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探析
2022-11-04高文雅矫立杰
高文雅,王 美,矫立杰
(1.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2.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表演教研室,北京 100191)
成才先成人,德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中小学体育课程不仅要向中小学生传授健康知识,使中小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规则意识等。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体育课程需要身体的直接参与,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感染力,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要不断挖掘各种思政元素,将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祖国培养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
1 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必要性
1.1 符合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
中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学校教育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引导好、教育好学生,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三观。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有利于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1.2 符合教书育人的本质
教书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规则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优秀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体育课程需要身体的直接参与并施加一定的负荷量和强度,需要克服人的“惰性”,才能有所收获。上体育课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教师要教导中小学生不怕累、不怕苦、不断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
1.3 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新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需求,更看重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谈及其他的发展。体育教师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健康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要让学生从小热爱体育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现如今,各项体育政策陆续颁布,我们要抓住体育的大好发展时期,向体育强国不断靠近。
2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2.1 教育环境——体育课程不被重视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存在较大差异,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在升学考试中,我国一直采用学业成绩考核制度,中小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学业压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部分学校出现体育课被占的现象,对于好教师的标准就是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各种奖励也直接与升学率挂钩;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让中小学生从小上各种补习班或兴趣班,校外各种辅导机构蓬勃兴起,中小学生参加课后辅导成为常态。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形成了比较牢固的思想观念,认为文化课学习是第一位。整个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文化课非常重视,但忽视了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导致学校体育课程不被重视。
2.2 教育者——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由于社会对文化课的过度关注,体育课的地位一直较低,体育师资力量存在严重缺乏的问题。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上中小学生一直处于动态的过程,体育教师要时刻关注中小学生的一举一动,保证学生的安全。这就对体育教师的数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但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大部分处于学生数量与体育教师数量不平衡的状态。例如,一个班约有40名学生,但只由1名体育教师负责,甚至1名体育教师承担着1个年级的体育课。有的学校还安排体育教师做行政方面的工作,导致其负担加大,没有充裕的时间备课。此外,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注重对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德育教育且在课堂中融入德育的意识较差。
2.3 教育对象——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由于体育课长期不被重视,体育课开展得很不理想。虽然此情况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有所改善,但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体育课开展现状仍没有好转。小学生天生好动、爱玩,但是体育教师为了保证小学生的安全,大多会选择一些简单且危险系数低的项目进行教学,直接扼杀了小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对于初中生而言,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中考体育项目进行,课堂时间主要留给初中生自主练习;高中生希望能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放松身体,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但体育课教学只停留在集合、整队、热身、解散的环节,高中生对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产生了厌倦心理。长此以往,中小学生对体育课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即为了达标而去运动,丢失了体育本身的魅力,形成了对体育感兴趣,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现象。
2.4 教育媒介——各项要素缺乏合理规划
(1)体育社团组织方面,中小学校体育社团较少,且大多形同虚设,没有开展相应的活动,大部分学校只有临时组建起来的运动队。(2)体育竞赛活动方面,学校举办的次数较少,大多仅有春季运动会或秋季运动会,有的学校甚至1年只举办1次运动会,且体育竞赛活动内容设置不够灵活,不能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其中。(3)经费投入及场地设施方面,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资金较少,场地器材缺乏且现有的器材设施安全性不高,场馆开放的时间不够等因素,导致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次数减少,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下降。(4)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主要采用讲解法与示范法,教学方法陈旧,导致体育课死板、枯燥无味。(5)教学评价方面,目前体育课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对所有的中小学生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可能会降低体育成绩较差学生的自信心,也可能会打消体育成绩较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5 教育内容——内容体系不合理
体育教学内容“繁、浅、杂、旧”,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小学体育课程应该为中学体育课程打好基础,但是中小学体育课程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衔接。教学内容由体育教师统一安排,涉及范围小且缺乏吸引力,没有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兴趣与学生间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只停留在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阶段。体育教师讲解示范动作后,学生跟着模仿练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内容偏向于技术层面,缺乏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此外,由于课程的专业化细分,大部分体育教师偏向于提高自己的专业课能力,将德育教育任务完全推脱于思政课教师。虽然体育运动过程中有着很多外显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但是体育教师没有将其很好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3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路径探析
3.1 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首先,国家层面应加大对体育的资金投入,对发展落后的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其次,优化选拔人才的机制,改变能力教育重于价值教育的现状,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再次,合理优化对教师的奖励制度,平衡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之间的关系,增大开设体育机构的力度,保证中小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课后体育锻炼。最后,在升学考试中加大体育分值,提高体育的地位,改变学校领导、家长和教师只重视文化课学习的观念。
3.2 教育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全方位地培养各个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以保证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其次,学校要减少体育教师行政方面的工作,让体育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备课。再次,体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课前认真备课,课上耐心教导,课后多与中小学生沟通,全面地了解学生,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要加强体育教师把德育融入体育课程的意识,提高体育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职业素养和榜样模范作用,以身作则,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体育教师能自觉学习思政内容,时刻把体育强国梦和立德树人的任务放在心中。
3.3 教育对象——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首先,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展小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其教学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中学阶段,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运动能力后,可以让其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的项目进行学习。其次,学校要增加体育课程内容,保证中小学生能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种主题的体育活动,将德育元素融入体育活动过程,让中小学生从内心受到感染与触动,切身实地地感受到身、心两个方面的成长。最后,对于体育中相对枯燥的项目,体育教师要积极地引导中小学生,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此提高中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例如,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要求中小学生做到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知难而上。
3.4 教育媒介——合理安排各项要素
(1)体育社团组织方面,学校可以开展“走班制教学”,中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体育课,系统地学习并掌握运动项目。(2)体育竞赛活动方面,学校应多举办运动会或者挑战赛,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并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注重体育对中小学生的人格塑造,弘扬体育精神,如挑战自我、勇于拼搏、追求卓越等。(3)经费投入及场地设施方面,扩大政府对体育的资金投入,同时吸引市场的力量,改善学校的场地设施。同时,增加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使中小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4)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5)教学评价方面,体育课教学评价应改变过去单一评价的方法,加入过程性评价和对德育的评价。针对不同水平的中小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合理化、公平化。同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从多维度对中小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3.5 教育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组建专家团队,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研究,设计合理有序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达到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效果。同时,教学内容要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中小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其次,增加体育教师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如体育教师讲解体育史与体育文化类课程,能使中小学生从人文角度了解体育的魅力。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重体育精神的重要地位,同时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但体育教师在把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能胡编乱造。最后,体育教师要多参加思政课程的培训,提高思政能力,积极挖掘每个运动项目中的思政元素,并主动地将其融入体育课程。
4 结 语
学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体育不被重视的现状,提高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体育教师要把立德树人始终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体育强国梦,还需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建立起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加强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促进思政课程更好地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实现二者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