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欺与不欺
2022-11-04
诸葛亮的“空城计”真实存在吗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罗贯中描写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心理战——空城计。从此,诸葛亮自编自导自演的“空城计”,成了难以复制的军事奇迹。
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选将防守,马谡请令前往。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须慎选营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然而,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谏言,坚持在山上扎营。司马懿命人围山,切断马谡大军的水源和粮源。没过几天,马谡大军就坚持不住,纷纷往山下冲。司马懿命人射箭,街亭失守。之后,司马懿乘胜追击,率二十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此时,蜀军兵将均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于是,诸葛亮命人打开城门,百姓依然打扫街道,自己则“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如此从容表象,造成司马懿看后“大疑”,最终让“两路兵尽皆退去”。
司马懿退兵的考虑建立在“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基础上。诸葛亮正是利用司马懿的心理,大胆犯险,最终不仅保全了自己和士兵,还带着城中百姓一并撤退。
该故事精彩,人物心理的揣摩、描述为人称道,而且通过以静制动的气氛烘托,也让人获得紧张又刺激的审美感受,属实难得。
尽管如此,但史书《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较高的“前四史”之一)对此却并无记载。据考证,《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故事,出自《三国志》注释者裴松之引述的《条(诸葛)亮五事》(西晋人郭冲所著,记载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五件异事,旨在称颂和神化诸葛亮)。不过,裴松之在引录郭冲所说“空城计”之事后,却表示该事不可信,并作了若干推理。他认为:“宣帝(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皇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那么,《三国志》为什么没有记载“空城计”呢?有学者认为,《三国志》完成于西晋司马氏立国之初,对于已经被追认为“宣帝”的司马懿,直陈其战史上的败笔,无疑是犯忌讳的。
正史记载的“空城计”
至于“空城计”实施成功的可能性,著名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则举了多个正史中成功运用“空城计”的实例予以佐证。
《南齐书·高祖纪》上有这样的记载:“皇考讳承之……元嘉初,徙为济南太守……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机,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说的是南朝时期,宋文帝派兵北伐,结果遭到北魏军队反击。北魏军队一下子打到山东济南城下。济南太守萧承之(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之父,后追尊为宣皇帝)让人大开城门,并叫士兵埋伏起来。官员听了,一起陈说:“敌众我寡,为何还如此轻敌?”萧承之说:“今天我们缺兵少将孤守城池,如此危急,如果暴露我们的弱势,必定会遭到灭杀,只有以强势应对才行。”结果,敌方见此情形,摸不清底细,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撤退。这是正史记载“空城计”的一个实例。
孤证难凭,钱钟书再举例证。《旧唐书·良吏传》中说,高宗时,一名叫崔知温的人担任兰州刺史,恰逢党项三万余人进犯兰州城。大家很是惊恐,崔知温“使开城门延贼,贼恐有伏,不敢进”。
以上例证,钱钟书认为:“此皆师诸葛亮‘大开四城门’之故智,而‘虏’‘贼’又蹈司马懿之前辙,‘疑其有伏兵’。”由此看来,钱钟书显然认可诸葛亮的“空城计”,且认为后面的几次例证中,敌我双方情形,包括心理预设、接应手段等,都是对诸葛亮智慧的效法。
以“不欺”的坦露达到了“欺”的效果
那么,如何评价运用“空城计”的行为呢?钱钟书认为:“夫无兵备而坦然示人以不设兵备,是不欺也;示人实况以使人不信其为实况,‘示弱’适以‘见强’,是欺也。”
这几个例子,都是缺乏兵备却不设兵备,似乎真实“不欺”。这样的实际情况却让对手难以相信,表现出弱势,却恰恰给人“强”的印象,真正达到“欺瞒”的效果。至于这一计策的根本目的,钱钟书认为:“‘空城计’者,以不欺售欺之一例也。”以“不欺”的坦露达到了“欺”的效果。
一个貌似可行的“空城计”,倘若遇见不同的人,结果也会完全不同。明末清初的学者魏禧在其《日录》一书中,对此发出另一番议论。他认为:“料事者先料人。若不知其人才智高下,只在事上去料,虽情势极确,究竟不中。故能料愚者不能料智,料智者不能料愚。”他的意思是,预见一件事,先得预料做这件事的人。不知做事人智慧高下,只在事上做文章,就算对情势判断再清楚,也未必能获得好结果。
针对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魏禧推想出别的结果:“余尝笑《三国演义》孔明于空城中焚香扫地,可司马懿疑之而退。若遇今日山贼,直入城门,捉将孔明去矣。”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智慧相近、思路相近之人,考虑问题比较深入。谨慎行事,是他们率兵作战,获取胜利的基本。正是因为他们两人水平相当,所以诸葛亮敢用“空城计”。不然,遇见一个山贼(指不明底细者),看到如此一座空城,可能就率领数百上千名草寇,杀入城去,“捉将孔明去矣”。“空城计”就演不下去了。
“空城计”让《三国演义》读者津津乐道。可要说明它,则需要对更多事迹涉猎辨正,还需对当事人的心理、智识层面有相当把握。由此观之,战斗胜负,并非仅仅取决于人数众寡,兵器锐利、实际实地的智慧运用是成败之关键。