实现德育的功能并非易事。受制于思想认识、内容形式、评价方式等因素,中学体育要全面实现德育功能依然任重道远。
第一,在思想认识上,许多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的德育功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系列根本问题缺乏思考。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当前依然有许多中学体育教师把体育狭隘地理解为身体锻炼,对体育所蕴含的德育属性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在“为什么”的问题上,许多中学体育教师对“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缺乏深入思考,依然把中考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指挥棒,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在“怎么办”的问题上,多数中学体育教师并不清楚体育发挥德育功能的方式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围绕技术工作的讲解和练习来进行,忽略了技术动作背后所隐含的 道德意涵。
第二,在内容形式上,当前体育的德育教育普遍缺乏技巧性、系统性、创新性。首先,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片面地将德育理解为说教,割裂了体育和德育二者的联系,使德育工作成了纸上谈兵。事实上,体育之所以能够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是因为体育本身具有高度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优势,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育,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如果脱离体育空洞地说教,极有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其次,当前体育的德育教学内容各异、形式不一,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导致中学体育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经常是心血来潮、随意性很强。有的中学体育教师追求大而全,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重点和主线;有的中学体育教师对德育内容本身没有梳理和分类,对不同年级学生教授同样的内容,导致教学过程中内容杂乱、毫无逻辑。最后,部分中学体育教师依然习惯于运用竞赛法等传统方法进行德育教学,缺乏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这也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
第三,在评价方式上,依然缺乏有效的德育结果评价机制。当前,在评价体育教学的德育效果时,多数中学依然采取的是轻过程重结果的方式,即对学生的评价以期末终结性评价为主,侧重于 考查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技能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学生在平时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对于体育基础较差但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方式很容易使其丧失体育运动的热情,从而违背了体育实现德育的初衷。此外,体育中考成为体育教学的“指挥棒”,也影响体育教学实现德育功能。在一切服务于中考的背景下,初中体育课从初二开始就基本围绕着体育中考测试项目展开,内容和形式单一枯燥,而到了初三年级更是只有单调的训练,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学生都只关注体育成绩的提升,这使德育在体育教学中被极大边缘化。虽然不可否认的是,中考测试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具有德育属性,但由于过早地围绕某个具体项目开展特训,这也不利于德育内容的全面渗透。
3 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体育德育功能实现的主要路径
问题是方法的先导。上述困境和挑战,一方面让中学体育教师清楚地明白当前中学体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问题所在,另一方面也为中学体育德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真正实现中学体育的德育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强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建设一支优秀的中学体育师资队伍,是实现体育德育教育的基础。要从“引才”上下功夫,以高素质、专业化为目标,立足全市、面向全省、放眼全国,从一流体育和师范院校招录优秀应届毕业生,从知名中学引进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优秀体育教师,大力改善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水平。要从“育才”上做文章。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德育教学认知不足,很大程度上与较少接受体育德育教学培训有关。因此,中学学校应定期组织体育德育教学的相关培训,提升广大体育教师对体育德育教学的认知水平,并邀请有关专家和名师就体育德育教学实践进行现场教学,提高其实践应用水平。
3.2 规范体育德育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体育德育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层次性、条理性的问题,必须对每一类的体育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属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套规范性的体育德育教学大纲。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总结,大致可以将体育德育教学内容归纳以下几项内容:(1)体育理论,主要负责学生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情感教育;(2)队形队列练习,主要培养学生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和集体意识;(3)体操类,主要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4)田径类,主要培养学生挑战自我、顽强拼搏、勇于竞争的精神;(5)球类,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文明礼仪、应对挫折、适应规则等意识;(6)武术,主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传统文化等品质。
3.3 创新体育德育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体育德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除了常规的技术动作训练,体育教学可以适当借助新媒体等手段,迎合当今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例如,可以利用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经典比赛录像,对相关运动员的生平、成长、训练过程、技术动作进行深入讲解,让中学生感受到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应采用不同的德育教学方法。例如,初一学生刚进入学校,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偏弱,相互之间需要增进交流,可以依托团体类的球类运动,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纪律规则意识,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此时可以通过田径运动和体育教育,增强其应对挫折、挑战自我的能力,通过榜样的力量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外,体育教师还应对不同性别中学生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例如,针对男生,可强化规则纪律意识;针对女生则应提高其团队协作、自信自尊的品质。
3.4 改善体育德育教学评价机制
针对目前体育德育教学评价难以量化的特点,必须改变以往轻过程重结果的评价导向,尤其注重观察和记录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形成过程评价,适度减少总结性评价,评价应以鼓励性为主。由于不同体育项目蕴含的德育属性不同,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做到目标明确,把需要重点衡量的精神品质与相关的体育项目结合起来,做到分类进行、综合评价。与此同时,在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考核时,除了考核其课时量、获奖情况、体育成绩等指标外,还应关注体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精神品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对此,学校可以采用不定时随机听课、学生与教师双向评价等方式,重点考核体育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学的表现。此外,还要理性对待体育中考,不能将整个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都围绕体育中考来进行,而是应在初一、初二年级中认真贯彻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要求,做到德育与体育中考之间的平衡。
4 结 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新时代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无论是教学工作者还是管理者,都应把德育放在体育教学中更重要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体育德育功能的实现,最终依然有赖于每一个中学体育教师的以身作则、真情付出。毕竟,精神品质无法像知识一样直接灌输,只能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真实互动和交流中激发出来。因此,每一个中学 体育教师都要做到真情投入、真心关怀,这样才能实现体育育人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